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环丙沙星滴鼻液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牛润芝 闫运涛 《药学实践杂志》 CAS 1998年第5期280-280,共1页
复方环丙沙星滴鼻液,治疗急慢性咽炎108例,有效率为94.5%。由鼻腔途径局部给药,国内尚未见到有关这方面的报道,该方法使用方便,无不良反应。
关键词 环丙沙星 滴鼻液 咽炎 药物疗法
下载PDF
大型倾斜上运带式输送机的逆止及制动 被引量:1
2
作者 牛润芝 《起重运输机械》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84-87,共4页
关键词 大型带式输送机 制动器 物料输送系统 发展趋势 正常运行 驱动电机 电信号 大倾角
下载PDF
诺氟沙星锌涂膜剂的配制与临床应用
3
作者 牛润芝 李自文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1997年第2期124-124,共1页
诺氟沙星是人工合成的第三代座诺酮类药物。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对烧伤和预防感染有良好的疗效。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调节机体免疫,加速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创面早期愈合,都有一定的作用。为此,我们选用诺... 诺氟沙星是人工合成的第三代座诺酮类药物。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对烧伤和预防感染有良好的疗效。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调节机体免疫,加速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创面早期愈合,都有一定的作用。为此,我们选用诺氟沙星与硫酸锌配制的烧伤涂膜剂,经过3年临床应用,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氟沙星 烧伤涂膜剂 制剂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多品种散状物料输送系统的系统能力确定
4
作者 牛润芝 《科技视界》 2014年第7期74-74,251,共2页
本文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确定输送多品种散状物料输送系统的系统能力,得出系统能力取定的除需明确物料来料方式、各种物料的最终用户需求量、物料堆密度、最终用户接受各种散状物料的方式、输送线长度等前提因素外,还需综... 本文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确定输送多品种散状物料输送系统的系统能力,得出系统能力取定的除需明确物料来料方式、各种物料的最终用户需求量、物料堆密度、最终用户接受各种散状物料的方式、输送线长度等前提因素外,还需综合考虑的因素。的分析,针对矿渣物料的特殊性质,对输送带的选择,除需按通常的方法进行选择外,还需从工程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等因素,并对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料输送系统 系统能力 多品种物料
下载PDF
带式输送机卸料小车车架结构静力分析与结构改进设计研究
5
作者 程熊豪 王秀杰 +1 位作者 牛润芝 付秀芳 《粘接》 CAS 2022年第7期110-113,共4页
针对带式输送机卸料小车车架变形大、易开裂的问题,利用有限元法对小车车架结构进行静力分析改进小车车架结构。采用CATIA软件建立车架三维模型,就ANSYS Workbench软件对65 t载荷工况下的小车车架进行静力分析,其最大应力为267.5 MPa,... 针对带式输送机卸料小车车架变形大、易开裂的问题,利用有限元法对小车车架结构进行静力分析改进小车车架结构。采用CATIA软件建立车架三维模型,就ANSYS Workbench软件对65 t载荷工况下的小车车架进行静力分析,其最大应力为267.5 MPa,最大变形为17.46 mm,不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通过静力分析结果提出了车架结构改进的设计方案,将H型连接块更换为实体连接块,车架两侧梁之间焊接20 mm厚的钢板,并在钢板上加工一定尺寸的孔。最后对改进后的车架进行静力分析,其最大应力为123.7 MPa,最大变形为7.33 mm,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卸料小车车架 静力分析 有限元法 结构改进
下载PDF
豫北潮土区轮耕模式对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牛润芝 朱长伟 +5 位作者 姜桂英 杨锦 罗澜 申凤敏 刘芳 刘世亮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82-189,共8页
为探索豫北潮土地区适宜的耕作模式,在2016-2019年小麦季设置3 a一周期的5种耕作模式组合,即连续旋耕(RT-RT-RT)、深耕-旋耕-旋耕(DT-RT-RT)、深耕-旋耕-条旋耕(DT-RT-SRT)、深耕-条旋耕-条旋耕(DT-SRT-SRT)和深耕-条旋耕-旋耕(DT-SRT-R... 为探索豫北潮土地区适宜的耕作模式,在2016-2019年小麦季设置3 a一周期的5种耕作模式组合,即连续旋耕(RT-RT-RT)、深耕-旋耕-旋耕(DT-RT-RT)、深耕-旋耕-条旋耕(DT-RT-SRT)、深耕-条旋耕-条旋耕(DT-SRT-SRT)和深耕-条旋耕-旋耕(DT-SRT-RT),测定并分析不同耕作模式下小麦生育期光合特性、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与RT-RT-RT相比,轮耕处理的小麦光合特性有所改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以DT-SRT-RT处理较佳,平均增幅分别为10.85%,7.83%;DT-SRT-RT叶绿素含量的增加随生育期的推进逐渐明显,在灌浆期较RT-RT-RT显著提高16.52%;与RT-RT-RT相比,轮耕处理提高了0~50 cm土层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此外,DT-SRT-RT小麦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均高于RT-RT-RT,较RT-RT-RT增产14.64%。相关分析表明,小麦净光合速率与小麦产量呈正相关,在开花期达极显著水平;表层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上均与小麦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总的来说,在豫北潮土地区,实施轮耕可提高小麦生育期光合速率、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其中以DT-SRT-RT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轮耕 光合特性 产量 土壤养分 豫北潮土
