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评价溶栓结合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13
1
作者 武艳强 侯爱军 +4 位作者 傅向华 汪雁博 傅阳 冯强 牛绍乾 《心脏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应用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来评价溶栓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38例诊断为急性STEMI的患者首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行PCI治疗,PC... 目的应用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来评价溶栓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38例诊断为急性STEMI的患者首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行PCI治疗,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冠脉血流贮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血流贮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IMR,评价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矫正的TIMI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测量血清学标志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心肌梗死24 h内及3个月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及结构。术后7 d常规行静息心肌核素检查,评价心脏IMR与左室心脏功能的关系。结果溶栓联合介入干预治疗获得了良好的心肌灌注水平,术后90%的患者达到TIMI血流3级,只有10%的患者术后TIMI血流2级,无TIMI血流1级及0级的患者出现;术后IMR水平与与3个月后LVEF呈显著负相关(r=-0.419,P<0.01),以3个月后左室心脏功能的恢复与否作为因变量,以可能宿主因素和上述各观察指标为自变量代入Logistics回归模型,得出只有IMR可作为预测指标(P<0.01),OR值1.263(95%置信区间1.059~1.507),其IMR截断点为40.5,判断预后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65%。结论IMR对评价溶栓结合PCI治疗STEMI患者3个月预后有较好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溶栓 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 冠脉微循环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牛绍乾 张晓晴 +2 位作者 汪雁博 李伟 傅向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440-445,共6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维普(VIP)等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7年1月1日—2020年5月31日。由两位研究人员根据Cochranc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分析评估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按预定检索策略在各数据库及其他途径共得到1617篇文献,排除研究设计不合理,无对照组或对照组为其他部位血管(如股动脉等),排除动物实验、综述、系统评价、病例报告等最终筛选出10篇文献,共计7497例患者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经典桡动脉路径相比,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穿刺成功率、桡动脉痉挛发生情况、局部血肿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闭塞情况较低[OR=0.44,95%CI(0.28,0.69),Z=3.56,P<0.05]。结论与经典桡动脉路径相比,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有效,可以降低桡动脉闭塞情况,可能成为经典路径的一个替代支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远端桡动脉路径 冠状动脉造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META分析
下载PDF
青年与中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牛绍乾 张晓晴 +2 位作者 汪雁博 李伟 傅向华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年第9期1100-1103,共4页
目的比较青年与中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胸痛中心的STEMI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87例,给予相同药物干预,同时根据年... 目的比较青年与中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胸痛中心的STEMI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87例,给予相同药物干预,同时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25例(≤44岁),中老年组162例(>44岁)。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相关实验室指标,心脏超声,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住院时长,出院后3月心脏超声,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青年组相较中老年组男性患病率高,收缩压相对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相对较低,白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相对较高,D-Dimer相对较低,肌钙蛋白相对较低,血UA水平相对较高,治疗后E/e'降低更多,病变血管支数相对较低,支架个数相对较少,住院天数较少,出现严重心力衰竭时间相对较少(P<0.05)。结论男性,吸烟,高血尿酸水平,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病史的青年更易成为STEMI患者,但青年STEMI患者较中老年患者康复较快,预后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青年 中老年
下载PDF
经导管靶向溶栓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环的保护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武艳强 侯爱军 +4 位作者 傅向华 汪雁博 傅阳 冯强 牛绍乾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2年第3期321-326,共6页
目的通过微导管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冠状动脉内靶向溶栓,观察其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心肌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18年6~12月,50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栓积分≥3分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分... 目的通过微导管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冠状动脉内靶向溶栓,观察其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心肌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18年6~12月,50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栓积分≥3分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靶向溶栓组(IT组)及常规血栓抽吸组(TA组),各25例。IT组通过微导管冠状动脉内给予低剂量重组尿激酶原10 mg,TA组常规血栓抽吸,支架植入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测量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术后7 d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评价灌注缺损面积(PDA),心肌梗死术后24 h及3个月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及结构,随访3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及出血的发生。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介入数据资料、TIMI分级、CTFC及ST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T组CK、CK-MB、cTNI峰值低于TA组,IT组TMPG 3级比例高于TA组,IT组IMR值低于T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IT组LVEF高于TA组,左室舒张末径、WMSI低于T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IT组PDA低于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出血事件及3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靶向溶栓可有效降低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的血栓负荷,恢复前向血流,提高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水平,更好地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对于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与单纯血栓抽吸相比,冠状动脉内靶向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溶栓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微循环 微循环阻力指数
