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大豆产能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孙磊 郝佩佩 +2 位作者 王吴彬 刘方东 邢光南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889-894,共6页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是植物蛋白和植物油的主要来源,也是禽畜养殖业的主要饲料蛋白来源。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豆消费国,85%的大豆需要依赖进口,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探讨提升我国大豆产能的路径,振兴大豆产业,保障国...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是植物蛋白和植物油的主要来源,也是禽畜养殖业的主要饲料蛋白来源。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豆消费国,85%的大豆需要依赖进口,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探讨提升我国大豆产能的路径,振兴大豆产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通过查阅文献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我国大豆单产水平低、总产量不足,种植面积小、提升空间有限,大豆生产成本高、效益低,种植补贴政策不完善等影响大豆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促进我国大豆产能提升的途径:从产量突破性品种培育、栽培技术改进和高产竞赛方面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大豆单产;从东北地区大豆面积恢复、西北地区大豆种植、盐碱地开发利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等方面多渠道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完善大豆补贴及保险政策;从产教融合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振兴大豆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产能 现状分析 提高途径 探讨
下载PDF
大豆分枝数和叶柄夹角的相关野生片段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吴彬 何庆元 +4 位作者 杨红燕 向仕华 赵团结 邢光南 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4749-4758,共10页
【目的】从以栽培大豆为遗传背景的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群体中检测出与分枝数和叶柄夹角有关的野生片段,估计其遗传效应,为未来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利用由151个家系组成的野生大豆CSSL群体(SojaCSSLP1)... 【目的】从以栽培大豆为遗传背景的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群体中检测出与分枝数和叶柄夹角有关的野生片段,估计其遗传效应,为未来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利用由151个家系组成的野生大豆CSSL群体(SojaCSSLP1),通过单标记分析、区间作图、完备复合区间作图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等四种定位方法,结合与轮回亲本有显著差异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间相互比对,检测与分枝数和叶柄夹角相关的野生片段。【结果】累计共检测到3个分枝数相关的野生等位变异/片段和5个叶柄夹角相关野生等位变异/片段,其中与分枝数相关的Sat_160野生片段和与叶柄夹角相关的Sat_286野生片段能分别被所有方法检测到。在这些QTL/片段中,Sat_286位点最高能解释22%的叶柄夹角表型变异;在所有检测到的位点(片段)上,来自野生大豆的等位基因均具有正向的加性效应,这与2个亲本的表型差异相吻合。【结论】所发现的3个分枝数和5个叶柄夹角野生等位变异/片段均来自未报道的QTL/片段,体现了野生大豆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分枝数 叶柄夹角 株型
下载PDF
大豆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相关野生片段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吴彬 何庆元 +4 位作者 杨红燕 向仕华 邢光南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55-1163,共9页
