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质生产力与体育科技创新的交互促进机理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7
1
作者 黄谦 史浩男 +2 位作者 王启隆 丁建岚 郭轶群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0-158,共9页
新质生产力作为激发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其与体育科技创新双向交互驱动是必然要求。从协同性视角分析了新质生产力与体育科技创新双向交互作用机制:从外在协同看,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科技创新;从内在协同看,体育科技创新反哺... 新质生产力作为激发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其与体育科技创新双向交互驱动是必然要求。从协同性视角分析了新质生产力与体育科技创新双向交互作用机制:从外在协同看,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科技创新;从内在协同看,体育科技创新反哺新质生产力;从空间协同看,新质生产力与体育科技创新双向交互的载体多样;从目标协同看,交互价值指向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剖析新质生产力与体育科技创新交互驱动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具体促进路径:完善催生新质生产力的体育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体育科技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优化体育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加快体育科技创新型人才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体育科技创新 交互作用
下载PDF
茶属植物及茶多酚类成分对抗原诱导RBL-2H3细胞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启隆 袁丹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08年第1期8-11,22,共5页
目的:研究茶属植物及茶多酚类和嘌呤碱类成分对抗原刺激RBL-2H3细胞脱颗粒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释放的抑制作用。方法:测定β-hexosaminidase的释放以评价脱颗粒反应的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NF-α和IL-4的释... 目的:研究茶属植物及茶多酚类和嘌呤碱类成分对抗原刺激RBL-2H3细胞脱颗粒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释放的抑制作用。方法:测定β-hexosaminidase的释放以评价脱颗粒反应的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TNF-α和IL-4的释放,评价茶中主要成分的抗过敏活性。结果:茶属植物均有抑制RBL-2H3细胞脱颗粒作用,其中花类表现出较叶类更强的抗过敏活性;EGCG对抗原刺激的RBL-2H3细胞即刻相(IC50:234μmol·L-1)和延缓相反应(IL4,IC50:158μmol·L-1),及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导的脱颗粒反应均有抑制作用(IC50:126μmol·L-1)。结论:茶属植物和EGCG具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属植物 EGCG RBL-2H3细胞 脱颗粒 肿瘤因子α 白细胞介素4
下载PDF
体育参与、社会资本与个体福利提升——基于福利经济学理论和CFPS调查数据的研究
3
作者 黄谦 王启隆 +1 位作者 冯舒楠 王鹤 《体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共12页
研究目标:基于福利经济学和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个体福利指标体系,来检验体育参与对个体福利提升的作用和效应以及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研究方法: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的微观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KH... 研究目标:基于福利经济学和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构建个体福利指标体系,来检验体育参与对个体福利提升的作用和效应以及社会资本的中介作用。研究方法: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的微观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KHB中介效应检验法和可视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体育参与不仅可以提升个体总福利水平,还可以提升分维度福利水平;社会资本在体育参与影响个体福利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其中,个体社会资本对健康和幸福感维度的福利提升作用较大,集体社会资本对教育和收入维度的福利提升作用较大。研究创新:揭示了体育参与通过社会资本对个体福利提升的影响机理。研究价值:为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发展 全民健身 健康中国 体育参与 个体福利 社会资本
下载PDF
枳实及其提取物质量评价法的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袁丹 王青 +3 位作者 王启隆 谢媛媛 潘英妮 毕开顺 《中国药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1178-1181,共4页
