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二类油层不同注采类型井组聚驱最佳调整时机
被引量:21
- 1
-
-
作者
李宜强
苏伟明
王争进
刘少鹏
吕秀芹
郭虎
-
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研究院
中国石油三次采油重点实验室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长城钻探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公司对外合作项目部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钻采工程研究院
-
出处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7-652,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074172)资助
-
文摘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与主力油层相比,油层非均质性更加严重,决定了其聚驱动态特征与主力油层有较大差别,二类油层笼统注聚过程中,层间开采矛盾依然较突出,薄差层动用程度低,厚层突进现象严重,聚驱整体技术经济效果不理想。为明确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不同注采类型井组的聚驱调整时机,达到最佳的聚驱效果,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4种典型的矿场注采类型,建立厚注厚采、厚注薄采、薄注薄采、薄注厚采4种注采类型井组,通过开展4种注采类型模型等压聚合物驱油实验,得到厚注厚采、厚注薄采、薄注厚采、薄注薄采最佳调整时机聚合物用量分别为740 PV.mg/L、780 PV.mg/L、810 PV.mg/L和860 PV.mg/L。各井组在最佳调整时机时吨聚增油量最大,提高采收率值最高,应在最佳调整时机停止注聚合物,同时应在注聚过程中及时采取跟踪调整措施,最大限度地达到不同注采类型井组技术经济界限注入量,提高聚合物驱效率和效果。通过对比厚注薄采与薄注厚采聚合物驱效果,得到了平面非均质地层开采时,高渗带注入、低渗带采出的注采模式驱替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开采。
-
关键词
二类油层
注采类型
聚合物驱
非均质
调整时机
-
Keywords
class Ⅱ oil layer
injection production type
polymer flooding
heterogeneity
adjustment moment
-
分类号
TE35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
-
题名过油管加密钻井增加原油采收率
- 2
-
-
作者
王争进
刘萍
-
出处
《新疆石油科技信息》
1999年第2期64-65,共2页
-
-
关键词
原油
提高采收率
过油管
加密钻井
钻井
-
分类号
TE35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
-
题名过油管钻加密井可提高原油采收率
- 3
-
-
作者
Vikan.,E
王争进
-
出处
《国外钻井技术》
1999年第5期9-10,共2页
-
-
关键词
过油管钻井
加密井
提高采收率
原油
海上油气田
-
分类号
TE537.7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
-
题名微生物驱油技术综述
被引量:9
- 4
-
-
作者
王小林
王学刚
马翠岩
王争进
冯庆贤
-
机构
大港油田公司孔南开发项目部
大港油田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
-
出处
《国外油田工程》
2007年第3期5-6,8,共3页
-
文摘
相对于常规提高采收率技术,微生物采油有2个优点,即微生物不会消耗大量能源且其使用与油价无关。微生物能以油藏里的物质为营养代谢,在发酵过程中排出生物气,占据部分储层空间,或形成人工气顶。微生物还可以堵塞油层的高渗透通道。微生物在油藏整个水相里都发挥作用,包括水与岩石界面和油水界面,并可以受控地在分子和孔隙微观水平上连续产出气体、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其他生物化学刺,驱替石油。日本和中国用优选的微生物茵种注入油藏进行矿场试验,结果提高采收率15%~23%。但是微生物采油也有一些局限性,所以应该加强目前进行的微生物驱油模拟研究,确定最好的茵种、营养物、代谢和生理特征,使微生物驱油开采技术获得较高成功率。
-
关键词
三次采油
微生物驱
机理
油藏
模拟
提高采收率
-
分类号
TE357.9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
-
题名小型裂缝导流能力研究
被引量:1
- 5
-
-
作者
王小林
王争进
王学刚
宋友贵
-
机构
大港油田公司孔南开发项目部
大港油田公司地质研究院
-
出处
《国外油田工程》
2008年第4期22-23,共2页
-
文摘
本实验研究的是"酸压酸液产生的小型裂缝导流能力"项目的主要内容。通过一系列酸压实验,模拟液体在水力压裂主裂缝方向和液体漏失方向上的流动状况。实验在93℃和135℃条件下使用常用的三种酸压酸液体系。实验仪器类似于API标准裂缝导流能力实验槽,但在漏失方向上能够夹持76mm厚岩心样品。
-
关键词
酸压酸液
小型裂缝
导流能力
实验
-
分类号
TE357.1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TE358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