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垮掉”精神管窥——评析《在路上》的主人公狄安·莫里亚蒂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元陆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1-65,共5页
本文以被尊为“垮掉”《圣经》的《在路上》为对象 ,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狄安·莫里亚蒂的研究 ,阐明了“垮掉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但屡遭忽视的方面 ,那就是 :面对生存的悲剧性 ,人应该超越悲剧 。
关键词 《在路上》 主人公 小说 悲剧性 《圣经》 超越 生命 应该 知生 哲学
原文传递
赫斯顿与门廊口语传统——兼论赫斯顿的文化立场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元陆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7-73,共7页
本文探讨了赫斯顿文本中的门廊口语传统,认为作为哈莱姆文艺复兴中的一个异类,赫斯顿远离黑人知识分子在知识/权力中心的政治抗争、社会呼吁等努力,而是选择与社会风潮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继承、坚守并宣传以门廊口语... 本文探讨了赫斯顿文本中的门廊口语传统,认为作为哈莱姆文艺复兴中的一个异类,赫斯顿远离黑人知识分子在知识/权力中心的政治抗争、社会呼吁等努力,而是选择与社会风潮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继承、坚守并宣传以门廊口语传统为代表的黑人文化和艺术形式,以一种自信的文化立场加入民族建构的工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斯顿 门廊口语传统 文化立场
原文传递
“斗嘴”与赖特创作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元陆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7-99,共13页
口语传统是非裔美国作家创作的源头之一,理查德·赖特也不例外。本文从口语传统中的"斗嘴"切入,研究赖特文本中"骂娘"片段的文化含义和美学意义,并进一步指出,包括调侃奚落和扭曲变形在内的"斗嘴"式... 口语传统是非裔美国作家创作的源头之一,理查德·赖特也不例外。本文从口语传统中的"斗嘴"切入,研究赖特文本中"骂娘"片段的文化含义和美学意义,并进一步指出,包括调侃奚落和扭曲变形在内的"斗嘴"式语言作为重要的黑人话语模式对赖特的文本叙事产生了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语传统 “斗嘴” 赖特 “骂娘”
原文传递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故事中的毯包客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元陆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41,共33页
本文通过梳理毯包客在美国历史叙事中的形象变迁及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故事中的毯包客形象,分析福克纳在南北冲突、种族矛盾、传统与变革、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紧张关系等重大议题上所持的立场。因为有内战失败和重建屈辱这样的南方... 本文通过梳理毯包客在美国历史叙事中的形象变迁及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故事中的毯包客形象,分析福克纳在南北冲突、种族矛盾、传统与变革、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紧张关系等重大议题上所持的立场。因为有内战失败和重建屈辱这样的南方家国历史记忆,福克纳格外警惕出于抽象原则乃至高蹈说辞而对南方社会所进行的改造,他认为这样的做法罔顾南方传统自身的运行机理和逻辑,无视南方传统的具体性和差异性,破坏了其有机完整性,不仅在实际效果上可能会适得其反,而且在道德和价值层面也是有缺陷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故事中的毯包客书写即体现了福克纳这一鲜明的南方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故事 毯包客 南方传统
原文传递
“死于身份不明者之手”——赖特的私刑书写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元陆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130,共20页
私刑是非裔美国文学书写中的一个母题。本文以赖特名篇《大男孩离家》中的景观私刑为例,通过具体考察白人暴民加诸黑人身体之上的暴力,指出赖特在《大男孩离家》中通过剧场结构,反讽性地展示了白人至上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派生的暴力,展示... 私刑是非裔美国文学书写中的一个母题。本文以赖特名篇《大男孩离家》中的景观私刑为例,通过具体考察白人暴民加诸黑人身体之上的暴力,指出赖特在《大男孩离家》中通过剧场结构,反讽性地展示了白人至上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派生的暴力,展示了私刑暴力如何将肉体痛苦刻写在黑人的文化记忆当中,并进而剥夺黑人的公民权和强化白人的种族特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私刑 白人暴民 黑人男性身体 白人至上主义
原文传递
《坟墓的闯入者》中查尔斯·马利森的成长
6
作者 王元陆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26,共12页
《坟墓的闯入者》以邦联的历史记忆为经,以20世纪40年代的暴民私刑威胁为纬,编了一件兼具历史感和现实性的文本织锦。本文揭示了邦联历史记忆、私刑书写与人物的成长之间深度勾连的历史—文化逻辑,细读了马利森螺旋式上升的成长历程,并... 《坟墓的闯入者》以邦联的历史记忆为经,以20世纪40年代的暴民私刑威胁为纬,编了一件兼具历史感和现实性的文本织锦。本文揭示了邦联历史记忆、私刑书写与人物的成长之间深度勾连的历史—文化逻辑,细读了马利森螺旋式上升的成长历程,并进而论述了该故事的文学史意义。论文认为,《坟墓的闯入者》呈现了马利森对邦联历史记忆的继承与超越,以及他对约克纳帕塔法县的白人共同体既批判又认同的复杂关系。正是这种对邦联叙事的思考,以及与当地的白人共同体之间的张力,最终促成了马利森的道德成长和精神蜕变。同时在文学史意义上,马利森的成长故事接续并拓展了美国文学传统中经典的结构模式和人物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邦联历史记忆 私刑 白人共同体 成长 文学传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