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都赋》的撰年及其它 被引量:6
1
作者 牟世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70-80,共11页
左思《三都赋》很可能撰成于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只有将撰年定为295年,才能与左思一生事迹基本相符。唯史载卒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的皇甫谧曾为《三都赋》写序,此则与295年赋成之说不合。对此矛盾现象,可作两种解释:(一) 皇甫谧所... 左思《三都赋》很可能撰成于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只有将撰年定为295年,才能与左思一生事迹基本相符。唯史载卒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的皇甫谧曾为《三都赋》写序,此则与295年赋成之说不合。对此矛盾现象,可作两种解释:(一) 皇甫谧所见可能为《三都赋》未定稿,并据此写序;其后左思又向张载访岷邛之事,对赋继续加以修改,方成定稿。(二) 由于皇甫谧文才平庸、后半生身体瘫痪,加之皇序与左思自序在主旨和结构等方面基本相同,因此,所谓的皇序是否为皇甫谧所写,值得怀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甫谧 别传 晋书 三都赋 秘书监 著作郎 入洛 晋武帝 矛盾现象 元康
下载PDF
文律运周 日新其业——《文心雕龙·通变》新探 被引量:5
2
作者 牟世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87-96,48,共11页
《通变》篇并非继承与革新的专论。强调文学的发展创新,才是刘勰“通变”论的主要思想,而本篇中“通变”之义,主要指“文辞气力”的发展创新。当然全篇所论,并非绝无继承与革新之意,“相因”就近于继承,“通变”就近干革新,不过它只是... 《通变》篇并非继承与革新的专论。强调文学的发展创新,才是刘勰“通变”论的主要思想,而本篇中“通变”之义,主要指“文辞气力”的发展创新。当然全篇所论,并非绝无继承与革新之意,“相因”就近于继承,“通变”就近干革新,不过它只是讲“有常之体”的“相因”和“文辞气力”的“通变”。刘勰不以《因革》(继承与革新)名篇,而以《通变》名篇,意在突出友展创新。《通变》篇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两段,一段是批评“九代咏歌”中楚汉以后之作在“有常之体”方面未能“相因”,一段是批评汉人之作在“文辞气力”方面未能“通变”。前一段是以实际创作中的教训,反证“有常之体”非“相因”不可;后一段是以实际创作中的教训,反证“文辞气力”非“通变”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变 继承与革新 发展创新 因革 文心雕龙 文学创作 发展变化 文学发展 六朝文学 文辞
下载PDF
刘勰的“征圣”、“宗经”思想 被引量:6
3
作者 牟世金 《文史哲》 1986年第2期5-15,共11页
“征圣”、“宗经”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指导思想。其所征之“圣”为儒家圣人,所宗之“经”是儒家的五经,这是很明确的。既如此,它和不属儒家之道的“原道”观,怎样构成一个文学观的整体呢?主张“征圣”、“宗经”,是否要求文学作品应... “征圣”、“宗经”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指导思想。其所征之“圣”为儒家圣人,所宗之“经”是儒家的五经,这是很明确的。既如此,它和不属儒家之道的“原道”观,怎样构成一个文学观的整体呢?主张“征圣”、“宗经”,是否要求文学作品应当宣扬儒家思想呢?评论文学有何“征圣”、“宗经”的必要呢?这些问题,虽过去还未展开具体的讨论,但在许多论著中,是存在着相当歧异的认识的。这既影响及对刘勰“原道”论的理解,更有碍对刘勰整个文学思想的认识。本文即试图对此做点具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经 孔子 文心雕龙 研究者 儒家思想 修辞观 古文学派 黄侃 儒家之道 圣人
下载PDF
刘勰“原道”论管见 被引量:5
4
作者 牟世金 《文史哲》 1984年第6期50-59,共10页
毕万忱、李淼同志从一九七九年发表第一篇《试论刘勰文源于道的思想》,到一九八三年底,就集成十余万言的《文心雕龙论稿》。集成之后,以嘱为序,有幸成为此书的第一名读者,我自己是感到收益不小的。常感龙学发展到今天,很须要有新的方法... 毕万忱、李淼同志从一九七九年发表第一篇《试论刘勰文源于道的思想》,到一九八三年底,就集成十余万言的《文心雕龙论稿》。集成之后,以嘱为序,有幸成为此书的第一名读者,我自己是感到收益不小的。常感龙学发展到今天,很须要有新的方法、新的路子、新的突破。《论稿》虽不能说已有什么重大突破,甚至他们所论及的一些问题,就个人浅见,还不能说都已解决得很圆满、很理想了,如“文源于道”的提法,《辨骚》篇的“四异”都是对屈原浪漫主义特色的“充分肯定”等论点,就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道 儒道佛 文心雕龙 佛教思想 自然之道 儒家之道 圣人 灭惑论 儒家思想 般若