下载PDF
比较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不同抗血小板策略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牛绍乾 张晓晴 +2 位作者 汪雁博 李伟 傅向华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2年第2期151-156,共6页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比较支架术后不同抗血小板策略对于临床获益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VIP、Sionmed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后进行网状Meta分析...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比较支架术后不同抗血小板策略对于临床获益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VIP、Sionmed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后进行网状Meta分析,研究终点包括不良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MI),支架血栓(ST),卒中,总出血率低及主要出血事件等安全指标。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包括52497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6月+阿司匹林(ASA)组较DAPT 12月组(OR=1.35,95%CI:1.03~1.76)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高;DAPT 3月+P2Y12组较DAPT 6月+ASA组(OR=0.68,95%CI:0.47~0.99)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低。与DAPT 12月组比较,DAPT 3月+P2Y12组(OR=0.58,95%CI:0.41~0.81)及DAPT 6月+ASA组(OR=0.65,95%CI:0.44~0.97)总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与DAPT 12月组比较,DAPT 1月+P2Y12组(OR=0.08,95%CI:0.02~0.36)、DAPT 3月+P2Y12组(OR=0.44,95%CI:0.24~0.83)及DAPT 3月+ASA组(OR=0.26,95%CI:0.12~0.59)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DAPT 1月+P2Y12组较DAPT 6月+ASA(OR=0.09,95%CI:0.02~0.43)及DAPT 3月+ASA组(OR=0.29,95%CI:0.11~0.78)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余各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间(1月、3月、6月)DAPT序贯P2Y12抑制剂的策略可显著降低出血风险,而包括ST或MI在内的缺血事件不会增加。而这三组中,3个月的DAPT联合P2Y12在缺血事件和总出血事件方面效果最佳。对于高出血风险患者,3个月的DAPT联合P2Y12可能具有更高的风险获益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联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 P2Y12抑制剂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应用IMR联合SPECT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武艳强 侯爱军 +4 位作者 傅向华 汪雁博 傅阳 冯强 牛绍乾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22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应用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103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52例及血栓抽吸组51例。常规组采用常规介入方法治疗,血... 目的应用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103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组52例及血栓抽吸组51例。常规组采用常规介入方法治疗,血栓抽吸组采用血栓抽吸后行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IMR,评价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测量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术后7d行SPECT检查评价灌注缺损面积(PDA),心肌梗死24 h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随访3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血栓抽吸组在植入支架长度长于常规组,造影剂用量多于常规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组,CK-MB、cTnI、PDA均高于常规组(P<0.05)。血栓抽吸组支架术后CTFC、支架术后IMR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24 h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在心源性死亡、靶血管重建事件、卒中发生及心力衰竭方面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轻度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血栓抽吸操作时间更长,术中应用造影剂量增多;与常规介入治疗方式相比,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对存在一定血栓负荷的病变进行血栓抽吸,可以造成冠脉微循环损伤,减少有效冠脉微循环灌注,增加心肌梗死面积,但不增加卒中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微循环阻力指数 溶栓联合介入治疗 血栓抽吸 心肌梗死面积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抗血小板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牛绍乾 张晓晴 +2 位作者 汪雁博 李伟 傅向华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1期9-12,共4页
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国内外指南均首选推荐12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方案,但由于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如何选择适宜的个体化DAPT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介绍近年来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策略的临床试验获... 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国内外指南均首选推荐12个月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方案,但由于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如何选择适宜的个体化DAPT方案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介绍近年来不同抗血小板药物策略的临床试验获益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双联抗血小板 单药治疗
下载PDF
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国胸痛中心救治体系建设 被引量:4
8
