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XN,没有之一”格式的来源及特点 被引量:8
1
作者 王卯根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9-94,共6页
本文探讨"最XN,没有之一"格式的来源及其语用修辞特点,认为该格式是"最XN"结构与"最XN之一"格式的组合重构",没有之一"否定最高级表述对象与评价对象之间存在群体/个体关系,反映在修辞上则表... 本文探讨"最XN,没有之一"格式的来源及其语用修辞特点,认为该格式是"最XN"结构与"最XN之一"格式的组合重构",没有之一"否定最高级表述对象与评价对象之间存在群体/个体关系,反映在修辞上则表现为对于强调色彩的强化,体现出明快果决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格式 最高级涵量 评价对象 强调 风格
下载PDF
《史记》的语义复现形式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卯根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22,共5页
语义复现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修辞手段,即出于强调、渲染等表达需要,某一语义单位在单句的成分之间或复句的分句之间重复出现。这一特殊表达形式在《史记》中大量存在。自金代王若虚以来,将此用法视为“字语冗复”①或“修辞之偶疏... 语义复现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修辞手段,即出于强调、渲染等表达需要,某一语义单位在单句的成分之间或复句的分句之间重复出现。这一特殊表达形式在《史记》中大量存在。自金代王若虚以来,将此用法视为“字语冗复”①或“修辞之偶疏”②,还有的斥之为“两种句型误在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王若虚 语义 现形式 《古书疑义举例》 司马迁 同义词连用 《通鉴》 汉书 修辞手段
下载PDF
《史记》的语义复现形式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卯根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7年第5期35-43,共9页
《史记》一向作为中国文学语言的典范。而自金代王若虚以降,学者间或指出司马迁在语法修辞方面大有欠妥之处,其中批评最多的是关于词语重复烦累问题。本文对《史记》全书的有关语言现象作了横向分析,并与相关文献纵向比较,结合“同... 《史记》一向作为中国文学语言的典范。而自金代王若虚以降,学者间或指出司马迁在语法修辞方面大有欠妥之处,其中批评最多的是关于词语重复烦累问题。本文对《史记》全书的有关语言现象作了横向分析,并与相关文献纵向比较,结合“同义复用”现象加以推衍,发现上述被指摘的“语病”原本是特殊的修辞手段,姑且名之曰“语义复现”,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相邻并列复现、相邻互补复现和分隔错综复现。这种表达形式存在运用的合理性取决于语言内部的多余机制,现代汉语中“平民百姓”、“小个不高”以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等说法正是古代语义复现形式的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王若虚 语义 现代汉语 司马迁 现形式 同义词连用 《通鉴》 强调句型 固定结构
下载PDF
《黄鹤楼》“重檐翼馆”之“馆”刊正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卯根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7-37,共1页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黄鹤楼》节选自唐阁伯理《黄鹤楼记》,文中有“重檐翼馆,四闼霞敞”一句,其中的“馆”实为沿袭《文苑英华》形讹,当从《方舆胜览》改为“重檐翼舒”。
关键词 《黄鹤楼》 《文苑英华》 《方舆胜览》 七年级下册 语文教科书 苏教版
下载PDF
借代与“袖”族复音词的形成及其词义引申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卯根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64,共6页
借代修辞格中有"以部分代整体"和"以事物特征代本体"用法,两者为"袖"族复音词的形成和词义引申提供了途径,成为汉语复音词的造词手段之一。"袖"族复音词在诗词韵文中的广泛应用反过来又导致了&... 借代修辞格中有"以部分代整体"和"以事物特征代本体"用法,两者为"袖"族复音词的形成和词义引申提供了途径,成为汉语复音词的造词手段之一。"袖"族复音词在诗词韵文中的广泛应用反过来又导致了"袖"、"袂"在单音词方面的词义引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衣袖 借代 偏正短语 复音词 词义引申
下载PDF
《说文》形声字“读若”注音条例考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卯根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年第4期25-28,共4页
本文从分析声符丧失标音作用的具体原因入手,归纳出《说文解字》中形声字的“读若”注音条例:因声符字生僻而设;因形声字与其声符读音背离而设;因同一声符之形声字读音分化而设;因声符字多音而设。
关键词 形声字 声符 读若 被释字 声读同字
下载PDF
《史记》时间副词的反向夸张用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卯根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3-76,共4页
时间副词的记时含义原本有长短久暂之分,但《史记》出于表达作者特定情感和人物特定心理的需要,用本来表示长久之词描写实际短暂的时间,而用本来表示短暂之词描写实际长久的时间,从而将长久的时段夸张得很短暂,将短暂的时段夸张得很长... 时间副词的记时含义原本有长短久暂之分,但《史记》出于表达作者特定情感和人物特定心理的需要,用本来表示长久之词描写实际短暂的时间,而用本来表示短暂之词描写实际长久的时间,从而将长久的时段夸张得很短暂,将短暂的时段夸张得很长久。就此类时间副词的个体而言,呈现出使用意义与其固有意义的背离,隐含意义与其字面意义的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副词 时段 反向夸张 预设机制
下载PDF
从庙讳看万历《山西通志》的刊印年代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卯根 《黑龙江史志》 2013年第15期1-2,共2页
