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桡骨远端骨折 被引量:7
1
作者 王传舜 王秋根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07年第6期383-386,共4页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骨科医师最常遇到的一种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10到1/6,同时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患者主要是伴有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老年女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跌倒后患肢着地所引起。随着对于腕关节功能预后的进一步认识以及病情...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骨科医师最常遇到的一种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10到1/6,同时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患者主要是伴有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老年女性。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跌倒后患肢着地所引起。随着对于腕关节功能预后的进一步认识以及病情评估、治疗手段方面的进展,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义进人了大家的视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仍以传统的于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居多,此方法对大多数桡骨远端关节外的简单骨折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对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波及关节面的骨折,单纯的石膏外固定很难手法复位和维持复位。这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究竟什么样的骨折需要手术以及应该采用何种手术方法成为大家探讨的削题。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术前评估及治疗手段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绝经后骨质疏松 手术治疗 石膏外固定 桡骨远端关节 维持复位 骨科医师 全身骨折
下载PDF
OCM前外侧入路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曹云 易诚青 +6 位作者 李豪青 黄建华 吴小峰 马春辉 俞银贤 王传舜 张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88-890,共3页
[目的]探讨慕尼黑骨科医院(OCM)前外侧入路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方法]于2005年2月-2006年12月开展OCM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应用小切口技术,从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间隙进入,保留后方关节囊与肌肉完整性,两步... [目的]探讨慕尼黑骨科医院(OCM)前外侧入路在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方法]于2005年2月-2006年12月开展OCM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应用小切口技术,从臀中肌与阔筋膜张肌间隙进入,保留后方关节囊与肌肉完整性,两步法进行股骨颈截骨,合理使用特殊器械安置髋臼及股骨假体。[结果]18例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2.5个月,手术切口平均长度9.2cm;术中平均出血量230ml,术后平均引流量90ml;术中1例发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例发现髋臼前倾角过大。下地活动时间平均6.5d,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值从术前46.2提高为87.1分。[结论]OCM入路应用于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有明确的学习曲线并要求特殊手术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性 髋关节成形术 入路
下载PDF
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术与掌侧入路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9
3
作者 魏小康 王传舜 李豪青 《上海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343-347,共5页
目的比较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术与掌侧入路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8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5例AO 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 目的比较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术与掌侧入路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3月—2018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5例AO 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单纯掌侧入路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组(单侧入路组,40例)和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术组(联合入路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随访通过X线摄片观察骨折复位、关节面平整性、内固定位置和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2个月的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和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联合入路组的手术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均显著长于单侧入路组(P值均<0.01)。两组术后桡骨复位和愈合均良好,关节面平整,内固定物无移位,腕关节无骨关节炎改变。联合入路组掌倾角、尺偏角分别为(12.1±2.1)°、(22.3±2.2)°,分别大于单侧入路组的(10.2±2.0)°、(20.7±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联合入路组、单侧入路组的桡骨高度分别为(12.0±1.2)、(11.4±2.3)mm,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联合入路组DASH评分、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2.4(2.2,22.4)、88.0(80.0,100.0)分,单侧入路组分别为15.4(4.5,30.4)、83.4(75.0,95.0)分;两组间DASH评分和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愈合均良好,均无肌腱断裂、软组织感染和坏死、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血管神经并发症等发生。联合入路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伸肌腱激惹。结论经掌背侧联合入路内固定和掌侧入路万向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AO C3型桡骨远端骨折均有效,患者腕关节功能均得以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掌背侧联合入路 万向锁定加压钢板
