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保障、人力资本的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基于面板门限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丁忠民 玉国华 王定祥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15,共13页
从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本支出视角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人力资本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二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基于收入水平的门限效应,即人力资本支出对经济增... 从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本支出视角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人力资本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二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基于收入水平的门限效应,即人力资本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增;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明显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抑制效应呈逐级递减趋势,中部地区呈先减后增的"U"型特征,西部地区则是逐级递减的正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门限效应
下载PDF
社会保障、公共教育支出对居民收入的门槛效应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丁忠民 玉国华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64,共10页
社会保障和公共教育是增进居民福祉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本文运用面板线性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二者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首先,从线性关系来看,社会保障、公共教育支出对居民收入存在挤入效... 社会保障和公共教育是增进居民福祉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本文运用面板线性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二者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首先,从线性关系来看,社会保障、公共教育支出对居民收入存在挤入效应,且公共教育支出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为正向促进作用,中部和西部地区为负向抑制作用。其次,社会保障与公共教育支出之间存在相互替代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公共教育支出对居民收入的负向影响。最后,从非线性关系来看,社会保障和公共教育支出对居民收入的影响显著存在基于城镇化水平的"门槛效应",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二者对居民的增收效应也会有所提升。其政策涵义在于深化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教育制度改革,实行差异化公共财政调控政策,发挥二者对居民收入的再分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保障 公共教育 收入分配 门槛效应 公共财政 居民收入
下载PDF
财政支出的非协同增长关系与经济效应——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丁忠民 玉国华 王定祥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74-81,共8页
基于2003—2014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和方法,实证检验不同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政府生产性支出、维稳性支出和福利性支出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较强的顺周期特征,二者具有一致的协同关... 基于2003—2014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和方法,实证检验不同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政府生产性支出、维稳性支出和福利性支出与经济增长呈现出较强的顺周期特征,二者具有一致的协同关系;各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明显的"U"型非线性特征;当经济增长水平较低时,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最弱,当经济增长水平较高时,维稳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强,而社会福利支出的正向溢出效应有利于为经济增长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支出结构 维稳性支出 福利性支出 经济增长
下载PDF
金融结构转型与收入分配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邓翔 玉国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0-69,共20页
本文阐释了金融结构(包括银行业结构)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机制,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金融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1)金融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金融资源在数量规模和结构层次上的匹配程度,金融要素之... 本文阐释了金融结构(包括银行业结构)影响收入分配的理论机制,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金融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1)金融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金融资源在数量规模和结构层次上的匹配程度,金融要素之间根据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形成相互分工协作,在促进金融结构转型过程中实现收入分配优化;(2)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银行业结构对收入分配存在逐级递减的正向影响效应,大型商业银行市场融资份额占比过高将不利于优化收入分配;(3)在经济增长进程中,金融结构对收入分配存在倒“U”型影响效应,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将有利于优化收入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结构 收入分配 融资模式 金融制度
下载PDF
多重维度、运行机制与农业规模化经营 被引量:8
5
作者 丁忠民 玉国华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7年第1期36-44,共9页
现阶段农业规模化经营主要有单一型、合作型、资本型三种模式。PPP融资模式介入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要规范农地流转行为,保障土地租金对土地转出的激励和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双重功效;完善农村社... 现阶段农业规模化经营主要有单一型、合作型、资本型三种模式。PPP融资模式介入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要规范农地流转行为,保障土地租金对土地转出的激励和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双重功效;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农地流转;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层面的改革创新,准确定位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基本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规模经营 地方政府功用 PPP模式
下载PDF
农村经济、社会福利与区域非均衡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丁忠民 玉国华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20-29,共10页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性,二者均呈现出自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规律;大部分省、市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耦合度经历了从勉强协调向基本协调过渡的发展过程,二者的协调程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经济增长指数与耦合...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性,二者均呈现出自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规律;大部分省、市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耦合度经历了从勉强协调向基本协调过渡的发展过程,二者的协调程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经济增长指数与耦合度表现出了一致的波动性,经济子系统对整个系统具有牵引作用。当前,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对农村地区的必要性供给,推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是实现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社会福利 耦合分析 非均衡性
下载PDF
广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研究——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玉国华 《新经济》 2015年第29期12-13,共2页
