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6
1
作者 李春梅 解晨露 +4 位作者 胡爽 孙强 李光辉 牛志兴 孙明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评价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持续负压引流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对116例颌面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常规手术切开引流(传统治疗组,58例)和手术切开VSD(VSD组,58例)这2种治... 目的评价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持续负压引流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对116例颌面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常规手术切开引流(传统治疗组,58例)和手术切开VSD(VSD组,58例)这2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VSD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瘢痕长度、换药次数、疼痛程度均低于传统治疗组,张口改善度优于传统治疗组(P<0.05)。结论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更为有效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 间隙感染 封闭负压引流 切开引流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中俄边境七个口岸蜱类调查 被引量:7
2
作者 崔文富 张少华 +12 位作者 呼满霞 张健 郑超 范东辉 孙秀峰 崔永民 韩成军 赵晓龙 牛志兴 张阳 徐向东 杜忠河 李振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380-380,共1页
目的 摸清边境口岸蜱的种类 ,为预防蜱传疾病由国境传入传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 ,对 7个口岸不同生境的蜱进行调查。结果 经 180人工小时的调查 ,获蜱 65 5 4只 ,隶属 1科 3属 4种。不同生境4种蜱均有分布 ,但优... 目的 摸清边境口岸蜱的种类 ,为预防蜱传疾病由国境传入传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 ,对 7个口岸不同生境的蜱进行调查。结果 经 180人工小时的调查 ,获蜱 65 5 4只 ,隶属 1科 3属 4种。不同生境4种蜱均有分布 ,但优势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中俄边境 口岸 蜱类
下载PDF
能谱CT虚拟平扫图像在腮腺肿瘤检出及显示中的可行性 被引量:11
3
作者 苏蕾 牛志兴 +1 位作者 高剑波 孙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4-127,130,共5页
目的比较能谱CT虚拟平扫图像(VU)、水基图(WB)及常规平扫(CU)对腮腺肿瘤的检出及显示,探讨能谱CT虚拟平扫替代常规平扫诊断腮腺肿瘤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能谱CT平扫加增强扫描的45例腮腺肿瘤患者的资料,均进行能谱扫描,重... 目的比较能谱CT虚拟平扫图像(VU)、水基图(WB)及常规平扫(CU)对腮腺肿瘤的检出及显示,探讨能谱CT虚拟平扫替代常规平扫诊断腮腺肿瘤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能谱CT平扫加增强扫描的45例腮腺肿瘤患者的资料,均进行能谱扫描,重建VU及WB图像。测量3组图像各部位的CT值及皮下脂肪噪声,计算腮腺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进行主观评分,并记录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不同图像间主观评分、病灶清晰度显示评分、腮腺肿瘤病灶的CNR及常规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图像与双期直接增强扫描的ED。结果 CU与VU图像间肌肉、淋巴结的CT值及腮腺肿瘤的相对强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U图像噪声高于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WB图像的CNR高于VU图像,VU图像的CNR高于CU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U、VU和WB图像对腮腺肿瘤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4.02%(63/67)、92.53%(62/67)和89.55%(60/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U与VU的图像质量评分、病灶清晰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WB图像(P均<0.01)。常规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图像和双期直接增强扫描的ED分别为(3.96±0.14)mSV、(2.49±0.11)mSV,ED降低33.31%(1.47/3.96)。结论能谱CT虚拟平扫可以为腮腺肿瘤的诊断提供一个可靠的CT基线值,替代常规CT平扫后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辐射剂量
下载PDF
口腔修复膜和β-磷酸三钙治疗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7
4
作者 胡爽 李春梅 +4 位作者 张帅源 秦硕 解晨露 牛志兴 孙明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1-545,共5页