目的建立枳实及其提取物中辛弗林等生物碱类成分和橙皮苷等4种黄酮类成分的综合质量评价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InertsilODS-3(4.6mm×250mm,5μm)色谱柱分别对枳实及其提取物中辛弗林生物碱类成分和新橙皮苷、橙皮苷、柚皮... 目的建立枳实及其提取物中辛弗林等生物碱类成分和橙皮苷等4种黄酮类成分的综合质量评价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InertsilODS-3(4.6mm×250mm,5μm)色谱柱分别对枳实及其提取物中辛弗林生物碱类成分和新橙皮苷、橙皮苷、柚皮苷、芸香柚皮苷黄酮类成分进行测定。辛弗林:流动相为甲醇-水(7:4)(水中含0.02%磷酸和0.1%十二烷基硫酸钠),检测波长275nm,流速0.6mL·min-1;橙皮苷等4种黄酮类成分:流动相为甲醇-水-冰醋酸(38:58:4),检测波长284nm,流速1.0mL·min-1。结果辛弗林、橙皮苷、柚皮苷分别在0.04~0.64,0.03~0.48和0.03~0.48g·L-1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3%,98.7%,97.9%。结论本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枳实及其提取物综合质量评价分析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弗林 橙皮苷 高效液相色谱法 枳实 枳实黄酮类 质量评价
下载PDF
姜黄提取物中姜黄素类成分定量分析法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欣 袁丹 +1 位作者 王启隆 王瑞杰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43-647,共5页
目的:建立姜黄提取物的质量分析方法。方法:在425nm 下,分别采用 HPLC 法测定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二去甲氧基姜黄素含量和 UV 法测定姜黄提取物中总姜黄素含量,所测结果进行比较。HPLC 法采用 Kromasil C_(18)(250mm×4.6mm,5... 目的:建立姜黄提取物的质量分析方法。方法:在425nm 下,分别采用 HPLC 法测定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二去甲氧基姜黄素含量和 UV 法测定姜黄提取物中总姜黄素含量,所测结果进行比较。HPLC 法采用 Kromasil C_(18)(250mm×4.6mm,5μm)色谱柱,柱温35℃,流动相为0.01mol·L^(-1)磷酸二氢钾-乙腈(50∶50,pH 2.5),流速1.2mL·min^(-1),检测波长为425nm。结果:HPLC 法姜黄素、去甲氧基姜黄素、二去甲氧基姜黄素分别在4.80-76.80mg·L^(-1),2.58-41.20mg·L^(-1),2.63-42.00m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7%,96.3%,96.6%;UV 法姜黄素在0.396-6.930mg·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加样回收率为99.4%。采用 HPLC 法测定姜黄提取物中总姜黄素含量(上述3种指标成分含量之和)和 UV 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而个别样品 UV 法测定的总姜黄素含量值是 HPLC 法测定值的2倍,说明样品中含有其他非姜黄色素类成分。结论:本 HPLC 法比 UV 法更准确地分析总姜黄素含量和有效控制姜黄提取物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提取物 定量分析法 姜黄素类 HPLC法 加样回收率 去甲氧基 总姜黄素 指标成分含量 浓度范围 线性关系 UV法 磷酸二氢钾 质量分析 HPIC 检测波长 测定结果 有效控制 色谱柱 流动相 测定值 色素类 物质量 样品
下载PDF
4种茶叶水提物的利尿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孙艳 张琳 +3 位作者 王启隆 余自云 鹿野美弘 袁丹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73-975,1004,共4页
目的比较研究绿茶、乌龙茶、红茶和普洱茶水提物的利尿作用。方法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负荷大鼠0.5 g.kg-1和1.0 g.kg-1剂量的4种茶叶水提物,测定大鼠4 h尿量及尿液中Na+、K+排泄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4种茶叶水提物均能使大鼠4 h... 目的比较研究绿茶、乌龙茶、红茶和普洱茶水提物的利尿作用。方法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负荷大鼠0.5 g.kg-1和1.0 g.kg-1剂量的4种茶叶水提物,测定大鼠4 h尿量及尿液中Na+、K+排泄量。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4种茶叶水提物均能使大鼠4 h尿量及尿液中Na+排泄量显著增加,但对尿液中K+排泄量的影响则有所不同,其中乌龙茶和红茶水提物均能使大鼠尿液中K+排泄量显著增加,而绿茶和普洱茶水提物对尿液中K+排泄量无显著性影响。结论 4种茶叶水提物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其中普洱茶的利尿作用与氢氯噻嗪相当,但对尿液中K+排泄量无显著性影响,可避免噻嗪类利尿药常见副作用—低钾血症的发生,是一种具有较好利尿功能的健康茶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提物 Na+ K+ 利尿 排泄 大鼠
下载PDF
直流和方波电压下有机半导电小分子/硅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的高温空间电荷特性
7
作者 王启隆 陈向荣 +2 位作者 贺新钧 杜浩森 田中康宽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6187-6200,共14页
为了研究硅弹性体(SE)在直流和不同频率方波电压下的150℃高温空间电荷特性,并且抑制其在高温高电场下的空间电荷注入和积聚,该文通过纳米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接枝和有机半导电小分子(NTCDA)掺杂制备了NTCDA/SE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纯S... 为了研究硅弹性体(SE)在直流和不同频率方波电压下的150℃高温空间电荷特性,并且抑制其在高温高电场下的空间电荷注入和积聚,该文通过纳米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接枝和有机半导电小分子(NTCDA)掺杂制备了NTCDA/SE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纯SE及其复合材料在不同电压类型、频率、温度和电场强度下的空间电荷特性,对材料进行了微观形貌表征以及热重分析,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探究了高温和高频电场下材料的电荷输运机制。结果表明:在150℃和20 kV/mm直流或方波电场下,纯SE的体内和电极附近均存在大量负极性电荷积聚,导致阳极附近电场严重畸变;而复合材料的阴极附近仅存在少量负极性电荷积聚,整体电场分布较为均匀且略高于外施电场,其平均电荷密度和注入深度相比于纯SE分别降低一半和一个数量级;负极性电荷的注入深度和积聚量随着温度或外施电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加,但随着方波频率的升高而减小;纳米POSS接枝产生了纳米结构,提升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强化了高温下的分子结构,高电子亲和能的NTCDA掺杂引入了更多且更深的电子陷阱,提升了电极/聚合物界面的电子捕获能力,减小了视在迁移率,POSS和NTCDA共同阻碍了电子在高温高电场下的注入、迁移和积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弹性体 改性 方波电压 高温 空间电荷
