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维变分方法反演低层风场能力研究 被引量:38
1
作者 牟容 刘黎平 +1 位作者 许小永 庄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8,I0001,共9页
从新一代天气雷达径向速度资料中反演出可靠的三维风场对提高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应用水平有重要的作用,将雷达直接观测的径向速度转换成台站预报员更为熟悉的风场结构,对识别中小尺度信息有很大帮助。为此该文对4DVAR同化技术在风场业... 从新一代天气雷达径向速度资料中反演出可靠的三维风场对提高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应用水平有重要的作用,将雷达直接观测的径向速度转换成台站预报员更为熟悉的风场结构,对识别中小尺度信息有很大帮助。为此该文对4DVAR同化技术在风场业务反演中应用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利用广州、济南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从是否加入云模式湿过程以及迭代次数、计算时间、背景场、初始场、分辨率和反演区域等方面对干模式的4DVAR系统进行了讨论,并从风场结构、均方根差别等方面对反演结果进行分析。多种试验表明,干模式的4DVAR系统与湿的云模式反演结果差异不大。模式的初始场和背景场对反演结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利用前一时次的反演结果作为背景场迭代15~20次的干模式结果可以很好地在业务上试运行,对台站预报员提高中小尺度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4DVAR 低层风场 准业务试验
下载PDF
多普勒激光雷达风场反演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改利 刘黎平 +3 位作者 邱崇践 刘智深 吕博 牟容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采用三维变分同化反演(3DVAR)、四维变分同化反演(4DVAR)对多普勒激光雷达资料反演风场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车载多普勒激光雷达在2008年残奥会测试赛期间外场试验取得的数据,反演了海面10m高度处的风场,并将风场反演结果与浮标资料进... 采用三维变分同化反演(3DVAR)、四维变分同化反演(4DVAR)对多普勒激光雷达资料反演风场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车载多普勒激光雷达在2008年残奥会测试赛期间外场试验取得的数据,反演了海面10m高度处的风场,并将风场反演结果与浮标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DVAR、4DVAR风场反演方法均能实现近海面风的精细化风场反演,并能反映出风向的变化,反演风场与浮标数据基本一致,在风速较大的天气情况,3DVAR与4DVAR反演风场的一致性要好于风速较小的天气情况;4DVAR反演方法中以浮标资料作为背景场,使得其与浮标的符合程度要好于3DVAR方法反演风场;反演风场的风向与浮标风向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反演风场的风速与浮标风速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反演风场的风向、风速与浮标的风向、风速之间平均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表明,这两序列之间具有一定差别,在风速较小的天气情况下使用时需要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激光雷达 三维变分同化反演 四维变分同化反演 风场反演 结果分析
下载PDF
一次飑线过程的动力和微物理结构及滴谱变化对降水估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7
3
作者 刘黎平 牟容 +1 位作者 许小永 胡志群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01-611,共11页
雨滴谱的变化和回波强度的垂直变化是影响雷达估测降水的重要原因。文章利用美国KOUN双线偏振雷达观测的一次飑线过程资料,用模糊逻辑的方法、β方法和约束条件下的Λ方法,分析了飑线过程降水粒子相态和雨区雨滴谱分布及其相态混合区冰... 雨滴谱的变化和回波强度的垂直变化是影响雷达估测降水的重要原因。文章利用美国KOUN双线偏振雷达观测的一次飑线过程资料,用模糊逻辑的方法、β方法和约束条件下的Λ方法,分析了飑线过程降水粒子相态和雨区雨滴谱分布及其相态混合区冰雹融化过程,结合四维变分方法风场反演方法,研究了雨滴谱变化与飑线过程风场中尺度结构的关系,及其对双线偏振雷达不同估测降水方法的影响。结果表明:处在气旋中的飑线存在中低层辐合线,低层辐合带及强烈上升形成强回波,飑线后部的层状云中存在下沉气流,而飑线的前部存在下沉气流形成的边界层辐合线。飑线中对流单体组成的强回波带和后侧的层状云降水的雨滴谱分布有明显的变化,大雨滴区往往在飑线前部,在东南气流中新生的对流单体也常常有大雨滴区存在。ZH、ZDR随高度变化比较明显,而KDP基本不随高度变化,高度的选取对传统的Z-R关系方法、(ZH,ZDR)方法估测降水量影响很大,但KDP方法几乎不受高度变化的影响。本次过程雨滴谱变化非常明显,这对Z-R关系估测降水将产生重要影响,(ZH、ZDR)方法和KDP方法估测的降水比较接近,而Z-R关系方法在对流中心降水估测值偏大。小于30 dBz回波的KDP脉动很大,出现的不正常值对降水估测有一定影响,采用综合降水估测方法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偏振雷达 雨滴谱 降水估测
下载PDF
自动站与人工站相对湿度观测结果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44
4
作者 余君 牟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6-102,共7页
相对湿度是大气探测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只有正确的空气湿度记录序列才能揭示水汽在长期气候趋势监测方面所起的作用。自2000年以来,使用了几十年的相对湿度等常规气象要素的人工观测逐渐被自动观测所取代,为了了解两种观测仪器所测结... 相对湿度是大气探测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只有正确的空气湿度记录序列才能揭示水汽在长期气候趋势监测方面所起的作用。自2000年以来,使用了几十年的相对湿度等常规气象要素的人工观测逐渐被自动观测所取代,为了了解两种观测仪器所测结果的差异,选取了全国17个具有代表性站点的观测数据并对其年平均差、标准差、日变化规律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然后根据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各自的优点和缺陷,将相对湿度数据按照气温和相对湿度大小分成了9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站点的自动站与人工站相比较,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系统偏差",并且相对湿度的自动观测存在偏干的现象,年平均在3.5%左右,在相对湿润的地区,这一现象更明显;在相同的气温条件或相同的相对湿度条件下,高湿或高温情况下的对比差值均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气象站 人工观测 相对湿度
