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分离与可传达的--本雅明广播实践中的声学考察与媒介反思
1
作者 王凡柯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81,共9页
自19世纪无线电发明以来,脱域化、远距离的声学传播带来了听觉感知上的媒介革命。对此,在无线电广播新媒介诞生之初就进行广播创作的本雅明,曾以不同的方式对德国早期无线电广播“可分离”与“可传达”的技术形态与声学特征展开讨论:前... 自19世纪无线电发明以来,脱域化、远距离的声学传播带来了听觉感知上的媒介革命。对此,在无线电广播新媒介诞生之初就进行广播创作的本雅明,曾以不同的方式对德国早期无线电广播“可分离”与“可传达”的技术形态与声学特征展开讨论:前者不仅关涉广播媒介在声源乃至视听联觉上的分离形式,也论及大众在现代媒介语境中的分心现实与感知训练;后者不仅指向听觉媒介技术革命下得以强化的声学效果、普及效力以及教育潜力,更指向魏玛时期无线电广播面向现代听众时所蕴含的政治美学潜力以及不容忽视的内在危机。因此,围绕被本雅明归纳为“可分离”与“可传达”这两条相异又互补的早期广播技术特征与媒介反思展开讨论,能够进一步考察在艺术的传播途径与文化的消费方式发生持续变化的技术革新时期,本雅明如何在听觉媒介领域阐释以及回应时代转型中的知识生产与知识实践、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等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广播 听觉媒介 大众文化
下载PDF
任意的“任意性”——本雅明早期语言哲学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辨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凡柯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3年第2期65-71,共7页
在学界的相关讨论中,本雅明早期语言哲学中的重要文本《论总体语言与人的语言》(1916)中关于语言堕落成为“任意的符号”的描述,通常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符号学中的“任意性”原则相混淆。事实上,本雅明在该文中所言的“资产阶级语言... 在学界的相关讨论中,本雅明早期语言哲学中的重要文本《论总体语言与人的语言》(1916)中关于语言堕落成为“任意的符号”的描述,通常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符号学中的“任意性”原则相混淆。事实上,本雅明在该文中所言的“资产阶级语言观”不仅并非简单地指涉索绪尔符号语言学,两者之间还存有共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索绪尔 任意性
下载PDF
“纯语言”在说什么?——以本雅明1916年语言学笔记与波德莱尔译序为主的讨论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凡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5-95,共11页
以“纯语言”(die reine Sprache)为核心的早期语言哲学被视为本雅明思想的源动力,它不仅与本氏哲学图景中的诸多母题相关,也是其充满“迷路艺术”(Irrkünste)意象写作的哲学底色。然而纵观国内关于本雅明的学术讨论,该阶段或被置... 以“纯语言”(die reine Sprache)为核心的早期语言哲学被视为本雅明思想的源动力,它不仅与本氏哲学图景中的诸多母题相关,也是其充满“迷路艺术”(Irrkünste)意象写作的哲学底色。然而纵观国内关于本雅明的学术讨论,该阶段或被置于边缘的位置,或屈尊为某种理论佐料,并未展现它真正的理论潜能与精神内涵。本文以本雅明早期语言哲学关键词“纯语言”为考察对象,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并把1916年语言学笔记和波德莱尔诗歌译序作为主要阐释文本深入讨论,从而进一步审视本雅明早期语言哲学的具体内涵与学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纯语言” 语言哲学
下载PDF
德国非政府组织语言教育政策研究——以罗伯特·博世基金会“高校德语教师项目”为例
4
作者 王凡柯 《高教学刊》 2018年第6期1-4,8,共5页
