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驽马加鞭 独行踽踽——王仁湘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仁湘 肖宇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7-68,共22页
王仁湘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50年生于湖北天门,1974至1977年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学生,1978至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专... 王仁湘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与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50年生于湖北天门,1974至1977年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学生,1978至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1974年以来,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队、西藏队、甘青队和云南队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专业硕士研究生 四川大学 考古专业
原文传递
岁时饮食中的人文情怀
2
作者 王仁湘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5,共4页
中国的年节文化丰富多彩,岁时饮食风俗是其重要表现。中国岁时饮食文化传统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背景与雅俗兼备的文化品位。岁时饮食集尝新、健体、融情于一体,人们在年节饮食活动中抒情、畅怀、言志,饮食的文化属性在年节饮食活动中得... 中国的年节文化丰富多彩,岁时饮食风俗是其重要表现。中国岁时饮食文化传统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背景与雅俗兼备的文化品位。岁时饮食集尝新、健体、融情于一体,人们在年节饮食活动中抒情、畅怀、言志,饮食的文化属性在年节饮食活动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中国岁时饮食传统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和节日传统饮食活动,是体现民族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维系民族情感的重要方式,值得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人文情怀
下载PDF
拉萨河谷的新石器时代居民——曲贡遗址发掘记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仁湘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35-139,共5页
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攻读考古学时,有幸与几位藏族学生同窗,使我渴望有一天能踏上西藏这块神秘的土地。1989年5月,我在赴湖南长沙参加第七次中国考古学年会时,遇到了久别的学友索朗旺堆(西藏文管会主任),他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能... 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攻读考古学时,有幸与几位藏族学生同窗,使我渴望有一天能踏上西藏这块神秘的土地。1989年5月,我在赴湖南长沙参加第七次中国考古学年会时,遇到了久别的学友索朗旺堆(西藏文管会主任),他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能派员进西藏开展考古工作,这正契合我的愿望。在考古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三个月后,我开始了西藏野外考察之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史前遗址 发掘 西藏研究 拉萨 考古工作 河谷 西藏地区 居民 新石器文化
下载PDF
海昏侯墓孔子主题衣镜散论 被引量:8
4
作者 王仁湘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0,154,共18页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衣镜及衣镜上的铭文与画像,蕴含了丰富的含义。衣镜铭文中提及药“右白虎兮左仓龙,下玄蘑兮上凤凰”证明了汉代存在一个媪含“玄鹤”曲四神体系。衣镜架上的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生平的文字,表明... 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衣镜及衣镜上的铭文与画像,蕴含了丰富的含义。衣镜铭文中提及药“右白虎兮左仓龙,下玄蘑兮上凤凰”证明了汉代存在一个媪含“玄鹤”曲四神体系。衣镜架上的孔子及其弟子画像、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生平的文字,表明墓主刘贺深愛孔子思想的影响,也暗含着墓主被废帝位后曾有过深刻的反思,以孔子的话语检视、约束自己。漆书最后几句的文字应当取自司马迁的《孔子世家》,可证刘贺曾读过《史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昏侯墓 孔子 《衣镜铭》 “玄鹤” 四神体系
下载PDF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则与程序问题 被引量:8
5
作者 王仁湘 《文物世界》 1999年第3期18-23,共6页
