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鲵蛙病毒感染大鲵的动态病理损伤及病原的组织分布 被引量:9
1
作者 刘丹 耿毅 +6 位作者 汪开毓 余泽辉 陈德芳 欧阳萍 黄小丽 牟维豪 李亚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6-155,共10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大鲵在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anavirus,CGSRV)感染过程中组织的动态病理损伤,同时定量检测CGSRV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对大鲵腹腔注射1.0×106.5 TCID50/m L的CGSRV进行人工感染,在感染的0d,3d,5d,7d,... 本研究旨在观察大鲵在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anavirus,CGSRV)感染过程中组织的动态病理损伤,同时定量检测CGSRV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对大鲵腹腔注射1.0×106.5 TCID50/m L的CGSRV进行人工感染,在感染的0d,3d,5d,7d,9d,13d,16d随机采集3尾,取肝、肾、脾、肺、肠、皮肤、肌肉、脑、心脏和胃等组织,石蜡切片和HE染色对CGSRV感染大鲵的病理损伤过程进行观察,采用SYBR Green q PCR技术对病毒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进行定量研究。组织病理结果表明,CGSRV感染导致大鲵多组织器官损伤,其中肝、脾、肾和皮肤肌肉病变严重,为损伤靶器官,且在一些损伤的细胞内见嗜碱性或嗜酸性包涵体。感染后3d肝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间以及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感染后5~7d实质性器官变性、坏死,炎症加重,胃肠道呈卡他性炎。感染后9d表皮细胞坏死、脱落,肌纤维变性、坏死。感染后13~16d肝出现广泛变性、坏死与炎症,脾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肾小球渗出性-坏死性炎,皮肤肌肉呈出血性坏死性炎和实质性心肌炎。SYBR Green qPCR结果显示,整个感染进程中各组织CGSRV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组织中病毒量为2.36×103~1.84×109 copy/mg组织,其中肺、肠、肝、脾、肾和皮肤肌肉含量高,表明CGSRV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特征,但肝、脾、肾、皮肤肌肉为其复制和损伤的靶器官,且病毒分布量与病理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大鲵蛙病毒(CGSRV) 组织分布 动态病理损伤 SYBR Green qPCR
下载PDF
鱼源无乳链球菌的血清型及分子分型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雨薇 耿毅 +6 位作者 余泽辉 汪开毓 陈德芳 向正刚 李亚军 郭坤宁 牟维豪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00-806,共7页
为了解不同鱼源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分子分型特征,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和同源性,研究在采用S.agalactiae特异性cfb基因对分离菌株鉴定的基础上,对26株不同鱼源S.agalactiae进行了荚膜多糖血清型(CPS)多重PCR鉴定,同... 为了解不同鱼源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分子分型特征,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和同源性,研究在采用S.agalactiae特异性cfb基因对分离菌株鉴定的基础上,对26株不同鱼源S.agalactiae进行了荚膜多糖血清型(CPS)多重PCR鉴定,同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特征比较与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26株菌CPS型存在Ia(n=22)和III型(n=4)两种类型,其中黄河裸裂尻鱼源和罗非鱼源菌株均为Ia血清型,齐口裂腹鱼源菌株存在Ia(n=2)和III(n=4)型两种CPS型;多位点序列分型共得到3种STs序列型(ST-891、ST-103、ST-19),其中黄河裸裂尻鱼源和罗非鱼源菌株均为新的序列型ST-891,齐口裂腹鱼源菌株存在ST-103和ST-19两种STs型;PFGE聚类分析可分为16个PFGE谱型(A-P),其中优势带型为P型(n=9)。相同荚膜多糖血清型—MLST分型菌株在PFGE带型中呈现高度聚集。CPS分型与MLST分型、PFGE分型有很好的相关性,而CPS型、STs序列型、PFGE带型与宿主的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鱼源S.agalactiae分子特征的相似性,提示其存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性,而齐口裂腹鱼源S.agalactiae分子特征的多样性,提示其存在遗传变异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乳链球菌 荚膜多糖血清分型 多位点序列分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
下载PDF
1株黑斑蛙源蛙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牟维豪 耿毅 +5 位作者 欧阳萍 陈德芳 黄小丽 汪开毓 赵若璇 白明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46,共7页