下载PDF
不同轮耕模式下小麦各生育时期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7
作者 朱长伟 孟威威 +5 位作者 石柯 牛润芝 姜桂英 申凤敏 刘芳 刘世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4237-4251,共15页
【目的】通过研究黄淮平原潮土区不同轮耕模式下小麦各生育时期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为该地区筛选适宜的耕作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在2016-2019年小麦季设置5个轮耕模式:(1)连续旋耕(RT-RT-... 【目的】通过研究黄淮平原潮土区不同轮耕模式下小麦各生育时期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为该地区筛选适宜的耕作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在2016-2019年小麦季设置5个轮耕模式:(1)连续旋耕(RT-RT-RT);(2)深耕-旋耕-旋耕(DT-RT-RT);(3)深耕-旋耕-条旋耕(DT-RT-SRT);(4)深耕-条旋耕-条旋耕(DT-SRT-SRT);(5)深耕-条旋耕-旋耕(DT-SRT-RT)。3年为一个周期,在3年周期的第3年即2019年小麦返青期(GS)、拔节期(JS)、灌浆期(FS)和成熟期(MS)采集0-4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并分析土壤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及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结果】整个小麦生育期所有土壤指标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相对于RT-RT-RT,深耕基础上配合旋耕或条旋耕对20-40 cm土层速效养分的提升效果明显高于0-20 cm土层,但均显著影响两土层中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小麦主要生育时期不同处理下各土壤指标的动态变化趋势与作物的生长和需肥规律基本一致。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土壤AP、AK、SMBC、SMBN和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均呈“增加-降低-增加”的变化趋势,其中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峰值,而蔗糖酶活性则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在0-20 cm土层,拔节期DT-SRT-RT处理的AN、AP和AK含量显著高于RT-RT-RT处理,其值分别为91.74、27.17和139.81 mg·kg^(-1)。不同轮耕模式及土层深度显著影响AN及AP的含量;而小麦生育时期、不同土层和各轮耕模式等因素均能显著影响AK的含量,但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明显。在整个生育期,DT-RT-RT、DT-SRT-RT处理0-40 cm土层的SMBC、SMBN含量较高。而相较于RT-RT-RT处理,DT-SRT-RT处理则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及中性磷酸酶活性,其增长率分别为3.79%-27.69%、12.29%-36.10%和8.61%-35.91%。小麦生育时期、不同土层深度和轮耕模式等因素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但三者对微生物量氮含量以及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各耕作处理2019年的小麦季产量显著高于RT-RT-RT处理,其中以DT-SRT-RT处理的产量最优,为6557 kg·hm^(-2)。【结论】黄淮平原不同轮耕模式中,深耕-条旋耕-旋耕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土壤酶活性,保障了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模式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小麦生育时期
下载PDF
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朱长伟 陈琛 +6 位作者 牛润芝 李洋 姜桂英 杨锦 申凤敏 刘芳 刘世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1-682,共12页
为探究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本研究在豫北潮土区,于2016—2020年小麦季以3年为一个轮耕周期,设置5个处理:连续旋耕(RT-RT-RT)、深耕-旋耕-旋耕(DT-RT-RT)、深耕-旋耕-浅旋耕(DT-RT-SRT)、深耕-浅旋耕-... 为探究不同轮耕模式对豫北农田土壤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本研究在豫北潮土区,于2016—2020年小麦季以3年为一个轮耕周期,设置5个处理:连续旋耕(RT-RT-RT)、深耕-旋耕-旋耕(DT-RT-RT)、深耕-旋耕-浅旋耕(DT-RT-SRT)、深耕-浅旋耕-浅旋耕(DT-SRT-SRT)、深耕-浅旋耕-旋耕(DT-SRT-RT)。