崇祯二年祝徽补序本《山西通志》,旧有崇祯二年刻印、万历刻而崇祯二年付印诸说,孰是孰非,由于原序不存,文献无征,祝徽补序又对此书编纂刊刻过程避而不谈,所以至今尚未澄清。根据明代避讳制度前松后紧的特点,考察全书的避讳用字情况,以... 崇祯二年祝徽补序本《山西通志》,旧有崇祯二年刻印、万历刻而崇祯二年付印诸说,孰是孰非,由于原序不存,文献无征,祝徽补序又对此书编纂刊刻过程避而不谈,所以至今尚未澄清。根据明代避讳制度前松后紧的特点,考察全书的避讳用字情况,以及残坏字迹频繁出现的迹象,可以佐证是志在万历四十二年成书之后已有雕版,今本系崇祯二年山西巡按祝徽照万历原版印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通志》 刊印年代 避讳 版面
下载PDF
评价结构“为人”试析
9
作者 王卯根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39-45,共7页
“为人”是古汉语中表示品评人物的固定结构,始见于《左传》,用来评价人物的内在特征。《山海经》中的“为人”则主要用于品评人物的外在表现。至《史记》问世,“为人”不但用例数量空前,而且用法丰富多样,对后代文献,尤其是史传影响很... “为人”是古汉语中表示品评人物的固定结构,始见于《左传》,用来评价人物的内在特征。《山海经》中的“为人”则主要用于品评人物的外在表现。至《史记》问世,“为人”不但用例数量空前,而且用法丰富多样,对后代文献,尤其是史传影响很大。本文选取以上不同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三部书加以考察,从中窥见“为人”的用法及其发展脉络。 一、《山海经》:“为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人” 评价结构 试析 形貌 《史记》 生理特征 句法功能 衣冠带剑 评价人 《山海经》
下载PDF
训诂材料与古汉语文选教学
10
作者 王卯根 潘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42-145,共4页
传统训诂材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凝聚着历代学者的训诂经验和学术成果,体现了语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它不仅为打开古代文献之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而且对于古代汉语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应用价值。古代汉语教材文选中的注释... 传统训诂材料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凝聚着历代学者的训诂经验和学术成果,体现了语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它不仅为打开古代文献之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而且对于古代汉语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应用价值。古代汉语教材文选中的注释植根于传统训诂材料,并有所改造和发展,因而在文选教学中有必要针对具体语言现象,运用训诂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历代相关的各类训诂材料加以鉴别,比较古今训释的异同得失,从而发现问题,穷原竟委,揭示语言的事实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材料 鉴别 比较 原理 理据
下载PDF
文言文教学借境为训法
11
作者 王卯根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1,共3页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训法 内部语境 训诂方法 外部语境 语言条件 语言环境 词义 上下文 被释词
下载PDF
《史记》时间副词含义相反现象初探
12
作者 王卯根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1年第F04期14-16,共3页
出于纪传体史书的需要《史记》中表示时间久暂的副词及副词性结构(下文统称时间副词)异常繁富。将它们固有的记时概念与具体语境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有些时间副词在特定语境中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记时含义,其字面意义与句中反映的实际时段... 出于纪传体史书的需要《史记》中表示时间久暂的副词及副词性结构(下文统称时间副词)异常繁富。将它们固有的记时概念与具体语境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有些时间副词在特定语境中表现出截然相反的记时含义,其字面意义与句中反映的实际时段彼此背离,表长久的概念与表短暂的概念相互倒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副词 语境 词性 定语 字面意义 繁富 含义 文统 《史记》 背离
下载PDF
高中语文《说“木叶”》之误说
13
作者 王卯根 郭丽君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39,共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5册选人著名学者、诗人林庚的《说“木叶”》,该文为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论及“木叶”如何发展到“落木”的问题。其中有关诗歌艺术形象的鉴赏不乏精辟之处,但作为“‘咬文嚼字’的范例”,对于所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5册选人著名学者、诗人林庚的《说“木叶”》,该文为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论及“木叶”如何发展到“落木”的问题。其中有关诗歌艺术形象的鉴赏不乏精辟之处,但作为“‘咬文嚼字’的范例”,对于所举诗歌语言材料的某些分析和表述非但没有表现出“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川,反而颇有曲解之嫌,无益于引导学生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正确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木叶”》 高中语文 诗歌语言 著名学者 《语文》 艺术形象 咬文嚼字 语言材料
下载PDF
《送东阳马生序》“勤且艰”释义献疑
14
作者 王卯根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63,共2页
