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不想去赴宴
- 1
-
-
作者
牟瑞彬
-
出处
《中国民政》
1998年第4期48-48,共1页
-
-
关键词
逻辑推理
梁实秋
性格内向
东道主
请柬
恒星
腰硬
山雾
花缘
保活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害怕敲门
- 2
-
-
作者
牟瑞彬
-
出处
《中国民政》
1998年第2期45-45,共1页
-
-
关键词
三朋四友
关门大吉
说话的人
大学生
敲打声
理清思路
推销员
圆珠笔
星期天
也是如此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关于小人
- 3
-
-
作者
牟瑞彬
-
出处
《中国民政》
1998年第8期43-43,共1页
-
-
关键词
多行不义必自毙
小人物
身材矮小
生存能力
机遇意识
春秋五霸
封建统治者
费无忌
人的世界
适应能力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写作状态
- 4
-
-
作者
牟瑞彬
-
出处
《山东教育》
1998年第Z4期39-40,共2页
-
-
关键词
引导学生
记叙文
作文思路
写作素材
间接兴趣
写作训练
写作要求
创造性思维
作文训练
写作思路
-
分类号
G633.34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因书而呆
- 5
-
-
作者
牟瑞彬
-
机构
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镇成教中心
-
出处
《山东教育》
1998年第7期44-44,共1页
-
文摘
因书而呆牟瑞彬《西游记》中的孙猴子常常耍弄猪八戒,呼其为“呆子”!这其中虽不乏几分亲切,但像八戒那样的角,集呆头呆脑呆言呆行于一身,称之为“呆子”,实在没有什么不安。然而,没喝多少墨水、实说得近似犯傻的妻,竟然也动辄呼我为“呆子”,只是“呆子”前面加...
-
关键词
《西游记》
沙子口
历史教科书
崂山区
急不择言
青岛市
书呆子
“误读”
成教中心
智多星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母亲的教诲
- 6
-
-
作者
牟瑞彬
-
出处
《大众科技》
2001年第8期5-5,共1页
-
文摘
那年夏天,父母亲租住学校的两间厢房,为了替儿子分担家庭生活的重荷,两位老人就腾出一间房子办了个代销店.父母亲和气待人,仁义买卖,生意挺兴隆.逢上大热天,要卖十多盒冰糕.于是,代销店门前的那段马路上到处是扔掉的冰糕棍儿.一天,我下班后想去店里帮忙,老远处就看见满头银发的母亲在马路上,一会儿哈下腰去,一会儿直起腰来像是在找什么.我走到近前才看清楚母亲是在拣冰糕棍儿!立时,我涨红了脸,头嗡嗡地响,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我尽量沉住气,劝说母亲不要拣,并说:"拣什么,穷富不差这点儿!"
-
关键词
人家
儿子
-
分类号
G3
[文化科学]
-
-
题名老有少心快乐多
- 7
-
-
作者
牟瑞彬
-
出处
《新天地》
2004年第4期33-33,共1页
-
文摘
40多年的教师生涯,天天生活在天真烂漫的孩子中间,日复一日地受其"熏陶",六秩之多的我还童心不泯,别人戏称"老顽童",老伴嗔之"老小孩",我非但不生气,却乐得嘿嘿地笑。外孙6岁,孙子5岁,小哥俩凑在一块,战事连绵,断不清的官司。
-
关键词
快乐
生活
童心
教师
孙子
外孙
官司
生涯
海滩
大笑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修德益其寿
- 8
-
-
作者
牟瑞彬
-
出处
《祝您健康》
2001年第3期9-9,共1页
-
文摘
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把"道德"纳入健康的范畴,强调健康的人,或者希望健康的人,要注重道德的修养,注重精神上的升华。我国历代养生观都认为,涵养德行是每一个人养生长寿的重要举措之一。孔子关于养生的思想十分丰富,概括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养德、养性、养身。养德即修德。在孔子看来,养生之道莫大于养德,养身必须养德。东晋著名的养生学家葛洪曾经说过:"若德行不修,但多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朝的药王孙思邈也曾说过:"
-
关键词
重要举措
世界卫生组织
三个方面
修德
道德修养
健康发展
养德
养生观
养生长寿
养生之道
-
分类号
R21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养心为先 必获大寿
- 9
-
-
作者
牟瑞彬
-
出处
《祝您健康》
2000年第11期11-11,共1页
-
文摘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庄子,活到84岁无疾而终。他的寿命比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翻了一番还多。纵观庄子的养生观,不难发现他"养身必先养心"的思想。庄子认为,人之生老病死如同昼夜交替一样,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不要担心"老之将至"而畏惧死亡,应顺其自然。
-
关键词
庄子
养心
平均寿命
养生观
自然规律
养身
思想家
哲学家
养生法则
清静
-
分类号
R21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守住”当初
- 10
-
-
作者
牟瑞彬
周云武
-
出处
《党员干部之友》
2000年第5期57-57,共1页
-
文摘
《孟子》记载的“偷鸡贼”的故事,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偷鸡人“一天偷一只鸡,不偷手心就发瘁”。有人劝他不要偷了,他自己也想改恶从善,却因为“偷瘾很深,想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难”。便说,“以前我一天偷一只,从今天起我减少到一个月偷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
-
关键词
第一次
第二次
-
分类号
D262.6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