下载PDF
重庆地区降水序列的均一性检验及其对气候变化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余君 赵美艳 +1 位作者 刘霄 牟容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年第2期68-71,共4页
本文利用最新发布的RHtest软件包中的惩罚最大T检验(PMT)方法并结合各个台站的历史沿革信息对重庆地区所属的34个气象观测台站从建站到2010年的月降水序列进行了均一性检测,并用RHtest软件包中的惩罚最大F检验(PMFT)方法对其进行了验证... 本文利用最新发布的RHtest软件包中的惩罚最大T检验(PMT)方法并结合各个台站的历史沿革信息对重庆地区所属的34个气象观测台站从建站到2010年的月降水序列进行了均一性检测,并用RHtest软件包中的惩罚最大F检验(PMFT)方法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很好的应用于月降水序列的均一性检验,在被检测的34个台站中,仅3个台站被检测出了间断点,表明重庆大部分台站降水资料均一性情况良好,台站远距离迁移是引起月降水序列非均一性的主要原因。对检验出存在断点的降水序列采用最新发布的RHtest软件包提供的均值订正方法进行了订正,并对订正前后的降水序列进行气候趋势分析,分析发现,订正前后降水序列的年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均一性 惩罚最大T检验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多源观测资料研究重庆地区一次风雹过程
6
作者 邹倩 左春艳 +2 位作者 吴政谦 翟丹华 牟容 《干旱气象》 2024年第4期598-610,共13页
为认识风雹发生前后对流系统的热动力演变特征,加强新型探测资料在风雹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利用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对2014年4月18日凌晨发生在重庆西部地区的一次强风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风雹... 为认识风雹发生前后对流系统的热动力演变特征,加强新型探测资料在风雹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利用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对2014年4月18日凌晨发生在重庆西部地区的一次强风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风雹过程为典型的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悬垂特征和径向速度辐合明显。风雹发生前,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温湿度跃增明显,风雹发生前1.0~3.0 h,K指数、850 hPa与500 hPa假相当位温差(θ_(se850-500))、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0~3 km垂直风切变(Vertical Wind Shear,SHR_(0-3))等指数随时间临近明显递增,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在风雹发生前0.2~0.5 h达到波峰,风廓线雷达显示中低层的垂直速度随高度波动较大;多次风雹过程的参数共性显示,风雹发生前0~0.5 h,微波辐射计25.00 GHz亮温、Cn^(2)和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面积(S_(Cn^(2)))都有明显增加趋势,风雹发生前0~10 min,(S_(Cn^(2)))均大于-500 dB·km阈值。观测站降雹时,垂直积分液态水和地面到高空的垂直速度差均达到最大,Cn^(2)在中低层跃增大于阈值-120 dB。以上特征对识别风雹的发生有较好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18”风雹 微波辐射计 风廓线雷达 不稳定参数
下载PDF
一次中尺度雷暴大风过程的闪电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冯桂力 王俊 +1 位作者 牟容 刘冬霞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74,共7页
2005年6月21日山东北部出现了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并伴有地面灾害性大风。作者综合闪电定位资料、雷达和卫星资料详细分析了这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闪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在系统初始发展阶段地闪频数快速增加.成熟阶段地闪频数一直较高,... 2005年6月21日山东北部出现了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并伴有地面灾害性大风。作者综合闪电定位资料、雷达和卫星资料详细分析了这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闪电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在系统初始发展阶段地闪频数快速增加.成熟阶段地闪频数一直较高,且都在20次/5 min以上,在减弱消散阶段,正地闪比例超过负地闪。负地闪多发生在对流降水区,而正地闪则对应于稳定的层状云降水区。逐小时地闪次数峰值滞后于云顶最低温度峰值,小于-50℃的冷云覆盖面积峰值滞后于地闪次数峰值。这次地面大风主要是较强下沉气流底部外流造成的,利用WINDEX计算的地面最大风速潜势与观测的阵风值非常接近。地面大风阶段对应着剧烈的闪电活动,地闪频数的跃增略提前于地面强风发生时间,这对灾害性天气过程的监测预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地闪 灾害性大风 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强对流系统中对流云合并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翟菁 黄勇 +2 位作者 胡雯 蒋年冲 牟容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0-106,共7页