下载PDF
电压稳定剂接枝改性对500 kV直流XLPE电缆材料电气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向荣 黄小凡 +2 位作者 王启隆 朱汉山 洪泽林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3,共11页
为了研究4-乙酰氧基苯乙烯(AOS)电压稳定剂接枝改性对500kV高压直流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材料在不同温度、电场强度和接枝含量下的电气性能的影响,该文通过熔融接枝法制备了不同含量的AOS接枝XLPE(XLPE-g-AOS)试样,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 为了研究4-乙酰氧基苯乙烯(AOS)电压稳定剂接枝改性对500kV高压直流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材料在不同温度、电场强度和接枝含量下的电气性能的影响,该文通过熔融接枝法制备了不同含量的AOS接枝XLPE(XLPE-g-AOS)试样,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实验分别表征试样的微观形貌、理化结构和结晶特性,对试样进行了直流电导电流、空间电荷、直流击穿、热刺激去极化电流测量,得到试样在不同温度和电场强度下的电气性能参数,结合量子化学计算分析了AOS接枝对XLPE复合材料陷阱特性和电荷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AOS接枝使试样断面形貌更加粗糙,而较高含量接枝会出现纳米球形分散相;XLPE-g-AOS的熔融温度和结晶度比纯XLPE更高;AOS质量分数为3%的XLPE-g-AOS具有最大的浅陷阱能级和密度,且其在高温高电场下具有最低的直流电导率、最少的空间电荷积聚量、最小的电场畸变率和最高的直流击穿强度。接枝AOS引入了更深且更多的浅陷阱,形成了均匀致密的浅陷阱点阵,阻碍了载流子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稳定剂 接枝改性 交联聚乙烯 高压直流 电气性能
下载PDF
不同直流拓扑和敷设环境下35kV交流XLPE电缆直流载流量分析
9
作者 张添胤 王启隆 +3 位作者 王新 金泱 杨敏 陈向荣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5-1293,1304,共10页
交流电缆改为直流运行对于新能源发电并网以及提高供电容量有着重要意义.以35 kV交流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电缆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三线双极式、单极式和双极式3种直流拓扑结构下的三芯交流电缆进行温度... 交流电缆改为直流运行对于新能源发电并网以及提高供电容量有着重要意义.以35 kV交流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电缆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方法对三线双极式、单极式和双极式3种直流拓扑结构下的三芯交流电缆进行温度场仿真;同时考虑配电网中常见的影响因素,如靠近热水管道、电缆集群敷设、电流不平衡等,研究其对交流电缆改为直流运行下的电缆载流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相同工作温度下,35 kV交流XLPE电缆在单极式直流拓扑结构下运行时的载流量最小,在三线双极式直流拓扑下运行时的载流量最大;当交流电缆与城市供水管道水平间距为2.0 m,垂直间距为0.5 m时,在上述3种直流拓扑下运行时的载流量下降了约3.0%;在电缆集群敷设时,加载非同步峰值能使载流量最大提升90 A;电缆载流量随电流不平衡度先增大后减小,在不平衡度为0时,电缆载流量达到最大.研究结果为35 kV交流XLPE电缆的直流改造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LPE电缆 直流拓扑 敷设环境 直流载流量
下载PDF
直流电压下热老化对表面划伤交联聚乙烯电缆局部放电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王新 金泱 +3 位作者 杨敏 王启隆 黄小凡 陈向荣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83,共8页
为了研究热老化对表面划伤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直流局部放电发展过程的影响,本文采用实体10 kV电缆制作了表面划伤缺陷模型并进行不同时间的加速热老化处理,利用脉冲电流法研究了直流电压下缺陷电缆的局部放电特性。基于缺陷电缆局部... 为了研究热老化对表面划伤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直流局部放电发展过程的影响,本文采用实体10 kV电缆制作了表面划伤缺陷模型并进行不同时间的加速热老化处理,利用脉冲电流法研究了直流电压下缺陷电缆的局部放电特性。基于缺陷电缆局部放电量随加压时间的变化,提取出最大放电量、不同放电区间的平均放电量和放电重复率的统计图谱,然后基于电荷运输理论提出了局部放电和电荷输运模型对缺陷电缆局部放电结果进行解释。结果表明:缺陷电缆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其放电量-时间图谱呈现“梳齿”状放电特征;随着热老化时间的增加,缺陷电缆在>100 pC区间的平均放电量和放电重复率逐渐减小,且其“梳齿”状放电特征在老化21天时彻底消失,表现出局部放电的自愈性。热老化过程中XLPE划伤缺陷表面氧化产生了电荷陷阱,由此产生了均匀密集的空间电荷层,使缺陷内部电场下降,从而削弱了缺陷电缆的局部放电。研究结果为XLPE电缆缺陷的直流局部放电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联聚乙烯电缆 表面划伤缺陷 局部放电 直流电压 热老化
