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海龟洄游卫星追踪的生物遥测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华接 王东晓 +4 位作者 王文质 宋晓军 刘斌 陈坚峰 古河祥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2年第11期82-86,共5页
实施了旨在了解南海绿海龟洄游习性并获取物理环境数据的生物遥测试验。其方法是在海龟背上粘附卫星链接发报器并通过全球Argos卫星信号传输系统追踪南海绿海龟产卵后的洄游路径。结果获得了三只绿海龟海上迁徙过程实时定位及其环境测... 实施了旨在了解南海绿海龟洄游习性并获取物理环境数据的生物遥测试验。其方法是在海龟背上粘附卫星链接发报器并通过全球Argos卫星信号传输系统追踪南海绿海龟产卵后的洄游路径。结果获得了三只绿海龟海上迁徙过程实时定位及其环境测量数据 ,这对于制订海龟保护策略和物理海洋学研究有重要意义。此外 ,基于海龟卫星追踪阐述了现代生物遥测技术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探讨了今后发展的途径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研究 卫星追踪 绿海龟 南海 生物遥测 洄游习性 物理海洋学
下载PDF
珍珠贝在南海北部海洋结构物上的分布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华接 严文侠 +3 位作者 董钰 严岩 严涛 梁冠和 《热带海洋》 CSCD 2000年第1期64-69,共6页
:1 98 6— 1 995年在南海北部水域对 1 6个海洋结构物 (其中 1 2个生物调查浮标 ,2个Marex水文资料浮标和 2个固定石油生产平台 )上珍珠贝科 (Pteriidae)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 ,共发现有珍珠贝科 2属 1 0种。文中讨论了它们的分... :1 98 6— 1 995年在南海北部水域对 1 6个海洋结构物 (其中 1 2个生物调查浮标 ,2个Marex水文资料浮标和 2个固定石油生产平台 )上珍珠贝科 (Pteriidae)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 ,共发现有珍珠贝科 2属 1 0种。文中讨论了它们的分布与该水域的海流特征、结构物离岸距离及珍珠贝幼虫发育的关系 ,并认为 ,企鹅珍珠贝Pteria(Magnavicula)penguin、短翼珍珠贝P .(Austropteria)brevialata和珠母贝Pinctadamargartifera、鹌鹑珍珠贝Pteria (A .)coturnix将分别为B2站、YM1站和Z1站海区未来海洋结构物污损生物的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北部海区 海洋结构物 生态学 珍珠贝
下载PDF
海南岛东部海域生物污损研究 被引量:30
3
作者 严涛 严文侠 +4 位作者 董钰 王华接 严岩 梁冠和 田兴礼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74-380,共7页
于1989年10月—1990年6月,在位于海南岛东部海域的琼东和琼东南海区,分别布设W1(距岸68nmile)和J2(距岸23nmile)两个浮标站,进行生物污损的挂板试验。结果表明,该海域人工设施的生物污损主要由热带、亚热带海区常见种类引起,... 于1989年10月—1990年6月,在位于海南岛东部海域的琼东和琼东南海区,分别布设W1(距岸68nmile)和J2(距岸23nmile)两个浮标站,进行生物污损的挂板试验。结果表明,该海域人工设施的生物污损主要由热带、亚热带海区常见种类引起,其中水螅、有柄蔓足类和牡蛎为上述两个站位的共同优势种;而无柄蔓足类主要分布在近岸的J2站。表层试板的生物污损程度远高于中、底层试板,且污损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近海水域 生物污损 浮标 海洋污染
下载PDF
北部湾近海结构物污损生物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严涛 严文侠 +2 位作者 董钰 王华接 严岩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37-146,共10页
关键词 南海 北部湾 污损生物 近海结构物
下载PDF
广东珠海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赤潮事件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欧林坚 张玉宇 +5 位作者 李扬 王华接 谢学东 荣志明 吕颂辉 齐雨藻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61,共5页
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赤潮在全球频繁爆发。2006年10-11月间,在广东珠海海域爆发的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赤潮则较为少见。双胞旋沟藻赤潮发生于富营养的近岸水体,赤潮发生区内水温变化范围23.41-27.54℃,... 多环旋沟藻Cochlodinium polykrikoides赤潮在全球频繁爆发。2006年10-11月间,在广东珠海海域爆发的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赤潮则较为少见。双胞旋沟藻赤潮发生于富营养的近岸水体,赤潮发生区内水温变化范围23.41-27.54℃,盐度变化范围15.49-17.92。双胞旋沟藻的细胞密度随温度和盐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最高细胞密度达1.6×106个.L-1。在赤潮发生后期,海区水温下降及群落中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数量的上升,可能是导致双胞旋沟藻赤潮衰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胞旋沟藻 多环旋沟藻 赤潮 珠海 近岸水体