关键词 考古学文化 原则与程序 遗址 大河村 中国考古学 仰韶 命名原则 首次发现 青莲岗文化 “三要素”
下载PDF
石峁石雕:艺术传统与历史因缘 被引量:6
6
作者 王仁湘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30,153,154,共17页
陕西神木石峁史前古城近年新出土一批石雕,引起学界内外广泛关注。本文初步梳理了石雕内容,提出石雕与城址主体遗存之间存在年代差,这个年代差对于判断文化更替及历史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石雕推测为石峁最初的神庙建筑构件,主要刻画的是... 陕西神木石峁史前古城近年新出土一批石雕,引起学界内外广泛关注。本文初步梳理了石雕内容,提出石雕与城址主体遗存之间存在年代差,这个年代差对于判断文化更替及历史变革具有重要意义。石雕推测为石峁最初的神庙建筑构件,主要刻画的是神面与神像,记录了当时的信仰内容与崇拜方式。石峁石雕艺术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双神柱的发现,揭示了石峁承续史前中国两面神崇拜信仰传统的事实,为探索古代宇宙观认知体系的完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峁 石雕艺术 神面 两面神 信仰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南方两湖地区的传播 被引量:6
7
作者 王仁湘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7-74,66,共9页
主要分布在豫陕晋黄河中游地区的庙底沟文化,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却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对文化差异明显的南方两湖... 主要分布在豫陕晋黄河中游地区的庙底沟文化,虽然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但对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却非常大,尤其是它富有特点的彩陶的传播,更是掀起了中国史前非常壮阔的一次艺术大潮。庙底沟文化彩陶向四方播散,对文化差异明显的南方两湖地区影响也非常强烈。这种影响一直越过长江,最远到达洞庭湖以南地区。庙底沟文化彩陶的传播,不仅只是一些纹饰题材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包含在这些纹饰中的象征意义的认同。由彩陶向两湖地区的传播,可以看出南北文化的趋同态势,这种文化趋同是后来一统文明建立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陶 传播 庙底沟文化 两湖地区
下载PDF
论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蚌制生产工具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仁湘 《农业考古》 1987年第1期145-155,共11页
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它对史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除了石器以外,还有骨器和蚌器等,它们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去比较注重石器的研究,骨制和蚌制生产工具却投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蚌壳为材料制作的器具统称... 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它对史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除了石器以外,还有骨器和蚌器等,它们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过去比较注重石器的研究,骨制和蚌制生产工具却投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蚌壳为材料制作的器具统称为蚌器,也包括其它一些介壳类为原料的制品。有的文章依文献称蚌器为蜃器,不过《周礼·地官·掌蜃》所说的“蜃器”,是指“蜃饰”之器,即今谓之的螺钿。所以,还是应当把由介壳类材料制成的器物都泛称为蚌器,而不能以蜃器一称代之。我国新石器时代蚌器应用范围比较广泛,蚌器种类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工具 新石器时代 蚌器 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 大坟口文化 半月形 黄河流域 三角形 新石器文化
下载PDF
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上)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仁湘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31,共10页
庙底沟文化彩陶分类系统中,鱼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庙底沟文化的鱼纹有少量为写实图案,其次是抽象的几何化纹饰,更多的是完全几何化的纹饰。辨析这些几何化的与鱼纹相关的纹饰,证实庙底沟文化广泛流行的叶片纹、花瓣纹、"西阴纹&... 庙底沟文化彩陶分类系统中,鱼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庙底沟文化的鱼纹有少量为写实图案,其次是抽象的几何化纹饰,更多的是完全几何化的纹饰。辨析这些几何化的与鱼纹相关的纹饰,证实庙底沟文化广泛流行的叶片纹、花瓣纹、"西阴纹"、菱形纹、圆盘形纹、带点圆圈纹等,大都是鱼纹拆解后重组而成,这些纹饰构成了一个"大鱼纹"象征系统。揭示这个隐蔽的"大鱼纹"象征系统,为真正理解史前彩陶的内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底沟文化 彩陶 鱼纹 演变 象征