下载PDF
多种敷设方式下集群电缆的直流载流量仿真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启隆 王国海 +1 位作者 于竞哲 陈向荣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7-164,共8页
为了研究集群电缆敷设方式、回路间距、回路数以及排列方式对交流集群电缆直流载流量的影响,以10 kV交流配电网中广泛使用的三芯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为例,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集群电缆的温度场和流场耦合仿真模型,得到了直埋敷设、... 为了研究集群电缆敷设方式、回路间距、回路数以及排列方式对交流集群电缆直流载流量的影响,以10 kV交流配电网中广泛使用的三芯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为例,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集群电缆的温度场和流场耦合仿真模型,得到了直埋敷设、排管敷设和沟槽敷设下集群电缆以双极式直流拓扑结构运行时的直流载流量、温度分布和流场分布。结果表明:随着回路间距和回路数的增大,集群电缆载流量的变化速率逐渐减小。直埋敷设下集群电缆之间的热场相互作用最大,而沟槽敷设下集群电缆之间的热场相互作用最小。增大集群电缆水平间距来提高直流载流量的效果要优于增大垂直间距。随着集群电缆距沟槽壁的水平距离增大,直流载流量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多回路10 kV交流XLPE电缆的直流改造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群电缆 敷设方式 回路间距 回路数 排列方式 直流载流量
下载PDF
10 kV交流XLPE电缆改为直流运行的热电耦合仿真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启隆 王国海 +1 位作者 陈向荣 于竞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6-54,共9页
为了研究电缆在不同敷设方式和直流拓扑结构时的直流运行参数,以10 kV交流配电网中广泛使用的三芯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电缆为例,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电缆温度场、流场和电场耦合仿真模型,对直埋敷设、排管敷... 为了研究电缆在不同敷设方式和直流拓扑结构时的直流运行参数,以10 kV交流配电网中广泛使用的三芯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电缆为例,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电缆温度场、流场和电场耦合仿真模型,对直埋敷设、排管敷设和沟槽敷设下电缆分别以双极式、单极式、三线双极式(three-wire bipole structure-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TWBS-HVDC)3种直流拓扑结构运行时的温度分布、流场分布和暂稳态电场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敷设方式下,电缆以三线双极式运行时的直流载流量最大,而以单极式运行时的直流载流量最小;10 kV交流电缆在3种敷设方式和3种直流拓扑结构下的直流电压等级均可取10 kV,且留有一定的电压裕度;电缆在沟槽敷设和单极式运行条件下的最大直流输送功率最大,为13.2 MW,而在排管敷设和双极式运行条件下的最大直流输送功率最小,为8.7 MW;当交流电缆改为直流运行后,最大输送功率将会有较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LPE电缆 直流拓扑结构 电缆敷设 直流功率输送 数值仿真
下载PDF
温度和掺杂含量对有机硅弹体/八乙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纳米复合材料绝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启隆 陈向荣 +2 位作者 张添胤 王恩哲 任娜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39-1153,共15页
为了研究温度和掺杂含量对有机硅弹体/八乙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SE/OV-POSS)纳米复合材料绝缘和热学性能的影响,该文制备了纯有机硅弹体及不同掺杂含量的SE/OV-POSS纳米复合材料,对材料进行了SEM断面形貌表征、傅里叶红外光谱测量、热... 为了研究温度和掺杂含量对有机硅弹体/八乙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SE/OV-POSS)纳米复合材料绝缘和热学性能的影响,该文制备了纯有机硅弹体及不同掺杂含量的SE/OV-POSS纳米复合材料,对材料进行了SEM断面形貌表征、傅里叶红外光谱测量、热重分析、交联度实验、热刺激去极化电流测试、不同温度下介电谱和直流电导率测量,以及不同电场强度下的量子化学计算,分析了掺杂含量对SE/OV-POSS纳米复合材料交联网络的影响,以及温度对纳米复合材料电荷传输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掺杂质量分数为3%的OV-POSS可以与有机硅弹体基体形成密集的交联网状结构,有效抑制基体分子长链段发生介电弛豫运动,使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交联度、α弛豫温度和陷阱能级显著增大;在20℃和120℃下,OV-POSS的未反应乙烯基和无机内核在纳米复合材料中分别起到深电子陷阱和深空穴陷阱作用,阻碍电极注入的载流子在材料内部传输,导致纳米复合材料的直流电导率小于纯有机硅弹体;然而在220℃下,纳米复合材料内部的大量热电子激发导致其绝缘特性的劣化。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适量掺杂的OV-POSS可以有效提升有机硅弹体在20℃和120℃下的绝缘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弹体 八乙烯基-笼型倍半硅氧烷(OV-POSS) 纳米复合材料 绝缘性能 温度
下载PDF
10 kV交流XLPE电缆熔接头的直流电场仿真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启隆 王国海 +3 位作者 王方舒 黄韵 韩哲 陈向荣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7-43,共7页