目的探讨口腔修复膜和β-磷酸三钙(β-TCP)在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1例颌骨囊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临床资料,比较传统手术刮治(A组,27例)、刮治后放置修复膜覆盖创面(B组,27例)和刮治后放置骨粉充填骨缺损... 目的探讨口腔修复膜和β-磷酸三钙(β-TCP)在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1例颌骨囊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临床资料,比较传统手术刮治(A组,27例)、刮治后放置修复膜覆盖创面(B组,27例)和刮治后放置骨粉充填骨缺损并覆盖修复膜(C组,27例)3种治疗方式的疗效。结果81例患者术后均无复发。3组患者术前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复查CT,3组CT值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优于B组和A组(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的颌骨囊肿刮治疗法,应用修复膜具有较好的成骨效果,联合应用β-TCP和修复膜可获得更佳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复膜 Β-磷酸三钙 锥形束CT 颌骨囊肿 骨缺损
下载PDF
不同冠根比种植单冠修复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牛志兴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6年第1期76-77,共2页
目的在单冠修复体种植过程中应用不同冠根比,并对比其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单冠修复体种植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修复完成后根据临床冠根比(Crown to implant ratio,C/I)划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9例。参照组患... 目的在单冠修复体种植过程中应用不同冠根比,并对比其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单冠修复体种植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修复完成后根据临床冠根比(Crown to implant ratio,C/I)划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9例。参照组患者C/I≤1,研究组患者10.05)。结论单冠修复体种植应用不同冠根比,并不会产生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冠根比 单冠修复体种植 疗效观察
下载PDF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颌面部间隙感染细菌分布中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怡恒 郑宏雨 +5 位作者 李紫璇 吴永超 牛志兴 彭彦惠 赵军方 孙强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5-481,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宏基因组测序(mNGS)与常规细菌培养在检测颌面部间隙感染致病微生物方面的差异与一致性,为临床早期明确颌面部间隙感染致病菌提供新的检测方法。方法收集2020年3—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目的对比分析宏基因组测序(mNGS)与常规细菌培养在检测颌面部间隙感染致病微生物方面的差异与一致性,为临床早期明确颌面部间隙感染致病菌提供新的检测方法。方法收集2020年3—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mNGS及常规细菌培养方法对脓液进行检测,对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包括检验周期、阳性检出率、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及需氧菌检出率、病原菌分布、相对物种丰度、耐药基因。结果mNGS平均检验周期为(18.81±3.73)h,细菌培养的平均检验周期为(83.25±11.64)h,前者短于后者(P<0.05)。mNGS的阳性检出率100%(16/16),常规细菌培养的阳性检出率31.25%(5/16),前者高于后者(P<0.05)。mNGS厌氧菌检出率为93.75%(15/16),细菌培养厌氧菌检出率为0(0/16),前者高于后者(P<0.05);mNGS的兼性厌氧菌检出率为75.00%(12/16),细菌培养的兼性厌氧菌检出率为25.00%(4/16),前者高于后者(P<0.05);mNGS的需氧菌检出率为25.00%(4/16),细菌培养的需氧菌检出率为12.50%(1/16),前者高于后者(P>0.05)。在mNGS检测出的15种致病菌中,3种为革兰阳性菌,12种为革兰阴性菌;49种非致病菌中,16种为革兰阳性菌,32种为革兰阴性菌,1种为真菌。结论与常规细菌培养相比,mNGS具有检验时间短、灵敏度高、准确率高的特点,为临床上早期明确颌面间隙感染致病菌提供新的检测方法,并有利于该疾病的早期临床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测序 颌面间隙感染 病原微生物 下一代测序技术
下载PDF
多物质伪影降低技术对五种口腔修复材料能谱CT伪影消除作用初探 被引量:7
7
作者 孙强 牛志兴 +3 位作者 郑宏雨 苏蕾 赵军方 孙明磊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60-764,共5页
目的探讨多物质伪影降低(multi-material artifact reduction,MMAR)技术对5种口腔修复材料能谱CT伪影的消除作用。方法分别用金合金、氧化锆、钴铬合金、镍铬合金及纯钛制作猪湿颅骨上颌第一前磨牙至第一磨牙的三单位固定桥,分别带入后... 目的探讨多物质伪影降低(multi-material artifact reduction,MMAR)技术对5种口腔修复材料能谱CT伪影的消除作用。方法分别用金合金、氧化锆、钴铬合金、镍铬合金及纯钛制作猪湿颅骨上颌第一前磨牙至第一磨牙的三单位固定桥,分别带入后进行能谱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扫描模式获得图像,计为常规组;采用能谱扫描模式重组80、90、100、110、120、130、140 keV的单能量水平图像,计为能谱组;采用能谱扫描模式,再应用MMAR技术重组图像,计为能谱MMAR组。