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是大豆的重要形态性状,与进化密切相关。利用由151个家系组成的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群体(SojaCSSLP1),通过不同表型CSSL组间比对,分别检测到与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相... 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是大豆的重要形态性状,与进化密切相关。利用由151个家系组成的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群体(SojaCSSLP1),通过不同表型CSSL组间比对,分别检测到与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相关的1、3和2个野生片段(基因)。其中,5个野生片段(基因)分别与前人在栽培豆中检测到的无限结荚Dt1、荚色L1、荚色L2、绿种皮G和黑种皮i基因相对应,说明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间、栽培大豆与栽培大豆间在这些片段上均存在等位变异分化,是与大豆进化相关的基因/片段。另一个与荚色相关的Satt273野生片段能使大豆表现黑荚,可能是本研究的新发现,但还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荚色 结荚习性 种皮色
下载PDF
高产早熟抗病大豆新品种南农50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吴彬 邱家训 盖钧镒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07-109,共3页
南农50(参试名南农0409)是以中黄13为母本、郑9805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后代经单粒传法选择而育成的高产、早熟、抗病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于2017—2018年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域试验,2018年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生产试验。根据2年区域... 南农50(参试名南农0409)是以中黄13为母本、郑9805为父本配置杂交组合,后代经单粒传法选择而育成的高产、早熟、抗病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于2017—2018年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区域试验,2018年参加江苏省淮南夏大豆生产试验。根据2年区域试验结果可知该品种特征特性如下:全生育期平均104 d,较对照通豆7号早8 d;平均产量2 910.5 kg/hm^(2),比对照增产11.0%;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接种鉴定,对大豆花叶病毒SC3和SC7株系分别表现抗病和高抗,抗病性强;干籽粒百粒质量约为20.9 g,蛋白质和油脂含量分别为43.6%和18.8%,商品品质优良。该品种于2019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20190001,适合于江苏省淮南及长江中下游其他地区作夏大豆种植。同时介绍了该品种的栽培技术,为大面积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南农50 高产 早熟 抗病 选育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大豆根部水压胁迫耐逆指数遗传体系解析
5
作者 王吴彬 童飞 +6 位作者 KHAN Mueen Alam 张雅轩 贺建波 郝晓帅 邢光南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47-859,共13页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质和植物油脂来源,干旱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为解析大豆耐旱性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在PEG水压胁迫条件下,对由409个家系组成的巢式关联作图群体(具有1个共同亲本的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组成)进行叶片脯氨...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质和植物油脂来源,干旱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为解析大豆耐旱性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在PEG水压胁迫条件下,对由409个家系组成的巢式关联作图群体(具有1个共同亲本的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组成)进行叶片脯氨酸含量测定,通过限制性二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restrictivetwo-stagemultilocu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RTM-GWAS),解析了大豆根部水压胁迫耐逆指数(root hydraulic stress tolerance index,RHSTI)的遗传体系。结果表明,在春季和夏季环境下,3个亲本蒙8260(共同亲本)、通山薄皮黄豆甲和正阳白毛平顶在RHSTI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衍生群体RHSTI表型变异丰富,变幅分别为0.11~2.94和0.03~1.93,遗传力分别为97.7%和97.9%;2个环境联合分析发现,家系遗传力和家系与环境互作遗传力分别为37.9%和60.1%,说明群体RHSTI的变异受遗传和环境共同控制。通过RTM-GWAS方法,共检测到45个与RHSTI相关的QTL,分布在大豆18条染色体上,可以解释37.58%的表型变异,其中7个QTL的表型贡献率超过1%,为大贡献位点;这些QTL中,有34个位点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可以解释12.50%的表型变异。结合PEG胁迫下大豆转录组数据,在定位区间500kb范围内共筛选到38个差异表达基因,可归为ABA响应因子、逆境响应因子、转录因子、发育因子、蛋白代谢因子、未知功能和其他等7类,其中逆境响应因子、转录因子和发育因子是最大的3类;其中位于主效位点的6个基因,与ABA响应因子、逆境响应因子、转录因子相关,应为主要候选基因。上述结果表明,大豆耐旱性是一个由多位点、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且与环境存在互作,遗传基础复杂。研究结果为大豆耐旱性分子育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根部水压胁迫耐逆指数 脯氨酸含量 数量性状位点 巢式关联作图群体