下载PDF
珠江口以东近海水域污损生物的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17
6
作者 严涛 严文侠 +3 位作者 王华接 严岩 梁冠和 董钰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25-331,共7页
于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期间,在珠江口以东近海水域,距岸分 别为 15. 7和 71. 7km、水深 27和 71km两处布设Z1和Z2两个浮标调查站,以研究 该海区污损生物的组成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在相对近岸的Z... 于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期间,在珠江口以东近海水域,距岸分 别为 15. 7和 71. 7km、水深 27和 71km两处布设Z1和Z2两个浮标调查站,以研究 该海区污损生物的组成及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在相对近岸的Z1站,各水层的污损 生物均以无柄蔓足类、海葵和双壳类及多毛类等华南沿岸海区常见种类为主,其中网 纹藤壶占绝对优势;而远岸的Z2站,则主要是有柄蔓足类和水螅,且生物的种类和 数量也远远低于Z1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损生物 近海水域 南海 珠江口 海洋污染
下载PDF
珠江口海域条纹环沟藻赤潮的生消过程和环境特征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汉奎 黄良民 +4 位作者 黄小平 宋星宇 王华接 伍念君 李纯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62,共8页
2002年6月4—9日珠江口海域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条纹环沟藻Gyrodiniuminstriatum赤潮,面积约150—200km2。赤潮高峰期平均盐度为4.98,细胞密度最高达2.5×106cells·L-1,占浮游植物总数量的60%—77%,持续时间为2d,其后逐渐消失,优... 2002年6月4—9日珠江口海域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条纹环沟藻Gyrodiniuminstriatum赤潮,面积约150—200km2。赤潮高峰期平均盐度为4.98,细胞密度最高达2.5×106cells·L-1,占浮游植物总数量的60%—77%,持续时间为2d,其后逐渐消失,优势种被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所取代。对该次赤潮的生消过程和环境因子变化的监测分析表明,赤潮盛期表层水体各形态氮的含量较高,是本次赤潮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赤潮盛期叶绿素a最大值为136.78mg·m-3,高出正常海区数十倍。DO和pH均出现异常高值现象。从6月9日起出现强降雨天气,是导致本次赤潮逐步消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纹环沟藻 赤潮 珠江口 环境
下载PDF
海洋平台阴极保护监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熊信勇 许川壁 +9 位作者 姚植忠 许世力 林连进 郑斌 杨立辉 严涛 严文侠 王华接 严岩 程志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0-75,共6页
介绍了自行研制的海洋平台阴极保护监测系统,它由双电极电位测量探头、牺牲阳极输出电流测量探头、信号传输电缆系统和微机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并结合近10a其在南海北部近海石油开发区的应用和运行状况,对阴极保护监测系统的性能、作用及... 介绍了自行研制的海洋平台阴极保护监测系统,它由双电极电位测量探头、牺牲阳极输出电流测量探头、信号传输电缆系统和微机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并结合近10a其在南海北部近海石油开发区的应用和运行状况,对阴极保护监测系统的性能、作用及意义进行了系统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平台 阴极保护 腐蚀 近海结构物
下载PDF
珠江口东南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严涛 严文侠 +3 位作者 董钰 梁冠和 严岩 王华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7-125,共9页
