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湖东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1
作者 汪海娇 田丽慧 +1 位作者 张登山 王俏雨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6-86,共11页
土壤水分是沙地植被格局和过程改变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生长最大的限制因子。沙漠地区的土壤水分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以高寒半干旱沙地青海湖东沙地为研究区,以栽植人工固沙植物(小叶杨、樟子松、沙棘和乌柳)的沙丘... 土壤水分是沙地植被格局和过程改变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生长最大的限制因子。沙漠地区的土壤水分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以高寒半干旱沙地青海湖东沙地为研究区,以栽植人工固沙植物(小叶杨、樟子松、沙棘和乌柳)的沙丘和自然固定沙丘(沙蒿为优势种)作为研究样地,探讨不同固沙植物影响下的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受降水、植被蒸腾作用和地表蒸发的共同影响,不同物种的分布模式具有差异性,但都表现为7月的土壤含水量最高。(2)同一植物在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壤含水量具有差异性,小叶杨在迎风坡最高,樟子松、沙棘和乌柳在背风坡最高,而沙蒿在丘顶最高,但只有乌柳的土壤含水量在沙丘地貌部位间的差异明显(P<0.05)。不同植物在同一地貌部位的土壤含水量也具有差异性,迎风坡樟子松的土壤含水量最小,只有1.81%,而沙蒿的土壤含水量能达到3.48%。丘顶处乌柳的土壤含水量仅为1.82%,而沙蒿可达3.58%。背风坡处的土壤含水量相差不大,乌柳最大为3.41%。(3)土壤水分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模式不同,土壤含水量整体表现为10~20 cm处最高。不同植物的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具有差异性,小叶杨和樟子松下方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沙棘和沙蒿表现为120 cm土层深度内无明显变化,而乌柳下方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在各地貌部位不同,具体表现为迎风坡无明显变化、丘顶降低和背风坡增加的趋势。土壤水分在高寒半干旱沙地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的分布除受到降水、土壤分布、物种类型、植物根系分布的影响之外,还与沙丘微地貌形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半干旱沙地 固沙植物 土壤水分 季节变化 垂直分布 青海湖
下载PDF
高寒沙地典型固沙植物在沙丘不同地貌部位的水分利用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田丽慧 汪海娇 +2 位作者 张登山 王俏雨 刘蕊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6215-6226,共12页
乌柳是高寒半干旱沙地植被恢复中常用的灌木树种,对乌柳水分利用来源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沙地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持及可持续发展。在青海湖湖东沙地,以沙丘不同地貌部位(迎风坡、丘顶和背风坡)生长的乌柳为研究对象,利用IsoSource模型... 乌柳是高寒半干旱沙地植被恢复中常用的灌木树种,对乌柳水分利用来源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沙地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持及可持续发展。在青海湖湖东沙地,以沙丘不同地貌部位(迎风坡、丘顶和背风坡)生长的乌柳为研究对象,利用IsoSource模型分析植物生长季内的水分利用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乌柳主要利用3个层次的土壤水,但不同地貌部位的乌柳在不同生长季利用不同层次的土壤水。生长季初期,迎风坡的乌柳以深层(60—150cm)土壤水为主要水源(50.28±18.11)%,而丘顶和背风坡的乌柳主要利用表层20cm的土壤水,利用比例分别为(79.96±7.59)%和(53.47±6.47)%。生长季中期,迎风坡的乌柳更多地利用中层20—60cm土壤水(45.52±26.91)%,丘顶的乌柳主要利用表层土壤水(45.17±20.14)%,而背风坡的乌柳以深层土壤水为主要水源(39.26±23.28)%。生长季末期,迎风坡的乌柳仍以(46.07±27.17)%的比例利用中层土壤水,丘顶的乌柳转而利用深层土壤水(44.25±26.23)%,而背风坡的乌柳却以表层土壤水作为主要水源(42.57±18.78)%。不同沙丘地貌部位乌柳对土壤水分的利用模式与其根系分布特征及其下方的土壤含水量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水分利用特征 IsoSource混合模型 高寒沙地 植被恢复
下载PDF
青海格尔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天然植被群落的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周鑫 张登山 +4 位作者 田丽慧 吴汪洋 张明远 王俏雨 汪海娇 《青海农林科技》 2018年第2期15-20,共6页
根据格尔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的数据调查,对天然沙地植被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和生长特征,测定植被重要值、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等。结果表明:1、记录到的植物种类有80种,分属24科,55属。其中以柽柳和... 根据格尔木胡杨林自然保护区的数据调查,对天然沙地植被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群落物种组成和生长特征,测定植被重要值、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等。结果表明:1、记录到的植物种类有80种,分属24科,55属。其中以柽柳和唐古特白刺灌木为主,草地植被型以芦苇群落为主。柽柳、枸杞、白刺是该区盐碱沼泽地、退化草地、半固定沙地优势灌木物种,柽柳最具代表性。2、该研究区植物群落普遍较少,物种多样性较小。组成以灌木群落为主,草本群落次之,仅有胡杨纯林为乔木群落。柽柳占有较高的重要值比例,是灌木层的绝对优势树种,草本层中芦苇体现出群落优势种较为明显的局面。3、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草本层。灌木盐碱地群落以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值(J)大小排序,其顺序为:群落三(大叶白麻+柽柳+枸杞)>群落二(白刺+柽柳)>群落一(柽柳纯林),草本中芦苇相较于其余6种植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林自然保护区沙地 植物多样性 群落