下载PDF
从汉人论赋到刘勰的赋论 被引量:3
5
作者 牟世金 《文史哲》 1988年第1期34-41,共8页
汉人论赋的基本观念是有无“风谕”。刘勰的赋论既有继承汉人“风谕”说的一面,但又和汉人走的路子大不相同。刘勰的赋论以赋体“铺采捣文”的特点为核心,一方面要求极力对事物进行描绘,另一方面又要求体物写志,反对辞采过于淫侈。刘勰... 汉人论赋的基本观念是有无“风谕”。刘勰的赋论既有继承汉人“风谕”说的一面,但又和汉人走的路子大不相同。刘勰的赋论以赋体“铺采捣文”的特点为核心,一方面要求极力对事物进行描绘,另一方面又要求体物写志,反对辞采过于淫侈。刘勰不仅注重汉赋形象描绘的特色,而且总结了汉赋的“侧附”、夸张等艺术经验,这说明他对汉赋形象描绘的重视是有意识的。刘勰的赋论虽然主要从汉赋的经验中总结出来,但却反映了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研究 赋论 艺术创造 汉人 司马相如 艺术经验 文学创作 司马迁 辞赋 体物
下载PDF
刘勰论民间文学 被引量:3
6
作者 牟世金 《青海社会科学》 1988年第5期58-65,共8页
在刘勰的时代,还不可能形成“民间文学”的观念;《文心雕龙》中也没有论民间文学的专篇,但在《明诗》、《乐府》、《颂赞》、《谐隐》、《诸子》、《书记》、《时序》等篇中,都有一些论述。民间文学既非一种文体,分论于各有关篇内是自... 在刘勰的时代,还不可能形成“民间文学”的观念;《文心雕龙》中也没有论民间文学的专篇,但在《明诗》、《乐府》、《颂赞》、《谐隐》、《诸子》、《书记》、《时序》等篇中,都有一些论述。民间文学既非一种文体,分论于各有关篇内是自然的。其中论及神话、民歌、民谣、谚语、谜语和笑话等,内容相当广泛。刘勰不分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而分体合论,本来是对的,之所以要对此作集中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刘勰 《文心雕龙》 文人创作 民间创作 谚语 文体 《诗经》 人民群众 谜语
下载PDF
从《文心雕龙》看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被引量:2
7
作者 牟世金 《学术研究》 1983年第4期107-113,共7页
中国古代文论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研究这种特色,是古文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要准确地认识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还要做许多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从某一侧面进行专题研究,也可对某一个时期、某一专著进行剖析... 中国古代文论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研究这种特色,是古文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要准确地认识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还要做许多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从某一侧面进行专题研究,也可对某一个时期、某一专著进行剖析。当然,也可进行一些总的探讨。朱光潜先生曾提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大半是围绕着《诗经》而作的评论和总结”,由此形成中国诗论的三大特点:一是以情为主,二是根据自然而不止于自然,三是重教化。这对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很有启发。刘勰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文心雕龙 民族特色 文学理论 理论结构 文学创作 古文论 艺术特点 文与道 创作论
下载PDF
关于《辨骚》篇的归属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牟世金 《中州学刊》 1984年第1期109-114,共6页
拙文《〈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刊出后,两年来,赵永纪、滕福海、李炳勋、马宏山等同志,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这是我竭诚欢迎的。赵、滕、李、马诸文,主要是对拙文中的“总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特... 拙文《〈文心雕龙〉的总论及其理论体系》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刊出后,两年来,赵永纪、滕福海、李炳勋、马宏山等同志,相继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这是我竭诚欢迎的。赵、滕、李、马诸文,主要是对拙文中的“总论”问题提出不同意见,特别是集中在《辨骚》篇的归属上,即此篇应归全书总论还是文体论。因此,本文只对此略陈己见,其他问题,留待另文。 (一) 关于《辨骚》篇归属问题就我所知,早在一九二七年就出现两种对立的看法了。如刘师培以《明诗》至《谐隐》的十篇为“有韵之文”,梁绳袆则以《辨骚》至《书记》的二十一篇为“文章流别论”。范文澜更早在一九二三年就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骚》 文体论 刘勰 正纬 总论 “文之枢纽” 宗经 《文心雕龙》 《楚辞》 归属问题