下载PDF
Essex-Lopresti损伤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5
4
作者 王传舜 周建伟 黄煌渊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07年第1期12-14,共3页
高能量暴力作用于前臂引起的Essex-Lopresti损伤包括桡骨头骨折、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及前臂骨间膜撕裂三联损伤,很容易漏诊。桡骨头骨折伴有下尺桡关节疼痛、前臂旋转受限时须考虑是否存在Essex-Lopresti损伤,详细体检、X线平片、... 高能量暴力作用于前臂引起的Essex-Lopresti损伤包括桡骨头骨折、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及前臂骨间膜撕裂三联损伤,很容易漏诊。桡骨头骨折伴有下尺桡关节疼痛、前臂旋转受限时须考虑是否存在Essex-Lopresti损伤,详细体检、X线平片、超声、MRI及术中桡骨纵向牵拉试验可帮助诊断。治疗的关键在于维持前臂纵向稳定性,因此需要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或人工桡骨头置换来恢复桡骨的正常长度。近年研究提示前臂骨间膜和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对维持前臂纵向稳定性也相当重要。该文就该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sex- Lopresti损伤 前臂纵向不稳 前臂骨间膜 桡骨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下载PDF
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结合异体骨植骨治疗外翻嵌插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 被引量:7
5
作者 王传舜 李豪青 +3 位作者 伍凯 王建东 王汉生 王秋根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09-911,共3页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结合异体骨植骨治疗外翻嵌插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结合异体骨植骨治疗的12例外翻嵌插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资料,男5例,女7...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结合异体骨植骨治疗外翻嵌插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结合异体骨植骨治疗的12例外翻嵌插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资料,男5例,女7例;平均年龄64.0岁(25—86岁)。致伤原因:摔倒伤5例,交通伤5例,高处坠落伤2例。合并伤:肩关节脱位1例,肋骨骨折1例。术后采用Constant—Mudev评分及上肢肩手功能障碍(DASH)问卷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3~48个月(平均22.3个月)随访,均获骨性愈合,无感染、神经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1年时,肩关节平均前屈165°,平均外展166°;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为85.2分(78—100分);平均DASH问卷调查评分为19.4分(16.26分)。末次随访时,无肱骨头缺血性坏死、内固定失败或螺钉穿出。结论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结合异体骨植骨治疗外翻嵌插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板 移植 同种
原文传递
成人陈旧性盖氏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6
作者 王传舜 李豪青 +1 位作者 王建东 伍凯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30-631,共2页
目的探讨成人陈旧性盖氏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12例成人陈旧性盖氏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1~47岁,平均33.0岁。分别应用桡骨植骨延长、尺骨截骨短缩及两... 目的探讨成人陈旧性盖氏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12例成人陈旧性盖氏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1~47岁,平均33.0岁。分别应用桡骨植骨延长、尺骨截骨短缩及两者相结合的手术方法治疗。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3d、术后1、3、6个月、术后1.0、1.5、2.0年摄前臂正、侧位X线片,术后3个月及之后的每次随访均测量腕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度,并采用臂肩手功能障碍(DASH)评分评估功能情况。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获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末次随访时患者腕关节屈曲平均改善150,背伸平均改善27°,前臂旋前平均改善11°,旋后平均改善38°,DASH评分平均改善26分。结论对于成人陈旧性盖氏骨折,根据患者桡骨畸形的情况,可采取桡骨植骨延长、尺骨截骨短缩及两者相结合的手术方法,手术的关键在于恢复下尺桡关节的正常对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骨折 尺骨骨折 骨延长术 截骨术 活动范围 关节
原文传递
上肩胛悬吊带复合体双重损伤的临床分型和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28
7
作者 李豪青 吴晓明 +6 位作者 王秋根 王建东 王传舜 高伟 陶杰 黄建华 李凡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04-409,共6页
目的探讨上肩胛悬吊带复合体(superior shoulder suspensory complex,SSSC)双重损伤的临床分型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SSSC双重损伤患者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20-55岁,平均40.1岁。12例患... 目的探讨上肩胛悬吊带复合体(superior shoulder suspensory complex,SSSC)双重损伤的临床分型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SSSC双重损伤患者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20-55岁,平均40.1岁。1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例患者因严重合并伤接受保守治疗。根据Goss对SSSC的定义,将其双重损伤分为4型:Ⅰ型,肩胛颈骨折合并同侧锁骨中1/3骨折,共7例,5例接受锁骨骨折及肩胛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Ⅱ型,喙突-喙锁韧带-锁骨连接体(C4连接)损伤,共1例,肩锁关节脱位行锁骨钩钢板固定,喙突骨折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Ⅲ型,喙突-肩胛盂上部分-肩峰联合部损伤,共6例,5例接受手术治疗,肩峰骨折行小“T”形钢板固定,喙突骨折行空心拉力螺钉固定;Ⅳ型,肩峰-肩锁关节-锁骨外1/3损伤,共1例,肩峰骨折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锁骨外113骨折行锁骨钩钢板固定。