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后现代消费语境下大学生审美趋向
被引量:2
- 1
-
-
作者
牛秋菊
-
机构
洛阳大学
-
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07年第9期66-68,共3页
-
文摘
本文从消费社会的特征入手,阐述了大众传媒以媒体话语权、市场选择为导向的传播策略,对后现代消费理念、方式、行为产生影响。由此提出当代大学生审美呈现三种趋向:审美外延的泛化,审美体验的世俗化、短暂性、平面化,审美价值中消费与审美的悖论。
-
关键词
大众传媒
后现代
消费
审美
-
分类号
G112
[文化科学]
-
-
题名面对死亡的生命追问——当代小说死亡言说形态探析
被引量:1
- 2
-
-
作者
牛秋菊
-
机构
洛阳理工学院
-
出处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32-34,共3页
-
文摘
死亡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呈现多种形态:在解放后17年小说文本中,体现为英雄时代的悲歌。作家关注死亡所具有的社会、伦理价值,极力张扬英雄之死的崇高人性。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作家站在个体生命角度肯定死亡为毁灭的基本特征,并从这种意识出发理解死亡对于生存的意义。在女性作家文本中,死亡表现为死亡与性爱的纠缠、死亡与生育的变奏。
-
关键词
当代小说
死亡
主题
形态
-
Keywords
contemporary Chinese novels
death
theme
forms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I207.4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对“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性际关系的管窥
- 3
-
-
作者
牛秋菊
-
机构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
-
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5-138,共4页
-
文摘
小说中的性际关系,是指小说作者在文本中通过对男女两性之间关系的描写而透露出的相关叙事姿态与价值趋向,它在相当程度上标示着作家对人性洞察的深度与广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小说中的性际关系是由小说中的爱情婚姻叙事来展示的。然而,在"十七年"革命历史长篇小说中,爱情叙事所呈现的性际关系是错位而虚浮的,这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历史真实与生活真实,不能深刻诠释特定环境下两性关系的本质。之所以如此,除了爱情婚姻叙事被过多地赋予了阶级与革命的意识形态色彩之外,还由于传统小说中的男权意识的影响。
-
关键词
革命历史小说
性际关系
爱情叙事
-
分类号
I207.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打造“轻负增效”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
- 4
-
-
作者
牛秋菊
-
机构
天津市实验小学
-
出处
《天津教育》
2013年第23期52-53,共2页
-
文摘
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打造“轻负增效”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就要在有效的40分钟之内,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减少学生不必要的精力投入,节约成本,获得相对较多的学习收获.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我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
课堂
社会
增效
课程标准
节约成本
实践探索
实效性
-
分类号
G423.3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
-
题名阎连科小说死亡叙事的形态分析
- 5
-
-
作者
牛秋菊
-
机构
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
-
出处
《语文知识》
2010年第3期31-33,共3页
-
文摘
阎连科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呈现了丰富多样的面貌。可归纳为三种主要形态:时间与死亡——无法抗拒的自然之死;权力与死亡——乡村权力导致的人的异化与死亡;世俗与死亡——民间道德的失落以及人的死亡。阎连科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验和对世界的把握方式,对人类的终极命运给予关怀,对人的生命和存在进行哲学意义上的拷问和沉思。
-
关键词
阎连科小说
死亡叙事
叙事形态
哲学追问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跨世纪编辑的若干意识
- 6
-
-
作者
牛秋菊
-
机构
洛阳大学校报编缉部
-
出处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第4期142-143,共2页
-
-
关键词
21世纪
编辑
竞争意识
信息意识
受众意识
出版业
公关意识
超前意识
-
分类号
G238
[文化科学]
G232
[文化科学]
-
-
题名浅论荒诞在阎连科小说死亡叙事中的运用
- 7
-
-
作者
牛秋菊
-
机构
洛阳理工学院
-
出处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第4期120-121,共2页
-
文摘
荒诞叙事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一种立意要通过叙事来推翻传统叙事及掩藏在传统叙事背后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以及对世界的认识与假想的另类叙事。阎连科死亡主题创作中,运用了荒诞策略,主要表现为:反讽叙事结构和主体介入的叙事距离。
-
关键词
荒诞叙事
反讽结构
叙述距离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