下载PDF
“近亲繁殖”小议 被引量:1
9
作者 牟世金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2期2-2,共1页
最近参加香港的一次国际学术会,和几位台湾学者同住一幢小宾馆。茶余饭后,交谈起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发扬,颇多同感。当我直率地讲到台湾的一种不良学风时。
关键词 近亲繁殖 国际学术会 文化遗产 台湾学者 不良学风 小议 学生 香港 宾馆 同感
下载PDF
刘勰生平新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牟世金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10-19,共10页
《梁书·刘勰传》:“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晋书·地理志下》以东莞郡置于太康元年,《宋书·州郡志一》则谓:“晋武帝泰始元年,分琅邪立。”据《晋书·宣五王传》:“武帝践阼,封(司马(亻由))东莞郡王,邑万六百户。... 《梁书·刘勰传》:“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晋书·地理志下》以东莞郡置于太康元年,《宋书·州郡志一》则谓:“晋武帝泰始元年,分琅邪立。”据《晋书·宣五王传》:“武帝践阼,封(司马(亻由))东莞郡王,邑万六百户。始置二卿,特诏诸王自选令长。”②当以《宋书》所说为是。莒,今山东莒县,原为春秋时莒子国,汉置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新考 萧子良 晋武帝 地理志 晋书 南齐书 琅邪 将军 总目
下载PDF
刘勰思想三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牟世金 《文史哲》 1981年第1期51-60,93,共11页
(一) 刘勰自幼深受佛教洗礼,出仕以后,佛教已被正式宣布为国教,也没有中止其佛教活动,最后燔发自誓,决心出家;但他的《文心雕龙》,又以尊孔宗经为主旨,口口声声以儒家经典为依据。这是不是一个矛盾,怎样理解这个矛盾,是了解刘勰思想所... (一) 刘勰自幼深受佛教洗礼,出仕以后,佛教已被正式宣布为国教,也没有中止其佛教活动,最后燔发自誓,决心出家;但他的《文心雕龙》,又以尊孔宗经为主旨,口口声声以儒家经典为依据。这是不是一个矛盾,怎样理解这个矛盾,是了解刘勰思想所必须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刘勰的思想中,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怎样处理儒与佛的关系,这是个有待研究的客观存在的问题。过去的论者,或以为《文心雕龙》与佛教思想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思想 三论 原道 文心雕龙 般若 儒家经典 灭惑论 儒道 古代传说 佛经
下载PDF
六朝经学的中衰与发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牟世金 《青海社会科学》 1985年第1期75-84,共10页
皮锡瑞渭:“经学盛于汉,汉亡而经学衰。”这是治经学史者的传统观点。张衡早就讲到:“愍文学之弛废,怀儒林之陵迟”;魏明帝则说:“兵乱以来,经学废绝”。作如是论者,其后甚多。但从皮氏所说:“郑(玄)学出而汉学衰,王肃出而郑学亦衰”,... 皮锡瑞渭:“经学盛于汉,汉亡而经学衰。”这是治经学史者的传统观点。张衡早就讲到:“愍文学之弛废,怀儒林之陵迟”;魏明帝则说:“兵乱以来,经学废绝”。作如是论者,其后甚多。但从皮氏所说:“郑(玄)学出而汉学衰,王肃出而郑学亦衰”,其故在“郑君为汉儒败坏家法之学”,王肃“效郑君而尤甚”,我们反而由此看到:儒家经学在两汉之后虽是中衰了,但也有发展。不过从什么角度来看其兴衰,衰的是什么,发展的是什么,都应作具体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中衰 儒学 魏晋南北朝 汉儒 五经博士 后汉书 汉末 王肃 儒经
下载PDF
《文心雕龙》成书日历史条件和作者思想——《文心雕龙译注》引论之一 ‘ 被引量:1
13
作者 牟世金 《齐鲁学刊》 1981年第2期59-65,共7页