用雷达等观测资料以及LAPS(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中尺度再分析场资料,对2009年6月14日在河南、安徽等地引发冰雹大风天气的两个强对流系统的形成演变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分析。研究表明,不论是单体间的合... 用雷达等观测资料以及LAPS(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中尺度再分析场资料,对2009年6月14日在河南、安徽等地引发冰雹大风天气的两个强对流系统的形成演变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分析。研究表明,不论是单体间的合并还是对流系统间的合并,合并后单体或对流系统都有显著的增强,并且和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关系密切。安徽整个对流系统的形成经历了"小单体—大单体或积云团—小的对流系统—大的对流系统"多阶段的合并过程,强对流天气发生和对流系统的阵风锋有关,合并过程中阵风锋达到最强;对流单体的合并和低层气流的相互作用有关,是单体自身的出入流和环境引导风共同作用的结果。LAPS中尺度再分析场资料的结果说明层结不稳定、中尺度辐合和垂直风切变是这次强对流系统形成和对流云合并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 对流云合并 中尺度对流系统 LAPS
下载PDF
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在西南涡暴雨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刘婷婷 苗春生 +3 位作者 张亚萍 翟丹华 邓承之 牟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30-1538,共9页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四维变分同化方法反演了2010和2013年重庆市两次西南涡内的局地强降水不同高度水平风场,分析了易发生局地强降水区域的局地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风场反演能较准确地给出低空急流、低层辐合和局地气旋性涡旋的位置及演...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四维变分同化方法反演了2010和2013年重庆市两次西南涡内的局地强降水不同高度水平风场,分析了易发生局地强降水区域的局地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风场反演能较准确地给出低空急流、低层辐合和局地气旋性涡旋的位置及演变情况,辐合线演变及低空急流的强度和移向对强降水有指示意义;局地气旋性涡旋越深厚,局地强降水的强度和范围越大;不同高度的气旋性涡旋耦合,可能有利于急流的加强和水汽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四维变分同化 风场反演 西南涡 局地强降水 局地环流特征
下载PDF
重庆2008年7月21日强对流天气成因及其特征 被引量:13
10
作者 牟容 余君 刘德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9-54,I0005-I0006,共8页
对2008年7月21日重庆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通过分析天气背景,雷达回波,并应用四维变分同化方法反演风场,研究了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机制。结果表明:高层冷空气入侵和中低层低涡系统强盛的暖湿气流形成的辐合切变是发生强对流... 对2008年7月21日重庆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通过分析天气背景,雷达回波,并应用四维变分同化方法反演风场,研究了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机制。结果表明:高层冷空气入侵和中低层低涡系统强盛的暖湿气流形成的辐合切变是发生强对流的主要原因。雷达观测具有明显的弱回波区和"逆风区";反演水平风场表现为低层强回波前部有一条辐合上升带,到中层辐合上升带与强回波区重合,高层则对应辐散区;从风场的垂直剖面来看,强对流后部为入流区,到达中部后,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低层辐合带和强烈的上升气流形成强回波。在前部弱回波区处存在强降水下落形成的出流,该气流与暖湿气流辐合造成了浅薄的出流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涡 辐合 列车效应 逆风区 四维变分同化 出流边界
下载PDF
一次飑线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及其反演风场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牟容 余君 +2 位作者 张亚萍 易田 黎中菊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3-159,共7页
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4月15日发生在重庆中西部的飑线过程的进行了分析,发现了"逆风区"在预报中具有一定的提前量。同时通过四维变分(4D-VAR)同化方法反演风场,得到反演的... 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4月15日发生在重庆中西部的飑线过程的进行了分析,发现了"逆风区"在预报中具有一定的提前量。同时通过四维变分(4D-VAR)同化方法反演风场,得到反演的水平风场能较好的反映飑线内部各个发展阶段的对流单体的内部流场结构,同时发现4D-VAR反演风场能较好的反映出飑线不同发展阶段的流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逆风区” 4D-VAR同化
下载PDF
中国区域高空三种气温、湿度资料交叉对比 被引量:12
12
作者 余君 李庆祥 +2 位作者 廖捷 牟容 李奇临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3-755,共13页