下载PDF
三星堆青铜立人冠式的解读与复原——兼说古蜀人的眼睛崇拜 被引量:14
10
作者 王仁湘 《四川文物》 2004年第4期13-16,共4页
本文对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冠式进行了深入的复原研究 ,认为可称为“天眼冠”或“天目冠” ,立人冠的冠式当有古蜀人太阳崇拜的古风。同时还对古蜀人的眼睛崇拜和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
关键词 三星堆 青铜立人像 冠式 眼睛崇拜 饕餮纹
下载PDF
庙底沟文化鱼纹彩陶论(下)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仁湘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40,共9页
庙底沟文化彩陶分类系统中,鱼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庙底沟文化的鱼纹有少量为写实图案,其次是抽象的几何化纹饰,更多的是完全几何化的纹饰。辨析这些几何化的与鱼纹相关的纹饰,证实庙底沟文化广泛流行的叶片纹、花瓣纹、"西阴纹&... 庙底沟文化彩陶分类系统中,鱼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庙底沟文化的鱼纹有少量为写实图案,其次是抽象的几何化纹饰,更多的是完全几何化的纹饰。辨析这些几何化的与鱼纹相关的纹饰,证实庙底沟文化广泛流行的叶片纹、花瓣纹、"西阴纹"、菱形纹、圆盘形纹、带点圆圈纹等,大都是鱼纹拆解后重组而成,这些纹饰构成了一个"大鱼纹"象征系统。揭示这个隐蔽的"大鱼纹"象征系统,为真正理解史前彩陶的内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底沟文化 彩陶 鱼纹 演变 象征
下载PDF
西南地区史前陶器衬花工艺探讨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仁湘 《四川文物》 2008年第1期33-40,共8页
史前时期有一种以衬花工艺制作的陶器,完全可以与彩陶和磨光黑陶等相提并论,它是精品陶作之一。衬花陶器指陶器上的图案是以压剔刻划的阴纹为衬地,而以并不饰纹的磨光面为主要纹饰,构成较为明晰的图案单元。这种以反衬方法制成的图案繁... 史前时期有一种以衬花工艺制作的陶器,完全可以与彩陶和磨光黑陶等相提并论,它是精品陶作之一。衬花陶器指陶器上的图案是以压剔刻划的阴纹为衬地,而以并不饰纹的磨光面为主要纹饰,构成较为明晰的图案单元。这种以反衬方法制成的图案繁简不一,以几何形为主,构图一般较为工整,做工也较为细腻。这种陶器的装饰工艺,在西藏、云南和川西南地区的史前遗址中发现有较多的例证。衬花陶器在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发现,在东南的良渚文化的一些遗址发现了水平很高的衬花陶器,只是装饰风格与西南地区有明显区别。史前陶器的衬花工艺是一种在单色陶器上表现出多种光感的工艺,是史前制陶工艺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陶器的衬花工艺流程,主要有磨光、划出主纹图案轮廓、去光衬地纹、局部打磨几个步骤。古代衬花陶器与彩陶存在某种渊源关系,它的出现要晚于彩陶,是在彩陶技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陶器装饰艺术。与彩陶相比,衬花陶工艺上有更高的技巧要求,也更耗工费时。后来装饰艺术中的加地和减地技法,也应当是起源于这种工艺传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史前文化 陶器装饰 衬花工艺
下载PDF
玉带钩散论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仁湘 《四川文物》 2006年第5期58-67,共10页
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带钩,如果以质料划分,数量上以铜带钩最多,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带钩。带钩中还有一类玉质制品,因为出土数量较少,延续的年代也比较长,一般不大为研究者所注意。玉带钩的实用性虽不及铜带钩,但就艺术价值而论,多数玉... 考古发现的中国古代带钩,如果以质料划分,数量上以铜带钩最多,是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带钩。带钩中还有一类玉质制品,因为出土数量较少,延续的年代也比较长,一般不大为研究者所注意。玉带钩的实用性虽不及铜带钩,但就艺术价值而论,多数玉带钩都在铜带钩之上,无论造型与工艺都有特别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带钩 铜带钩 造型 工艺
下载PDF
三星堆出土青铜高台立人像观瞻小记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仁湘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三星堆 人像 青铜 出土 考古
下载PDF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传统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仁湘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08-112,共5页
有关的考古发现是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对于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传统,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资料,可以从古代的烹饪技术和传统炊具、古代的厨师活动及传统食谱、直接出土的古代食物、出土的传统食具等四个方面来认识... 有关的考古发现是研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对于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传统,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资料,可以从古代的烹饪技术和传统炊具、古代的厨师活动及传统食谱、直接出土的古代食物、出土的传统食具等四个方面来认识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饮食文化 “考古” 烹饪方式 “煎” “烧烤” 点心 饮食方法 火锅 筷子