下载PDF
多环境下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农艺性状相关QTL/片段的鉴定 被引量:12
6
作者 向仕华 王吴彬 +5 位作者 何庆元 杨红燕 刘成 邢光南 赵团结 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22,共13页
【目的】改进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挖掘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中蕴藏的农艺性状优异等位变异,为拓宽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遗传基础提供材料和依据。【方法】通过标记加密和剔除部分单标记型片段的方法,改... 【目的】改进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挖掘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中蕴藏的农艺性状优异等位变异,为拓宽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遗传基础提供材料和依据。【方法】通过标记加密和剔除部分单标记型片段的方法,改进以野生大豆N24852为供体,栽培大豆NN1138-2为受体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群体Soja CSSLP1;对改进后的群体(Soja CSSLP2)进行3年2点田间试验,通过单标记分析、区间作图、完备复合区间作图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等4种定位方法,结合与轮回亲本有显著差异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间相互比对,检测与大豆开花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相关的野生片段。【结果】改进后的群体(Soja CSSLP2)由150个CSSL构成,其中,有130个家系与Soja CSSLP1相同;在原遗传图谱上,新增40个SSR标记,相邻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由16.15 c M变为12.91 c M,大于20 c M的区段由32个减少至17个,标记覆盖遗传距离总长度较原图谱(2 063.04 c M)增加103.52 c M;群体NN1138-2背景回复率变幅为79.45%—99.70%,平均为94.62%。利用Soja CSSLP2群体,分别鉴定到与开花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和单株粒重相关的4、5、5、7、14和3个工作QTL(working QTL)/片段,其中有15个工作QTL/片段能在多个环境下检测到,属共性工作QTL(joint working QTL);除片段Sct_190—Sat_293上的主茎节数位点外,野生等位变异具有的加性效应方向与双亲表型差异方向一致;单个位点分别能解释5%—64%的表型变异;同时,分别检测到3、2和2个与地点存在互作的株高、主茎节数和单株荚数QTL/片段,其中与凤阳环境的互作均具有增加表型的效应,这可能与凤阳较南京所处纬度高有关;这些位点/片段分布在26个染色体片段上,其中有7个片段与2个及以上性状相关,可能是性状相关的遗传基础;与前人结果比较,有3个开花期、3个株高、2个主茎节数、2个单株荚数、8个百粒重、2个单株粒重位点能在其他遗传背景栽培大豆中检测到,说明在这些位点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间及栽培大豆间均存在遗传差异;另外18个位点(片段)为本研究利用野生大豆的新发现。【结论】大豆开花期、株高和主茎节数的遗传基础较百粒重简单,前者均存在效应较大位点/片段,后者多由小效应位点控制,遗传基础极为复杂;野生大豆中蕴藏着新的等位变异,能拓宽栽培大豆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 栽培大豆(Glycine max (L.) Merr.)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 农艺性状
下载PDF
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的特点与计算程序 被引量:11
7
作者 贺建波 刘方东 +4 位作者 邢光南 王吴彬 赵团结 管荣展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74-1289,共16页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理论及应用是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数量性状研究的热点,但是以往GWAS方法注重于个别主要QTL/基因的检测与发掘。为了相对全面地解析全基因组QTL及其等位基因构成,本研究提出了限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理论及应用是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数量性状研究的热点,但是以往GWAS方法注重于个别主要QTL/基因的检测与发掘。