各组均扫描10次,分别测量伪影最多层面图像中固定桥周围和邻近无伪影层面肌肉的CT值及噪声,并计算伪影指数;由2名放射专业主治医师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采用Kruskal Wallis秩和检验比较常规组与最佳keV条件下能谱组和能谱MMAR组图像噪声、伪影指数及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能谱组和能谱MMAR组图像噪声均随单能量水平的增高而逐渐降低。常规组图像伪影明显;140 keV条件下,能谱组图像伪影较常规组明显减少,能谱MMAR组各口腔修复材料的图像伪影最少。常规组、能谱组、能谱MMAR组纯钛伪影指数分别为71.0±8.0、21.4±2.7和14.7±2.7,均显著小于同组其他材料(P<0.05);能谱MMAR组金合金、氧化锆、钴铬合金、镍铬合金和纯钛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3.0±0.2)、(4.3±0.5)、(3.0±0.4)、(3.1±0.4)和(4.6±0.5)分,均显著小于常规组相同材料(P<0.05)。能谱组与能谱MMAR组相同修复材料的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均显著小于常规组(P<0.05)。结论纯钛产生的伪影最少,能谱扫描联合MMAR技术能有效减少金合金、氧化锆、钴铬合金、镍钛合金和纯钛的伪影,可作为去除口腔修复体伪影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伪迹 牙科材料
原文传递
口腔颌面部及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多学科协作诊疗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郑宏雨 李紫璇 +5 位作者 牛志兴 苏蕾 赵军方 孙明磊 韩新光 孙强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952-957,共6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口腔颌面部及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策略及经验。方法纳入2011年7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36例口腔颌面部及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对患者的...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口腔颌面部及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策略及经验。方法纳入2011年7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36例口腔颌面部及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症状、感染来源、术前及术后评估指标、多学科协作诊疗策略及预后等。结果36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0例,年龄(51.6±17.6)岁(8~80岁),就诊前病程为(8.9±8.4)d(2~30 d)。患者均以颌面颈部肿胀、疼痛为主诉入院,其中牙源性感染占39%(14/36),咽喉口底肿胀疼痛者占25%(9/36),不明原因颌面肿胀者占36%(13/36)。2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8例患者因全身合并症多不能耐受手术;治愈26例(72%),死亡10例(28%)。经手术为主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患者术后各研究时间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较入院时均显著降低(P<0.05),患者住院时长与入院时C反应蛋白(r=0.545,P<0.05)、降钙素原水平(r=0.504,P<0.05)均呈正相关关系。经手术为主的多学科联合治疗患者生存率(26/28)显著好于未行手术患者(0/8)(P<0.01)。结论口腔颌面部及颈部多间隙感染合并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病情危重,多学科协作诊疗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的监测可以有效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口腔颌面部及颈部多间隙感染 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 多学科协作诊疗
原文传递
ALK3在骨研究中的新进展
9
作者 王欣越 牛志兴 +2 位作者 张德茂 谢静 周学东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17-522,共6页
由成骨钙化与破骨吸收精密协调进行的骨改建确保了生理情况下骨骼发育、代谢的稳态平衡。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A(activin receptor-like kinase 3,ALK3)是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因子作用于细胞膜上的一个关键受... 由成骨钙化与破骨吸收精密协调进行的骨改建确保了生理情况下骨骼发育、代谢的稳态平衡。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A(activin receptor-like kinase 3,ALK3)是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因子作用于细胞膜上的一个关键受体,是BMP信号流入细胞内发挥生物学效应的重要“门户”。BMP信号对骨改建作用已得到广泛研究,而近年来依托转基因小鼠模型,围绕ALK3靶点对骨改建、软骨与关节发育以及相关疾病发生与治疗的研究有了诸多新发现,拓宽了固有认知,也对现有BMP的临床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本文汇总近年来ALK3对骨形成及骨吸收的研究,分析其在骨调控方面的作用机制,总结了ALK3在软骨及颞下颌关节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跟进了ALK3在临床前研究的治疗新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3 成骨钙化 破骨吸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