本文对比分析了2011—2013年中国区域L波段探空气温、湿度廓线,COSMIC掩星气温、湿度廓线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气温、湿度廓线之间的差异。对比显示,从时间变化来看,三者之间有很好的正线性相关关系。除10 hPa以上的少数层次外,三... 本文对比分析了2011—2013年中国区域L波段探空气温、湿度廓线,COSMIC掩星气温、湿度廓线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气温、湿度廓线之间的差异。对比显示,从时间变化来看,三者之间有很好的正线性相关关系。除10 hPa以上的少数层次外,三种气温资料之间互相吻合较好,彼此偏差范围在±0.4℃之间,偏差标准差在1~2℃,对流层中高层,L波段探空气温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气温偏高,与COSMIC相比,L波段探空偏高最高可达到0.64℃。而对于相对湿度,三种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对流层中低层到对流层顶L波段探空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干,且有较明显的昼夜、季节和区域差异:白天、春夏季和南方潮湿气候区域偏干更明显。一般来说,在对流层顶附近区域,L波段探空相对湿度偏干较明显,200 hPa附近及以上L波段探空相对湿度转为偏湿。在对流层顶以下,L波段探空与COSMIC掩星、ERA-Interim再分析相对湿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对流层顶以上表现为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波段探空 COSMIC ERA-INTERIM 气温 相对湿度
下载PDF
一次西南涡特大暴雨过程中MCS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22
13
作者 邓承之 赵宇 +2 位作者 牟容 翟丹华 刘婷婷 《气象科技》 2018年第1期121-128,共8页
采用常规观测、地面自动观测、风廓线雷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30日川渝特大暴雨过程中MCS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及MCS均呈现增强—减弱—再次增强的演变特征,... 采用常规观测、地面自动观测、风廓线雷达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30日川渝特大暴雨过程中MCS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及MCS均呈现增强—减弱—再次增强的演变特征,在MCS的增强阶段有中气旋和强降水超级单体的活动。(2)MCS生成并维持于西南涡前部次级环流的上升支内,西南涡缓慢东移并持续增强,为MCS的长时间维持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动力条件。(3)MCS的波动性演变特征与西南涡的持续增强特征并不一致,其波动性演变与中低层西南风或南风急流的变化、低空及地面暖湿入流的变化有关。中低层西南风或南风急流的增强、低空及地面暖湿入流的增强均有利于MCS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西南涡 MCS
下载PDF
2013年重庆秋季连阴雨期间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欢 李晶 +2 位作者 庞玥 陈鹏 牟容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8年第3期89-97,共9页
2013年8月29日9月11日,重庆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连续降水天气,持续6 14天,降水日数多、日雨量大,连阴雨期间重庆出现两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为较严重连阴雨天气。利用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及重庆地区逐日、逐时降水资... 2013年8月29日9月11日,重庆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连续降水天气,持续6 14天,降水日数多、日雨量大,连阴雨期间重庆出现两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为较严重连阴雨天气。利用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及重庆地区逐日、逐时降水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连阴雨天气期间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过程中欧亚地区中高纬500 h Pa呈"两脊一槽"型,连阴雨过程中两次暴雨过程的500 h Pa中高纬形势有所不同,但影响系统均为短波槽;两次过程都存在强大的水汽输送带,因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暴雨区水汽来源也不同,一次来源于南海,一次来源于南海与孟加拉湾。近地层弱冷空气及中层暖湿气流的持续影响使连阴雨天气得以维持,两次暴雨过程产生前或产生时都伴有低层冷空气和中层暖湿气流的加强。由于"9·10"暴雨过程在暴雨区附近有明显的θse锋区,而"9·2"暴雨却不存在θse锋区,因此连阴雨过程中两次暴雨的降水性质不同。在对流并不特别强的暴雨过程中,雷达资料对影响系统强度的判断同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连阴雨 暴雨 环流形势 热力条件 动力条件 水汽条件 触发因子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一次西南涡作用下大暴雨过程的短时强降水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何跃 李强 +2 位作者 刘伯骏 邓承之 牟容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年第6期29-38,共10页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分析2015年8月16-18日四川盆地持续性大暴雨过程,给出了此次大暴雨过程不同阈值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此次大暴...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分析2015年8月16-18日四川盆地持续性大暴雨过程,给出了此次大暴雨过程不同阈值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此次大暴雨过程中造成短时强降水的成因。结果表明:螺旋度的变化对短时强降水有指示作用,螺旋度等值线密集(稀疏),短时强降水增强(减弱)。水汽收支方程中,水汽通量散度项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主要的水汽来源。永川雷达反演的风场上具有明显的低空急流、低层辐合,以及局地气旋性涡旋的中小尺度环流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发生在2013年6月30日的相似大暴雨过程,发现两次过程的关键影响系统均是西南涡。"8·17"大暴雨过程低涡前部偏南暖湿急流及低涡后部东北冷流均显著,是斜压锋生类短时强降水;"6·30"大暴雨过程低涡前侧偏南暖湿急流显著,暖平流建立的不稳定起了主导作用,是暖平流强迫类短时强降水。雷达特征显示"8·17"过程强反射率因子面积小,回波质心发展较高,有明显的辐合特征;"6·30"过程强反射率因子面积大,回波质心发展低,并伴有中气旋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西南涡 多普勒天气雷达 风场反演