德国民间科学基金会是语言教育政策的重要践行者,在国家对外文化政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先行者地位。文章主要论述德国著名企业型民间基金会-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及其重点语言教育实践"高校德语语言教师与协作德语语言教师项目&qu... 德国民间科学基金会是语言教育政策的重要践行者,在国家对外文化政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先行者地位。文章主要论述德国著名企业型民间基金会-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及其重点语言教育实践"高校德语语言教师与协作德语语言教师项目"的历史演变、组织形式和内容架构,通过特点和成因梳理,分析德国非政府组织语言教育的先进性政策理念、战略性历史发展、多元化内容结构、多维度实施空间等语言教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金会 语言教育 跨文化
下载PDF
计算语言学中的重要术语——词向量 被引量:3
5
作者 陆晓蕾 王凡柯 《中国科技术语》 2020年第3期24-32,共9页
过去几年,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飞速发展,文本表征成了计算语言学的核心。其中,分布式词向量表征在语义表达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应用效果。文章从语言学理论基础出发,介绍了计算语言学的重要术语——词向量。探讨了词向量的两种表... 过去几年,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飞速发展,文本表征成了计算语言学的核心。其中,分布式词向量表征在语义表达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应用效果。文章从语言学理论基础出发,介绍了计算语言学的重要术语——词向量。探讨了词向量的两种表示方式:离散式与分布式;介绍了词向量在语义变迁等历时语言学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指出词向量语义计算法存在的局限性,并总结了两种词义消歧方法:无监督与基于知识库。最后,文章提出大规模知识库与词向量的结合可能是未来文本表征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语言处理 文本表征 词向量
下载PDF
“魔神”的三重语境——试论本雅明《评歌德的〈亲和力〉》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凡柯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41,共12页
本雅明与贡多尔夫在有关歌德“魔神”概念的解读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贡多尔夫对《俄耳甫斯源言》中的“代蒙”进行了去系统化解读,并与《诗与真》中的“魔神”概念混同,由此打造出歌德生活、本质与作品之间的虚构性统一。与贡多尔夫不... 本雅明与贡多尔夫在有关歌德“魔神”概念的解读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贡多尔夫对《俄耳甫斯源言》中的“代蒙”进行了去系统化解读,并与《诗与真》中的“魔神”概念混同,由此打造出歌德生活、本质与作品之间的虚构性统一。与贡多尔夫不同,本雅明既不想把“代蒙”与“魔神”混为一谈,也不想把歌德的生活与作品混为一谈。在分析《俄耳甫斯源言》中代蒙的神话语义学谱系、《巨大的惊异》中象征偶然的“梯刻”以及《诗与真》中歌德有关魔神作为意念直观的总结之后,本雅明与贡多尔夫在上述问题中不同的解读路径得到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尔 本雅明 代蒙 核心概念 虚构性 俄耳甫斯 语义学 亲和力
原文传递
“气氛性的建筑摄影”——伯梅摄影理论中的空间、时间与情感
7
作者 王凡柯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9,共11页
在摄影艺术中,始终不乏有关时间与空间互构关系的讨论。时间能够在摄影中呈现为某种空间结构(延伸或凝缩),空间艺术也能为主体的时间体验和情感氛围构设不同的组织形式。时间与空间的互构关系与摄影的感知美学息息相关,它们以匿名的方... 在摄影艺术中,始终不乏有关时间与空间互构关系的讨论。时间能够在摄影中呈现为某种空间结构(延伸或凝缩),空间艺术也能为主体的时间体验和情感氛围构设不同的组织形式。时间与空间的互构关系与摄影的感知美学息息相关,它们以匿名的方式潜入伯梅在“气氛性的建筑摄影”中对感觉基础主义的批判以及传统绘画与现代摄影的对观讨论中。本文先以伯梅延续本雅明有关空间艺术的双重感知(视觉与触觉)理论着手,结合杉本博司与古尔斯基的现代摄影艺术作品,通过“时间的空间结构”与“空间的时间感知”两条线索,进一步理解伯梅在建筑摄影讨论中有关空间、时间与情感的新感性认知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伯梅 空间 摄影 情感
