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化产品碳足迹管理
1
作者 王之茵 《企业管理》 2024年第9期108-111,共4页
提高供应链绿色低碳水平、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必然选择,产品碳足迹管理是关键一环。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涉及原材料的获取、运输、加工、使用... 提高供应链绿色低碳水平、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必然选择,产品碳足迹管理是关键一环。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涉及原材料的获取、运输、加工、使用、处置等产业链多个环节,是对产品生命周期内直接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度量,能够帮助企业了解某一产品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精准查找减排潜力,从而制定相应的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石化 碳足迹管理体系 碳资产管理 碳足迹核算
下载PDF
石化产品碳足迹核算数字化建设展望
2
作者 李志刚 王之茵 赵学良 《当代石油石化》 CAS 2024年第4期50-53,共4页
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碳足迹的核算和评价对碳减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政府、企业而言,确定碳足迹是减少碳排放的第一步,可帮助企业辨识产品生命周期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以便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方案。根据碳足迹分析结果,可以... 在“双碳”目标的约束下,碳足迹的核算和评价对碳减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政府、企业而言,确定碳足迹是减少碳排放的第一步,可帮助企业辨识产品生命周期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以便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方案。根据碳足迹分析结果,可以评估减排措施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从而进行减排措施优化。为此,从产品碳足迹及碳标签的相关概念入手,提出石化产品碳足迹核算数字化建设思路,并针对数字技术在石化产品碳足迹核算及评价领域的应用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碳足迹 碳标签 数字化
下载PDF
柴油吸收高浓度原油油气的工艺模拟及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齐光峰 王雨雨 +3 位作者 王之茵 宋泓霖 郑炜博 王观军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78,共7页
为了揭示吸收法处理高浓度原油油气机制,选取3种特性柴油(Abs-Ⅰ、Abs-Ⅱ和Abs-Ⅲ),利用Aspen Plus建立吸收系统模型,研究了柴油对高浓度原油油气的吸收特性,模拟分析了不同操作参数对吸收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收塔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 为了揭示吸收法处理高浓度原油油气机制,选取3种特性柴油(Abs-Ⅰ、Abs-Ⅱ和Abs-Ⅲ),利用Aspen Plus建立吸收系统模型,研究了柴油对高浓度原油油气的吸收特性,模拟分析了不同操作参数对吸收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收塔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Abs-I对原油油气的吸收效果最佳,对重烃(C3以上)组分的回收率接近100%,且低温高压有助于提高Abs-I的吸收性能,综合考虑确定最佳操作参数为吸收剂流量50 m^(3)/h、吸收剂温度25℃、吸收压力0.20 MPa。Abs-I对油气S3的回收效果最为理想,针对原油油气S3进行了吸收塔优化设计,优化后填料高度和塔径分别为5.0 m和0.75 m,为实际工业装置的设计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收 原油油气 Aspen Plus 模拟优化
下载PDF
浅析董事会社会责任委员会制度建设
4
作者 王之茵 《企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0-121,共2页
文章在论述了我国上市公司建立董事会社会责任委员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给出了社会责任委员会的实现机制,以期为我国上市公司在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和履行社会责任实践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社会责任 董事会社会责任委员会
下载PDF
浅析企业领导在ERP系统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之茵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75-77,共3页
关于ERP系统核心理论研究得很多,但关于实施该系统的操作主体——企业如何做,特别是企业领导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发挥哪些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进行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 企业领导 ERP系统 企业文化 管理机制
下载PDF
超临界CO_(2)压力与温度对甲苯在活性炭中脱附的影响
6
作者 孙宪航 任铸 +3 位作者 董亮 黄维秋 王之茵 范开峰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3-637,共5页
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压力与温度对甲苯在活性炭中脱附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机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甲苯脱附率随SC-CO_(2)压力增加而增加;温度对脱附率的影响与压力有关,当SC-CO_(2)压力较低时,脱附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 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压力与温度对甲苯在活性炭中脱附效果的影响,并进行了机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甲苯脱附率随SC-CO_(2)压力增加而增加;温度对脱附率的影响与压力有关,当SC-CO_(2)压力较低时,脱附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压力较高时,脱附率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小。机理分析表明,压力对甲苯脱附率的影响由密度效应控制,而温度对甲苯脱附率的影响由密度效应与扩散效应共同控制,当SC-CO_(2)压力较低时,密度效应占优势;当SC-CO_(2)压力较高时,扩散效应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活性炭 脱附 压力 温度 影响机理
