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牛雄伟:到北极去“打卡”
1
作者 高婷 牛雄伟 《父母必读》 2022年第6期74-77,共4页
对于科研工作,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有坚定的信念,而这些信念源于每一次实践探究后积累的成就感。很多人热衷到不同的旅游胜地、知名餐厅等地去打卡,这次我们采访到的科学工作者牛雄伟也喜欢到各地去“打卡”,但是他每一次成功的... 对于科研工作,只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有坚定的信念,而这些信念源于每一次实践探究后积累的成就感。很多人热衷到不同的旅游胜地、知名餐厅等地去打卡,这次我们采访到的科学工作者牛雄伟也喜欢到各地去“打卡”,但是他每一次成功的“打卡”,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探究 地球内部 科研工作 成就感 打卡 旅游胜地 兴趣 雄伟
原文传递
海底广角地震剖面反演方法对比——以南海礼乐滩OBS剖面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牛雄伟 卫小冬 +1 位作者 阮爱国 吴振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701-2712,共12页
广角地震测线(OBS973-2)位于南海南部陆缘,其地壳深部构造是研究南海共轭扩张及形成演化的直接证据之一.本文采用2D射线追踪技术,结合与之重合的多道地震测线(NH973-2)时深转换结果,对OBS973-2测线重新进行了正、反演研究,得到了礼... 广角地震测线(OBS973-2)位于南海南部陆缘,其地壳深部构造是研究南海共轭扩张及形成演化的直接证据之一.本文采用2D射线追踪技术,结合与之重合的多道地震测线(NH973-2)时深转换结果,对OBS973-2测线重新进行了正、反演研究,得到了礼乐滩及邻近海区的精细地壳结构.与前人结果相比,本文基于正反演速度模型,把测线分为陆壳区(0-200 km)、洋陆过渡区(200-280 km)和洋盆区(280-370 km).地壳结构在不同区域差异明显,陆壳区沉积层厚度横向差异大,且速度横向不均匀,地壳整体厚度大(约20 km),有横向速度差;洋陆过渡区速度和厚度横向均匀,地壳减薄(约8 km);洋壳区地壳厚度减薄至6 km.与以往研究相比,新的认识集中在两个方面,(1)在方法上,综合广角地震和多道地震数据,借助正演和反演方法,能够得到更多更可靠的地壳结构信息.(2)在地壳结构上,结合广角地震与多道地震,得到洋陆过渡区莫霍面向海减薄的形态及其埋深(约12-18 km,海平面为0 km);进一步验证礼乐滩区域在洋陆过渡区没有明显的高速层,为非火山型陆缘,其共轭扩张点为中沙地块;陆壳区上地壳强烈的拉张作用在速度模型表现出横向速度异常和低速区,在多道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大量10-20 km的正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地壳结构 时深转换 1D速度 海底地震仪 礼乐滩
下载PDF
洋中脊构造及地震调查现状 被引量:4
3
作者 牛雄伟 阮爱国 +1 位作者 李家彪 丘学林 《华南地震》 2009年第4期72-84,共13页
介绍了洋中脊的全球分布和构造特征,对全球主要的、不同扩张速率的洋中脊进行了分类和列表描述;对洋中脊的构造特征,如地形特征、地壳厚度与扩张速率的关系及扩张轴下的岩浆房的特征、洋中脊与地幔柱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阐述。回顾了海底... 介绍了洋中脊的全球分布和构造特征,对全球主要的、不同扩张速率的洋中脊进行了分类和列表描述;对洋中脊的构造特征,如地形特征、地壳厚度与扩张速率的关系及扩张轴下的岩浆房的特征、洋中脊与地幔柱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阐述。回顾了海底地震仪在洋中脊构造调查中的应用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简要介绍了我国将用海底地震仪开展洋中脊构造调查的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房 海底地震仪 洋中脊 构造特征 扩张速率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中脊三维地震探测中炮点与海底地震仪的位置校正 被引量:31
4
作者 敖威 赵明辉 +7 位作者 丘学林 李家彪 陈永顺 阮爱国 李守军 张佳政 吴振利 牛雄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982-2991,共10页
在海上实施三维地震探测过程中,人工震源枪阵中心与船上GPS的距离及地震探测作业中的船行方向造成炮点实际位置与预设位置有一定偏差;自由落体投放的OBS由于海流的影响会偏离原定设计位置(投放点),因此,炮点与海底地震仪(OBS)的位置校... 在海上实施三维地震探测过程中,人工震源枪阵中心与船上GPS的距离及地震探测作业中的船行方向造成炮点实际位置与预设位置有一定偏差;自由落体投放的OBS由于海流的影响会偏离原定设计位置(投放点),因此,炮点与海底地震仪(OBS)的位置校正是三维地震结构研究中的基本环节.本文利用艏向信息校正了炮点位置;采用蒙特卡洛和最小二乘法方法对海底地震仪的位置进行了校正,并探讨了直达水波曲线特征.结果表明OBS位置一般偏离设计点1km左右,其误差范围在20m以内,校正后的OBS记录剖面展示了真实的记录情况.该研究结果为下一步西南印度洋的三维层析成像研究提供了坚实数据基础,同时为今后南海的三维深部地壳结构探测提供经验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位置校正 三维地震探测 西南印度洋中脊
