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对胰腺癌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一休 薛伟杰 +8 位作者 刘鹏 胡维昱 李坤 刘奎 杨晨宇 解宇威 徐翔宇 朱呈瞻 曹景玉 《精准医学杂志》 2019年第6期518-523,共6页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抗胰腺癌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预测作用机制及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并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胰腺癌疾病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疾病-药物...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抗胰腺癌的主要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预测作用机制及对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并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胰腺癌疾病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疾病-药物-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出核心靶点,通过Human Protein Atlas和PROGgeneV2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蛋白表达及TCGA生存分析,进一步通过TIMER数据库分析核心靶点与肿瘤免疫细胞浸润的关系。最后利用Metascape、Bioconductor平台和R语言进行GO分子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 筛选共得到黄芪20种活性成分,作用于胰腺癌56个靶点。在胰腺癌中,核心靶点Caspase3和MYC高表达组患者预后明显差于低表达组(P<0.05),同时,Caspase3和MYC会影响肿瘤免疫细胞在胰腺癌中的浸润情况。分子功能和通路分析结果表明黄芪作用的靶点主要与癌症的调控、细胞凋亡、对类固醇激素的反应、对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反应等生物过程相关,黄芪通过调节PI3K-AKT、Erb、MAPK等通路来影响胰腺癌的发展。结论 黄芪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体现了中药多组分、多靶点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究其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胰腺肿瘤 网络药理学 药效靶点 疾病靶点 信号传导 维恩图 GO分析 KEGG分析 药物疗法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肝内胆管细胞癌合并高泌乳素血症的副肿瘤综合征1例报告
2
作者 刘鹏 刘奎 +4 位作者 裴金宇 王一休 曹广华 李力元 曹景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22-1823,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6岁,因“左上腹痛伴全身体毛增长20 d”于2019年9月25日入本院。患者于20 d前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左上腹痛,伴恶心,食欲减退,月经量稀少。入院行消化系统超声、CT(图1)、肝脏特异性MR,提示肝左外叶异常信号影,考虑恶...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46岁,因“左上腹痛伴全身体毛增长20 d”于2019年9月25日入本院。患者于20 d前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左上腹痛,伴恶心,食欲减退,月经量稀少。入院行消化系统超声、CT(图1)、肝脏特异性MR,提示肝左外叶异常信号影,考虑恶性肿瘤(胆管细胞癌可能性大),病灶周围、肝门及右侧心膈角区淋巴结转移可能。查体:全身体表体毛均较长,且浓密。泌乳素(PRL)3257.97 mIU/L,其余内分泌检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血清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肝肾功能亦未见明显异常。患者于2019年9月27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术+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报告:(左半肝)中-低分化胆管细胞癌伴坏死,侵及局部肝被膜;未累及肝断端;神经侵犯(+);送检肝门(1/1)、小网膜(1/2)淋巴结内癌转移(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上皮癌 类肿瘤综合征 高催乳素血症
下载PDF
基于GEO数据库的肝细胞癌预后基因挖掘与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薛伟杰 王一休 +2 位作者 宫之奇 朱呈瞻 牛兆建 《精准医学杂志》 2020年第3期245-249,252,共6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一组可预测肝细胞癌(HCC)预后的特征性基因,作为预测肝细胞癌预后及指导靶向治疗的关键基因。方法首先从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表达数据集GSE41804、GSE19665和GSE101685,从中筛选出HCC与正常组织差异表达的基...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一组可预测肝细胞癌(HCC)预后的特征性基因,作为预测肝细胞癌预后及指导靶向治疗的关键基因。方法首先从GEO数据库下载基因表达数据集GSE41804、GSE19665和GSE101685,从中筛选出HCC与正常组织差异表达的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对上述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在线网站STRING和Cytoscape 3.6.1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获得候选基因。从候选基因中通过Kaplan-Meier在线分析网站筛选出与HCC患者生存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分别建立基于关键基因的HCC预后分析模型,同时把有生存意义的关键基因作为一个联合特征性基因集建立与HCC患者预后关系的生存模型。并通过在线网站GEPIA对关键基因表达量分别进行可视化分析。获取我科确诊为HCC的患者的癌组织和对应的正常组织的实物标本,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测定关键基因表达量,并与数据库中分析获得的关键基因表达量进行对比。结果将GEO数据库中GSE41804、GSE19665以及GSE1016853个基因表达数据集进行数据筛选后,共得到147个HCC与正常组织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与对无机物的反应、加单氧酶活化、类固醇氢化酶活化等生物进程明显相关,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通过p53信号通路影响HCC的发生。使用STRING和Cytoscape建立蛋白互作网络图,分析得到FAM83D、CYP2C8、MT1M、SLCO1B3、GYS2、FCN36个候选基因。对候选基因进行Kaplan-Meier预后分析,发现FAM83D、CYP2C8、SLCO1B3、GYS2和FCN3为具有生存意义的5个关键基因,其中CYP2C8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OS)显著长于低表达的患者,而FAM83D、SLCO1B3、GYS2和FCN3高表达患者的OS显著短于低表达患者。数据库中资料显示正常组织中CYP2C8、FCN3、GYS2及SLCO1B3表达量高于HCC组织,而正常组织中FAM83D表达量低于HCC组织,RT-qPCR检测实物标本中关键基因的表达量,与在数据库中分析获得的关键基因表达量结果一致。结论筛选出了FAM83D、CYP2C8、SLCO1B3、GYS2、FCN35个与HCC预后密切相关的特征性基因,可以作为预测肝细胞癌预后及指导靶向治疗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生物标记 肿瘤 预后 分子靶向治疗 计算生物学 数据库 遗传学 基因表达 数据挖掘
