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时段预约检查服务在核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赖文娟 牛艳迪 罗玲 《齐鲁护理杂志》 2018年第8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分时段预约检查服务在核磁共振(MRI)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7月按照传统流程进行MRI检查的15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9月按照分时段预约进行MRI检查的15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每组随机选取30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预... 目的:探讨分时段预约检查服务在核磁共振(MRI)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7月按照传统流程进行MRI检查的15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9月按照分时段预约进行MRI检查的15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每组随机选取30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预约MRI检查均由同一批医护人员(41名)负责,比较两组患者预约所用时间、检查等待时间、满意度,以及医护人员工作压力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观察组预约所用时间和检查等待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RI检查过程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相关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和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时段预约检查服务可有效节省患者MRI检查预约用时和检查等待时间,提高MRI检查过程满意率,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时段预约 检查服务 核磁共振 满意度
下载PDF
CT增强检查中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与意义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赖文娟 牛艳迪 +1 位作者 高观鸿 罗玲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6期68-70,共3页
目的:分析讨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CT增强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接受CT增强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 目的:分析讨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CT增强检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接受CT增强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率为96.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在CT增强检查中疗效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增强检查 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颈椎间盘突出MRI分型与临床表现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秀荣 张锟 +6 位作者 张方璟 刘哲辉 谢尚煌 牛艳迪 高观鸿 罗玲 胡卫东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年第5期708-710,717,共4页
目的:对颈椎间盘突出MR影像分型并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00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MR图像及临床资料,男682例(682/1000=68.2%),女318例(318/1000=31.8%),年龄18-68岁(47.38±3.52岁),对突出... 目的:对颈椎间盘突出MR影像分型并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00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MR图像及临床资料,男682例(682/1000=68.2%),女318例(318/1000=31.8%),年龄18-68岁(47.38±3.52岁),对突出颈椎间盘进行MR分型,同时分析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1中央型突出48例(48/1000=4.8%),可见突出间盘位于后部正中,硬膜囊或脊髓受压;临床以颈髓受压为主要表现的42例(42/48=87.5%);2外侧型突出126例(126/1000=12.6%),间盘后部正中偏侧突出,相应神经根受压;临床以根性痛为主的118(118/126=93.6%);3远外侧型突出122例(122/1000=12.2%),间盘旁侧突出,神经根或硬膜囊受压,临床不同程度单侧脊髓受压症状98例(98/122=80.3%),即Brown-Sequard综合征;4垂直型突出658例(658/1000=65.8%),可见椎体上/下缘见弧形低信号压迹,周边可见环绕反应性骨髓的高信号;5混合型46例(46/1000=4.6%);4及5型临床症状表现较为混杂,或无临床症状。结论:颈椎间盘突出MRI分型有助于临床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突出症 磁共振成像 分型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成像对直背综合征与特发性心律失常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7
4
作者 陈蕾 马晓海 +7 位作者 赵蕾 白融 李松南 王璐 陈辉 范占明 娄明武 牛艳迪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48-953,共6页
目的探讨直背综合征(SBS)患者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所示心脏压迫部位与特发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入选北京安贞医院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接受CMR检查的患者1 432例,以胸8椎体水平胸腔前后径/横径(APD/TTD)比值〈0.3... 目的探讨直背综合征(SBS)患者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所示心脏压迫部位与特发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入选北京安贞医院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接受CMR检查的患者1 432例,以胸8椎体水平胸腔前后径/横径(APD/TTD)比值〈0.37为标准筛选出扁平胸患者76例,排除合并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3例,最终入选43例直背综合征(SBS)患者,然后根据CMR有无心脏形态学改变分为单纯SBS组(19例)和SBS伴心脏形态异常组(24例)。收集所有入选者的病历资料、心电图资料、电生理检查及相关手术记录。收集两组患者CMR图像,观察胸廓形态改变导致的心脏形态结构改变,并对CMR与心电图及电生理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分析心脏压迫部位与心律失常类型及其起源部位的关系。 结果最终入选的43例SBS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13~58(28.5±11.5)岁。CMR所示单纯SBS组和SBS伴心脏形态异常组患者APD/TTD比值分别为0.30±0.03和0.29±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SBS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虽高于SBS伴心脏形态异常组[(59.31±9.04)%比(47.48±12.7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S伴心脏形态异常组患者多平面电影图像可见右心室及左心房直接受压征象,右心室受压表现为心前脂肪间隙消失,右心室前游离壁及部分右心室流出道紧贴胸廓前壁,胸腔前后径缩短,横径增加,部分患者可见右心房扩大及三尖瓣反流等继发征象;左心房受压表现为轴位像左心房扁平,左心房前后径缩短,横径径增加,部分患者可见左心室扩大及二尖瓣反流;另有2例患者分别出现室壁运动不协调和心肌纤维化的CMR征象。单纯SBS组的19例患者中,CMR所示心脏受压部位与心电图及电生理检查结果提示的心脏搏动异位起源部符合者8例(42.1)%,不符合者6例(31.6%),未评估者5例(26.3%)。SBS伴心脏形态异常组24例患者中,CMR所示心脏受压部位与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符合者13例(54.2%),不符合者7例(29.2%),未评估者4例(16.7%)。SBS伴心脏形态异常组的符合率高于单纯SB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BS患者CMR所示心脏压迫部位与特发性心律失常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其可能为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磁共振成像 心脏电生理学 直背综合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