下载PDF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1
5
作者 赵明辉 丘学林 +8 位作者 李家彪 陈永顺 阮爱国 敖威 王春龙 李守军 张佳政 吴振利 牛雄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共7页
慢速与超慢速扩张洋脊是研究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热液循环等相互作用的最佳场所;其复杂的三维空间的地震结构是构建构造动力学机制的基础。文章首先结合国际深海研究发展趋势,回顾了慢速扩张洋脊的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进展,发现慢速扩张... 慢速与超慢速扩张洋脊是研究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热液循环等相互作用的最佳场所;其复杂的三维空间的地震结构是构建构造动力学机制的基础。文章首先结合国际深海研究发展趋势,回顾了慢速扩张洋脊的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进展,发现慢速扩张洋中脊与快速洋脊相似,也存在岩浆房或熔融体;然后,重点结合我国2010年1—3月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开展的三维地震探测实验,提出了今后超慢速洋中脊的重要研究方向;此次地震数据初步处理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良好,为下一步三维层析成像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相信此次研究将在超慢速扩张洋脊的形成演化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升我国在国际大洋中脊研究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结构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 慢速 超慢速 岩浆房
下载PDF
南海南部海底地震仪试验及初步结果 被引量:9
6
作者 吴振利 阮爱国 +3 位作者 李家彪 牛雄伟 李细兵 刘宏扬 《海洋学研究》 2010年第1期55-61,共7页
采用德国SedisIV型海底地震仪(OBS)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OBS,以4×24.5L的大容量气枪阵列为震源,于2009年4~6月在南海南部开展了OBS试验,获得了两条勘测线,其中OBS2009-1测线(剖面1)从南海西南次海盆南部陆... 采用德国SedisIV型海底地震仪(OBS)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OBS,以4×24.5L的大容量气枪阵列为震源,于2009年4~6月在南海南部开展了OBS试验,获得了两条勘测线,其中OBS2009-1测线(剖面1)从南海西南次海盆南部陆缘延伸到海盆中央,另一条OBS2009-2测线(剖面2)穿过礼乐滩东部向西北延伸进入海盆。由剖面2的14台OBS采集的广角地震反射、折射勘测地震数据可知,此次试验,OBS地震记录清晰、震相丰富,所使用的气枪有足够的能量输出,显示了其良好的工作能力,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地震勘测。数据初步处理和初至波层析成像结果表明,礼乐滩地块的基底较高,很有可能与南海北部陆缘存在共轭关系,但与南海北部陆缘不同的是,北部陆缘有较厚的沉积层覆盖,而礼乐滩块体上的沉积层很薄;东部次海盆地壳明显被拉薄,海盆内的地壳也很薄,莫霍面埋深较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OBS) 广角地震反射、折射 大陆边缘 南海南部
下载PDF
海底地震仪实测信号特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宏扬 牛雄伟 +3 位作者 阮爱国 吴振利 李家彪 潘少军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0-96,共7页
置于海底数百米至数千米的海底地震仪(OBS)的实测信号相比陆地地震仪具有不同的特性;由于水的作用或记录信号源频率的不同,短周期OBS和宽频带OBS记录的信号又有明显的差异。文章对南海西南次海盆地震探测期间记录的人工气枪震源和天然... 置于海底数百米至数千米的海底地震仪(OBS)的实测信号相比陆地地震仪具有不同的特性;由于水的作用或记录信号源频率的不同,短周期OBS和宽频带OBS记录的信号又有明显的差异。文章对南海西南次海盆地震探测期间记录的人工气枪震源和天然地震实测信号进行了时频分析,结果如下。1)气枪作业后在海底激发两种噪声:一是水的波动不断叠加形成的长波,周期50s左右,以水平分量为主;二是高频噪声,主要是OBS底座细微晃动引起的。2)宽频OBS对于水下移动目标激发海底波动具有很好的探测能力,特别是水平分量可以获得大振幅且周期特征清晰的记录,并能够指示方向。3)宽频OBS能记录到清晰的天然地震信号,为研究调查区岩石圈结构增添了更多的信息,短周期OBS对远震直达P波有很好的记录。国产宽频I-4C型OBS碰巧记录了日本M9.0级大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实测信号 短周期 宽频带