【目的】为探究四川某养殖场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蝌蚪爆发传染病病因。【方法】通过对患病蝌蚪进行病理学检查与病毒分离,并结合人工感染试验、电镜观察、PCR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的病原进行鉴定。【结果】黑斑蛙患病蝌蚪主要... 【目的】为探究四川某养殖场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蝌蚪爆发传染病病因。【方法】通过对患病蝌蚪进行病理学检查与病毒分离,并结合人工感染试验、电镜观察、PCR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的病原进行鉴定。【结果】黑斑蛙患病蝌蚪主要临床特征为体表出血、腹部肿胀、腹腔内淡黄色腹水;组织病理学上,患病蝌蚪肝、肾、脾与胰腺等组织器官受损,出现明显的变性与坏死病灶,且在一些病变细胞胞浆内见嗜碱性包涵体。患病蝌蚪组织匀浆接种鲤鱼上皮瘤(EPC)细胞,25℃培养4 d后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效应(CPE),TCID50为108 mL–1。用病毒液进行人工感染试验,感病蝌蚪表现出与自然患病蝌蚪相似的症状,死亡率达到80%,证实分离病毒的病原性。电镜观察发现,病毒颗粒为正六边形,有囊膜,对角线直径(135±8) nm,在胞质中呈晶格状排列或游离状。针对蛙病毒MCP基因的PCR检测显示,自然患病蝌蚪、饲养水源以及分离病毒均为阳性,基于MCP全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分离病毒与蛙病毒属病毒的相似性在99%以上,且与蛙病毒属FV3病毒类群聚为同一分支。【结论】证实导致此次黑斑蛙蝌蚪大量死亡的病原为蛙病毒属病毒,将其命名为黑斑蛙蛙病毒(Rana nigromaculata ranavirus,RNR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蛙病毒 分离鉴定 系统发育分析 病理损伤 黑斑蛙
下载PDF
黄河裸裂尻鱼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与多位点序列分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雨薇 耿毅 +5 位作者 余泽辉 汪开毓 李亚军 牟维豪 曾毅仁 叶梦婷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7-1224,共8页
2015年10月四川省雅安市某养殖场的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 Kessler)暴发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神经症状,眼球、下颌和鳃盖等出血或无明显临床表现而突然死亡,内脏涂片见革兰氏阳性球菌。从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中分离到2株病... 2015年10月四川省雅安市某养殖场的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 Kessler)暴发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神经症状,眼球、下颌和鳃盖等出血或无明显临床表现而突然死亡,内脏涂片见革兰氏阳性球菌。从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中分离到2株病原菌(ZYW151011,ZYW151012),通过人工感染、无乳链球菌种属特异性cfb基因(GBS-specific gene cfb,CAMP factor)的PCR检测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发现2株病原菌均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2株病原菌16S r R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KU308396和KU308397)与Gen Bank中无乳链球菌16S r RNA序列同源性达99.8%。药敏试验结果表明,2株病原菌对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敏感,而对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和阿莫西林等耐药。进一步通过荚膜多糖血清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对病原菌进行分子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株病原菌荚膜多糖血清型均为致病性Ia型;2株病原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均被鉴定为新的序列型ZST-1,与序列型为ST-261的亲缘关系最近,此新型ZST-1在gln A位点发生变异,提交序列到MLST数据库获得新的等位基因编号81(登录ID:BIGSdb_20151110 081850_13025_357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裸裂尻鱼 无乳链球菌 分离鉴定 荚膜多糖血清分型 多位点序列分型
下载PDF
RNA干扰对大鲵蛙病毒主要功能基因表达及其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牟维豪 周燕 +6 位作者 耿毅 汪开毓 余泽辉 李亚军 黄小丽 欧阳萍 陈德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0-86,共7页
采用q PCR与病毒滴度测定观察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对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anavirus,CGSRV)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甲基转移酶(methyltransferases,MTases)、DNA多聚酶(DNA polymerase)... 采用q PCR与病毒滴度测定观察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对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anavirus,CGSRV)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甲基转移酶(methyltransferases,MTases)、DNA多聚酶(DNA polymerase)基因表达与病毒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能推迟鲤鱼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illosum cyprini,EPC)出现病变,且病变程度也较对照组轻。在各功能基因表达量上,NC-FAM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干扰组的干扰率极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其中siR-DP-1组siRNA对MCP基因的干扰率为79%,极显著高于其余组(P<0.01);siR-MT-1、siR-MT-2组siRNA对MTases基因的干扰率为77%,极显著高于其余组(P<0.01);siR-DP-1组siRNA对DNA polymerase基因的干扰率为79%,极显著高于其余组(P<0.01)。干扰实验组病毒滴度与NC-FAM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阴性对照组lg TCID50为8.362,NC-FAM对照组lg TCID50为7.848,siR-MCP、siR-MT、siR-DP实验组最低lg TCID50分别为5.764、5.317、5.362。证实RNAi能够抑制CGSRV主要功能基因的表达并影响病毒的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蛙病毒 RNA干扰 基因表达 病毒滴度