2009年以来,受国家"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影响,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迅速,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过快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2009年以来,受国家"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影响,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迅速,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过快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广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其存在风险的可能性,运用物元可拓模型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对其进行风险测评,目的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强化广西经济管理部门对平台风险的控制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元可拓模型 融资平台 金融监管 风险
下载PDF
规模化经营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个研究综述 被引量:2
8
作者 许属琴 玉国华 《新疆农垦经济》 2016年第9期54-59,92,共7页
农业规模化经营离不开有效的土地制度、专业化的生产经营主体、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文章对农业规模化经营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已有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认为后续研究应针对各地区农业资源禀赋特点,探讨建立农村新型农业... 农业规模化经营离不开有效的土地制度、专业化的生产经营主体、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文章对农业规模化经营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已有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认为后续研究应针对各地区农业资源禀赋特点,探讨建立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供给机制和产权流转机制,有效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融资困境,实现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最终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规模化经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社会化服务 融资困境
下载PDF
联合治理对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扶贫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许属琴 玉国华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8-81,共4页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推动精准扶贫战略深入实施的有效制度安排,然而在扶贫开发过程中也难免暴露出一些与制度设计初衷相背离的"异化"现象。本文基于当前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主要模式,结合治理机制的相关原理,发现农村资金互助... 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推动精准扶贫战略深入实施的有效制度安排,然而在扶贫开发过程中也难免暴露出一些与制度设计初衷相背离的"异化"现象。本文基于当前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主要模式,结合治理机制的相关原理,发现农村资金互助社扶贫效果的不稳定性主要源于不完全契约治理状态下社员异质分层和法律意识淡薄所导致的股权高度集中和机会主义倾向。为进一步提高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扶贫过程中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建议还原其"源之于农,受益于农"的服务宗旨,建立依托合作金融扶贫、农业产业扶贫、农业技术扶贫相结合的长效扶贫机制,推动互助社完善治理架构,步入稳定与发展的良性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约理论 联合治理 农村资金互助社 金融扶贫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地区贸易流量与经济增长效率 被引量:1
10
作者 玉国华 王定祥 +1 位作者 邓翔 任伊梦 《经济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27,共21页
交通基础设施是世界各国极为重视的投资项目,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一国经济增长质量。本文建立了一个多部门、多地区的空间经济模型,用来讨论空间一般均衡条件下交通基础设施、地区贸易流量与经济增长效率的关系。理论上,交通基础设施建... 交通基础设施是世界各国极为重视的投资项目,其发展水平深刻影响一国经济增长质量。本文建立了一个多部门、多地区的空间经济模型,用来讨论空间一般均衡条件下交通基础设施、地区贸易流量与经济增长效率的关系。理论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运输成本下降,有利于促进商品、资源、要素在更广大的范围流动,并通过增加地区贸易流量提升经济增长效率。基于匹配整合的中国城市数据分析表明,公路、铁路、高铁快速扩张能够显著提升地区贸易流量。进一步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影响经济增长效率的渠道机制发现,公路、铁路、高铁、航空均能够通过地区贸易流量来提升经济增长效率。上述结论在考虑计量方法的不同方式以及遗漏变量、互为因果等干扰因素后仍然具有稳健性。本文丰富了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效率关系的研究,同时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下交通基础设施在促进商品要素流动、打破区域市场分割、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提供经验证据和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经济增长效率 空间一般均衡 全国统一大市场
原文传递
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与收入分配—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解释
11
作者 玉国华 宫雅慧 《数理统计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7-760,共24页
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阐释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利用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三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金融结构能否有助于实现收入分配最优化,关键在于金融结构是否与该经济体所处的经... 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阐释金融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利用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三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金融结构能否有助于实现收入分配最优化,关键在于金融结构是否与该经济体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且金融制度是否根据产业发展的融资需求形成有效安排,当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契合时,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收入均等化。(2)单纯考虑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金融结构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金融结构每提高1个标准单位,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将分别提升0.09%、0.58%。(3)进一步探析“金融结构一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收入分配的交互效应时,金融结构能够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抑制收入不平等。(4)采用面板门槛模型估计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金融结构缓解收入不平等的最优边际效应区间,结果显示,伴随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跃迁,当金融结构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将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最后讨论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金融结构嵌入式演进以及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式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政策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发展 产业升级 收入差距 共同富裕 门槛效应
原文传递
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共同富裕吗?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春玲 玉国华 王定祥 《金融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7-57,共11页