下载PDF
齐家文化与玉帛之路文化考察访谈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仁湘 叶舒宪 +4 位作者 易华 冯玉雷 唐士乾 刘樱 瞿萍 《丝绸之路》 2015年第13期17-31,共15页
2015年5月1日上午,《丝绸之路》杂志社、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就齐家玉文化在兰州嘉峪宾馆组织了主题为"齐家文化与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的访谈活动。冯玉雷非常难得,能有这样一次聚会。虽然条件简陋,参加人员不多,但我们探讨的... 2015年5月1日上午,《丝绸之路》杂志社、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甘肃分会就齐家玉文化在兰州嘉峪宾馆组织了主题为"齐家文化与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的访谈活动。冯玉雷非常难得,能有这样一次聚会。虽然条件简陋,参加人员不多,但我们探讨的问题一点也不小。大学毕业,因为文学创作需要,我常常跑田野,所谓采风,读大地文章。后来,与恩师叶舒宪先生再次相逢。叶先生劝我为深化创作,要重视学术研究,尤其研究西北大地史前玉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类型 玉文化 文学人类学 史前文化 玉石之路 夏文化 文学创作 仰韶 华夏文明 学术研究
下载PDF
我国铜器时代的蚌制生产工具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仁湘 《农业考古》 1988年第2期189-193,共5页
我国的铜器时代,一般是指二里头文化一殷一西周时期,大致就是史籍所说的“三代”。在我国这个文明史的早期阶段,尽管社会生产力较之史前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尤其是青铜冶铸业逐渐发达到鼎盛时期,青铜工具制作愈来愈多,可是石器的使用数量... 我国的铜器时代,一般是指二里头文化一殷一西周时期,大致就是史籍所说的“三代”。在我国这个文明史的早期阶段,尽管社会生产力较之史前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尤其是青铜冶铸业逐渐发达到鼎盛时期,青铜工具制作愈来愈多,可是石器的使用数量却还相当可观,伴随石器而存在的蚌器也并不见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器时代 生产工具 新石器时代 二里头文化 蚌器 西周时期 工具制作 早期阶段 社会生产力 青铜
下载PDF
美味图景:读汉画上的酒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仁湘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4-118,共5页
在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我们看到不少表现酿酒和宴饮的场景,看到了汉代酒文化的许多真实的美味图景。酒在汉代非常重要,汉代的酒文化也非常重要。酒以成礼,酒中享乐是汉代普遍的风尚,天之美禄为汉代人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散发... 在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我们看到不少表现酿酒和宴饮的场景,看到了汉代酒文化的许多真实的美味图景。酒在汉代非常重要,汉代的酒文化也非常重要。酒以成礼,酒中享乐是汉代普遍的风尚,天之美禄为汉代人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散发着酒香的汉代醇厚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石 汉代 酒文化
下载PDF
西南古代文化纵横通道断想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仁湘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4-15,共2页
本文从地理学、考古学、文化传播学等角度,提出对西南横断山地区的古代文化交流通道,不仅应注意南北纵向的多头并进交流通道,还应重视东西横向交流的通道。横断山并未横断东西向文化交流,对横断山区文化交流的纵横通道皆应努力探索。
关键词 西南 文化 通道
下载PDF
开门七件事 盘中千年餐——中国饮食文化1000年的变迁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仁湘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1期10-11,共2页
自北宋王朝建立不久,中国历史就开始了公元第二千纪的历程。这一千年以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的变迁,在饮食生活上出现的变化有许多明显的特点,无论是烹饪技艺、饮食方式、饮食礼俗等方面都有了诸多不同寻常的变化。 读宋人吴... 自北宋王朝建立不久,中国历史就开始了公元第二千纪的历程。这一千年以来,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的变迁,在饮食生活上出现的变化有许多明显的特点,无论是烹饪技艺、饮食方式、饮食礼俗等方面都有了诸多不同寻常的变化。 读宋人吴自牧《梦梁录》说,南宋杭州“人家每日不可阙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饮食文化 历史演变 烹饪技术 菜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