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歧口凹陷沙一段颗石灰岩的发现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牟晓慧 董兆雄 +2 位作者 张建 李会慎 李宏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5-47,56,共4页
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一段广泛发育"纹层状钙质泥岩"、"油页岩",然而,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这些"纹层状钙质泥岩"、"油页岩"相当部分是由泥岩和颗石灰岩呈纹层... 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一段广泛发育"纹层状钙质泥岩"、"油页岩",然而,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这些"纹层状钙质泥岩"、"油页岩"相当部分是由泥岩和颗石灰岩呈纹层状互层构成的。颗石灰岩的地球化学分析、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其与海水有关,进一步比较现代黑海颗石藻发育环境及纹层状的颗石藻沉积物特征,发现歧口凹陷乃至渤海湾盆地沙一段广泛发育的颗石灰岩与黑海颗石藻沉积物产状极为类似。这说明歧口凹陷颗石灰岩是在渤海湾盆地与外海沟通期间,由外海进入渤海湾湖盆的颗石藻勃发、沉积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石灰岩 沙河街组一段 湖-海沟通 歧口凹陷 古近纪
下载PDF
蜀南地区长兴组顶部岩溶不整合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2
2
作者 罗冰 谭秀成 +5 位作者 李凌 刘宏 夏吉文 杜本强 刘晓光 牟晓慧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8-414,共7页
对四川盆地二叠系和三叠系接触关系的认识长期存在较大分歧。通过对钻井、岩心等资料的研究发现,蜀南地区长兴组钻进过程中出现大量钻具放空现象,岩心上见大量的溶沟、溶缝、溶洞及岩溶角砾。综合分析认为蜀南地区长兴组与飞仙关组并非... 对四川盆地二叠系和三叠系接触关系的认识长期存在较大分歧。通过对钻井、岩心等资料的研究发现,蜀南地区长兴组钻进过程中出现大量钻具放空现象,岩心上见大量的溶沟、溶缝、溶洞及岩溶角砾。综合分析认为蜀南地区长兴组与飞仙关组并非连续沉积,其间存在沉积间断,长兴组古岩溶作用发育,形成了长兴组顶部古岩溶不整合。泸州古隆起的持续发展和二叠纪末期一次重大海退引起的长时期暴露溶蚀是蜀南地区长兴组古岩溶形成的关键。古岩溶对碳酸盐岩的储集性能具有较强的优化改造能力,古岩溶不整合面可以作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优质通道,岩溶斜坡带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带。长兴组顶部古岩溶不整合的发现为区内二叠系和三叠系非整合接触找到了直接证据,对今后蜀南地区乃至四川盆地长兴组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蜀南地区 长兴组 识别标志 古岩溶 不整合 油气成藏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一段台内鲕滩的主控因素 被引量:17
3
作者 谭秀成 牟晓慧 +5 位作者 罗冰 刘宏 刘晓光 丁熊 吴晓庆 吴兴波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5,共7页
四川盆地飞仙关组台缘鲕滩气田的发现,激励了人们重新认识台内鲕滩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其勘探前景。根据野外露头及钻孔资料的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南部飞仙关组一段的台内鲕滩具有发育向上变浅序列、单滩体厚度一般小于3m、横向连续性较差的... 四川盆地飞仙关组台缘鲕滩气田的发现,激励了人们重新认识台内鲕滩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其勘探前景。根据野外露头及钻孔资料的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南部飞仙关组一段的台内鲕滩具有发育向上变浅序列、单滩体厚度一般小于3m、横向连续性较差的特征。着重分析了沉积期古地貌、古水深、海水动荡程度以及古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对台内鲕滩的控制作用,并把滩体的发育阶段分为雏滩期(低速建造期)、滩核期(高建造期)及衰亡期3个阶段。结果表明,在缓慢等效的海退过程中,处于高能沉积界面附近的水下古高地有利于台内鲕滩的形成,继承性的泸州古隆起核部是区内有利的滩体发育区,形成的台内滩体具有一定的厚度规模和较大的分布面积。这一认识可为该区飞仙关组台内鲕滩的下一步勘探提供必要的地质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内鲕滩 主控因素 飞一段 泸州古隆起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埕海6区块火成岩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静蕾 刘文钰 +2 位作者 李宁 牟晓慧 唐和军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4-70,共7页
针对埕海6区块火成岩刻画难度大、控藏机理难以厘清等问题,综合利用岩心、镜下鉴定、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并采用地震剖面追踪、地震属性提取、相干体切片等技术,开展深化认识火成岩分布规律研究,有效识别火成岩类型及纵、横向展布范... 针对埕海6区块火成岩刻画难度大、控藏机理难以厘清等问题,综合利用岩心、镜下鉴定、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并采用地震剖面追踪、地震属性提取、相干体切片等技术,开展深化认识火成岩分布规律研究,有效识别火成岩类型及纵、横向展布范围,对火成岩分布规律进行验证和刻画,进一步明确火成岩区域控藏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火成岩表现为2种岩性、多期喷发特征,火成岩类型以喷出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为主,岩性以致密玄武岩为主,沙河街组至馆陶组末期为火成岩喷发期;火成岩测井及地震响应明显,多方法、多属性技术相互配合验证并与火成岩分布范围有良好的匹配关系。通过对研究区火成岩的识别,明确研究区火成岩的发育有利于各断块岩性圈闭形成一系列火成岩遮挡的构造-岩性油气藏,对指导研究区油气发现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成岩 响应特征 成岩类型 分布规律 埕海6区块