下载PDF
利用GEO数据库寻找结直肠癌肝转移生物标志物 被引量:1
4
作者 金鑫亮 王一休 +4 位作者 薛清凯 薛伟杰 宫之奇 牛兆建 朱呈瞻 《精准医学杂志》 2018年第6期546-549,554,共5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寻找结直肠癌(CRC)肝转移生物标志物。方法在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下载CRC数据,获得2个数据集共261个样本,其中包含167个非转移样本和94个转移样本,对两批样本混合后随机拆分成训练集195个样本(75%)和验证...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寻找结直肠癌(CRC)肝转移生物标志物。方法在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O)下载CRC数据,获得2个数据集共261个样本,其中包含167个非转移样本和94个转移样本,对两批样本混合后随机拆分成训练集195个样本(75%)和验证集66个样本(25%)。对两批数据芯片中提供的原始数据进行Robust Multi-chip Average(RMA)归一化处理,然后利用R-package Combat去除批次效应。筛选在转移组和非转移组t检验P<0.05的基因(426个基因)进行CRC转移相关标志物筛选。结果利用Lasso回归算法对426个基因进行重要性排序,按重要性排序筛选出了CD163L1、FAM210B、LGR5、LRRC16A、PIK3R3、PLEKHA6、PROSER2、RBBP9、SEMA6D、STOM、THBS1、ZNF544前12个基因作为潜在的CRC转移相关标志物。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对基因芯片数据的分析,筛选出了CRC肝转移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生物学 数据库 遗传学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肝肿瘤 生物标记 肿瘤
下载PDF
预防性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抗肿瘤药物对合并微血管侵犯肝癌术后近期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鹏 解宇威 +9 位作者 张露旬 徐翔宇 王一休 裴金宇 谭斌 王聪 刘奎 李坤 逄锦忠 曹景玉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52-657,共6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抗肿瘤药物对合并微血管侵犯(MVI)的肝细胞癌(HCC)根治术后近期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且术后病理报告为HCC合并MVI的169例患... 目的探讨预防性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抗肿瘤药物对合并微血管侵犯(MVI)的肝细胞癌(HCC)根治术后近期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且术后病理报告为HCC合并MVI的16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7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32~79岁,中位年龄56岁。根据肝切除术后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单纯手术组(n=62,无处理),TACE组(n=42,术后预防性应用TACE),联合组(n=65,术后预防性TACE联合抗肿瘤药物治疗)。随访三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情况。Kaplan-Meire法计算累积无瘤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169例患者术后1、2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9.2%、40.8%。术后1、2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单纯手术组为45.2%、25.8%,TACE组61.9%、40.5%,联合组70.8%、52.3%。联合组累积无瘤生存率优于TACE组和单纯手术组,TACE组累积无瘤生存率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ACE组与联合组中,M1(轻度MVI)患者累积无瘤生存率优于M2(重度MV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1级别和M2级别中,联合组累积无瘤生存率优于单纯手术组、T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抗肿瘤药物对累积无瘤生存率无明显影响。结论术后TACE可预防合并MVI的HCC术后近期复发,而TACE联合抗肿瘤药物能明显改善合并MVI肝癌术后近期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微血管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复发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抗病毒治疗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曲超 刘奎 +5 位作者 王一休 刘鹏 李坤 胡维昱 王祖森 曹景玉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17,共8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抗病毒治疗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660例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660例患者中,MVI发生率为4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抗病毒治疗对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MVI)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660例行根治性肝切除手术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660例患者中,MVI发生率为46.8%(309/660)。单因素分析显示,MVI的形成与HBsAg阳性、可检测的HBV DNA载量以及是否行抗病毒治疗有关,此外,还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AFP、肿瘤标志物、肝功能指标、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与数目、包膜是否完整以及是否存在卫星结节有关(均P<0.05)。在HBV相关患者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可检测的HBV DNA载量(OR=5.33,P<0.001)为MVI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病毒治疗半年以上(OR=0.37,P=0.002)为MVI的独立保护因素,MVI的其他独立影响因素还包括性别、AFP水平、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包膜不完整、存在卫星结节(均P<0.05)。重度MVI患者有明显高的HBV感染、高HBV DNA载量(>100 IU/mL)以及未行抗病毒治疗的比例较轻度MVI及无MVI患者明显升高(均P<0.05),此外,轻度MVI患者中肝硬化比例较高(80.0%)。结论:HBV感染与HBV DNA水平是肝细胞癌MVI的形成的重要因素,抗病毒治疗可能对MVI的形成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肿瘤侵润 微血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