下载PDF
国产I-4C型OBS在西南印度洋中脊的试验 被引量:29
8
作者 阮爱国 李家彪 +6 位作者 陈永顺 丘学林 吴振利 赵明辉 牛雄伟 王春龙 王显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15-1018,共4页
介绍了在DY115-21航次第6航段西南印度洋中脊构造调查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5台I-4C型海底地震仪(OBS)的试验情况.在不同的水深点(2370~3534m)共投放OBS 6个台次,全部投放和回收成功.OBS内置电化学式和外置机械式两... 介绍了在DY115-21航次第6航段西南印度洋中脊构造调查中,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5台I-4C型海底地震仪(OBS)的试验情况.在不同的水深点(2370~3534m)共投放OBS 6个台次,全部投放和回收成功.OBS内置电化学式和外置机械式两种上浮释放系统都成功动作,取得了船载气枪震源的地震数据.但仍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上浮后的GPS应答搜寻系统无效果;第二,夜间回收时所需的灯光明亮度较差;第三,外在结构不利于海面上的姿态控制和打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4C型海底地震仪 设备性能 回收率 西南印度洋中脊
下载PDF
潮汕坳陷中生代沉积的折射波2D速度结构和密度 被引量:23
9
作者 阮爱国 牛雄伟 +2 位作者 吴振利 吴招才 薛彬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2-528,共7页
2006年秋,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在东沙隆起和潮汕(潮南)坳陷完成了OBS2006-3剖面。在整条剖面速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2D层析成像方法,对潮汕(潮南)坳陷区7个站位的中生界折射震相进行了精细的反演成像。结果表明,坳陷内可分3个沉积层... 2006年秋,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在东沙隆起和潮汕(潮南)坳陷完成了OBS2006-3剖面。在整条剖面速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2D层析成像方法,对潮汕(潮南)坳陷区7个站位的中生界折射震相进行了精细的反演成像。结果表明,坳陷内可分3个沉积层,前两层是新生代沉积,速度分别为2.2km/s和3.6km/s,厚度较小,不超过2km。中生代沉积地层的速度从顶部的4.4km/s向下逐渐增加到底部的5.4km/s,厚度较大,最厚处为8km左右。坳陷内速度是比较均匀地随深度增加的,成水平层状分布。重力反演表明,潮汕坳陷中生代沉积的平均密度为2.45g/cm3,地壳密度为2.86g/cm3,下地壳高速层密度为3.05g/cm3,莫霍面下面的上地幔密度为3.32g/c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汕坳陷 中生代沉积 速度结构 海底地震仪 中国南海
下载PDF
穿越南沙礼乐滩的海底地震仪广角地震试验 被引量:55
10
作者 阮爱国 牛雄伟 +4 位作者 丘学林 李家彪 吴振利 赵明辉 卫小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139-3149,共11页
本文对穿越礼乐滩东北部向西北方向延伸进入中央海盆长369 km的广角地震剖面OBS973-2进行了反演研究,以期了解南海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同时探讨南、北陆缘的共轭问题.结果表明OBS973-2剖面的速度模型中三个沉积层的速度分别为1.8~2.0 k... 本文对穿越礼乐滩东北部向西北方向延伸进入中央海盆长369 km的广角地震剖面OBS973-2进行了反演研究,以期了解南海南部陆缘的地壳结构,同时探讨南、北陆缘的共轭问题.结果表明OBS973-2剖面的速度模型中三个沉积层的速度分别为1.8~2.0 km/s、2.0~2.7 km/s和3.5~4.0 km/s;沿剖面沉积层总体上较薄或缺失.礼乐滩上地壳厚约9~10 km,速度为5.5~6.4 km/s,顶部存在小型火山;下地壳厚约11 km,速度为6.6~7.1 km/s.过渡区和海盆的上地壳厚约4~5 km,速度为5.9~6.1 km/s;下地壳厚约2~4 km,速度为6.6~6.9 km/s.从总体上看,海盆和过渡区的地壳厚度偏小,显示了拉伸减薄作用,速度分层显示陆壳比较典型,而洋壳和过渡壳的上地壳速度比标准洋壳偏高.莫霍面总体从陆坡向海盆方向较快速地抬升,在礼乐滩埋深约23 km,在海盆中的埋深8~12 km,海盆中的莫霍面顶部速度8.0 km/s,要明显小于礼乐滩下方的8.2 km/s.将OBS973-2剖面与北部陆缘的OBS2006-1剖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两者速度结构极为类似,讨论认为礼乐滩与中沙块体互为共轭.