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可分离与可传达的--本雅明广播实践中的声学考察与媒介反思 |
王凡柯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任意的“任意性”——本雅明早期语言哲学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辨析 |
王凡柯
|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
2023 |
1
|
|
3
|
“纯语言”在说什么?——以本雅明1916年语言学笔记与波德莱尔译序为主的讨论 |
王凡柯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4
|
德国非政府组织语言教育政策研究——以罗伯特·博世基金会“高校德语教师项目”为例 |
王凡柯
|
《高教学刊》
|
2018 |
0 |
|
5
|
计算语言学中的重要术语——词向量 |
陆晓蕾
王凡柯
|
《中国科技术语》
|
2020 |
3
|
|
6
|
“魔神”的三重语境——试论本雅明《评歌德的〈亲和力〉》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
王凡柯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7
|
“气氛性的建筑摄影”——伯梅摄影理论中的空间、时间与情感 |
王凡柯
|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8
|
“散漫而老练的剧场专家”——本雅明广播讲稿中的异域叙事与剧场批判 |
王凡柯
|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
2024 |
0 |
|
9
|
“阅读瘟疫”、情感教育与启蒙危机:《当德国古典作家写作时德国人在读什么》中的情感时刻 |
王凡柯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0
|
“镜”的性别空间:正视、反观与互见——《从保罗到佩德罗》中的镜像、自省与模拟 |
王凡柯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1
|
青春与死亡——本雅明早期十四行哀诗与德国青年运动 |
王凡柯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12
|
“你不过是老屋中的追随者”——本雅明《卡尔·克劳斯》中的语言与媒介 |
王凡柯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13
|
迷醉、旧物与世俗启迪——《超现实主义:欧洲知识分子最后一瞥》中的“审美击溃” |
王凡柯
|
《外国美学》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