为了相对全面地解析全基因组QTL及其等位基因构成,本研究提出了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GWAS方法(RTM-GWAS,https://github.com/njau-sri/rtm-gwas)。RTM-GWAS首先将多个相邻且紧密连锁的SNP分组,成为具有多个单倍型(复等位变异)的连锁不平衡区段(SNPLDB)标记,然后采用两阶段分析策略,基于多位点复等位变异遗传模型,在节省计算空间的条件下保障全基因组QTL及其复等位变异检出的精确度。和以往GWAS方法相比,RTM-GWAS以性状遗传率为上限,能够较充分地检测出QTL及其相应的复等位变异并能有效地控制假阳性的膨胀。由其结果建立的QTL-allele矩阵代表了群体中所研究性状的全部遗传组成。依据这种QTL-allele矩阵的信息,可以设计最优基因型的遗传组成,预测群体中最优化的杂交组合,并用以进行群体遗传和特有与新生等位变异的研究。本研究首先对RTM-GWAS方法的特点和计算程序功能进行说明,然后通过大豆试验数据说明RTM-GWAS计算程序的使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连锁不平衡区段 多位点模型 QTL-allele矩阵 种质资源群体 优化组合设计
下载PDF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10个重要家族的遗传相似性和特异性 被引量:10
8
作者 熊冬金 王吴彬 +1 位作者 赵团结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51-964,共14页
以我国10个大豆育成品种重要家族的179个品种为材料,选用161个均匀分布于大豆基因组的SSR分子标记,采用PowerMarker Ver.3.25软件分析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相似性与特异性。结果表明,161个位点上共检测到1697个等位变异,单位点... 以我国10个大豆育成品种重要家族的179个品种为材料,选用161个均匀分布于大豆基因组的SSR分子标记,采用PowerMarker Ver.3.25软件分析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相似性与特异性。结果表明,161个位点上共检测到1697个等位变异,单位点变幅为5~24个,平均10.5个;多态信息含量在0.549~0.937间,平均0.819;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聚类分析表明,179个品种可归为6大类11小类,同一家族的品种有聚为一类的趋势。品种间亲本系数和遗传相似系数显著相关(r=0.67);山东寿张县无名地方品种(A295)、即墨油豆(A133)、滑县大绿豆(A122)和铜山天鹅蛋(A231)4个家族亲本系数和相似系数均较小,遗传基础较宽广;矮脚早(A291)、上海六月白(A201)、奉贤穗稻黄(A084)和51—83(A002)4个家族亲本系数和相似系数较大,遗传基础较狭窄,这与选择育种品种较多有关;东北白眉(A019)家族与其他家族间的亲本系数和遗传相似系数均最小。家族间特异性分析表明,东北白眉(A019)家族和其他9个家族地理距离较远,存在较多互补、特有、特缺等位变异;而III区和II区地理位置较近,种质交流较多,两区家族间特有、特缺等位点数较少,其中A002、A231和A122三个家族无特有等位变异,A084、A201、A034和A231四个家族无特缺等位变异。本研究结果对拓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育成品种 SSR 遗传多样性 特异性
下载PDF
大豆巢式关联作图群体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解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曙光 曹永策 +5 位作者 贺建波 王吴彬 邢光南 杨加银 赵团结 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43-1755,共13页
【目的】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人类植物蛋白质和油脂的主要来源。蛋白质含量作为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属于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并且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通过对大豆巢式关联作图群体的蛋白质含量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解析其... 【目的】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人类植物蛋白质和油脂的主要来源。蛋白质含量作为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属于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并且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通过对大豆巢式关联作图群体的蛋白质含量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解析其遗传构成,为高蛋白质含量的大豆品种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蒙8206为共同亲本,对临河×蒙8206、正阳×蒙8206、蒙8206×通山与蒙8206×WSB分别杂交,通过单粒传法自交7代衍生的4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共计623个家系,整合为一个大豆巢式关联作图群体,利用RAD-seq技术进行SNP标记基因分型,并于2012年至2014年将该群体种植在5个不同田间环境,在大豆完熟期R8时测定蛋白质含量,利用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RTM-GWAS)来解析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构成。