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市场经济的民族特殊性——历史传统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1
作者 王効民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7-11,共5页
特殊的历史传统、国情差异 ,使中国市场经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殊性。中国传统可分为中国古代传统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两部分。正是中国古代传统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综合作用 ,赋予中国市场经济以鲜明的民族特殊性 :走向独立的个... 特殊的历史传统、国情差异 ,使中国市场经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殊性。中国传统可分为中国古代传统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两部分。正是中国古代传统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综合作用 ,赋予中国市场经济以鲜明的民族特殊性 :走向独立的个人 ,逐步规范的企业 ,有待完善的市场 ,相对强大的政府 ,不断分化和重新整合的社会。中国传统的影响是巨大的 ,既有积极的方面 ,又有消极的方面。中国传统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 ,都有待改造 ,从而实现权利与责任的对称、个人与集体的协调、道德教化与法制建设的并重、分化与整合的互补、国家与社会的统一、中华民族与现代世界的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 历史传统 民族特殊性 中国
下载PDF
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効民 《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9-122,共4页
考察社会和谐必须立足于社会矛盾。因为,和谐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特殊状态,是千千万万微观主体相对满意的生存状态,是区别于危机、战争、革命的总体社会态势。实现社会和谐必须立足于社会矛盾。因为,和谐是适度、有限斗争之后相互妥协的产... 考察社会和谐必须立足于社会矛盾。因为,和谐是社会矛盾运动的特殊状态,是千千万万微观主体相对满意的生存状态,是区别于危机、战争、革命的总体社会态势。实现社会和谐必须立足于社会矛盾。因为,和谐是适度、有限斗争之后相互妥协的产物,是缓和矛盾、解决矛盾的结果。当前我国社会存在众多深层次矛盾。释放、化解这些矛盾,避免矛盾的大量累积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和谐 社会矛盾
下载PDF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共和国六十年风雨历程的根本问题
3
作者 王効民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48,共6页
建立在剖析资本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是对人类长远历史趋势的科学预见。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它只是建设未来新社会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夺取政权之后立刻百分百实现的具体举措。"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建立在剖析资本主义基础上的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是对人类长远历史趋势的科学预见。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它只是建设未来新社会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夺取政权之后立刻百分百实现的具体举措。"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贯穿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历程的根本理论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21世纪中国人唯一正确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 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19、20、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三种历史形态
4
作者 王効民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2-37,共6页
从历史大尺度着眼,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剖析基础上的预见式社会主义,苏联、前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落后条件下的模式化社会主义,中国改革、苏联东欧剧变从正反两面证实:全球现代化过程中的原则型社会主义是... 从历史大尺度着眼,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是在对资本主义剖析基础上的预见式社会主义,苏联、前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落后条件下的模式化社会主义,中国改革、苏联东欧剧变从正反两面证实:全球现代化过程中的原则型社会主义是当代社会主义的唯一方向和前途。预见式社会主义、模式化社会主义、原则型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三种历史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式社会主义 模式化社会主义 原则型社会主义
下载PDF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走向
5
作者 王効民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2-57,127-128,共6页
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中国开始了艰难、曲折、漫长的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填补了20世纪初中国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领域的精神空白,成为中国共产党调动千千万万民众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哲学武器。... 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中国开始了艰难、曲折、漫长的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填补了20世纪初中国人在世界观和方法论领域的精神空白,成为中国共产党调动千千万万民众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哲学武器。伴随改革开放,实践唯物主义在中国兴起,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调动最广大人口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哲学标志。马克思关于实践是"出发点"、毛泽东关于实践是"第一和根本的观点",贯穿并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历史走向。实践唯物主义方兴未艾、前途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社会动员 实践唯物主义
下载PDF
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三个历史阶段
6
作者 王効民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1期44-47,共4页
从历史的大尺度看,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表现出三个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在剖析资本主义基础上的预见式社会主义;二是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的模式化社会主义;三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原则型社会主义。从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的模式化社会主义走向... 从历史的大尺度看,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表现出三个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一是在剖析资本主义基础上的预见式社会主义;二是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的模式化社会主义;三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原则型社会主义。从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的模式化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原则型社会主义是历史的趋势,是当代社会主义的唯一方向和前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式社会主义 模式化社会主义 原则型社会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历史走向