下载PDF
共和盆地干涸湖盆植被分布格局及土壤粒度组成特征
4
作者 田丽慧 强明瑞 +2 位作者 张登山 王俏雨 汪海娇 《青海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1-8,共8页
土壤粒度组成是最重要的土壤物理性质之一,影响着土壤水分运移、植被生产力等,进而影响植被的分布格局。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干涸湖盆--英德海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被样方调查及室内土壤粒度试验,分析湖盆不同地貌类型和不同... 土壤粒度组成是最重要的土壤物理性质之一,影响着土壤水分运移、植被生产力等,进而影响植被的分布格局。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干涸湖盆--英德海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被样方调查及室内土壤粒度试验,分析湖盆不同地貌类型和不同景观下的土壤粒度组成特征。结果表明:(1)英德海湖盆从底部至北部边缘,垂直高度为65 m,在湖盆内部,植被从湖盆底部到顶部表现出条带状的分布格局,湖盆底部从东向西也出现植被分布的水平分异性。(2)本区地表沉积物以中砂(0.25~0.50 mm)和细砂(0.125~0.25 mm)为主,英德海湖盆东部和西部地表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无明显差异(P>0.05),但沉积物的垂直分布模式不同。英德海湖盆地表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差异与地形及植被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植被的分布格局受到地表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的影响,同时,植被与气候条件也对地表沉积物的组成具有反馈作用。本区植被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垂直和水平分异特征,植被的这种分布格局不仅受到地形、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单一影响,还受到水文过程的作用,因此,在后期的研究中应关注湖盆植被分布格局与生态水文过程的响应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德海湖盆 地貌类型 植被格局 土壤粒度组成 共和盆地
下载PDF
青海高原沙化土地综合防治技术及集成示范
5
作者 张登山 田丽慧 +5 位作者 杨文君 王丽 张政 王俏雨 周鑫 张宏巍 《中国科技成果》 2023年第11期6-7,共2页
土地沙化是青海高原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环湖地区、黄河源区和长江源区。其中青海湖周边地区沙漠化土地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此区域开展治沙造林模式示范,人工植被... 土地沙化是青海高原面临的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环湖地区、黄河源区和长江源区。其中青海湖周边地区沙漠化土地是生态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此区域开展治沙造林模式示范,人工植被与气候、土壤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等研究,不仅对青海湖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青海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同时可以为高寒沙区的防沙治沙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并为沙漠化防治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发展 治沙造林 沙化土地 集成示范 防沙治沙 沙漠化防治 土地沙化 沙漠化土地
原文传递
青海湖东岸沙地风沙活动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汪海娇 田丽慧 +5 位作者 张登山 吴汪洋 张明远 张宏巍 王俏雨 周鑫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9-56,共8页
风况、输沙势和输沙量是评价区域风沙活动特征的重要指标。以青海湖东岸的克土沙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13-2014年和2016-2017年风速风向数据及全方位集沙仪的集沙数据,比较分析本区的风沙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2013-2014年,研究区平均风... 风况、输沙势和输沙量是评价区域风沙活动特征的重要指标。以青海湖东岸的克土沙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13-2014年和2016-2017年风速风向数据及全方位集沙仪的集沙数据,比较分析本区的风沙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2013-2014年,研究区平均风速为2.79 m·s^-1,起沙风出现频率为6.76%;2016-2017年,研究区平均风速为2.63 m·s^-1,起沙风出现频率为6.13%;(2)起沙风风向均以WSW-WNW和ESE-SSE两个方向为主,偏西方向的起沙风增加而东南方向起沙风减少;(3)输沙势季节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均表现为春季输沙势最大,夏季输沙势最小;从输沙势年变化趋势来看,本区总体上属于低风能环境;(4)输沙量差异显著,2016-2017年观测点的输沙量比2013-2014年少77.18 kg,但输沙量分布的方向基本一致。植被盖度增加是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活动 起沙风况 输沙势 输沙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