下载PDF
四川兔源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检测及分子分型 被引量:13
6
作者 向正刚 耿毅 +5 位作者 张雨薇 杨泽晓 欧阳萍 李亚军 牟维豪 王世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68,共7页
【目的】研究四川部分区域兔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基因型总体结构特征、遗传变异以及毒力因子的分布情况。【方法】从四川地区分离41株兔源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fem B基因特异性,进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 【目的】研究四川部分区域兔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基因型总体结构特征、遗传变异以及毒力因子的分布情况。【方法】从四川地区分离41株兔源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fem B基因特异性,进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MRSA)筛选,并通过PCR法检测13种常见的毒力基因,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确定基因型特征。【结果】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检测出MRSA 31株,检出率为75.61%;共检出9种毒力基因,其中nuc、hla、eta和clf A在所有菌株中均存在,而sea、sec、see、hlb和PVL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9.7%、85.4%、80.5%、90.2%和7.3%。MLST分型结果显示,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只存在2种序列型(ST398、ST3320)和1个克隆群CC398,其中ST398为优势序列型,所占比例为97.6%。PFGE将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18个基因型,但不同区域间的基因型条带差异较小。【结论】四川调查区域兔源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携带率较高,其对家兔的养殖业存在较大的安全威胁;分型分析说明四川部分区域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流行菌株遗传变异程度小,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家兔 毒力基因 多位点序列分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 基因分型
下载PDF
兔源大肠杆菌对喹诺酮药物耐药性及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检测 被引量:16
7
作者 坤清芳 耿毅 +5 位作者 余泽辉 李亚军 牟维豪 邓钊宾 张雨薇 王官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44-948,共5页
为了解四川省兔源大肠杆菌(E.coli)对喹诺酮药物耐药性及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的携带情况,本研究从四川地区规模化家兔养殖场共分离鉴定出97株E.coli,采用Kirby-Bauer(K-B)纸片法对分离株进行喹诺酮药物耐药性测定,同时采用PC... 为了解四川省兔源大肠杆菌(E.coli)对喹诺酮药物耐药性及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的携带情况,本研究从四川地区规模化家兔养殖场共分离鉴定出97株E.coli,采用Kirby-Bauer(K-B)纸片法对分离株进行喹诺酮药物耐药性测定,同时采用PCR方法对qnrA、qnrB、qnrC、qnrD、qnrS、qnrVC、aac(6')-Ib-cr、qep A、oqx A、oqx B等PMQR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为49.48%,对依诺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依次为48.45%、46.39%、39.17%、35.05%和34.02%;PMQR检测发现:aac(6')-Ib-cr检出率最高为80.4%,qnrD、qnrS、oqxA和oqxB,检出率分别为59.8%、59.8%、63.9%和51.5%,未检出qnrA、qnrB、qnrC、qnrVC和qepA。本研究通过对97株兔源E.coli对喹诺酮药物的耐药性及相关PMQR基因检测,初步明确四川地区兔源大肠杆菌对喹诺酮药物的耐药情况及PMQR的流行情况,为该地区家兔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中有效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大肠杆菌 喹诺酮类药物 耐药性 PMQR基因
下载PDF
兔源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与优势基因型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坤清芳 耿毅 +5 位作者 余泽辉 汪开毓 李亚军 牟维豪 邓钊宾 张雨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20,29,共7页