7
作者 王効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1年第2期71-81,共11页
中国共产党90年的根本经验是实行最广泛的社会动员,调动最大多数社会成员投身现代化实践.毛泽东采取与马克思相同的哲学倾向,以实践观点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进行哲学创新,为中国共产党动员民众投身民主革命提供锐利的哲学武器.承... 中国共产党90年的根本经验是实行最广泛的社会动员,调动最大多数社会成员投身现代化实践.毛泽东采取与马克思相同的哲学倾向,以实践观点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进行哲学创新,为中国共产党动员民众投身民主革命提供锐利的哲学武器.承接马克思、毛泽东的共同哲学倾向,“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兴起成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主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调动最广大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哲学旗帜.21世纪中国现代化要求重新阐发、定位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和逻辑展开的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历史观,更是世界观.马克思以实践为出发点的“新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主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哲学之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根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哲学 历史走向
下载PDF
中国的政治生态:从“圈子”走向平等——官场腐败的哲学思考
8
作者 王効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年第1期307-317,共11页
当前,不走过场地清理官场腐败致使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一批"老虎""苍蝇"纷纷落马。腐败根源,首先在于社会监督的缺位,其次在于部分公务人员无底线的贪婪,而深层社会原因则在于特权习惯和心态的蔓延,官场"圈子"、官商勾结"圈子... 当前,不走过场地清理官场腐败致使从中央到地方、基层的一批"老虎""苍蝇"纷纷落马。腐败根源,首先在于社会监督的缺位,其次在于部分公务人员无底线的贪婪,而深层社会原因则在于特权习惯和心态的蔓延,官场"圈子"、官商勾结"圈子"的泛滥。以亲疏、等级、特权(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称为差序格局)为特征的"圈子"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架。现代平等源于欧洲封建主义特权的破除,既是等级、特权的对立物,也区别于平均主义。平等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虚伪、骗人的说辞,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成分。中国政治生态根本转折的标志是平等观念和习惯的普及。这是严重贪腐退出历史舞台的社会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生态 “圈子” 平等
下载PDF
毛泽东革命生涯的哲学轨迹
9
作者 王効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4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毛泽东革命生涯中贯穿着高度的哲学自觉性。青年毛泽东继承中国文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多方涉猎西方思想,认同采用激烈的阶级斗争、革命方法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毛泽东不仅率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特殊革命道路... 毛泽东革命生涯中贯穿着高度的哲学自觉性。青年毛泽东继承中国文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多方涉猎西方思想,认同采用激烈的阶级斗争、革命方法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毛泽东不仅率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式特殊革命道路,而且通过《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奠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中共领导核心其他成员共同开创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新中国成立后,尽管毛泽东最终采纳了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但又尖锐批评其束缚个人、企业、地方积极性的弊端,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归结毛泽东一生,其成就离不开建立在实践观点、矛盾学说之上的实事求是精神;其晚年错误则源于不认识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偏离了实践观点和矛盾学说,背弃了自己所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革命生涯 哲学轨迹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再思考
10
作者 王効民 《肇庆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1-5,共5页
以教科书为主要形式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际生活产生了较大距离,不能满足变化了的时代需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创新。中国哲学工作者应当有能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时代条件 理论创新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与实践的历史
11
作者 王効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20年第3期52-71,共20页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创立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创立剩余价值理论,进而推论后资本主义——未来新社会的创生过程及其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影响远远...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创立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创立剩余价值理论,进而推论后资本主义——未来新社会的创生过程及其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影响远远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19世纪,具有更为久远的时间尺度和巨大的历史跨度。马克思主义也在历史的实践中检验和修正自身,不断从中获取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与历史 中心与边缘 热战与冷战 竞争与共处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的三重意蕴
12
作者 王効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9年第3期43-60,共18页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前人,以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实践决定了社会结构,即社会有机体;人的实践是历史的过程,考察了前资本主义、集中研究了西欧资本主义,进而...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前人,以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实践决定了社会结构,即社会有机体;人的实践是历史的过程,考察了前资本主义、集中研究了西欧资本主义,进而探求后资本主义三种社会形态下,人的各异的实践(生产、生活、精神)方式;人的实践的合力形成的历史潮流、历史趋势,决定了历史时代的演进、时代的主题,决定了社会历史是“自然史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迈进了“和平与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摈弃陈旧的“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实行改革开放,调动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显著成绩。今天中国人民正在做的事业,就是和全世界人民一起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目标踏实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的实践 历史的过程 “自然史的过程”