本文基于CHFS数据和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升家庭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家庭创业和金融市场参与是重要的作用机制。数字普惠金融... 本文基于CHFS数据和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升家庭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家庭创业和金融市场参与是重要的作用机制。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为了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应完善中西部农村偏远落后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加强低收入群体的金融素养教育及数字技能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共同富裕 收入差距 机制检验
原文传递
低碳城市建设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来自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邓翔 任伊梦 玉国华 《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9,共10页
借助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这一准自然实验和双重差分方法,运用290个地级市2004—2019年面板数据,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下低碳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低碳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 借助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这一准自然实验和双重差分方法,运用290个地级市2004—2019年面板数据,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下低碳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低碳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作用机制上,低碳试点的设立能够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导FDI流入和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等路径,助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低碳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不同区位和特征的城市产生的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低碳城市 产业升级 环境规制
原文传递
土地租赁、金融可得性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CHFS的经验 被引量:19
14
作者 丁忠民 玉国华 王定祥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75,共13页
文章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阐释了土地租赁和金融可得性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并利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土地租赁对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种正向影响与家庭收入水平之间呈倒"U"型... 文章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阐释了土地租赁和金融可得性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并利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土地租赁对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种正向影响与家庭收入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金融可得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会根据产品内容呈现复杂变化,其中,银行信贷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与家庭收入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金融资产和商业保险兼具正、负两种效应。当前,加强农地流转制度顶层设计、做好保障性住房领域金融服务、提高农民社会保障福利是深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租赁 农民收入 金融可得性 城乡一体化 分位数回归
原文传递
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视阀下金融机构风险生成机理 被引量:9
15
作者 丁忠民 玉国华 许属琴 《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7,共5页
针对当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大力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业务的战略背景,本文借鉴金融脆弱性相关理论,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约束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基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视角剖析了新... 针对当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大力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业务的战略背景,本文借鉴金融脆弱性相关理论,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约束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基于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视角剖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及其生成机理。其政策含义在于加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治理和应对机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制度体系,为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机构 产权融资 金融风险 脆弱性
原文传递
农村信贷投入、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理论与实证 被引量:33
16
作者 玉国华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8-92,共15页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三部门模型,揭示了农村信贷投入通过劳动力转移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机制。基于此,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定量检验了中国2009—2017年31个省份农村信贷投入、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三部门模型,揭示了农村信贷投入通过劳动力转移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机制。基于此,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定量检验了中国2009—2017年31个省份农村信贷投入、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效应关系。研究表明:(1)理论上,增加农村信贷投入能够减少城乡技术水平差异,并通过劳动力转移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加大农村信贷投入能够提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而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3)农村信贷投入基于劳动力转移这一中介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本文尝试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信贷投向、劳动力优化配置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金融 收入差距 乡村振兴 中介效应
原文传递
高铁开通、技术创新与经济空间均衡:一个三部门新经济地理模型的解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玉国华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9-116,共18页
本文构建了一个两区域、两要素和三部门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探析了空间均衡下高铁开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基于此,将高铁开通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模型检验高铁开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 本文构建了一个两区域、两要素和三部门的新经济地理模型,探析了空间均衡下高铁开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基于此,将高铁开通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DID模型检验高铁开通、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理论上,高铁开通能降低区域间创新要素流动成本,促进创新资源由技术中心区向外围区扩散,使技术创新在区域间实现稳定的“对称均衡”空间结构,进而推动各地区经济实现平衡增长。(2)高铁开通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高铁建设越完善则越有利于促进“技术溢出”,从而提高区域整体技术创新水平。(3)高铁开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而技术创新是高铁开通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高铁开通能够通过调节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总体上,高铁开通有利于发挥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能够塑造更加均匀的经济空间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建设 技术溢出 经济增长 空间均衡 新经济地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