进而根据西北次海盆的宽度、礼乐滩与中沙块体的距离及前人提出的南海海盆的扩张时代,计算了扩张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S广角地震剖面 地壳结构 南海礼乐滩 共轭边缘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中脊49.5°E离轴地壳结构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伟 牛雄伟 +5 位作者 阮爱国 Syed Waseem Haider 胡昊 王奥星 卫小冬 张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406-4417,共12页
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岩浆的集中供给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岩浆扩张段(NVR)与相邻的非转换断层不连续带(NTD)地壳结构的差异,而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离轴与沿轴地壳结构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揭示岩浆集中供给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选取西南... 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中脊岩浆的集中供给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岩浆扩张段(NVR)与相邻的非转换断层不连续带(NTD)地壳结构的差异,而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离轴与沿轴地壳结构的差异.为了进一步揭示岩浆集中供给的时空分布特征,本文选取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区2010年海底地震仪深部探测中平行于洋中脊距轴部偏北约10 km的离轴测线d0d10,使用射线追踪正演和反演的方法,得到了NVR和NTD北侧离轴区域的地壳及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并与轴部速度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NTD北侧离轴区域的地壳厚度约5.2 km,其厚度明显大于轴部NTD下方地壳厚度(~3.2 km),由此推测洋脊轴部NTD区域形成的地壳在不断减薄;(2)NVR北侧离轴区域的地壳厚度约7.0 km,其厚度亦大于轴部NVR地壳厚度(~5.8 km),表明在洋中脊演化过程中洋脊轴区域的岩浆供给在不断减少,其活动性在不断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轴地壳结构 西南印度洋中脊 超慢速扩张洋中脊 海底地震仪
下载PDF
苏门答腊海域海啸地震及地壳深部结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新洋 阮爱国 +2 位作者 吴振利 牛雄伟 潘少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7-213,共7页
近10年来苏门答腊俯冲带大震频发,并引发灾难性海啸,使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4年和2012年的两次大震所带来的科学问题在许多方面超出现有认识。国际上对苏门答腊地区已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应... 近10年来苏门答腊俯冲带大震频发,并引发灾难性海啸,使之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4年和2012年的两次大震所带来的科学问题在许多方面超出现有认识。国际上对苏门答腊地区已开展了大量的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应用了许多新方法并取得了许多新认识。解读苏门答腊的构造背景和地质演化史对于认识俯冲型大地震的产生机理是必要的,对此类地震的发生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对于理解海啸产生的条件和防灾减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苏门答腊地区的地震活动和深部构造进行了详细分析,对近年关于该地区的世界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梳理出若干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而提出开展苏门答腊俯冲带地震3D层析成像的具体实施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门答腊俯冲带 海啸地震 深部构造 地震层析成像
下载PDF
东南极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大陆边缘构造及沉积特征
13
