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文学课程思政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化菊 应伟伟 《文教资料》 2021年第4期99-101,共3页
本文将立德树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文化自信融入"美国文学"课程的相关环节,实例探讨如何在实践层面挖掘"美国文学"课程的育人元素,发挥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美国文学 中国文化自信
下载PDF
魔鬼·天使——圣经视域下《秀拉》主人公形象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化菊 《圣经文学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127-140,共14页
托尼·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同名主人公长期以来一直被各种评论文章解读为撤旦式人物。本文把该小说放在圣经视域下解读,发现作者通过秀拉塑造的其实是一个耶稣基督形象。通过分析主人公独特的命名、生长背景、出走和死亡经历,她... 托尼·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同名主人公长期以来一直被各种评论文章解读为撤旦式人物。本文把该小说放在圣经视域下解读,发现作者通过秀拉塑造的其实是一个耶稣基督形象。通过分析主人公独特的命名、生长背景、出走和死亡经历,她对"大爱"的宣讲、对孩子的友善与慈爱,以及她的两个主要陪衬人物夏德拉克和奈尔的形象,本文认为秀拉身上充满基督性,她不是魔鬼而是天使。由于《秀拉》的创作背景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女性主义诠释学的成熟期吻合,本文认为,秀拉的这一隐含形象是莫里森对美国主流文化将神构建为白人男性形象进行质疑和反抗的产物,因而是对黑人女性神学的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拉 圣经视域 基督
下载PDF
红色公牛戳穿温情面纱——从后殖民视角解读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基姆》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化菊 《文教资料》 2010年第14期25-27,共3页
本文从分析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小说《基姆》中的典型意象红色公牛入手,以后殖民的视角,通过具体阐明其与文本中三类人物的关系.指出作者在文本中着意刻画英国殖民政府十九世纪末对印度的脉脉温情却又同时无意识地透露了... 本文从分析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小说《基姆》中的典型意象红色公牛入手,以后殖民的视角,通过具体阐明其与文本中三类人物的关系.指出作者在文本中着意刻画英国殖民政府十九世纪末对印度的脉脉温情却又同时无意识地透露了其实质残忍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卜林《基姆》 红色公牛 后殖民视角
下载PDF
《欺骗》中女主人公成长困境研究
4
作者 王化菊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66-72,共7页
布鲁克纳的小说《欺骗》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在实现心理成熟和精神顿悟时已年过半百,这种成长的滞后性使该作品成为一部特殊的成长小说。文章结合传统成长小说模式和主人公安娜的性别、阶级和时代特征分析其成长延迟的原因,发现她在成长空... 布鲁克纳的小说《欺骗》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在实现心理成熟和精神顿悟时已年过半百,这种成长的滞后性使该作品成为一部特殊的成长小说。文章结合传统成长小说模式和主人公安娜的性别、阶级和时代特征分析其成长延迟的原因,发现她在成长空间、引路人、寻找职业和走进婚姻几个成长关键点上陷入困境,困境背后是传统社会观念对女性成长的种种束缚和英国20世纪下半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给人们造成的道德模糊和价值体系混乱。安娜最后的精神突破得益于她作为知识分子的反思和自我认同能力。主人公安娜的特殊成长历程颠覆和改写了传统成长小说的模式,丰富了成长小说的内涵,给当下女性成长以警醒和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欺骗 成长延迟 成长困境 认同
下载PDF
模仿欲望与秀拉之死
5
作者 王化菊 《语言教育》 2015年第4期19-24,共6页
《秀拉》中主人公的死因仍是个未解之谜。本文把该小说放在勒内·吉拉尔的模仿欲望理论视域下,发现秀拉的种种看似叛逆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她模仿周围人欲望的产物。秀拉是模仿欲望的化身。她的死亡一方面是模仿和竞争行为导致社会混... 《秀拉》中主人公的死因仍是个未解之谜。本文把该小说放在勒内·吉拉尔的模仿欲望理论视域下,发现秀拉的种种看似叛逆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她模仿周围人欲望的产物。秀拉是模仿欲望的化身。她的死亡一方面是模仿和竞争行为导致社会混乱、她本人被指控为替罪羊的客观结果,另一方面是她的模仿欲望屡屡受挫,用终极办法超越这种欲望的主观选择。《秀拉》是莫里森对人们模仿欲望的警醒,对替罪羊机制的谴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拉 模仿欲望 竞争 替罪羊 死亡
下载PDF
从宗教视角看佩克拉的悲剧
6
作者 王化菊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26-29,共4页
在美国,基督教由于长期以来被白人主流文化加工利用而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一定的种族主义色彩。从宗教视角分析托尼.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的悲剧成因,指出是主流文化把上帝和圣母玛利亚加工成了白人形象,进而具体说明宗教信... 在美国,基督教由于长期以来被白人主流文化加工利用而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一定的种族主义色彩。从宗教视角分析托尼.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主人公的悲剧成因,指出是主流文化把上帝和圣母玛利亚加工成了白人形象,进而具体说明宗教信仰如何加剧了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以及黑人的自我否定,给佩克拉的心灵带来层层打击,最后把她推向了精神分裂的深渊。此外,通过分析莫里森和小说中切丘的联系,揭示了作者对上帝在主人公悲惨命运中扮演的角色的批判态度,从而最终认定种族主义化了的上帝一定程度上须对佩克拉的悲剧负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佩克拉 悲剧
下载PDF
白色上帝和黑色羔羊——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上帝意象对主人公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
7
作者 王化菊 《文教资料》 2012年第22期24-26,共3页
本文旨在分析“上帝”在以白人基督教文化为主流的美国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一个被“漂白”的文化符号,进而指出社区里各种人物对白色上帝的态度:并强调这些态度对主人公身份认同和构建的深层次负面影响,通过店主的眼光如何改变了佩... 本文旨在分析“上帝”在以白人基督教文化为主流的美国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一个被“漂白”的文化符号,进而指出社区里各种人物对白色上帝的态度:并强调这些态度对主人公身份认同和构建的深层次负面影响,通过店主的眼光如何改变了佩克拉眼中蒲公英的形象.杰拉尔丁的猫如何在“基督的注目下”遭遇不幸以及老狗鲍勃如何在自诩上帝代言人的切丘手中一命呜呼等细节深入阐释主人公的自我认同如何一步步在上帝意象间接影响下从积极肯定转向否定破灭。最后,文章通过分析在自我构建方面相对成功的麦克蒂尔夫人的宗教观念和相应做法为美国黑人的文化归属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上帝 佩克拉 文化身份认同
下载PDF
论《秀拉》的道德倾向
8
作者 王化菊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80-84,共5页
莫里森将《秀拉》界定为一部"关于善恶和友谊的小说",但其伦理特征有待评析。总结了评论界对主人公道德倾向的现有看法,即秀拉是恶、恶中兼善和无恶无善三种观点,在辩驳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有利于生产力发... 莫里森将《秀拉》界定为一部"关于善恶和友谊的小说",但其伦理特征有待评析。总结了评论界对主人公道德倾向的现有看法,即秀拉是恶、恶中兼善和无恶无善三种观点,在辩驳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有利于人性的全面完善"两个衡量道德进步的根本标准,分析了秀拉几种典型"恶行"的伦理意义和道德影响,得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秀拉》是对传统道德观的质疑和颠覆,其主人公根本上而言代表着"善"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秀拉 伦理意义 道德倾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