作者 牛绍乾 张晓晴 +2 位作者 邓凯彬 韩亮 傅向华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第10期1-3,共3页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应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倡导全民参与,以共建、共享实现全民健康,中国胸痛中心(CPC)依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救治急性胸痛患者基础上,逐步向其他学科和专业延伸,进而实现多学科...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应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倡导全民参与,以共建、共享实现全民健康,中国胸痛中心(CPC)依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救治急性胸痛患者基础上,逐步向其他学科和专业延伸,进而实现多学科共同发展,为全民健康体系建设提供一定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中国 全民健康 胸痛中心 救治体系
下载PDF
ECMO在心脏骤停患者中应用3例并文献复习
9
作者 牛绍乾 张晓晴 +1 位作者 田英平 傅向华 《临床荟萃》 CAS 2019年第12期1115-1118,共4页
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急性暴发性心肌炎均可表现为无脉性电活动。在病因未纠正之前,表现为无脉性电活动的心搏骤停(CA)患者病死率极高。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一种人工心肺支持器官,为CA患者提供了救治的桥梁。我中心收治3例心肺复苏术... 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急性暴发性心肌炎均可表现为无脉性电活动。在病因未纠正之前,表现为无脉性电活动的心搏骤停(CA)患者病死率极高。体外膜肺氧合(ECMO)作为一种人工心肺支持器官,为CA患者提供了救治的桥梁。我中心收治3例心肺复苏术后患者,在ECMO辅助下进行救治。通过介绍该病例的救治过程,旨在提高对ECMO辅助救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炎 心肺复苏术 体外膜氧合作用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PCI术后双联与三联抗栓治疗对比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晓晴 李树仁 +1 位作者 牛绍乾 郝潇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年第7期782-787,共6页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应用双联与三联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Web of Sc...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应用双联与三联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将研究对象分为双联抗栓治疗(DAT组)与三联抗栓治疗(TAT组),研究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MI),支架血栓(ST),卒中等有效性及主要出血事件等安全性指标。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17 203例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其中DAT组8981例,TAT组8222例。Meta分析表明,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应用DAT与TAT相比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降低(RR=0.73,95%CI:0.62~0.87,P=0.0003),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I、卒中等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但ST发生率较高(RR=1.44,95%CI:1.02~2.04,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合并房颤PCI术后患者应用DAT相比于TAT安全性较好,但在PCI早期,应谨慎选择DAT方案,尤其是在缺血事件复发及支架血栓高危的AF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房颤动 双联抗栓治疗 三联抗栓治疗
下载PDF
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和CHA2DS2-VASc评分对其血栓栓塞事件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晓晴 李树仁 +2 位作者 牛绍乾 苑智慧 郝潇 《心脏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595-599,共5页
目的分析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和CHA2DS2-VASc评分对其血栓栓塞事件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本院的瓣膜性房颤患者137例,按是否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分为栓塞组(n=50)与非栓塞组(n=87),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 目的分析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和CHA2DS2-VASc评分对其血栓栓塞事件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本院的瓣膜性房颤患者137例,按是否发生血栓栓塞事件分为栓塞组(n=50)与非栓塞组(n=87),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并进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判断CHA2DS2-VASc评分与血栓栓塞是否存在线性趋势,制作ROC曲线,判定曲线下面积和截断点,并计算评价指标。结果研究组年龄≥75岁占比、女性患者占比、高血压、糖尿病、心衰患病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间血管疾病患病率及CHA2DS2-VAS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管疾病(OR:7.463,95%CI 1.575-35.714,P<0.05)是卒中/TIA/血栓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控制其他变量后,CHA2DS2-VASc评分与卒中/TIA/血栓栓塞事件显著相关(OR:2.688,95%CI:1.776-4.065,P<0.01)及对栓塞事件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9(95%CI:0.809-0.928,P<0.01)。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显示CHA2DS2-VASc评分与卒中/TIA/血栓栓塞间存在线性趋势,卒中/TIA/血栓栓塞发生率随着CHA2DS2-VASc评分升高而升高(P<0.01)。结论血管疾病是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CHA2DS2-VASc评分与此类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显著相关且对其预测价值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2DS2-VASc评分 瓣膜性房颤 缺血性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栓栓塞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与三联抗栓治疗对比的网状Meta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晓晴 李树仁 +1 位作者 牛绍乾 郝潇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1495-1500,共6页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估伴有冠心病和/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双联与三联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 目的: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估伴有冠心病和/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双联与三联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研究终点包括不良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MI,ST,卒中等有效性及主要出血事件,颅内出血等安全性指标。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12044例伴有冠心病和/或接受PCI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VKA+DAPT相比,VKA+P2Y12抑制剂(OR=0.52,95%CI:0.31~0.86)及NOAC+P2Y12抑制剂(OR=0.52,95%CI:0.35~0.76)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OAC+DAPT(OR=0.71,95%CI:0.42~1.19),VKA+阿司匹林(OR=0.93,95%CI:0.34~2.52)与VKA+DAP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VKA+DAPT相比,各种干预措施在不良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MI,ST,卒中等事件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伴有冠心病和/或接受PCI的AF患者中,NOAC+P2Y12抑制剂与VKA+DAPT相比,出血并发症较少(包括颅内出血),在缺血事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其他DAT方案相比于VKA+DAPT出血风险较低或有降低趋势,因此应避免在此类患者中应用VKA+DAPT抗栓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房颤动 双联抗栓治疗 三联抗栓治疗 META分析