下载PDF
大港埕海油田“滩海模式”剩余油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宁 刘文钰 +3 位作者 刘建锋 张静蕾 牟晓慧 唐和军 《录井工程》 2018年第4期87-92,103,共7页
认识和掌握剩余油分布规律,即明确高含水后期剩余油所在的空间位置、规模及其与储集层非均质性、注采状况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及采收率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滩海地区埕海油田"海油陆采"开发现状,综合分析埕海油田... 认识和掌握剩余油分布规律,即明确高含水后期剩余油所在的空间位置、规模及其与储集层非均质性、注采状况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及采收率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滩海地区埕海油田"海油陆采"开发现状,综合分析埕海油田剩余油平面、垂向分布特征,首次将埕海油田剩余油分布模式定义为"滩海模式",并划分为难以效益开采型、水驱滞留型和水驱优势型,其中难以效益开采型分为特殊岩性型和深层油藏型;水驱滞留型分为井网难以控制型、层间差异型、单向受效型、局部微构造型、河道砂边部尖灭型、长水平段水平井动用不均型;水驱优势型分为沉积韵律控制型、夹层遮蔽型、底水稠油油藏水锥型、沉积相带控制型。研究认为,埕海油田剩余油平面上呈孤岛状或条带状,纵向上受非均质性及沉积韵律影响,为下一步剩余油挖掘和提高埕海油田采收率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海油田 剩余油 滩海模式 水驱滞留 难以开采 采收率 分布模式
下载PDF
大港油田滩海区域ZH5断块厚砂体夹层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宁 牟晓慧 +3 位作者 黄国梁 唐和军 蒋成成 金海锋 《地质与资源》 CAS 2018年第4期383-388,共6页
大港油田滩海区域ZH5断块发育单层厚砂体,目前开发效果差,急需开展夹层研究,寻找注水未波及区,挖掘剩余油.通过采用孔隙度-渗透率交会法与测井识别法有效识别,研究区夹层主要为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夹层纵向对应关系差,平面分布受沉积微... 大港油田滩海区域ZH5断块发育单层厚砂体,目前开发效果差,急需开展夹层研究,寻找注水未波及区,挖掘剩余油.通过采用孔隙度-渗透率交会法与测井识别法有效识别,研究区夹层主要为泥质夹层和物性夹层.夹层纵向对应关系差,平面分布受沉积微相展布特征控制,主要发育于滩坝沉积的侧部.泥质夹层主要分布于断块的中南部,呈条带状分布,物性夹层呈片状不稳定分布.通过对ZH29-29井封堵水淹层,控水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H5断块 厚砂体 夹层 大港油田
下载PDF
南充地区中侏罗统凉高山组成藏条件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穆曙光 刁丽 +2 位作者 李宁 赵云翔 牟晓慧 《四川地质学报》 2011年第4期430-434,共5页
根据南充地区中侏罗统凉高山组岩心、薄片、钻井、录井等资料,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凉高山组油藏的烃源岩、储层及盖层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成藏规律。研究表明,南充地区中侏罗统凉高山组为滨湖—半深湖沉积,凉高山组发育砂泥岩互层,半深湖... 根据南充地区中侏罗统凉高山组岩心、薄片、钻井、录井等资料,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凉高山组油藏的烃源岩、储层及盖层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成藏规律。研究表明,南充地区中侏罗统凉高山组为滨湖—半深湖沉积,凉高山组发育砂泥岩互层,半深湖黑色页岩为烃源岩。实践证明,只有在高孔隙度发育带与裂缝发育带重合时才能形成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 成藏规律 凉高山组 南充地区
下载PDF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飞仙关组沉积格局与演化 被引量:3
8
作者 吴家杰 罗冰 +1 位作者 夏吉文 牟晓慧 《四川地质学报》 2010年第2期140-144,共5页
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录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沉积格局、沉积相的类型、特征、分布及演化。认为本区飞仙关组以堆积海相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及其两者的混合沉积为特征,属于混积台地... 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录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沉积格局、沉积相的类型、特征、分布及演化。认为本区飞仙关组以堆积海相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及其两者的混合沉积为特征,属于混积台地类型,主要由潮坪、泻湖、台内滩相等组成。指出以鲕粒灰岩为代表的台内滩有利储集相带在纵向上具有明显的层位性,主要产于飞一段和飞三段,平面上集中分布于泸州古隆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格局 台内滩 演化 飞仙关组 蜀南地区
下载PDF
埕海一区沙河街组油藏确定性建模与随机性建模研究与应用
9
作者 王建富 付有义 +3 位作者 牟晓慧 檀朝琴 李宁 胥昊 《中国石油和化工》 2014年第3期58-59,共2页