为了研究具有不同电气性能的熔接头在直流下运行的电场分布,本文以10 kV交流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熔接头为例,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熔接头电场和温度场耦合仿真模型,得到了当恢复绝缘且具有不同直流电导率时熔接头的直流电场分布。结... 为了研究具有不同电气性能的熔接头在直流下运行的电场分布,本文以10 kV交流交联聚乙烯(XLPE)电缆熔接头为例,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熔接头电场和温度场耦合仿真模型,得到了当恢复绝缘且具有不同直流电导率时熔接头的直流电场分布。结果表明:当恢复绝缘的直流电导率大于本体绝缘时,熔接头直流运行时的最大场强位于反应力锥处。随着绝缘温差的增大,反应力锥场强逐渐减小而应力锥场强逐渐增大。反应力锥坡度越小,其电场强度越大,但熔接头恢复绝缘与本体绝缘的结合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接头 电场分布 反应力锥 应力锥
下载PDF
肠道菌群与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及中药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房景梅 王启隆 李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7-1134,共8页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机体健康至关重要。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影响脂质和胆固醇代谢、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等途径参与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防治血管疾病已成为研究焦点。... 肠道菌群作为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机体健康至关重要。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影响脂质和胆固醇代谢、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等途径参与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防治血管疾病已成为研究焦点。本文从肠道菌群影响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中药调节肠道菌群干预血管疾病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防治血管疾病中药的深入研究和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创新中药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 肠道菌群 氧化三甲胺 中药
下载PDF
中药调控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6
作者 牛璐 王跃飞 +1 位作者 赵鑫 王启隆 《天津中医药》 CAS 2021年第2期254-260,共7页
肠道菌群具有参与机体能量代谢、免疫调节的作用,其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肠道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氧化三甲胺、胆汁酸、吲哚及其衍生物等,对机体病理状态有调控作用,是... 肠道菌群具有参与机体能量代谢、免疫调节的作用,其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与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肠道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氧化三甲胺、胆汁酸、吲哚及其衍生物等,对机体病理状态有调控作用,是肠道菌群改善疾病的进展及预后的关键因子。维护肠道菌群平衡及调控代谢产物生成是中药作用机制研究的新途径和热点。本章将系统阐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参与机体生理病理过程,以及中药对不同种类代谢产物的调节作用,为中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心血管和代谢疾病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代谢产物 中药
下载PDF
中药调控肠道菌群防治心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魏金娜 李琳 +1 位作者 王启隆 李玉红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35-1140,共6页
肠道菌群是当今研究的热点,菌群的失衡与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在代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中研究较多,也有与血管功能性障碍为主的血管类疾病和心脏疾病关系的研究报道。本综述探讨了肠道菌群对心脏疾病发生... 肠道菌群是当今研究的热点,菌群的失衡与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肠道菌群在代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中研究较多,也有与血管功能性障碍为主的血管类疾病和心脏疾病关系的研究报道。本综述探讨了肠道菌群对心脏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及中药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防治心脏疾病的作用机理,并由此展望了中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防治心脏疾病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肠道菌群 心脏疾病
下载PDF