下载PDF
ACE2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晓晴 李树仁 牛绍乾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2期68-70,共3页
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2很可能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细胞的介导受体。ACE2在肺脏大多表达于Ⅱ型肺泡细胞,Ⅱ型肺泡细胞中ACE2的大量表达可能解释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的肺部损伤。既往研究证实,ACE... 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2很可能是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细胞的介导受体。ACE2在肺脏大多表达于Ⅱ型肺泡细胞,Ⅱ型肺泡细胞中ACE2的大量表达可能解释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中的肺部损伤。既往研究证实,AC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高表达加重肺损伤,而ACE2对于肺损伤有保护作用,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针对ACE及ACE2的治疗可有效缓解COVID-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新型冠状病毒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 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下载PDF
ACE2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及其所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晓晴 李树仁 牛绍乾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395-399,共5页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因2019年12月发生在中国武汉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而被发现,并于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2月11日WHO将2019-nCoV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最新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因2019年12月发生在中国武汉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而被发现,并于2020年1月12日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2月11日WHO将2019-nCoV引发的疾病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最新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很可能为2019-nCoV感染细胞的介导受体,且ACE2在肺脏大多表达于Ⅱ型肺泡细胞,Ⅱ型肺泡细胞中ACE2的大量表达可能解释2019-nCoV感染后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目前完成的首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患者的病理解剖发现患者肺部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和肺透明膜形成,符合ARDS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新型冠状病毒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形势下救治策略调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
15
作者 邓凯彬 韩亮 +6 位作者 牛绍乾 王海燕 汪雁博 傅阳 王庆 战洋 傅向华 《临床荟萃》 CAS 2021年第7期595-599,共5页
目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探讨救治策略改变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救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目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探讨救治策略改变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救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防控形势期间收治的急性STEMI患者34例纳入研究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常态化期间收治的急性STEMI患者62例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再灌注治疗情况[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Onset-to-FMC)、首次医疗接触时间至导丝通过(FMC to wire,FMC-to-W)时间、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总缺血时间(从症状发作到导丝通过病变的时间)、首次医疗接触时间至开始溶栓(FMC to needle of thrombolysis,FMC-to-N)时间、溶栓再通比例、24 h内接受再灌注治疗比例、支架植入率、住院天数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出血事件、心功能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Onset-to-FMC时间和总缺血时间明显延长(P<0.05),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比例增高,而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患者比例降低(P<0.05),支架置入比例、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研究组入院时血清BNP高于对照组(P=0.042)。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下,STEMI患者Onset-to-FMC时间和总缺血时间明显延长,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比例增高,接受PPCI的患者比例减少,但出血风险及MACE没有增加。救治策略改变保证了STEMI患者的有效再灌注,没有对STEMI患者救治有效性和安全性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病毒性 冠状病毒感染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纤维蛋白溶解药 心肌再灌注
下载PDF
不要给我太多
16
作者 牛绍乾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第3期373-373,共1页
下载PDF
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在瓣膜性心房颤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晓晴 李树仁 +5 位作者 牛绍乾 唐子健 李文静 郝潇 陈佳仑 吕晓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7期11-15,共5页
瓣膜性心房颤动(AF)的定义一直以来饱受争议,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NOACs)在瓣膜性AF患者中应用的证据尚不足。本文就瓣膜性AF定义的演变及目前NOACs治疗瓣膜性AF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证据进行综述,指出NOACs在中重度风湿性左房室瓣狭窄... 瓣膜性心房颤动(AF)的定义一直以来饱受争议,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NOACs)在瓣膜性AF患者中应用的证据尚不足。本文就瓣膜性AF定义的演变及目前NOACs治疗瓣膜性AF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证据进行综述,指出NOACs在中重度风湿性左房室瓣狭窄、机械性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AF患者中应用证据尚不足,而其在除此以外的瓣膜病性AF患者中的应用有一定疗效与安全性优势,但仍需大型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瓣膜性心房颤动 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