作者 王春阳 丁巍伟 +3 位作者 董崇志 方银霞 赵阳慧 牛雄伟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共12页
东南极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是研究南极洲-澳大利亚晚白垩世裂解过程的关键部位,然而该地区的地质情况研究程度较低,特别是在构造-沉积演化方面。基于横穿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大陆边缘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对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及沉积... 东南极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是研究南极洲-澳大利亚晚白垩世裂解过程的关键部位,然而该地区的地质情况研究程度较低,特别是在构造-沉积演化方面。基于横穿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大陆边缘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对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区域性的两大不整合面,分别是土伦阶不整合面(tur)和始新世不整合面(eoc)。两大不整合面将研究区层序划分为三大构造层序:裂谷层序S3,后裂谷层序S2、S1。裂谷层序主要为裂谷期的火山碎屑岩,后裂谷层序多为半深海浊流沉积物如淤泥、黏土等。地震剖面解释发现,研究区不同部位构造变形及沉积特征差异显著,威尔克斯地西部S3较少发育,只在陆坡坡脚向深海盆地过渡的局部区域发育,而发育了厚层的S2、S1;威尔克斯地东部发育了厚层的S3,且S3内部普遍发育高角度正断层。阿德利地发育了一明显的裂谷地块——"阿德利地裂谷地块",其为裂谷作用下从大陆边缘裂离至深海区的海底高原,在其陆缘一侧可能发育了大型的控制断陷的正断层。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构造变形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南极洲-澳大利亚板块裂解过程中发生逆时针旋转,导致陆缘裂谷作用强度不均所形成。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在洋-陆过渡带(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COT)内发育了岩浆成因的基底凸脊,这些凸脊可能是在早期裂谷作用时,在地壳减薄最强烈处地幔物质上涌并遇水蛇纹石化的结果,并且导致了COT内的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 构造变形 沉积特征 地震剖面解释
下载PDF
由反射和广角地震数据得到的冲绳海槽最南端的地质构造
14
作者 F.Klingelhoefer Chao-Shing Lee +1 位作者 J.C.Sibuet 牛雄伟 《世界地震译丛》 2008年第4期42-50,共9页
在冲绳海槽进行的天然地震实验期间,用海底地震仪记录到了两条反射剖面的数据。这两条剖面上均用3台海底地震仪,长度都约为65km,位于冲绳海槽轴线的西南部。对这些反射地震数据的处理反映了沉积单元的最新改变。两条剖面的广角地震数据... 在冲绳海槽进行的天然地震实验期间,用海底地震仪记录到了两条反射剖面的数据。这两条剖面上均用3台海底地震仪,长度都约为65km,位于冲绳海槽轴线的西南部。对这些反射地震数据的处理反映了沉积单元的最新改变。两条剖面的广角地震数据的正演模拟揭示出有1~2km厚的沉积层上覆在声学基底之上,其特征是地震波速在3.2km/s~3.5km/s之间。只有一个剖面可以模拟地壳厚度,并确定为10km左右,向着南部的琉球岛弧方向增厚。使用重力模拟对两条剖面都进行了附加的约束,特别是对剖面1的深部构造进行了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绳海槽 广角地震 地壳构造 弧后盆地
下载PDF
洋中脊扩张速率对洋壳速度结构的约束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龑 牛雄伟 +3 位作者 阮爱国 刘绍文 Syed Waseem Haider 卫小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913-1926,共14页
洋中脊速度结构是揭示大洋岩石圈演化过程的重要约束.为探讨不同扩张速率下洋中脊的洋壳速度结构特征,挑选了全球152处快速(全扩张速率>90 mm·a-1)、慢速(全扩张速率20~50 mm·a-1)和超慢速(全扩张速率<20 mm·a-1)... 洋中脊速度结构是揭示大洋岩石圈演化过程的重要约束.为探讨不同扩张速率下洋中脊的洋壳速度结构特征,挑选了全球152处快速(全扩张速率>90 mm·a-1)、慢速(全扩张速率20~50 mm·a-1)和超慢速(全扩张速率<20 mm·a-1)扩张洋中脊和非洋中脊的洋壳1-D地震波速度结构剖面,通过筛选统计、求取平均值等方法对分类的洋壳1-D速度结构进行对比研究,获得了不同扩张速率下洋中脊洋壳速度结构差异以及洋中脊与非洋中脊洋壳速度结构差异的新认识:(1)快速、慢速和超慢速扩张洋中脊的平均正常洋壳厚度分别为6.4 km、7.2 km和5.3 km,其中洋壳层2的厚度基本相似,洋壳厚度差异主要源自洋壳层3;其洋壳厚度变化范围分别为4.9~8.1 km、4.6~8.7 km和4.2~10.2 km,随着洋中脊扩张速率减小,洋壳厚度的变化范围逐渐增大;(2)快速扩张洋中脊的洋壳速度大于慢速和超慢速,可能与快速扩张脊洋壳生成过程中深部高密度岩浆上涌比较充足有关;(3)非洋中脊(>10 Ma)的洋壳比洋中脊(<10 Ma)的洋壳厚~0.3 km,表明洋壳厚度与洋壳年龄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中脊 扩张速率 洋壳厚度 洋壳速度结构