为研究珠江口东南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状况,于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在香港东南约114和160km,水深为95和113m处布设了两个生物浮标站,并对距香港约172km,水深为115m处的Marex水文气象浮标上的污损生物群落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采集和鉴定出... 为研究珠江口东南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状况,于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在香港东南约114和160km,水深为95和113m处布设了两个生物浮标站,并对距香港约172km,水深为115m处的Marex水文气象浮标上的污损生物群落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采集和鉴定出污损生物78种,其中在浸海只有3个月的试板上,主要有柄蔓足类、水螅和藻类,优势种是细板条茗荷、茗荷和直杯螅.至于浸海时间达6~12个月的浮标(包括沉标)及锚链系统,其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多种双壳类软体动物、无柄蔓足类和苔藓动物等硬性污损生物附着.在种类垂直分布方面,污损生物群落组成随深度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污损生物 波浪载荷效应 近海结构物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区无柄蔓足类的分布 被引量:9
10
作者 严文侠 董钰 +3 位作者 王华接 严涛 严岩 梁冠和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14-422,共9页
于1986-1991年在南海北部对16个海洋结构物上的无柄蔓足类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个体大小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所采集到的标本隶属于无柄蔓足类的3科7属19种,其中藤壶科5属16种,笠藤壶科1属2种和小藤壶科1属1种。共有17种无柄蔓足类... 于1986-1991年在南海北部对16个海洋结构物上的无柄蔓足类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个体大小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所采集到的标本隶属于无柄蔓足类的3科7属19种,其中藤壶科5属16种,笠藤壶科1属2种和小藤壶科1属1种。共有17种无柄蔓足类分布在珠江口东南海区;而琼东海区仅发现2种;琼东南海区有8种;莺歌海海区11种和北部湾海区10种。纵肋巨藤壶、美丽藤壶和珠江藤壶为珠江口东南海区特有种。研究无柄蔓足类在南海北部近海海区的分布及其与海流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该类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特点,也为海洋石油平台的设计及污损生物的防除提供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洋结构 无柄蔓足类 分布 藤壶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区有柄蔓足类的生态特点 被引量:10
11
作者 严文侠 董钰 +3 位作者 梁冠和 王华接 严岩 严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23-430,共8页
于1986-1991年,在南海北部对17个海洋结构物进行调查,以了解有柄蔓足类的种类组成、分布状况和个体大小。结果表明,所采集的标本有2科4属8种,它们分别是茗荷属的荷、鹅荷和印度荷;条荷属的细板条荷、条荷和百条荷;软荷属的太平... 于1986-1991年,在南海北部对17个海洋结构物进行调查,以了解有柄蔓足类的种类组成、分布状况和个体大小。结果表明,所采集的标本有2科4属8种,它们分别是茗荷属的荷、鹅荷和印度荷;条荷属的细板条荷、条荷和百条荷;软荷属的太平洋软荷及异荷属的日本异荷。荷、鹅荷和细板条荷几乎分布在所有浮标站,其附着密度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增大;荷和鹅行可分别在0-80m和0-75m水层中分布,而细板条荷则从表层一直分布到150m深处。该类生物属外海性种类,只附着在漂浮或能移动的物体表面,而不栖息于固定式海洋结构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有柄蔓足类 生态特点 蔓足亚纲
下载PDF
升温胁迫对珊瑚及其共生藻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雷新明 黄晖 +2 位作者 王华接 李秀保 练健生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59,共5页
石珊瑚失去共生藻或光合色素就会发生白化。以石珊瑚体内、外正常与异常共生藻浓度及比例变化、珊瑚表面共生藻密度为参数,研究了3种珊瑚在3种温度(26℃、31℃、34℃)下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未受(26℃)或受到较小(31℃)温度胁迫时石珊瑚... 石珊瑚失去共生藻或光合色素就会发生白化。以石珊瑚体内、外正常与异常共生藻浓度及比例变化、珊瑚表面共生藻密度为参数,研究了3种珊瑚在3种温度(26℃、31℃、34℃)下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未受(26℃)或受到较小(31℃)温度胁迫时石珊瑚体内、外共生藻浓度及比例保持稳定,正常共生藻占优势;受较强温度(34℃)胁迫时异常共生藻迅速占优势,游离出的共生藻增多,且3种石珊瑚都在该温度下48h内白化。石珊瑚及其共生藻处在相对稳定的共生体系中,受温度胁迫后大量共生藻游离出共生体系而发生白化至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珊瑚 温度 胁迫 共生藻 白化