出现在公元五、六世纪之交的《文心雕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上,也是一部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杰作。早在公元九世纪初,《文心雕龙》的部分内容便流传海外。公元一七三一年,日本出版了冈白驹校正的《文心... 出现在公元五、六世纪之交的《文心雕龙》,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在世界文艺理论史上,也是一部值得我们引为自豪的杰作。早在公元九世纪初,《文心雕龙》的部分内容便流传海外。公元一七三一年,日本出版了冈白驹校正的《文心雕龙》句读本,这是国外出版的第一个《文心雕龙》版本。十九世纪以后,国外不仅出版过多种《文心雕龙》的原本和译本,供研究《文心雕龙》的“通检”和“索引”也不断出现了。这说明,《文心雕龙》在理论上的成就及其历史贡献,正越来越多地为世界各国文学研究者所注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条件 重要地位 历史贡献 文心雕龙 公元 世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 十三年 奉朝请 统治阶级
下载PDF
陸侃如传略 被引量:1
14
作者 牟世金 龚克昌 《晋阳学刊》 1983年第5期81-88,共8页
一九七九年十月,在昆明的一次学术会议中,杨明照先生讲到陆侃如先生的一段海外趣闻:一九三五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主考人向陆侃如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孔雀东南飞”,何不言西北?陆应声而答,“西北有高楼”。杨先生谓此问答... 一九七九年十月,在昆明的一次学术会议中,杨明照先生讲到陆侃如先生的一段海外趣闻:一九三五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主考人向陆侃如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孔雀东南飞”,何不言西北?陆应声而答,“西北有高楼”。杨先生谓此问答,可入“新世说”。非此五字相答,不能成其妙。作为艺术描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 陆侃如 中国诗史 古典文学研究 文心雕龙 巴黎大学 讨论班 中古文学 宋玉 楚辞
下载PDF
刘勰艺术构思论的渊源与发展
15
作者 牟世金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67-175,共9页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是历史上第一篇相当全面而系统的艺术构思专论,它植根于六朝时期文坛艺苑乃至魏晋玄学思辨精神的肥沃土壤,它的形成与当时的画论、书论以至整个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密切相关,其具体的论点则明显地本于...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是历史上第一篇相当全面而系统的艺术构思专论,它植根于六朝时期文坛艺苑乃至魏晋玄学思辨精神的肥沃土壤,它的形成与当时的画论、书论以至整个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密切相关,其具体的论点则明显地本于陆机《文赋》。刘勰正是在对多种艺论的博取融汇中注以己见,把艺术构思理论发展到新的高度。刘勰艺术构思论的成就的标志是“神与物游’,而在由“物象”到“意象”、达到心物同一的过程中,则具体描述了艺术家必备的各种素养、作为艺术表达符号的言辞与艺术构思和创造的关系、灵感和思路所由畅达的途径和方法等一系列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构思 刘勰 渊源 文心雕龙 思辨精神 魏晋玄学 六朝时期 艺术精神
下载PDF
释“苞会通”——《文心雕龙译注》引论中的一节
16
作者 牟世金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52-56,共5页
《文心雕龙·序志》中说的“苞会、通”,是刘勰论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苞会、通”,指从《通变》到《附会》各篇的有关论述。《序志》所讲各篇先后,和《文心雕龙》的实际排列次序并不一致。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引论 译注 会通 《序志》 《通变》 排列次序 刘勰
下载PDF
中西戏剧艺术共同规律初探
17
作者 牟世金 《文史哲》 1987年第3期62-72,共11页
