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此岸到彼岸——《天路历程》的苦难观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牛薇威 郑飞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9-12,共4页
《天路历程》是英国清教徒约翰·班扬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基督徒"一路历经重重磨难,最终荣入天城的故事。分析"基督徒"从此岸到彼岸的经历并探究《天路历程》的苦难观,有助于理解其中的清教思想和... 《天路历程》是英国清教徒约翰·班扬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基督徒"一路历经重重磨难,最终荣入天城的故事。分析"基督徒"从此岸到彼岸的经历并探究《天路历程》的苦难观,有助于理解其中的清教思想和时代背景,对身处困境时的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路历程》 约翰·班扬 此岸 彼岸 苦难
下载PDF
从语用角度看《无穷的岁月》中尤金·奥尼尔的信仰探索
2
作者 牛薇威 郑飞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57-64,共8页
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于1933年创作了以宗教为主题的戏剧《无穷的岁月》,虽然公演并不成功,有关这部剧的评析寥寥无几,但作为奥尼尔信仰探索题材的收笔之作,该剧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语用角度出发,采用言语行为理论、话轮转... 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于1933年创作了以宗教为主题的戏剧《无穷的岁月》,虽然公演并不成功,有关这部剧的评析寥寥无几,但作为奥尼尔信仰探索题材的收笔之作,该剧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语用角度出发,采用言语行为理论、话轮转换理论以及合作原则的方法分析剧中人物对话,研究对话所表现的人物关系,并分析人物性格以及思想转变过程,以期进一步品味奥尼尔精湛的台词技艺,并结合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本身的自传性,揭示奥尼尔本人的信仰探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金·奥尼尔 信仰 语用 言外之意 会话分析 合作原则
下载PDF
从对立到流通——霍桑的空间想象与文化隐喻 被引量:1
3
作者 牛薇威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321-326,共6页
从空间角度分析了纳撒尼尔·霍桑《红字》《七个尖角阁的老宅》《福谷传奇》《玉石人像》四部长篇小说中的文化隐喻,聚焦于小说中“社会与个人”“历史与进步”“城市与乡村”“圣所与俗世”等叙事空间,指出这些空间背后的流动性,... 从空间角度分析了纳撒尼尔·霍桑《红字》《七个尖角阁的老宅》《福谷传奇》《玉石人像》四部长篇小说中的文化隐喻,聚焦于小说中“社会与个人”“历史与进步”“城市与乡村”“圣所与俗世”等叙事空间,指出这些空间背后的流动性,以及以空间为载体,霍桑所表达出的对人性、进步、文明等问题的思考,体现了霍桑创造所具有的人文关怀和历史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立 流通 纳撒尼尔·霍桑 空间想象 文化隐喻
下载PDF
《国王迷》的后殖民解读
4
作者 牛薇威 郑飞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82-87,共6页
吉卜林的中篇小说《国王迷》从各方面反映出作者的早期思想,为其后来的创作方向埋下伏笔,对读者理解彼时的意识形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结合萨义德、G·斯皮瓦克及霍米·巴巴等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小说... 吉卜林的中篇小说《国王迷》从各方面反映出作者的早期思想,为其后来的创作方向埋下伏笔,对读者理解彼时的意识形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结合萨义德、G·斯皮瓦克及霍米·巴巴等后殖民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所构筑的东西方形象,指出《国王迷》中两个流浪汉殖民扩张行为从正面宣扬了白人征服新世界的精神,与此同时对被殖民者卡菲利斯坦人的忽视和异化又将殖民行动合理化,从反面进一步巩固了殖民者的霸权话语权。通过西方的"优越文化"与东方"低等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打破了东方的隔绝,形成一种文化混杂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文学 《国王迷》 后殖民主义 他者
下载PDF
超越苦难 寻求美善——《犹太鸟》与《透明的红萝卜》比较研究
5
作者 牛薇威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51-55,共5页
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的作品大多带有深刻的犹太烙印,而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则以一系列极富乡土气息的作品闻名。虽分处不同时空,二者的写作风格与内容却遥相呼应。以《犹太鸟》和《透明的红萝卜》为文本,通过探究隐藏在作品... 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的作品大多带有深刻的犹太烙印,而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则以一系列极富乡土气息的作品闻名。虽分处不同时空,二者的写作风格与内容却遥相呼应。以《犹太鸟》和《透明的红萝卜》为文本,通过探究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对比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并揭示两位作者对苦难主题的感悟以及对爱与美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鸟》 《透明的红萝卜》 苦难 美善
下载PDF
审美、伦理、宗教——论T.S.艾略特戏剧中的三重境界
6
作者 牛薇威 《四川戏剧》 2024年第11期89-94,共6页
作为一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剧作家,T.S.艾略特的戏剧创作源于他对现代社会的危机意识以及对个体精神出路的探寻。20世纪初,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提出“人生三境界论”,将人类生存的境遇划分为审美、伦理、宗教三重境界,其阐述的思想与艾... 作为一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剧作家,T.S.艾略特的戏剧创作源于他对现代社会的危机意识以及对个体精神出路的探寻。20世纪初,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提出“人生三境界论”,将人类生存的境遇划分为审美、伦理、宗教三重境界,其阐述的思想与艾略特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皆认为审美境界的享乐生活与伦理境界的道德生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生存困境,获得救赎的生机存在于向宗教境界的纵身一跃中。借助克尔凯郭尔的学说,从哲思与戏剧实践互证的角度分析,有助于从理论维度更好地理解艾略特戏剧创作中的救赎思想,明晰艾略特的信仰探索历程及其对20世纪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略特戏剧 审美境界 伦理境界 宗教境界 克尔凯郭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