下载PDF
The Application of Sea-Surface Wind Detection with Doppler Lidar in Olympic Sailing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改利 刘黎平 +2 位作者 刘智深 吕博 牟容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471-1480,共10页
The mobile incoherent Doppler lidar (MIDL), which was jointly developed b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evere Weather (LaSW)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CAMS) and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pr... The mobile incoherent Doppler lidar (MIDL), which was jointly developed b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evere Weather (LaSW)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CAMS) and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provided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during the Olympic sailing events in Qingdao in 2008. In this study, two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based on these measurements. First, the capabilities of MIDL detection of sea-surface winds were investigated by comparing its radial velocities with those from a sea buoy. MIDL radial velocity was almost consistent with sea-buoy data; both reflected the changes in wind with time. However, the MIDL data was 0.5 m s-1 lower on average than the sea-buoy data due to differences in detection principle, sample volume, sample interval,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Second, the wind fields during the Olympic sailing events were calculated using a four-dimensional variation data assimilation (4DVAR) algorithm and were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m with data from a sea buo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culations made with the 4DVAR wind retrieval method are able to simulate the fine retrieval of sea-surface wind data--the retrieved wind field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sea-buoy data. Overall,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wind direction was 0.93,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wind speed was 0.70. The distribution of retrieval wind fields wa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MIDL radial velocity; the root-mean-square error between them had an average of only 1.52 m 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ppler lidar detecting sea-surface winds 4DVAR wind retrieval
下载PDF
Convective Scal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a Squall Line Observed by C-Band Dual Doppler Radar in an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黎平 庄薇 +1 位作者 张芃菲 牟容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099-1109,共11页
A long-lived and loosely organized squall line moved rapidly across U¨ru¨mqi, the capital city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on 26 June 2005, generating hail and strong winds. The squall line ... A long-lived and loosely organized squall line moved rapidly across U¨ru¨mqi, the capital city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on 26 June 2005, generating hail and strong winds. The squall line was observed by a dual Doppler radar system in a field experiment conducted in 