下载PDF
利用海底地震仪探测碳泄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垚 牛雄伟 +4 位作者 虞嘉辉 宫文斐 董崇志 卫小冬 阮爱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2-410,共19页
海底碳封存是解决全球温室效应,提高碳汇的重要手段.然而,海底碳封存会存在碳泄漏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碳储层结构和海底碳泄漏进行监测.其中,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是海底地震仪(OBS)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测.本文介绍了使用OBS探测技术对储层... 海底碳封存是解决全球温室效应,提高碳汇的重要手段.然而,海底碳封存会存在碳泄漏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对碳储层结构和海底碳泄漏进行监测.其中,一种有效的监测手段是海底地震仪(OBS)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测.本文介绍了使用OBS探测技术对储层结构和海底地壳内流体的探测实例:主要包括二维、三维台阵OBS试验,使用的方法为走时反演、各向异性分析以及微地震方法.使用OBS进行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测有范围广、深度大、信噪比高、大偏移距的优点.然而,目前二维和三维OBS探测建立的碳储层和碳泄漏模型分辨率还有待提高,可以通过使用密集台阵的方式来提高观测精度,或布设更优化的台阵来获得最佳分辨率.随着碳中和目标的不断临近,各国碳封存的需求迫在眉睫.因此,尽快发展OBS海底碳泄漏监测技术,保证碳封存方案的实施是尤为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海底碳封存 海底地震仪 海底碳泄漏探测
下载PDF
东太平洋海隆轴向热液流动的地震识别
17
作者 M.Tolstoy F.Waldhauser +7 位作者 D.R.Bohnenstiehl R.T.Weekly W.-Y.Kim 刘宏扬(译) 阮爱国(译) 吴振利(译) 牛雄伟(译) 吕春来(校) 《世界地震译丛》 2011年第3期49-56,共8页
洋中脊轴上的热液循环影响岩石层及上覆海水的化学性质,供养着化合生物群,也是岩石层向海水传递热量的媒介(Slater et al,1980;Stein and Stein,1994;Elderfield and Schultz,1996)。通常认为这个系统中的热液流起源于洋中脊扩张轴处,... 洋中脊轴上的热液循环影响岩石层及上覆海水的化学性质,供养着化合生物群,也是岩石层向海水传递热量的媒介(Slater et al,1980;Stein and Stein,1994;Elderfield and Schultz,1996)。通常认为这个系统中的热液流起源于洋中脊扩张轴处,并由一些离扩张轴较远的断层补给(Lowelletal,1995;Kelley et al,2002;Fisher,2003),但热液系统的结构和规模通常不能直接观察到,而是通过由地球物理条件约束的热模型和地球化学模型推断得到的(Johnson et al,1993;Dunn et al,2000;Lowell and Yao,2002)。使用发生的微震也许能通过揭示热裂缝区说明热液的流动路径,在这些裂缝区域冷水从地壳热岩石中获得热量,另外,一些由岩浆及构造应力作用造成的裂隙增大了这些区域的孔隙度和渗透性。本文指出,东太平洋海隆上得到很好研究的热液喷口场之下的震源群集于一小尺度轴向不连续面附近的垂向管状区域和轴向岩浆房正上方的带内。该浅层管状群集相对于这一段洋脊上热液喷口的分布和温度的位置表明,热液补充量集中在那里是构造破裂引起渗透的结果。另外,我们把位于岩浆房上方的地震带解释为热液破碎区,这表明热液循环可能强烈地沿洋脊轴分布。我们认为,说明热液单元横跨轴走向分布和补给带离轴发散分布的模型可能不适用于快速扩张的东太平洋海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平洋海隆 热液循环 流动路径 轴向 地震识别 地球化学模型 构造应力作用 FISHER
下载PDF
七味葡萄散对哮喘模型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玮玮 张林军 +5 位作者 牛雄伟 周彤 李婷 南敏敏 姜现瑞 王锦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55-58,共4页