【目的】对四川地区兔源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ESBLs菌株的耐药特征及ESBLs流行基因型和基因亚型进行研究,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产ESBLs菌株的感染和流行提供参考。【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97株兔源大肠杆... 【目的】对四川地区兔源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产ESBLs菌株的耐药特征及ESBLs流行基因型和基因亚型进行研究,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产ESBLs菌株的感染和流行提供参考。【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97株兔源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CLSI推荐方法进行ESBLs表型检测,同时采用PCR方法及序列分析,确定其基因型和基因亚型。【结果】兔源大肠杆菌产ESBLs菌的检出率为71.13%(69/97);产ESBLs菌对12种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s菌株,其中对头孢西丁、头孢唑啉、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和诺氟沙星的耐药率在产ESBLs菌和非产ESBLs菌中差异显著(P<0.05);产ESBLs菌多重耐药程度极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P<0.01),其多重耐药率分别为100%和85.71%。TEM、CTX-M和OXA型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62.32%,63.77%和23.19%,未检测到SHV型基因;产酶菌分属于10个基因亚型,其中TEM-1、CTX-M-14和OXA-1亚型分别是各基因型的优势基因亚型。【结论】四川地区兔源产ESBLs菌多重耐药程度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产ESBLs大肠杆菌中的流行基因型与国内其他地区一致,为TEM型和CTX-M型,但基因亚型存在差异,TEM-1、CTX-M-14和OXA-1亚型分别是各基因型的优势基因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大肠杆菌 耐药性 ESBLs基因 基因亚型
下载PDF
褐壳与绿壳鸡胚蛋特色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聂露 牛伟贺 +6 位作者 张扬 张磊 龙博文 贺彦昭 牟维豪 董正江 杜晓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2-146,共5页
根据比色法原理,采用酶标仪对2个品种鸡胚蛋中的胆固醇、卵磷脂、VE含量进行测定。与0胚龄相比,胆固醇呈明显下降趋势,5~12胚龄降幅最大,12胚龄后保持稳定;卵磷脂含量无显著性变化;VE含量逐渐增加,到12胚龄均增加了4倍,之后保持稳定。2... 根据比色法原理,采用酶标仪对2个品种鸡胚蛋中的胆固醇、卵磷脂、VE含量进行测定。与0胚龄相比,胆固醇呈明显下降趋势,5~12胚龄降幅最大,12胚龄后保持稳定;卵磷脂含量无显著性变化;VE含量逐渐增加,到12胚龄均增加了4倍,之后保持稳定。2个品种相比,入孵前绿壳蛋中胆固醇含量为褐壳蛋的79.37%,极显著低于褐壳蛋(P〈0.01);孵化至12胚龄后,2个品种的胆固醇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绿壳蛋中的VE无论是在入孵前还是在孵化后期均极显著高于褐壳蛋(P〈0.01);绿壳鸡胚蛋中的卵磷脂含量与褐壳蛋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看来,随着孵化日龄的增加,2个品种鸡胚蛋中的同种营养成分的变化趋势一致;在12胚龄后胆固醇大大降低,VE含量显著增加,且卵磷脂含量丰富,具有更高的食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壳鸡蛋 绿壳鸡蛋 鸡胚蛋 胆固醇 卵磷脂 VE
下载PDF
四川兔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 被引量:6
10
作者 坤清芳 耿毅 +3 位作者 余泽辉 李亚军 牟维豪 谢航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9-552,共4页
从四川地区规模化家兔养殖场分离鉴定出97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进行耐药性测定,同时采用PCR方法对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四环素类药物表现高度耐药,耐药率高达90.72%以上,对磺胺... 从四川地区规模化家兔养殖场分离鉴定出97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coli),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进行耐药性测定,同时采用PCR方法对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四环素类药物表现高度耐药,耐药率高达90.72%以上,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率达72.16%,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率31.96%~58.76%,对多肽类的耐药率较低,为14.43%;耐药基因tet A、tet B、tet C、arm A、rmt B和flo R的检出率分别为61.86%、84.54%、16.49%、4.12%、3.09%和8.25%,未检出tet D、tet E、tet M、tet O、tet L、tet K、rmt A、rmt C、rmt D、rmt E、npm A和cfr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大肠埃希菌 耐药性 耐药基因 四川
下载PDF
大鲵蛙病毒诱导的鲤鱼上皮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耿毅 陈成 +5 位作者 余泽辉 李亚军 陈德芳 欧阳萍 黄小丽 牟维豪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62-1066,共5页
