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型巨大成釉细胞瘤1例
1
作者 陈炼 牟方彪 邹克强 《巴楚医学》 2023年第2期17-19,共3页
成釉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牙源性上皮肿瘤,常见于颌骨内且体积较小。本文报告经典型巨大成釉细胞瘤1例,患者左下颌区有一肿物,左面部明显膨隆,CT检查可见骨质破坏及-6.4 cm×5.0 cm椭圆形瘤块影。该患者采用根治性切除术后效果明显,... 成釉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牙源性上皮肿瘤,常见于颌骨内且体积较小。本文报告经典型巨大成釉细胞瘤1例,患者左下颌区有一肿物,左面部明显膨隆,CT检查可见骨质破坏及-6.4 cm×5.0 cm椭圆形瘤块影。该患者采用根治性切除术后效果明显,本文详细介绍该病例的诊疗经过,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釉细胞瘤 手术治疗 基因靶向治疗
下载PDF
上皮诱导在颌骨囊肿并发上颌窦穿孔的一期修复
2
作者 牟方彪 唐君 陈芳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368-371,共4页
目的评价上皮诱导在颌骨囊肿并发上颌窦穿孔的一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颌骨囊肿并发上颌窦穿孔病例4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采用口腔修复膜、明胶海绵修复诱导上颌窦底黏膜上皮再生,恢复上颌窦连续性,一期修复... 目的评价上皮诱导在颌骨囊肿并发上颌窦穿孔的一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颌骨囊肿并发上颌窦穿孔病例4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采用口腔修复膜、明胶海绵修复诱导上颌窦底黏膜上皮再生,恢复上颌窦连续性,一期修复上颌窦穿孔,同期实施囊肿术后残余骨腔植骨术;对照组采用下鼻道对孔引流,囊肿刮治术后的残余骨腔采用碘仿纱布开放填塞。通过术后上颌窦完整性恢复情况及颌骨残余骨腔新生骨生长情况评估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瘘口封闭率95%、骨质形成率95%、囊腔长径差(2.27±0.13)mm,同期对照组瘘口封闭率50%、骨质形成0%、囊腔长径差(5.96±0.20)m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皮诱导在颌骨囊肿并发上颌窦穿孔的一期修复中可显著提高瘘口封闭率,缩小囊腔长径差,值得在今后临床治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诱导 颌骨囊肿 上颌窦穿孔 一期修复
下载PDF
术前诱导化疗口腔颌面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宇 牟方彪 骆德平 《西部医学》 2016年第4期494-497,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诱导化疗对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近期疗效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7例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按照术前是否采用诱导化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给予术前诱导化疗,对照组39例未行术前诱导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化疗效... 目的探讨术前诱导化疗对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近期疗效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7例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按照术前是否采用诱导化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8例给予术前诱导化疗,对照组39例未行术前诱导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化疗效果、术前术后外周血血小板变化情况及1年、3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CR)6例(12.5%),显著缓解(PR)30例(62.5%),无变化(NR)12例(25.0%)总有效率为75.00%,对照组CR4例(10.2%),PR16例(41.0%),NR19例(48.7%)总有效率为5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262,P<0.05);术前两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1d外周血MPV降低率为(45.2±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2±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563,P=0.026)。观察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89.58%和66.67%,对照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81.18%,43.59%,其中观察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消化道反应,但并无因化疗死亡或因毒副反应而停止化疗者。结论术前诱导化疗治疗口腔颌面恶性肿瘤,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毒副反应均可耐受,可作为临床治疗的较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 恶性肿瘤 术前诱导化疗 近期疗效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术后病原菌感染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牟方彪 王韵杰 罗平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7年第10期1229-1231,共3页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术后病原菌感染情况及其对机体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间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138例行手术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根据术后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A组(术后感染者)90例和B组(术...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术后病原菌感染情况及其对机体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间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138例行手术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鳞癌患者,根据术后感染情况将患者分为A组(术后感染者)90例和B组(术后未感染者)48例两组。另选取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人员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A组患者中有90株病原菌被分离,其中革兰阴性菌37株,革兰阳性菌53株。A、B两组患者血清白介素细胞-1(IL-1)、白介素细胞-2(IL-2)、白介素细胞-6(IL-6)、白介素细胞-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NF-β)和干扰素-γ(INF-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A组患者上升幅度较B组更明显(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鳞癌术后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且此类患者感染后机体内血清炎性因子浓度大幅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鳞癌 病原菌 白介素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