语文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中“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一句课本无注。在教学中,教师一般的翻译大致是:我求学时的勤奋与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但笔者经过分析发现,这样的翻译是不准确的。
关键词 《送东阳马生序》 释义 语文教科书 九年级 语文版 翻译 课本 教学
下载PDF
《黄鹤楼》校释两题
15
作者 王卯根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1-72,共2页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有《黄鹤楼》一文,节选自《文苑英华·黄鹤楼记》,作者为唐人阎伯理。文中描写黄鹤楼形胜云:“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巍崔;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有《黄鹤楼》一文,节选自《文苑英华·黄鹤楼记》,作者为唐人阎伯理。文中描写黄鹤楼形胜云:“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巍崔;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鹤楼》 校释 七年级下册 语文教科书 文苑英华 苏教版 初中 描写
下载PDF
浅释《说文解字》的“声读同字”现象
16
作者 王卯根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年第4期75-79,共5页
在《说文解字》的形声字条目中,有一种特殊的“读若”现象,即读若字与声符字用字相同。王筠《说文释例》曾为此专立“声读同字”一目,辑录凡42条。本文在全面考察许书形声字“读若”条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40条逐一剖析,认为有32条分别... 在《说文解字》的形声字条目中,有一种特殊的“读若”现象,即读若字与声符字用字相同。王筠《说文释例》曾为此专立“声读同字”一目,辑录凡42条。本文在全面考察许书形声字“读若”条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40条逐一剖析,认为有32条分别为注音和释义而设,其他8条则由文字讹误所致。“声读同字”作为注音释义的特殊手段,与“同字为训”的训诂方式具有明显的相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符 读若 被释字 声读同字 同字为训
下载PDF
孔颖达疏破杜预注三题
17
作者 王卯根 《励耘语言学刊》 2013年第1期56-66,共11页
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以训释经文本义为出发点,旁采旧注,对所据杜预《春秋经传集解》详加考辨,纠谬补阙,申明发挥,体现出诠释理念的多元性,对于正确解读经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孔疏从现实政治需要出发,故意曲解杜注... 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以训释经文本义为出发点,旁采旧注,对所据杜预《春秋经传集解》详加考辨,纠谬补阙,申明发挥,体现出诠释理念的多元性,对于正确解读经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孔疏从现实政治需要出发,故意曲解杜注中有关叙事考史的评价观点,体现出经学作为政治附庸的鲜明特征。此类实际做法说明,孔疏并非一味“曲徇注文”,后人用“疏不破注”概括唐初义疏原则失之偏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不破注 征引别注 纠正谬误 弥补阙略 政治需要
下载PDF
古今辞书“褹”“袂”释义考误
18
作者 王卯根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90-93,共4页
古代字书、韵书因误解《方言》的复合词"筩褹"及其郭璞注,将原本表示"衣袖"之义的"褹"、"袂"两字误释为"复襦",并且将它们视为或体,从而违背了语言事实,也混淆了"褹"、&qu... 古代字书、韵书因误解《方言》的复合词"筩褹"及其郭璞注,将原本表示"衣袖"之义的"褹"、"袂"两字误释为"复襦",并且将它们视为或体,从而违背了语言事实,也混淆了"褹"、"袂"、"襼"三者之间的音义关系。这些谬误依然保留在当今的字典、词典和古书注释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筩褹 复襦 复合词 借代 异体字
下载PDF
小议古今辞书对《方言》的一则谬解
19
作者 王卯根 《励耘语言学刊》 2010年第2期219-228,共10页
古代字书、韵书因误解《方言》的复合词"筩褹"及其郭璞注,将原本表示"衣袖"之义的"褹"、"袂"两词误释为"复襦",并且将它们视为或体,从而违背了语言事实,也混淆了"褹"、"袂"、"襼"三者之间的音义关系。这些谬误依然保留... 古代字书、韵书因误解《方言》的复合词"筩褹"及其郭璞注,将原本表示"衣袖"之义的"褹"、"袂"两词误释为"复襦",并且将它们视为或体,从而违背了语言事实,也混淆了"褹"、"袂"、"襼"三者之间的音义关系。这些谬误依然保留在当今的字典、词典和古书注释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筩褹 复襦 复合词 借代 异体字
下载PDF
明万历版《山西通志》考略
20
作者 王卯根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26-31,共6页
明万历版《山西通志》由李维桢、范弘嗣、邢大道、阎重光等编纂,山西巡抚李景元、魏养蒙、樊东谟、吴仁度相继监修。是志纂修始于万历三十四年,至万历末成书刊印。初刻本至少有23卷完整保留在现存的两个残佚本中。通行的全帙本由巡按山... 明万历版《山西通志》由李维桢、范弘嗣、邢大道、阎重光等编纂,山西巡抚李景元、魏养蒙、樊东谟、吴仁度相继监修。是志纂修始于万历三十四年,至万历末成书刊印。初刻本至少有23卷完整保留在现存的两个残佚本中。通行的全帙本由巡按山西的御史祝徽在崇祯二年用万历旧版重印,并补写叙文,残佚本卷二十二、三十及卷二十五中的两页即据此本补刻重印。是志上承嘉靖志,下启康熙志,所纂聚三晋一方自然与人文各类典要,自上古迄万历四十二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地方文献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通志 修志成员 版本源流 史料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