下载PDF
论良性社会结构——兼论改革的目标状态模式
13
作者 王効民 《晋阳学刊》 1987年第4期6-10,共5页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之下,对社会的活动、组织、管理及其内部作用关系的重新规范。因此,改革必然是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造和再建,它必然涉及到社会结构的目标状态模式的选择。一社会结构是多样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之下,对社会的活动、组织、管理及其内部作用关系的重新规范。因此,改革必然是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改造和再建,它必然涉及到社会结构的目标状态模式的选择。一社会结构是多样的,即使同一社会形态也可以有多种各异的具体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结构的比较告诉我们,它们并非是等价的,因而是需要选择的。所谓良性社会结构正是与非良性社会结构相比较而言的、可供选择的较为理想的社会组织模式。社会结构的比较,就理论的抽象形式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 基本前提 客观要求 新结构 运行机制 组织形式 作用关系 内部因素 协同性 环境
下载PDF
晚年恩格斯对“新唯物主义”的发展和总结——从1886年《费尔巴哈论》谈起
14
作者 王効民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3年第3期131-139,F0003,共10页
晚年恩格斯高度评价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新世界观”的“萌芽”“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恩格斯回顾和马克思的共同思想历程,阐释“新唯物主义——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的诞生过程,破解了欧洲哲学延续两千余年的思维和... 晚年恩格斯高度评价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新世界观”的“萌芽”“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恩格斯回顾和马克思的共同思想历程,阐释“新唯物主义——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的诞生过程,破解了欧洲哲学延续两千余年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之谜,否定了关于人类认识的终极状态的独断论幻想。恩格斯称“新唯物主义”为“唯物主义历史观”,运用实践的“合力”解答了主体的自觉性、创造性和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决定性的“悖论”;最终把“新唯物主义”总结为“历史唯物主义”,使其成为兼具历史观和世界观双重属性、功能的“现代唯物主义”,与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比肩构成完整的唯物主义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历史观、世界观,以实践为出发点,从过程、历史的角度看待和理解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21世纪上半叶更凸显其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唯物主义 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 哲学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原文传递
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効民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90-93,共4页
从宇宙演化和人类发生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广义自然界的特定历史阶段和组成部分。相对于人类而言,广义的自然界,即人生存的世界,具有无可置疑的时间先在性。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体 客体 自然 社会 人生态度 生存状态
原文传递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深层内涵和时代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効民 《党政干部学刊》 2015年第2期22-26,共5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阐发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深层内涵: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坚持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阐发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深层内涵: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既明确写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强调"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决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出发,从经济领域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全球背景出发,根本摈弃曾经长期延续的疾风暴雨式大规模群众阶级斗争、敌我斗争的治国、执政的陈旧思维和行为方式,转向依法治国、依法执政(首要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决定》的诞生,必将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深刻影响未来中国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宪治国 依宪执政 人民主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
原文传递
历史潮流、时代主题的形成、延续与转换
17
作者 王効民 《党政干部学刊》 2017年第11期10-15,共6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的合力,即历史潮流。历史潮流可以区分为主流、支流和逆流。历史潮流,作为社会力量的宣泄和能量的释放,通常是和平的,但在特殊的时间点、局部可能是暴烈、对抗性的。历史潮流的主流决定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的合力,即历史潮流。历史潮流可以区分为主流、支流和逆流。历史潮流,作为社会力量的宣泄和能量的释放,通常是和平的,但在特殊的时间点、局部可能是暴烈、对抗性的。历史潮流的主流决定着时代的主题。20世纪世界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历史潮流,决定了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变。改革开放39年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高举和平发展旗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活动 社会合力 历史潮流 时代主题 和平发展
原文传递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内在逻辑
18
作者 王効民 《党政干部学刊》 2018年第12期8-12,共5页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理论,也是实践,其内在的逻辑是一致的。第一,不忘初心,铭记救国救民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长远目标;第二,继续前进,从现实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理论,也是实践,其内在的逻辑是一致的。第一,不忘初心,铭记救国救民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长远目标;第二,继续前进,从现实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圆百年梦,经过两个一百年,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内在的逻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