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院内获得性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军艳 陈建婷 +4 位作者 张婷 范丽 杜姗 蒋承志 牟花妮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101-104,共4页
目的分析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以为临床诊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80例,查阅出院病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血白细胞或/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增... 目的分析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以为临床诊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80例,查阅出院病历,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血白细胞或/和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血降钙素原水平升高、细菌培养阳性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感染,对影响患者院内感染的因素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对有显著意义的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2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57例(20.4%),其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18例(31.6%),呼吸道感染12例(21.1%),胃肠道感染10例(17.5%),泌尿系感染7例(12.3%)和败血症10例(17.5%);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7.416,P=0.006)、住院时间(t=28.247,P<0.001)、血清白蛋白(t=2.661,P=0.008)、CD4^+T淋巴细胞ATP值(t=8.122,P<0.001)、Child-Pugh分级(x^2=10.577,P=0.005)、侵入性操作(x^2=29.214,P<0.001)、腹水(x^2=25.776,P<0.001)、消化道出血(x^2=111.434,P<0.001)为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而感染与患者性别和是否发生肝性脑病无显著性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侵入性操作、腹水、消化道出血、住院时间和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尤其是年龄较大、肝储备功能差、出现并发症和住院时间较长者。临床医生应该对这类患者给予特殊的关怀,严格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肝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院内感染 危险因素 多元回归分析
下载PDF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调节性T细胞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牟花妮 蒋玉凤 《中国当代医药》 2015年第23期15-18,共4页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也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调节性T细胞为体内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能抑制HBV感染者特异性T细胞反应。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对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可以为探索更...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也影响机体免疫功能。调节性T细胞为体内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能抑制HBV感染者特异性T细胞反应。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对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可以为探索更理想的免疫学指标来评价抗病毒应答反应,治疗效果,预测治疗终点、停药后复发,疾病预后等打下基础,也可能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制订更优化的抗病毒治疗策略确定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调节性T细胞
下载PDF
替比夫定对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牟花妮 蒋玉凤 +1 位作者 潘丽娟 肖婷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316-2319,共4页
目的:研究替比夫定(TBV)对HBeAg(+)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K)的影响。方法:筛选健康志愿者和HBeAK(+)CHB患者各35例作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流式细胞技术测对照组和试验组TBV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 目的:研究替比夫定(TBV)对HBeAg(+)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K)的影响。方法:筛选健康志愿者和HBeAK(+)CHB患者各35例作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流式细胞技术测对照组和试验组TBV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占总淋巴细胞比例(下称"Treg比例").分析Trek变化。结果:治疗前试验组Trek比例(12.55±1.78)%高于对照组(8.32±1.00)%(P<0.05):治疗12、24、36及48周后Trek比例依次为(10.42±1.04)%、(9.55±0.74)%、(8.78±0.67)%和(8.74±0.71)%,逐渐降低,除48周外,各Trek比例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HBeAK(+)CHB患者Trek比例升高.经替比夫定治疗后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调节性T细胞 替比夫定
下载PDF
NF-κB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介导的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柳青 铁茹 +4 位作者 陈建婷 王军艳 蒋承志 牟花妮 张鸣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1期2106-2109,共4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介导的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胃部疾病患者110例,采用qPCR检测NF-κB相对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介导的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胃部疾病患者110例,采用qPCR检测NF-κB相对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110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胃癌9例(胃癌组)和良性胃部疾病101例(良性组,其中浅表性胃炎52例、萎缩性胃炎26例、不典型增生23例)。胃癌组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88.9%,显著高于良性组的10.9%(P<0.05)。胃癌组的NF-κB表达阳性率为77.8%,显著高于良性组的14.9%(P<0.05)。在110例患者中,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NF-κB表达阳性与胃癌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NF-κB表达阳性鉴别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9和0.713。结论:NF-κB在胃癌中呈现高表达状况,也多伴随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共同介导胃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ΚB 幽门螺杆菌 胃癌 相关性 胃炎
原文传递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粪便检查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探析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海东 牟花妮 +3 位作者 董恒利 赵会荣 李瑛 李宁侠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2年第6期684-686,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粪便检验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7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粪便检测结果、血清...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粪便检验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7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粪便检测结果、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研究组中Ⅰ期+Ⅱ期与Ⅲ期+Ⅳ期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单项指标检测与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粪便检测结果、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血便检出率88.0%,粘液便检出率42.7%,痢疾样脓血便检出率20.0%;对照组血便检出率6.7%,粘液便检出率4.0%,痢疾样脓血便检出率0.0%。研究组中Ⅰ期+Ⅱ期与Ⅲ期+Ⅳ期相比,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指标检测与单项指标检测相比,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粪便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诊断价值较高,阳性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理想,值得临床研究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便检验 血清肿瘤标志物 结直肠肿瘤 诊断价值
原文传递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海东 李宁侠 +3 位作者 董恒利 赵会荣 李瑛 牟花妮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2年第5期541-54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72例慢性乙肝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及研究组中不同肿瘤...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取72例慢性乙肝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及研究组中不同肿瘤直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血常规指标,血清肿瘤标志物和血常规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的效果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白细胞、糖类抗原19-9(CA19-9)及甲胎蛋白(AFP)水平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中,肿瘤直径≥5cm患者的NLR、白细胞、CA19-9及AFP水平均高于<5cm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血常规指标检测阳性率97.2%(70例),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阳性率73.6%(53例),血常规指标检测阳性率84.7%(61例)。血清肿瘤标志物和血常规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二者单独检测(均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血常规指标均较高,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血常规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较高,值得临床研究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肿瘤标志物 血常规指标 原发性肝肿瘤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