原文传递
“散漫而老练的剧场专家”——本雅明广播讲稿中的异域叙事与剧场批判
8
作者 王凡柯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 2024年第1期46-52,共7页
在1927—1933年期间,本雅明往返于法兰克福与柏林,在无线电广播新媒介领域中创作并播出了近90期广播节目。在本雅明诸多广播创作(例如广播故事、儿童广播剧、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等)中,《广东剧场火灾》作为独特的异域叙事和“意在言外... 在1927—1933年期间,本雅明往返于法兰克福与柏林,在无线电广播新媒介领域中创作并播出了近90期广播节目。在本雅明诸多广播创作(例如广播故事、儿童广播剧、教育广播剧听觉模型等)中,《广东剧场火灾》作为独特的异域叙事和“意在言外”的媒介反思显得尤为瞩目。该广播故事以1884年发生在中国广东某剧场的火灾新闻作为叙事背景,本雅明却把阐释的重心聚焦在了被其称为“散漫而老练的剧场专家”的“中国观众”身上。对此,本文将首先分析本雅明语境下的“中国观众”诸特征,并借助同时期对本雅明颇有影响的布莱希特剧场批评以及本雅明自身的媒介反思作为理论视野,进而探讨“中国观众”在这里并非流俗的东方凝视与猎奇想象,而是作为“畏缩而虔诚”(布莱希特语)的西方传统剧场观众的反面对照,以表达本雅明对诸如无线电广播这样的大众媒介所潜在的新型“迷醉”陷阱的警惕与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尔特·本雅明 广播稿 异域叙事 大众媒介
原文传递
“阅读瘟疫”、情感教育与启蒙危机:《当德国古典作家写作时德国人在读什么》中的情感时刻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凡柯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5-216,共22页
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随着文学市场的变革与小说的兴起、大众阅读的范式转变以及情感主义的泛滥,“情感”与“启蒙”的关系凸显为重要的思想史议题。一个半世纪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本雅明创作于“歌德纪念年”的广播剧《当德国古典作... 在十八、十九世纪之交,随着文学市场的变革与小说的兴起、大众阅读的范式转变以及情感主义的泛滥,“情感”与“启蒙”的关系凸显为重要的思想史议题。一个半世纪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本雅明创作于“歌德纪念年”的广播剧《当德国古典作家写作时德国人在读什么》(1932)以日常对话的形式对十九世纪的文学阅读、感伤主义思潮、青年情感教育以及大众启蒙危机等问题展开讨论。本文将聚焦于剧中三个典型的情感时刻(沉溺、冲动与困惑),并结合本雅明早期有关浪漫主义情感与理性的反思以及对青年文化运动的考察,立足于魏玛共和时期的现实政治语境,讨论这部广播剧中所涉启蒙与浪漫、理性与情感等习见对立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把握本雅明在青年、情感和教化主题上有别于陈见的观念与深邃的批判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广播剧 “阅读瘟疫” 情感与理性 大众启蒙
原文传递
“镜”的性别空间:正视、反观与互见——《从保罗到佩德罗》中的镜像、自省与模拟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凡柯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6,共11页
