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试论教劳结合的高级阶段——教育、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
1
作者
王一鸣
王再愚
《高教与经济》
1994年第4期11-14,共4页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然而,不同历史时期,教劳结合的内涵和形式是有区别的。其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渐进,在当今已步入教育、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高级阶段。1 正确理解教劳...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然而,不同历史时期,教劳结合的内涵和形式是有区别的。其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渐进,在当今已步入教育、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高级阶段。1 正确理解教劳结合的内涵教劳结合,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是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发展到相当水平时提出来的。开始,比较多的是教学和手工劳动的结合。19世纪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对机器大生产给劳动者带来畸形片面发展的情况,提出了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个人的唯一途径。"我国解放后,一直重视教劳结合,而且列入了教育方针。但是,文革前在具体理解和执行这一方针时,往往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如将教劳结合片面强调是改造知识分子的手段和途径;在教育过程中过多地安排和专业无关的体力劳动。粉碎"四人帮"后,在拨乱反正批"左"的形势下,一度又不重视教劳结合。总之,政治干扰过多,未能科学地去理解教劳结合的正确内涵。我们认为,教劳结合的内涵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劳结合
生产劳动相结合
高级阶段
三结合
英国工业革命
教育过程
科研
大生产
提高经济效益
科学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教劳结合的高级阶段——教育、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
1
作者
王一鸣
王再愚
机构
上海大学
出处
《高教与经济》
1994年第4期11-14,共4页
文摘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然而,不同历史时期,教劳结合的内涵和形式是有区别的。其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渐进,在当今已步入教育、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高级阶段。1 正确理解教劳结合的内涵教劳结合,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是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发展到相当水平时提出来的。开始,比较多的是教学和手工劳动的结合。19世纪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对机器大生产给劳动者带来畸形片面发展的情况,提出了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个人的唯一途径。"我国解放后,一直重视教劳结合,而且列入了教育方针。但是,文革前在具体理解和执行这一方针时,往往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如将教劳结合片面强调是改造知识分子的手段和途径;在教育过程中过多地安排和专业无关的体力劳动。粉碎"四人帮"后,在拨乱反正批"左"的形势下,一度又不重视教劳结合。总之,政治干扰过多,未能科学地去理解教劳结合的正确内涵。我们认为,教劳结合的内涵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关键词
教劳结合
生产劳动相结合
高级阶段
三结合
英国工业革命
教育过程
科研
大生产
提高经济效益
科学技术
分类号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试论教劳结合的高级阶段——教育、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
王一鸣
王再愚
《高教与经济》
199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