测定并分析了2019年和2020年0~50 cm土层土壤容重、总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LOC)、稳态有机碳(NLOC)含量及有机碳储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各轮耕处理均能降低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在0~20 cm土层, DT-SRT-SRT处理的SOC、LOC和NLOC含量最高,分别为11.54 g·kg^(-1)、3.31 g·kg^(-1)和8.30 g·kg^(-1);而相较于RT-RT-RT处理,DT-SRT-RT处理显著增加10~40 cm土层SOC、LOC和NLOC含量;且各轮耕处理降低了LOC/SOC,但提高了NLOC/SOC,尤其是20~40 cm土层,最高增长7.5%。试验期内,各轮耕处理均能提高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 2019年0~30 cm土层, DT-SRT-SRT处理有机碳储量最高,为36.64 Mg·hm^(-2);但在2019和2020年, 0~40 cm土层, DT-SRT-RT处理的有机碳储量均为最高,与RT-RT-RT处理相比分别提高12.8%和9.7%。随耕作年限的不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2019年, DT-SRT-RT处理显著降低了0~40 cm土层中的活度指数,CPMI相对较低,最高降幅为4.3%。而2020年, DT-SRT-RT处理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的碳库指数和CPMI,CPMI最高为108.5。综合以上分析,深耕-条旋耕-旋耕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SOC、LOC和NLOC,增加0~4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具有明显的固碳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模式 潮土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秸秆还田
下载PDF
轮耕对豫北潮土速效养分及可溶性有机碳结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朱宣霖 朱长伟 +7 位作者 陈琛 李洋 牛润芝 姜桂英 杨锦 申凤敏 刘芳 刘世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3-693,共11页
本研究以豫北潮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轮耕模式对不同深度土壤速效养分与可溶性有机碳结构特性的影响,以筛选适合豫北潮土的轮耕模式。本研究于小麦季实施5种不同的耕作模式, 3年为一个周期:1)连续旋耕(RT-RT-RT);2)深... 本研究以豫北潮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轮耕模式对不同深度土壤速效养分与可溶性有机碳结构特性的影响,以筛选适合豫北潮土的轮耕模式。本研究于小麦季实施5种不同的耕作模式, 3年为一个周期:1)连续旋耕(RT-RT-RT);2)深耕-旋耕-旋耕(DT-RT-RT);3)深耕-旋耕-条旋耕(DT-RT-SRT);4)深耕-条旋耕-条旋耕(DT-SRT-SRT);5)深耕-条旋耕-旋耕(DT-SRT-RT)。测定并分析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腐殖化程度、有机质分子量与聚合度、疏水组分比例、芳香化程度与分子量。结果显示,各处理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0~40 cm土层。相较于RT-RT-RT,轮耕处理对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以DT-SRT-RT处理对各指标的影响最为突出,具体表现为DT-SRT-RT处理显著增加了0~40 cm土层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P<0.05),最高增加17.8%、17.2%和19.6%。在0~40 cm土层中, DT-SRT-RT处理较RT-RT-RT最高增加了20.2%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P<0.05)、53.1%腐殖化程度和27.4%疏水组分比例(P<0.05)。DT-RT-SRT处理较RT-RT-RT处理显著增加20~30 cm土层芳香化程度与分子量(P<0.05),最高增加21.0%, 10~30 cm土层有机质分子量与聚合度显著降低36.7%(P<0.05)。土层深度与轮耕处理的单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效应均显著影响土壤速效养分和可溶性有机碳及其结构特性(P<0.05)。所有处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综上所述,相较于连续旋耕(RT-RT-RT),深耕-条旋耕-旋耕模式(DT-SRT-RT)提高了土壤速效养分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加可溶性有机碳的结构复杂性,推荐为豫北潮土区适宜的轮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 潮土 可溶性有机碳 速效养分 紫外光谱
下载PDF
胃双对比造影中冲洗液的配制
10
作者 牛润芝 梁付现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1989年第1期55-55,共1页
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是目前诊断消化道疾病的最佳方法之一。但胃液过多和胃腔表面粘稠的粘液将影响钡剂在胃壁上的粘附。本院放射科从1984年开始使用“冲洗液”术前半小时进行洗胃,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药物制备与临床效果简介如下: 处方:糜... 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是目前诊断消化道疾病的最佳方法之一。但胃液过多和胃腔表面粘稠的粘液将影响钡剂在胃壁上的粘附。本院放射科从1984年开始使用“冲洗液”术前半小时进行洗胃,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药物制备与临床效果简介如下: 处方:糜蛋白酶10mg,碳酸氢钠0.5g,生理盐水50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对比造影 冲洗液 胃液过多 钡剂 消化道疾病 糜蛋白酶 胃腔 胃后壁 药物制备 卧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