糖尿病血管重构机制及其药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仝婉昱 Oduro Patrick Kwabena +4 位作者 王芳 李玉红 黎瑞巧 冷玲 王启隆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21-25,共5页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相关的代谢异常可引起一系列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诱导的血管重构和功能异常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治疗药物二甲双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相关的代谢异常可引起一系列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诱导的血管重构和功能异常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治疗药物二甲双胍、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以及天然产物和传统中药均可改善血管重构和功能异常,并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本文对糖尿病血管重构、血管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以及药物疗法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管重构 内皮功能障碍 降糖药物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糖网明目颗粒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芳 王誉程 +5 位作者 ODURO Patrick Kwabena 仝婉昱 冷玲 黎瑞巧 王启隆 刘二伟 《天津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95-103,共9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糖网明目颗粒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潜在分子机制,为糖网明目颗粒防治DR新药研发提供方向。[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分析平台(TCMSP)检索糖网明目颗粒组成药物的化学成分信息,通过PharmMapper...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糖网明目颗粒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潜在分子机制,为糖网明目颗粒防治DR新药研发提供方向。[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分析平台(TCMSP)检索糖网明目颗粒组成药物的化学成分信息,通过PharmMapper服务器,Disgenet和GeneCards数据库建立活性成分靶点数据库和DR靶基因数据库,进行靶点匹配获取药物-疾病共同靶点。随后构建PPI网络图,并筛选核心靶点,构建中药-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网络图。用R-4.1.1对药物-疾病共同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使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并用Pymol和Discovery Studio软件将结果可视化。在此基础上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本文筛选得到糖网明目颗粒-DR共同靶点62个;GO富集分析确定了226个项目,KEGG通路富集筛选得到163条信号通路,主要有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等多种途径。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糖网明目颗粒的有效成分木犀草素、表儿茶素及花生四烯酸等能与靶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纤维连接蛋白1(FN1)等形成较为稳定的分子结合。在高糖诱导的人视网膜母瘤细胞Y79中,糖网明目颗粒能够抑制EGFR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14的蛋白表达。[结论]本研究初步探讨了糖网明目颗粒治疗DR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糖网明目颗粒治疗DR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发挥药效的特点,为后续深入研发提供指导与部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网明目颗粒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疾病-靶点网络
下载PDF
10 kV交流XLPE电缆在不同直流拓扑结构和敷设方式下的直流载流量仿真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陈向荣 王启隆 +1 位作者 于竞哲 姚广元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044-4054,共11页
为了研究电缆敷设方式、直流拓扑结构以及环境因素对交流电缆直流载流量的影响,以10 kV交流配电网中广泛使用的三芯交联聚乙烯(cross linked polyethylene,XLPE)电缆为例,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电缆温度场和流场耦合仿真模型,得到了直... 为了研究电缆敷设方式、直流拓扑结构以及环境因素对交流电缆直流载流量的影响,以10 kV交流配电网中广泛使用的三芯交联聚乙烯(cross linked polyethylene,XLPE)电缆为例,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电缆温度场和流场耦合仿真模型,得到了直埋敷设、排管敷设和沟槽敷设下电缆分别以双极式、单极式、三线双极式(three-wire bipole structure based HVDC,TWBS-HVDC)3种直流拓扑结构运行时的直流载流量、温度分布和流场分布。结果表明:在相同敷设方式下,电缆以TWBS-HVDC运行时的载流量最大,而以单极式运行时的载流量最小;电缆以单极式运行时的总电流容量最大,而以双极式运行时的总电流容量最小。与直埋敷设和排管敷设相比,沟槽敷设下敷设深度、深层土壤温度和土壤导热系数对电缆载流量的影响较小,而空气温度和空气对流换热系数对电缆载流量的影响较大。随着敷设深度的变化,其余环境因素对电缆载流量的影响程度也随之变化。研究结果可为10 kV交流XLPE电缆的直流改造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LPE电缆 直流拓扑结构 敷设方式 载流量 环境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