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13.2(6-24)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2(8-12)周。手术组随访结果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91.3(70-100)分,Rowe评分平均92.9(80-100)分,Herscovici评分平均14.6(12~16)分。保守组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58.3(55-60)分,Rowe评分平均50(35-60)分,Herscovici评分平均6.7(4-9)分。结论根据Goss对SSSC的定义对其双重损伤进行分型,并以此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手术治疗应以恢复SSSC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为目标来选择进行一处还是两处切开复位内固定,通常需行两处复位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肩峰 肩胛骨 肩骨折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髋臼上方置钉外固定支架治疗伴腹部脏器损伤的骨盆骨折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建东 王传舜 +9 位作者 王秋根 李豪青 李凡 汪方 高伟 吴晓明 黄建华 吴小峰 陶杰 周孜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97-1202,共6页
目的探讨髋臼上方置钉外固定支架治疗伴腹部脏器损伤骨盆骨折的疗效、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治疗17例伴腹部脏器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男9例,女8例;年龄21-75岁,平均42岁。根据Tile分型,B1型7例,B2型3例,B3... 目的探讨髋臼上方置钉外固定支架治疗伴腹部脏器损伤骨盆骨折的疗效、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治疗17例伴腹部脏器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男9例,女8例;年龄21-75岁,平均42岁。根据Tile分型,B1型7例,B2型3例,B3型2例,C1型4例,C2型1例。其中合并失血性休克15例,合并会阴部损伤2例,合并四肢骨折12例。应用经髋臼上方置钉外固定支架复位和固定治疗。采用Cole等及Matta和Tornetta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8个月,平均6.5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9.2周。术后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弥可保1个月后缓解;5例发生软组织内钉道感染,经换药、清创、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后4例愈合,1例在骨折愈合拆除外固定支架后愈合。根据Cole等提出的骨盆骨折效果评分表进行功能评价,优15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4.12%。按照Matta和Tornetta标准对骨折复位进行评估,优12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8.24%。结论经髋臼上方置钉外固定支架治疗伴腹部脏器损伤的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外固定器
原文传递
内外侧新型解剖型接骨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建东 李豪青 +2 位作者 王传舜 高伟 王秋根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504-508,共5页
目的 介绍内外侧新型解剖型接骨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21~87岁,平均46.2岁;左侧21例,右侧14例.骨折按照AO分型:C1型19例,C2型11例,C3型5例.经... 目的 介绍内外侧新型解剖型接骨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自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35例,男27例,女8例;年龄21~87岁,平均46.2岁;左侧21例,右侧14例.骨折按照AO分型:C1型19例,C2型11例,C3型5例.经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或尺骨鹰嘴"V"形截骨2路,采用肱骨远端解剖接骨板治疗25例,采用肱骨远端解剖锁定接骨板治疗10例,术后早期积极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得6~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均获骨性愈合,术后未发生感染、内固定松动、异位骨化等并发症.肘关节平均屈伸81°(9~131°),屈曲110°(66~135°),伸直22°(0~75°).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2分(62~100分),其中优20例,良10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疗效差的1例为C3型骨折合并颅脑外伤,术后未能及早行功能锻炼,造成肘关节僵硬.结论 采用内外侧新型解剖型接骨板治疗肱骨髁间骨折能获得坚强固定,有利于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从而获得优良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肘关节 骨折固定术
原文传递
撬拨辅助钉道控制在闭合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建东 王秋根 +3 位作者 桑伟林 王传舜 赵奇 李凡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02-905,共4页
目的评估术中使用斯氏针撬拨辅助钉道控制闭合复位的效果。方法23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术中用斯氏针置入股骨大转子后部协助复位,闭合复位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或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固定。结果23例患者手术时间30~55min,平... 目的评估术中使用斯氏针撬拨辅助钉道控制闭合复位的效果。方法23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术中用斯氏针置入股骨大转子后部协助复位,闭合复位后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或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固定。结果23例患者手术时间30~55min,平均39min,出血量50~120ml,平均76ml。术中透视、术后X线复查骨折对位对线优良,骨折全部获得愈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时,股骨近侧置入斯氏针撬拨辅助钉道控制能较好纠正和控制股骨转子下骨折近端骨折块的移位,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固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骨折 固定术 治疗 撬拨辅助钉道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