在哲学与文学的隐喻史中,“镜”始终都存有丰富的阐释空间。镜像的光学机制以及蕴含其中的循环批判,使其成为主体哲学话语中“反思”概念的重要隐喻来源。在女性文学中,镜像作为自省与模拟的隐喻,为女性主体的自我观照与自我确证以及蕴... 在哲学与文学的隐喻史中,“镜”始终都存有丰富的阐释空间。镜像的光学机制以及蕴含其中的循环批判,使其成为主体哲学话语中“反思”概念的重要隐喻来源。在女性文学中,镜像作为自省与模拟的隐喻,为女性主体的自我观照与自我确证以及蕴含其中的内在危机提供了丰富的诗学话语与审美空间。本文选取世纪转型时期德国女性艺术家与作家雷文特罗的书信体小说《从保罗到佩德罗》(1912)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文本内具体的镜像空间,以及作为另一种镜像隐喻的女性写作本身。一方面,文本内的镜像空间所揭示的主体自觉与反思活动洋溢着早期女性主义文学的显著特征:反叛与颠覆,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在社会层面的历史推进很大程度上也受益于文学场域中解构既有性别秩序的新女性形象;但另一方面,雷文特罗的写作本身也不免落入另一种“镜像模拟”的二元陷阱中,这对于如今的性别讨论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文特罗 镜像隐喻 主体反思 女性写作
原文传递
青春与死亡——本雅明早期十四行哀诗与德国青年运动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凡柯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9-194,共16页
“本雅明热”虽然持续多年,但他早年为悼念青年时代的伙伴海因勒的离世而写下的七十三首十四行哀诗,却似乎一直默默无闻。在本雅明献给亡友的十四行哀诗中,青春与死亡构成了诗行的核心主题,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本雅明1914年以前尤其是德... “本雅明热”虽然持续多年,但他早年为悼念青年时代的伙伴海因勒的离世而写下的七十三首十四行哀诗,却似乎一直默默无闻。在本雅明献给亡友的十四行哀诗中,青春与死亡构成了诗行的核心主题,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本雅明1914年以前尤其是德国青年运动时期的智识密度与情感体验,而且展现了本雅明早慧的诗才天赋与清醒敏锐的反思精神。本文通过考察象征海因勒死亡的“清醒的光”和象征当时运动困境的“痛苦之海”这两个意象,尝试勾勒本雅明哀诗中的青春精神。在本雅明看来,海因勒因反抗战争暴力而自我了断青春生命的行为,既象征着真正青春精神的不朽与超越,更是对青年运动陷入民族主义狂欢和战争经验浪漫化的清醒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十四行诗 青年运动 死亡
原文传递
“你不过是老屋中的追随者”——本雅明《卡尔·克劳斯》中的语言与媒介
12
作者 王凡柯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20,153,共12页
本雅明1931年3月分四期连载在《法兰克福报》上的《卡尔·克劳斯》涉及到语言危机、媒介技术、战争经验以及都市生活等广泛主题。本文聚焦于其中的语言反思与媒介批评,它们不仅衔接本雅明早期神学范式下的形而上语言哲学思考,也与... 本雅明1931年3月分四期连载在《法兰克福报》上的《卡尔·克劳斯》涉及到语言危机、媒介技术、战争经验以及都市生活等广泛主题。本文聚焦于其中的语言反思与媒介批评,它们不仅衔接本雅明早期神学范式下的形而上语言哲学思考,也与其后期的马克思主义诉求息息相关,两者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统一于作为"欧洲最后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本雅明的时代关怀中。这在媒体高度饱和以及技术批评此起彼伏的今天,在有关技术时代传统人文精神危机的讨论越发激烈,而知识分子在公共话语空间的式微之态也越发明显的当今社会具有特别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卡尔·克劳斯 语言反思 媒介批评
原文传递
迷醉、旧物与世俗启迪——《超现实主义:欧洲知识分子最后一瞥》中的“审美击溃”
13
作者 王凡柯 《外国美学》 2020年第1期-,共15页
在论说文《超现实主义:欧洲知识分子最后一瞥》中,本雅明将超现实主义诗学视为一种"审美击溃",该文既是其早期哲学思想的汇合,也是未来理论发展的基座。通过聚焦该文对早期超现实主义运动中文学资源直接或间接的运用,即从超... 在论说文《超现实主义:欧洲知识分子最后一瞥》中,本雅明将超现实主义诗学视为一种"审美击溃",该文既是其早期哲学思想的汇合,也是未来理论发展的基座。通过聚焦该文对早期超现实主义运动中文学资源直接或间接的运用,即从超现实诗歌的"迷醉赋能"和超现实反小说的"旧物潜能"着手,可以明晰"审美击溃"的不同面相,以及它们何以通达唯物主义视角下"世俗启迪"的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超现实 审美击溃 语言哲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