2004 and 2005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d the loc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in northwestern China. The 3D wind fields within the squall line were retrieved through dual Doppler analyses and a variational Doppler radar analysis system (VDRAS). The form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squall line as well as the genesis and evolution of embedded convective cell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its life period, the squall line consisted of six storm cells extending about 100 km in length, and produced hail of about 25 mm in diameter and strong surface winds up to 11 m s^-1. Radar observations revealed a broad region of stratiform rain in a meso-β cyclone, with the squall line located to the west of this. Two meso-γ scale vortices were found within the squall line. Compared to typical squall lines in moist regions, such as Guangdong Province and Shanghai, which tend to be around 300–400 km in length, have echo tops of 17–19 km, and produce maximum surface winds of about 25 m s^-1 and temperature variations of about 8-C this squall line system had weaker maximum reflectivity (55 dBZ), a lower echo top (13 km) and smaller extension (about 100 km), relatively little stratiform rainfall preceding the convective line, and a similar moving speed and temperature variation at the su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al Doppler radar convective scale squall line
下载PDF
重庆强对流短临业务评分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勇 牟容 +1 位作者 潘颖 史利汉 《气象科技》 2013年第3期594-596,共3页
结合重庆本地实际情况,以区/县为单位对强对流中出现的短历时强降水、阵性大风及雷电进行业务质量定量评估。短历时强降水、阵性大风基于加密站观测资料采用分级的方式来评定,对雷电的评定基于ADTD系统观测到地闪资料并判断所在区/县是... 结合重庆本地实际情况,以区/县为单位对强对流中出现的短历时强降水、阵性大风及雷电进行业务质量定量评估。短历时强降水、阵性大风基于加密站观测资料采用分级的方式来评定,对雷电的评定基于ADTD系统观测到地闪资料并判断所在区/县是否有地闪出现。介绍了重庆本地强对流短临业务评分方法及开发的评分软件。从2011年的评分结果看,该评分方法在重庆本地是比较合理的,在业务应用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短临强度 评分方法 业务应用 软件开发
下载PDF
重庆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毅 王欢 +3 位作者 牟容 杨雪梅 邓承之 刘婷婷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9年第B09期83-89,共7页
利用常规探测、地面加密观测、NCEP 1°×1°的6小时资料和卫星、雷达等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重庆地区暴雨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造成强降水的雨团在时空尺... 利用常规探测、地面加密观测、NCEP 1°×1°的6小时资料和卫星、雷达等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重庆地区暴雨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是在比较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造成强降水的雨团在时空尺度上具有中尺度系统的特征,不断移入的对流回波是降水的直接制造者,西南涡及切变线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条件,低空南风急流的激发了对流运动的产生,同时低空南风急流的维持为降水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西南涡 急流
下载PDF
组网雷达在暴雨过程低层水平风场反演试验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勇 张亚萍 +2 位作者 牟容 杨春 何跃 《干旱气象》 2017年第4期634-640,共7页
从实际应用考虑,略去基于组网雷达的两步变分法目标函数中与反射率因子有关的约束项。为验证简化后的两步变分法的风场反演能力及稳定性,设计了水平分辨率、垂直层数、垂直分辨率、反演区域以及反演中心等约束条件对水平风场反演结果影... 从实际应用考虑,略去基于组网雷达的两步变分法目标函数中与反射率因子有关的约束项。为验证简化后的两步变分法的风场反演能力及稳定性,设计了水平分辨率、垂直层数、垂直分辨率、反演区域以及反演中心等约束条件对水平风场反演结果影响的敏感性试验。通过对重庆地区的2次暴雨过程在3 km高度上的水平风场反演试验分析,发现简化后的两步变分法对暴雨过程低层水平风场的反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且各设计试验条件下的反演结果较稳定。具体表现为反演的水平风场能够反映出暴雨过程的中-β尺度流场结构特征,且2次过程在低层存在的中-β尺度强回波区与反演风场辐合区配置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网天气雷达 简化的两步变分法 暴雨过程 低层水平风场反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