埕海一区沙河街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42.0×10t,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钻井揭示储层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局部分布日趋明显。运用精细地层对比、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技术,开展油藏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研究... 埕海一区沙河街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42.0×10t,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钻井揭示储层非均质性强,剩余油局部分布日趋明显。运用精细地层对比、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技术,开展油藏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研究,进一步落实地下储层的分布特征,指导完善产能井方案部署,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地质建模 构造 沙河街组 效果
下载PDF
说明文教学之我见 被引量:1
10
作者 白晶 牟晓慧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1期80-80,74,共2页
语文学实践中 ,说明文教学难度较大 ,要使学生把握好说明文 ,笔者认为 ,首先要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其次在分析说明文时应注意辨别类型 ,分析说明方法。研究说明顺序和品味文章语言。
关键词 说明文 类型 说明方法
下载PDF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态势
11
作者 牟晓慧 高波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4年第11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新课程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中学
下载PDF
深度非负矩阵分解的链路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蔡菲 张鑫 +2 位作者 牟晓慧 陈杰 蔡珣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53-161,共9页
链路预测是根据现有的网络结构信息预测潜在的边,其已成为复杂网络中的热点之一。在链路预测中,传统非负矩阵分解直接将原始网络映射到隐空间中,不能充分挖掘复杂网络的深层隐结构信息,导致在稀疏网络中预测能力有限。针对以上问题,提... 链路预测是根据现有的网络结构信息预测潜在的边,其已成为复杂网络中的热点之一。在链路预测中,传统非负矩阵分解直接将原始网络映射到隐空间中,不能充分挖掘复杂网络的深层隐结构信息,导致在稀疏网络中预测能力有限。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非负矩阵分解的链路预测方法(Deep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DNMF)。通过对系数矩阵多次分解,得到一组基矩阵和一个系数矩阵相乘,进而构建深度隐特征模型的目标函数。采用两阶段法去调整训练参数,即在预训练阶段通过逐层分解作为预分解结果,在微调阶段整体微调训练参数。根据微调训练后的基矩阵和系数矩阵,计算网络相似矩阵。该方法可以在保证真实网络的深层隐结构信息表达的同时使其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网络结构信息。通过对10个典型实际网络进行实验,表明该方法比现有经典链路预测方法具有更好的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网络 深度非负矩阵分解 链路预测 隐特征
下载PDF
大港探区埕海油田水平井钻探配套技术
13
作者 王建富 刘文钰 +5 位作者 张静蕾 王栋 蒋成成 牟晓慧 李倩 周连敏 《录井工程》 2020年第S01期19-23,共5页
埕海油田位于大港南部滩海4 m水深海域,随着“海油陆采”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水平井开发钻探取得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以包括储集层预测、倾角预判、靶点优化等内容的地质井位设计优化技术为基础,通过应用密集丛式井防碰绕障技术、单筒... 埕海油田位于大港南部滩海4 m水深海域,随着“海油陆采”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水平井开发钻探取得重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以包括储集层预测、倾角预判、靶点优化等内容的地质井位设计优化技术为基础,通过应用密集丛式井防碰绕障技术、单筒双井钻井技术、钻井提速配套技术等钻井工程设计配套技术,引进PeriScope随钻探边测井技术完善水平段轨迹控制,总结水平井精准入窗卡层技术,地层倾角与井斜角匹配识别技术和随钻上下伽马曲线中心对称识别技术,实现了水平井实施成功率100%。这表明,地质工程一体化是水平井成功实施的基础,钻探配套技术在大港探区埕海油田勘探与评价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为大港滩涂区域油田优质高效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也为类似油田建设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海油田 钻探配套技术 水平井 随钻测井 单筒双井 储集层预测
下载PDF
蜀南地区飞仙关组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廖明光 周素彦 +5 位作者 罗冰 李凌 牟晓慧 夏吉文 周小刚 冯钰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3-370,共8页