下载PDF
造礁石珊瑚共生藻对富营养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雷新明 黄晖 +2 位作者 王华接 李秀保 练健生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49,共7页
研究了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及其共生藻在硝酸盐、铵盐、磷酸盐胁迫条件下的响应。结果表明,石珊瑚共生藻光合效率在各营养盐浓度下分别受到程度不同的抑制;表面共生藻密度及共生藻叶绿素a含量在硝酸盐、磷酸盐和铵盐与磷... 研究了多孔鹿角珊瑚(Acropora millepora)及其共生藻在硝酸盐、铵盐、磷酸盐胁迫条件下的响应。结果表明,石珊瑚共生藻光合效率在各营养盐浓度下分别受到程度不同的抑制;表面共生藻密度及共生藻叶绿素a含量在硝酸盐、磷酸盐和铵盐与磷酸盐结合条件下都有所降低,但前者较后者的变化有所滞后;在铵盐作用下表面共生藻密度和共生藻叶绿素a含量均有所升高。以石珊瑚共生藻光合效率及叶绿素a含量作为指示珊瑚共生体系对胁迫的响应指标较为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珊瑚 共生藻 超营养作用 响应
下载PDF
广东碣石湾污损生物生态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林传旭 邹晓理 +1 位作者 王华接 严岩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7-293,共7页
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对广东碣石湾海域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试验,本次调查共记录该海域污损生物86种,多属于亚热带沿岸的广布种,其中优势种为网纹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翡翠股贻贝(Perna viridis)、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 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对广东碣石湾海域进行周年污损生物挂板试验,本次调查共记录该海域污损生物86种,多属于亚热带沿岸的广布种,其中优势种为网纹纹藤壶(Amphibalanus reticulatus)、翡翠股贻贝(Perna viridis)、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pacifica)、水云(Ectocarpus sp.)等。该海域全年均有污损生物附着,月板平均生物量为1198.93 g/㎡,5—9月生物附着量较高,最高为7月;季板平均生物量为2265.44 g/㎡,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变化明显,夏、秋季主要种类为无柄蔓足类,冬、春季主要为藻类和水螅,以夏季板生物量最高;翡翠股贻贝(Perna viridis)为下半年板(5—10月)和年板附着生物的绝对优势种,生物量所占比例分别达95.11%和92.43%。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以春季最高,冬季次之,秋季最低;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则以春季最高,夏季最低。多元统计分析表明,碣石湾海域污损生物群落可划分为3个组群,即第Ⅰ组群包括冬季和春季,第Ⅱ组群包括秋季,第Ⅲ组群包括夏季、上半年、下半年和全年,揭示出污损生物附着季节、演替时间长短等是影响群落种类组成的重要因素。并根据试验结果,给出该海域污损生物的防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碣石湾 污损生物 生态学 生物防除
下载PDF
南海北部近海污损生物中的多毛类 被引量:4
15
作者 严岩 严文侠 +3 位作者 董钰 王华接 严涛 梁冠和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40-45,共6页
报道了南海北部近海污损生物中多毛类的组成及其分布.采集的多毛类种类共48种,隶属于17科36属,其中省栖多毛类11种,主要种类系华美盘管虫、内齿盘管虫、三崎旋鳃虫;游走多毛类37种,主要种类是多齿沙蚕、多齿全齿沙蚕、多疣拟海鳞虫.还... 报道了南海北部近海污损生物中多毛类的组成及其分布.采集的多毛类种类共48种,隶属于17科36属,其中省栖多毛类11种,主要种类系华美盘管虫、内齿盘管虫、三崎旋鳃虫;游走多毛类37种,主要种类是多齿沙蚕、多齿全齿沙蚕、多疣拟海鳞虫.还讨论了污损生物多毛类的分布与污损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毛类 污损生物 浮标 近海 南海 海洋污染
下载PDF
北部湾东北部海区污着生物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严涛 严文侠 +4 位作者 董钰 王华接 严岩 梁冠和 朱金龙 《热带海洋》 CSCD 1998年第2期38-44,共7页