下载PDF
聚丙烯产品碳足迹核算及对比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楚珂 田涛 +2 位作者 王之茵 卢海虹 薛飞 《石油石化绿色低碳》 2021年第6期17-23,共7页
聚丙烯作为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原料来源广泛,工艺路线多样。依据PAS 2050和ISO 14067等标准,应用全生命周期方法对三种聚丙烯生产路径碳排放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MTO工艺制聚丙烯碳排放值最大,炼化一体化次之,催化裂化最小。... 聚丙烯作为一种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原料来源广泛,工艺路线多样。依据PAS 2050和ISO 14067等标准,应用全生命周期方法对三种聚丙烯生产路径碳排放进行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MTO工艺制聚丙烯碳排放值最大,炼化一体化次之,催化裂化最小。在炼化一体化工艺中,蒸汽裂解制丙烯的碳足迹值要高于催化裂化。对比不同资源途径的聚丙烯碳足迹,对实现各类资源利用过程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聚丙烯 催化裂化 炼化一体化 MTO
下载PDF
煤化工生产过程CO2排放及减排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田涛 王之茵 刘兆鑫 《石油石化绿色低碳》 2019年第3期6-10,56,共6页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伴随着传统煤化工产业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近年来兴起了煤制油、煤经甲醇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芳烃和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产业。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领域,新型煤化工对于拓展有机化工产品原料路线、形成...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伴随着传统煤化工产业的结构性产能过剩,近年来兴起了煤制油、煤经甲醇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芳烃和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产业。作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领域,新型煤化工对于拓展有机化工产品原料路线、形成我国能源化工行业的产能储备和技术储备具有重要意义。但煤化工过程的CO2排放量巨大,对全球生态系统具有潜在影响,文章分析了煤化工生产过程CO2产生、分离和排放特点,对煤化工过程的CO2减排和化学利用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为未来发展低碳型煤化工产业提供建议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 煤制烯烃 CO2排放 CO2减排 CO2利用
下载PDF
原油输送过程碳足迹核算与评价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田涛 王之茵 杜永鑫 《中外能源》 CAS 2020年第6期83-89,共7页
碳足迹最早源于生态足迹概念,作为评价产品在生命周期各阶段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方法,开展原油输送过程碳足迹评价可以研究管道输送过程的碳排放特点和规律,为降低企业全产业链二氧化碳排放提供指导。管道输送行业的碳足迹评价是... 碳足迹最早源于生态足迹概念,作为评价产品在生命周期各阶段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方法,开展原油输送过程碳足迹评价可以研究管道输送过程的碳排放特点和规律,为降低企业全产业链二氧化碳排放提供指导。管道输送行业的碳足迹评价是为炼油厂提供原油周转服务的"生产"过程产生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在研究管道输送过程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其碳足迹评价方法:建立原油周转路径、计算物料平衡、排放清单分析、排放分配等,完成管道输送过程碳足迹。对碳排放分配问题,提出按照质量分配方法,将复合输送路径分解为简单输送路径,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管道输送过程碳足迹排放。以某管道储运企业输送某炼油厂原油的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核算该炼油厂原油输送过程碳足迹为8.940kgCO2/t,其中碳足迹最大周转路径为27.984kgCO2/t,最小为6.499kgCO2/t,周转路径距离对碳足迹结果影响明显,并针对核算结果提出相应的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原油管道 排放清单分析 周转量
下载PDF
石化行业碳配额分配机制探讨
10
作者 廖健 高蕙雯 +2 位作者 王之茵 刘剑平 李振光 《当代石油石化》 CAS 2024年第10期8-15,共8页
通过借鉴欧盟先进经验和做法,参考全国碳市场电力行业配额分配机制成功做法,结合我国石化行业具体实际,构建石化行业碳配额分配机制,并利用中国部分炼油企业27类装置和部分化工企业57类装置碳排放和加工量或产量数据,对相关参数和基准... 通过借鉴欧盟先进经验和做法,参考全国碳市场电力行业配额分配机制成功做法,结合我国石化行业具体实际,构建石化行业碳配额分配机制,并利用中国部分炼油企业27类装置和部分化工企业57类装置碳排放和加工量或产量数据,对相关参数和基准值进行测算,计算各企业各产品可获得的免费碳配额。结果表明,欧盟炼油行业碳配额分配思路方法可以参考,但其相关基准值和参数并不符合我国石化行业实际;探索构建的石化行业碳配额分配机制,可为我国石化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提供有益参考;碳配额测算结果可为企业碳减排提供借鉴;石化行业装置级碳排放数据尚不完善,质量仍待提高。建议加强石化行业碳配额分配机制研究和装置级碳排放数据基础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行业 碳配额 分配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