针对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存在多种不同划分方案,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以蜀南地区飞仙关组台地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以野外露头剖面、岩芯、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为基础,综合应用岩性突变面、沉... 针对四川盆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存在多种不同划分方案,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以蜀南地区飞仙关组台地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以野外露头剖面、岩芯、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为基础,综合应用岩性突变面、沉积相转换面、沉积物空间堆积样式的变化、早期成岩变化、电测井曲线特征以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标志,识别出不同级次的11个层序界面,据此将本区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TSQ1和TSQ2)和10个四级层序,其中TSQ1可细分出6个四级层序,TSQ2可再分出4个四级层序,并将其与传统地层单位进行对比:三级层序TSQ1和TSQ2分别对应于飞一段+飞二段地层和飞三段+飞四段地层。通过层序地层对比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指出这些层序在全区均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和等时性,每个层序均具有快速海侵到缓慢海退的特点,均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未发现低位体系域和凝缩段。层序与储层关系的研究表明,四级层序Ⅲ和Ⅷ是台内鲕滩这种有利储集相带的主要发育层位,所形成的滩相鲕粒灰岩储层与高位体系域的向上变浅序列和早期暴露及其所导致的大气淡水淋溶改造有关,平面上集中分布于中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层序界面 层序格架 储层 飞仙关组 三叠系 蜀南地区 四川
原文传递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in Oolitic Shoal Reservoir of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Sichuan Basin,Southwest China:Fundamental for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Retention Diagenesis 被引量:21
15
作者 谭秀成 刘宏 +5 位作者 李凌 罗冰 刘晓光 牟晓慧 聂勇 席文艳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01-114,共14页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飞仙关) Formation oolitic shoal reservoir in the Sichuan (四川) basin (Southwest China) is currently a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highlight in China. The reservoir is widely believ...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飞仙关) Formation oolitic shoal reservoir in the Sichuan (四川) basin (Southwest China) is currently an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highlight in China. The reservoir is widely believed to be formed mainly by burial dissolution and/or dolomitization on the basis of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In this stud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study on the whole basin, the dissolution and dolomitization are suggested not to be the fundamental factor of reservoir formation and there thus may be a possible new fundamental mechanism-the preservation of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s, i.e., the retention diagenesis. Based on this, a complex and multi-stage reservoir evolution and formation model is proposed. In the model,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is of reservoir initial formation. Subsequently, early compaction and shallow burial cementation result in the primary reservoir differentiation. Then, multi-stage burial dissolution alters and adjusts the reservoir. Because the last stage gaseous hydrocarbons have little diagenetic impact, the reservoir is formed finally. Therefore, this study presents a possible new fundamental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model for the reservoir formation. The results can be applied in the regional reservoir predication and shaping exploration strategi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shoal reservoirs in other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reservoir oolitic shoal primary intergranular pore retention diagenesis burial dissolution dolomitization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