1986年6月至1987年6月,在北部湾东北部离岸分别为40和3.6nmile处布设了BZ,B3两个浮标调查站,以了解该海区的污着生物生态特点。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域的污着生物主要为热带、亚热带海域沿岸常见种类,其中无柄蔓足类在近岸的B3站处... 1986年6月至1987年6月,在北部湾东北部离岸分别为40和3.6nmile处布设了BZ,B3两个浮标调查站,以了解该海区的污着生物生态特点。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域的污着生物主要为热带、亚热带海域沿岸常见种类,其中无柄蔓足类在近岸的B3站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至于远岸的BZ站;不仅珍珠贝和牡蛎等双壳类软体动物的生物附着量(湿重)高于B3站,而且还有少量的茗荷Lepasanatifera、鹅茗荷L.anserdera等外海性种类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着生物 北部湾 南海北部 海区 海洋污染
下载PDF
海南岛西南部莺歌海水域生物污着的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严涛 严文侠 +4 位作者 梁冠和 董钰 王华接 严岩 朱金龙 《热带海洋》 CSCD 1997年第4期41-48,共8页
1986年5月—1988年4月在海南岛西南部莺歌海水域布设4个浮标调查站,以了解该海区生物污着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区污着生物群落的厚度及生物量主要取决于双壳类软体动物和无柄蔓足类等硬性污着生物,而海藻、水螅、苔藓虫及有柄蔓足类... 1986年5月—1988年4月在海南岛西南部莺歌海水域布设4个浮标调查站,以了解该海区生物污着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区污着生物群落的厚度及生物量主要取决于双壳类软体动物和无柄蔓足类等硬性污着生物,而海藻、水螅、苔藓虫及有柄蔓足类则是生物污着的重要种类。此外,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污着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数量也发生相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莺歌海 水域 生物污着
下载PDF
琼东近海浮标污损生物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严涛 严文侠 +2 位作者 董钰 王华接 严岩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1998年第4期35-38,共4页
为了解南海北部近海石油开发区的污损生物状况,对海南岛东部近海海区的两个浮标及其锚锭系统上的污损生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区污损生物的种类主要是藻类、水螅、有柄蔓足类和牡蛎;南海沿岸水域常见的无柄蔓足类仅出现在距海... 为了解南海北部近海石油开发区的污损生物状况,对海南岛东部近海海区的两个浮标及其锚锭系统上的污损生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区污损生物的种类主要是藻类、水螅、有柄蔓足类和牡蛎;南海沿岸水域常见的无柄蔓足类仅出现在距海南岛相对较近的J2浮标站。并探讨了该海区的污损生物群落结构与邻近沿岸水域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 浮标 污损生物 海南岛 南海
下载PDF
南海北部近海污损苔藓虫的分布 被引量:3
19
作者 严岩 严文侠 +3 位作者 董钰 王华接 严涛 梁冠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86-91,共6页
报道了南海北部近海海区污损性苔藓虫的组成及其分布。采集的苔藓虫共有34种,隶属于23属22科,浮标上24种苔藓虫,大多数附着于深水层的水泥沉块上。平台上13种苔藓虫,主要种类是误名裂孔苔虫、萨氏膜孔苔虫。文中讨论了污... 报道了南海北部近海海区污损性苔藓虫的组成及其分布。采集的苔藓虫共有34种,隶属于23属22科,浮标上24种苔藓虫,大多数附着于深水层的水泥沉块上。平台上13种苔藓虫,主要种类是误名裂孔苔虫、萨氏膜孔苔虫。文中讨论了污损性苔藓虫的水深分布、幼虫的附着行为和幼虫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虫 污损生物 南海 海洋污染
下载PDF
近海污损生物的调查方法 被引量:17
20
作者 严文侠 董钰 +3 位作者 王华接 严岩 严涛 梁冠和 《热带海洋》 CSCD 1994年第4期81-86,共6页
近海海区污损生物调查有浮标挂板法和海上设施(浮标及其锚碇系统,Marex水文浮标,移动式钻井平台和固定式生产平台)采样法。由于近海海区污损生物调查工作的特殊性和艰难性,笔者提出了利用已有的海上设施,尤其是固定式平台来... 近海海区污损生物调查有浮标挂板法和海上设施(浮标及其锚碇系统,Marex水文浮标,移动式钻井平台和固定式生产平台)采样法。由于近海海区污损生物调查工作的特殊性和艰难性,笔者提出了利用已有的海上设施,尤其是固定式平台来积累近海污损生物资料,以便进行生态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海区 海洋结构物 污损生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