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问卷”发出之后——1990年代以来文学“问卷”中的青年写作问题 |
牛菡
|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文学青年与作为职业的文学--从1957年“夏可为的来信”出发 |
牛菡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3
|
丁玲之“死”与女作家身份困境——以1933年丁玲事件为中心 |
牛菡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4
|
从巴赫金狂欢化视角透视《黑暗的心》中的俄国人形象 |
牛菡
|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5 |
1
|
|
5
|
听觉传达的模式与结构——论十七年时期的诗朗诵和朗诵诗 |
牛菡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6
|
文人风骨 救世婆心--蒲松龄《仇大娘》与《翻魇殃》对比研读 |
牛菡
|
《蒲松龄研究》
|
2016 |
0 |
|
7
|
“文人”与作为修辞策略的“文人无行” |
牛菡
|
《文学研究》
|
2022 |
0 |
|
8
|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论墨家的“任侠”精神及在后世文人身上的凸显 |
牛菡
|
《职大学报》
|
2015 |
0 |
|
9
|
“自我”的言说与保存——90年代以来青年作家身份意识辨析 |
牛菡
|
《上海文化》
|
2024 |
0 |
|
10
|
“深入生活”与“表现自我”——新时期初“深入生活”话语流变研究 |
牛菡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
2023 |
0 |
|
11
|
论赵树理对田间《赶车传》的改编 |
牛菡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2
|
十七年创作谈的生成逻辑 |
牛菡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
2020 |
2
|
|
13
|
“诗人人格”的创造与分裂——以《少年中国》为中心的考察 |
牛菡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
2021 |
1
|
|
14
|
且陶陶,乐尽天真 |
牛菡
|
《中学生百科(小文艺)》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