美国J·刘若愚以为:“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使我们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文学。”(《中国的文学理论》)。从艺术理论是艺术经验的概括来看,这话是可信的。本文便主要从中西戏剧理论上来探讨其共同性。中西戏剧艺术之别,论者甚多,以至... 美国J·刘若愚以为:“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使我们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文学。”(《中国的文学理论》)。从艺术理论是艺术经验的概括来看,这话是可信的。本文便主要从中西戏剧理论上来探讨其共同性。中西戏剧艺术之别,论者甚多,以至有人认为是两种全然不同的文学样式。但莎士比亚的戏剧能为中国观众所爱好,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亦为西方观众所赞赏,是必有其共同之迹可寻。人皆言异而我言同,其有未当,幸以门外剧谈者的大胆妄言视之;盖以应香港中大主办国际比较文学盛会之约而逼上梁山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艺术 古典戏剧 舞台艺术 戏剧理论 演员 表演艺术 观众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李渔 中国戏剧
下载PDF
刘勰对古代现实主义理论的贡献
18
作者 牟世金 《文史哲》 1983年第1期64-71,共8页
“现实主义”是个尚有争议的概念,特别是用以论述古代文学,问题更多。本文所论,主要是在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发展进程中,刘勰的理论起到了什么作用,他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形成或发展有什么贡献。什么是“现实主义”,给它一个什么确切... “现实主义”是个尚有争议的概念,特别是用以论述古代文学,问题更多。本文所论,主要是在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发展进程中,刘勰的理论起到了什么作用,他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形成或发展有什么贡献。什么是“现实主义”,给它一个什么确切的定义,才能既实用于小说、戏剧,又适用于诗词歌赋,这自然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但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理论 古代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我国古代 文学创作 浪漫主义 艺术构思 诗词歌赋 文心雕龙 艺术方法
下载PDF
我的读书法
19
作者 牟世金 《文史哲》 1982年第4期48-49,84,共3页
我从五岁发蒙读《三字经》,到现在已读书五十年了,略晓读书之法,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也还在不断走弯路中继续探索。我的粗浅体会是:读书必须得法,但无一定之法;前辈的经验必须吸取,但又要从自己的实践中得来;读书之法法无穷,必须在实践... 我从五岁发蒙读《三字经》,到现在已读书五十年了,略晓读书之法,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也还在不断走弯路中继续探索。我的粗浅体会是:读书必须得法,但无一定之法;前辈的经验必须吸取,但又要从自己的实践中得来;读书之法法无穷,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所以,这里讲的读书法,不可能是万灵的。古人认为:“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就是他们的读书法,虽然不无道理,却流弊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书 读书法 读书方法 五十年 三字经 实践 万灵 日常交谈 治学经验 朋友
下载PDF
刘勰的“论文叙笔”——《文心雕龙译注》引论之一
20
作者 牟世金 《东岳论丛》 1981年第2期102-107,共6页
一《文心雕龙》中从《辨骚》到《书记》的二十一篇是“论文叙笔”。这二十一篇分别论述了骚、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弔、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 一《文心雕龙》中从《辨骚》到《书记》的二十一篇是“论文叙笔”。这二十一篇分别论述了骚、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弔、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三十五种文体。刘勰对每种文体都讲了它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所以,通常称这二十一篇为文体论。但这二十一篇,并不仅仅是论述文体,更主要的还是分别总结晋宋以前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刘勰之所以能建立以唯物观点为主的文学理论体系,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能从实际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文叙笔 文心雕龙 文体论 写作经验 诗歌创作 文学创作 明诗 颜延之 诗言志 非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