【结果】试验群体的蛋白质含量变异较大,蛋白质含量性状遗传率较高,遗传变异可解释85.00%的表型变异。多环境联合方差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的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环境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90个蛋白质含量QTL,其中新检测到20个QTL,每个QTL的表型变异解释率为0.06%—3.99%,贡献率总和为45.60%。每个QTL包含2—5个等位变异,等位变异效应为-2.434%—2.845%,大多数等位变异效应为-1.000%-1.000%,表明大多数等位变异的效应较小。根据检测的90个蛋白质含量QTL,预测了73个蛋白质含量相关基因,其中Glyma20g24830参与甘氨酸与芳香族氨基酸代谢,Glyma18g03540参与半胱氨酸生物合成,推测其为重要蛋白质含量候选基因。根据试验群体的蛋白质含量QTL-allele矩阵,预测出潜在杂交组合的纯系后代的蛋白质含量育种潜力高达56.5%。【结论】检测到90个大豆蛋白质含量QTL,新检测到20个QTL,预测到73个蛋白质含量相关基因,表明大豆蛋白质含量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巢式关联作图群体 蛋白质含量 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下载PDF
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法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贺建波 刘方东 +3 位作者 王吴彬 邢光南 管荣展 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04-1716,共13页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通过建立全基因组高密度分子标记以检测基因型与表型间的关联性,已成为动植物数量性状遗传解析的主要方法。然而,以往GWAS方法只注重于个别主要QTL的检测,而且使用仅有2个等位...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通过建立全基因组高密度分子标记以检测基因型与表型间的关联性,已成为动植物数量性状遗传解析的主要方法。然而,以往GWAS方法只注重于个别主要QTL的检测,而且使用仅有2个等位变异的SNP标记不能检测自然群体中广泛存在的复等位变异,一定程度限制了GWAS的应用。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RTM-GWAS)首先根据全基因组高密度SNP标记间的连锁不平衡程度,将多个相邻且紧密连锁的SNP标记组成为具有复等位变异(单倍型)的连锁不平衡区段(SNPLDB)标记。其次,RTM-GWAS使用由SNPLDB标记计算的遗传相似系数矩阵作为群体结构偏差的通用估计,并提取该矩阵的特征向量作为模型协变量以降低由群体结构偏差导致的假阳性。最后,利用具有复等位变异的SNPLDB标记与建立的多位点复等位变异模型,RTM-GWAS将性状遗传率作为QTL表型变异解释率的上限,通过两阶段分析策略高效地进行全基因组QTL及其复等位变异的检测,并最终构建多QTL遗传模型。该法还可以基于性状小区观测值,建立QTL与环境互作多位点模型,不仅能检测与环境有交互作用的主效应QTL,还能检测仅与环境有交互作用的无主效应QTL。RTM-GWAS不仅解决了以往GWAS不能估计复等位变异的问题,而且通过使用多位点模型拟合多个QTL提高了检测功效并能有效地控制假阳性的膨胀,为全面解析自然群体QTL及其复等变异提供了通道。该法能估计出等位基因的效应及其在群体内的相对频率,由其结果建立的QTL-allele矩阵代表了目标性状在群体中的全部遗传组成,不仅可用于候选基因发掘,还为群体内QTL及其复等位变异(基因及其复等位基因)的动态研究(群体遗传分化以及特有与新生等位变异)提供了新的工具。依据QTL-allele矩阵,还能进一步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杂交组合后代基因型,并预测杂交组合后代纯合群体的表现,从而进行优化组合设计与分子设计育种。此外,RTM-GWAS还适用于双亲杂交后代重组自交系群体以及多亲杂交后代巢式关联作图群体,因避免了群体结构偏离的干扰,检测功效更高。本文归纳了RTM-GWAS的原理和方法,并综述了其在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复等位变异 SNPLDB标记 多位点模型 QTL-allele矩阵
下载PDF
RTM-GWAS方法应用于大豆RIL群体百粒重QTL检测的功效 被引量:7
11
作者 潘丽媛 贺建波 +7 位作者 赵晋铭 王吴彬 邢光南 喻德跃 张小燕 李春燕 陈受宜 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30-1742,共13页
【目的】为全面解析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中调控百粒重性状的QTL体系,将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RTM-GWAS)和不同定位方法进行比较、优选,为后续候选基因体系探索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以科丰1号... 【目的】为全面解析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中调控百粒重性状的QTL体系,将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RTM-GWAS)和不同定位方法进行比较、优选,为后续候选基因体系探索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以科丰1号和南农1138-2为亲本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的427个家系,通过由全基因组39353个SNP构建的3683个SNPLDB标记及3个环境下的百粒重表型数据,选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MLM-GWAS)和RTM-GWAS 3种方法检测百粒重QTL,通过QTL数目和总的表型变异解释率比较检测功效,挑选最佳定位结果进行NJRIKY群体中的百粒重遗传体系解析。