目的研究七味葡萄散(QWPTS)对哮喘模型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影响。方法用卵清蛋白致敏Wistar大鼠的方法建立哮喘模型,按体重均一原则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哮喘模型组、QWPTS低、中、高剂量组。光镜... 目的研究七味葡萄散(QWPTS)对哮喘模型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的影响。方法用卵清蛋白致敏Wistar大鼠的方法建立哮喘模型,按体重均一原则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哮喘模型组、QWPTS低、中、高剂量组。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中ACTH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哮喘模型组大鼠肺泡壁结构受损、增厚,支气管腔狭窄,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支气管壁和肺泡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QWPTS低剂量组肺组织未见明显的病理损伤,QWPTS中剂量组肺组织的损伤较哮喘模型组轻,QWPTS高剂量组较哮喘模型组重。哮喘模型组血浆ACTH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WPTS低、中、高剂量组的血浆ACTH水平高于哮喘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WPTS低、中、高剂量组的血浆ACTH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WPTS可减轻哮喘模型大鼠的气道损伤,提高哮喘模型大鼠血浆ACTH水平,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味葡萄散 哮喘模型大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影响
下载PDF
海底地震仪实用技术探讨 被引量:10
19
作者 牛雄伟 阮爱国 +1 位作者 吴振利 张洁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18-1425,共8页
海底地震仪(OBS)广角地震探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研究边缘海和大洋深部构造,与多道地震相比,其优势主要在于OBS通常使用4个分量,可以记录转换剪切波(S波);另外,在作业时还可以同时记录到天然地震.但对于不同科学目标(如洋陆过渡带或拆离断... 海底地震仪(OBS)广角地震探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研究边缘海和大洋深部构造,与多道地震相比,其优势主要在于OBS通常使用4个分量,可以记录转换剪切波(S波);另外,在作业时还可以同时记录到天然地震.但对于不同科学目标(如洋陆过渡带或拆离断层)和不同工区(2D剖面或3D工区),其野外数据采集、室内数据处理、模型正反演及其误差分析都有差异且较为复杂,规范这个过程十分重要.本文根据多年的实际经验,结合2010年西南印度洋中脊开展的OBS地震试验的某测线数据采集、处理和模型正反演过程,详细介绍了OBS地震调查的海上作业(仪器投放,炸测和仪器回收)、数据处理(炮点和OBS位置校正,钟漂校正和滤波技术)、建模反演(RayInvr正演模型和阻尼最小二乘法反演)和模型分析评价(误差统计,模型分辨率和不确定性测试)的方法和流程,并总结了提高OBS回收率、数据处理、震相识别、2D与3D工区模型参数化、确定模型分辨率及其不确定性的实用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海上作业 数据处理 模型反演 模型评估
原文传递
南极洲普里兹湾岩石圈各向异性:海底地震仪观测 被引量:3
20
作者 牛雄伟 高金耀 +7 位作者 吴招才 阮爱国 卫小冬 刘晨光 李天光 沈中延 潘少军 罗孝文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50-1958,共9页
为了研究南极普里兹湾岩石圈深部应力场及其动力学,采用S波分裂旋转相关法,对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成功回收的3个站位海底地震仪数据(5个远震记录)进行了反演,获得了普里兹湾洋陆过渡带岩石圈各向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台站所在区域各向... 为了研究南极普里兹湾岩石圈深部应力场及其动力学,采用S波分裂旋转相关法,对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成功回收的3个站位海底地震仪数据(5个远震记录)进行了反演,获得了普里兹湾洋陆过渡带岩石圈各向异性特征.结果表明,台站所在区域各向异性显著,在较小的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快S波偏振方向变化范围是N40°E^N60°E,快慢波时间延迟变化范围为0.2~1.3s.洋盆的各向异性主要取决于海底扩张地幔流作用,大陆及附近的各向异性主要受上地幔顶部残留构造的影响,而中间过渡带各向异性层厚度较小集中在地壳内,它可能受海底扩张地幔流和残留构造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里兹湾 各向异性 S波分裂 海底地震仪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