为研究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 ander ranavirus,CGSRV)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以CGSRV感染鲤鱼上皮瘤(EPC)细胞,分别于感染后第0、3、6、9、12、15小时收集细胞,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感染的EPC细胞的形态学变化,Annexin V-FIT... 为研究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 ander ranavirus,CGSRV)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以CGSRV感染鲤鱼上皮瘤(EPC)细胞,分别于感染后第0、3、6、9、12、15小时收集细胞,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感染的EPC细胞的形态学变化,Annexin V-FITC/PI双染与JC-1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与线粒体膜电位(Δψm)崩解率。结果显示,EPC细胞在感染后第6小时出现细胞收缩变圆,脱落,漂浮于培养基中;电镜下,被感染的EPC细胞的细胞核出现典型的染色质边集呈月牙形和染色质浓缩形成凋亡小体的现象。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第3小时即出现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崩解率显著上升,6 h后实验组各时间点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崩解率都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CGSRV感染EPC细胞可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EPC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蛙病毒 鲤鱼上皮瘤细胞 细胞凋亡 线粒体膜电位
原文传递
兔出血症病毒可视化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星星 耿毅 +4 位作者 孙娜 陈勤 杨泽晓 李亚军 牟维豪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87-693,共7页
为建立一种可视化的兔出血症病毒RT-LAMP检测方法,根据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的主要结构蛋白VP60基因的序列设计合成4条特异性引物,以重组pMD19-T-VP60质粒为模板,通过反应条件与反应体系优化,建立RHDV... 为建立一种可视化的兔出血症病毒RT-LAMP检测方法,根据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的主要结构蛋白VP60基因的序列设计合成4条特异性引物,以重组pMD19-T-VP60质粒为模板,通过反应条件与反应体系优化,建立RHDV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方法,测定RT-LAMP对RHDV的最低检测限,并与普通RT-PCR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RT-LAMP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2℃,反应时间为40 min,对RHDV的最低检测限为50 copies/L,常规RT-PCR的检测限为5×10~3copies/L,表明建立的RT-LAMP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常规RT-PCR。建立的RT-LAMP的全部反应可在1 h内完成;反应结束后加入荧光染料Et Br可肉眼判定粉色为阳性,而棕色则为阴性,且与兔巴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产气荚膜梭菌、无乳链球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无交叉反应。上述结果表明,建立的RT-LAMP简便、快速、灵敏、特异,且不需昂贵仪器设备,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 RT-LAMP RT-PCR VP60基因
原文传递
大鲵蛙病毒US22家族基因的TaqMan MGB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敬钧 耿毅 +5 位作者 余泽辉 汪开毓 陈德芳 欧阳萍 牟维豪 黄小丽 《中国兽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49-755,共7页
为了进行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anavirus,CGSRV)的早期诊断,以US22家族基因作为靶基因,建立大鲵蛙病毒Taq 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同时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评估,并对73份未知大鲵血液样品进行... 为了进行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anavirus,CGSRV)的早期诊断,以US22家族基因作为靶基因,建立大鲵蛙病毒Taq 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同时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评估,并对73份未知大鲵血液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标准曲线在所选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7;该方法对大鲵蛙病毒的检测有高度特异性,与其他8种病毒或细菌之间均无交叉反应;灵敏性良好,能检测到2.00×101copies/L的标准品浓度,比普通PCR高1 000倍;批内和批间重复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重复性好;在73份未知样品检测中,Taq 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能够检测到更低浓度的病毒,较常规PCR的敏感性更佳。鉴于该方法快速、特异、敏感、可重复、可定量的优点,对大鲵蛙病毒早期潜伏感染的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蛙病毒 US22家族基因 TAQMAN MGB实时荧光定量PCR 大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