通过候选基因体系的功能注释,挖掘调控大豆百粒重的生物学途径。【结果】科丰1号与南农1138-2的百粒重差异较大,多环境平均数分别为9.0和17.9 g,遗传变异系数为12.4%,遗传率为85.4%,适用于百粒重性状的遗传解析。比较3种方法定位结果表明RTM-GWAS方法表现最佳,检测QTL数目最多(57个),解释表型变异最多(70.78%)。而CIM仅检测到14个QTL,解释了56.47%的表型变异,MLM-GWAS仅定位到6个QTL,解释了18.47%的表型变异。RTM-GWAS共检测到57个QTL,分布在19条染色体上,表型变异解释率为0.03%—7.57%,其中41个QTL覆盖了已报道的来自30个双亲群体的81个百粒重QTL,16个QTL为新发现位点,包含一个表型变异解释率大于3%的大效应位点Sw-09-2。此外,检测的57个QTL中有20个位点与环境存在互作效应。这57个QTL构成了影响NJRIKY群体百粒重性状的遗传体系。通过SNPLDB标记与预测基因内的SNP进行χ^2检验,共筛选到36个候选基因,其中4个候选基因来自大效应QTL,剩余32个候选基因来自小效应QTL。通过GO注释发现这些候选基因功能注释丰富,其中13个候选基因与籽粒发育直接相关,剩余的候选基因功能丰富,包含转运、转录调节因子等,表明不同生物学途径的基因共同调控NJRIKY群体中百粒重性状的表达。【结论】3种定位方法中,高效的RTM-GWAS方法检测到较为全面的NJRIKY群体的百粒重QTL,更适用于双亲RIL群体的QTL定位。不同功能的候选基因共同调控了复杂的百粒重性状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百粒重 QTL 重组自交家系 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下载PDF
不同聚集信息素诱芯及诱捕器对大豆田间点蜂缘蝽诱捕效果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胡壮壮 师毅 +5 位作者 李拥虎 薛建光 王吴彬 钱海涛 邢光南 盖钧镒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8-296,共9页
随着大豆"症青"发生面积的逐步扩大,点蜂缘蝽已引起了大豆科研工作者与生产者的高度重视。为探讨高效的点蜂缘蝽诱捕技术,本研究于2019年8月份在安徽省当涂县用不同诱芯、诱捕器及其组合评价聚集信息素对点蜂缘蝽的诱捕效果... 随着大豆"症青"发生面积的逐步扩大,点蜂缘蝽已引起了大豆科研工作者与生产者的高度重视。为探讨高效的点蜂缘蝽诱捕技术,本研究于2019年8月份在安徽省当涂县用不同诱芯、诱捕器及其组合评价聚集信息素对点蜂缘蝽的诱捕效果。方差分析表明:诱芯、诱捕器及其互作间诱捕效果差异都达极显著水平。缓释包诱芯1-2和PVC诱芯2-2显著高于橡胶塞诱芯3-x和空白对照。小船型诱捕器和双向倒漏斗型诱捕器显著高于通用桶型诱捕器和绿色粘虫板。PVC诱芯2-2、缓释包诱芯1-2和小船型诱捕器的组合效果最佳,但小船型诱捕器底部组件粘虫板会粘住点蜂缘蝽导致点蜂缘蝽死亡。缓释包诱芯1-2、PVC诱芯2-2和双向倒漏斗型诱捕器的组合效果次之,且其能诱捕到点蜂缘蝽完整活体,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试虫。对诱捕到的昆虫种类分析表明:试验期间诱到的蛾类昆虫相对较多,特别是橡胶塞诱芯3-x对蛾类有较强的引诱效果;不同诱芯、诱捕器都只诱到少量蜂类昆虫;绿色粘虫板较其它诱捕器粘到显著更多的瓢虫类昆虫。PVC诱芯2-2、缓释包诱芯1-2和小船型诱捕器、双向倒漏斗型诱捕器组成的4种组合能引诱到较多点蜂缘蝽,且其它昆虫较少,说明有较高的专一性,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点蜂缘蝽 诱芯 诱捕器 聚集信息素
下载PDF
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中与百粒重关联的野生片段及其候选基因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成 张雅轩 +9 位作者 陈先连 韩伟 邢光南 贺建波 张焦平 张逢凯 孙磊 李宁 王吴彬 盖钧镒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84-1893,共10页
一年生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在长期驯化改良过程中,百粒重逐渐增大,阐明该变化的遗传基础,对大豆的进化研究与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析大豆百粒重驯化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177份全基因组重测序的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So... 一年生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祖先,在长期驯化改良过程中,百粒重逐渐增大,阐明该变化的遗传基础,对大豆的进化研究与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析大豆百粒重驯化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177份全基因组重测序的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SojaCSSLP5)为材料,通过3个不同环境的表型评价,检测到13个与大豆百粒重相关的野生染色体片段,均具有减小大豆百粒重的加性效应,变幅为-0.49~-1.19 g,这与野生大豆具有较小百粒重相符。检测到的这些野生染色体片段分布在大豆11条染色体上,可以解释76.70%的表型变异,单个片段表型贡献率变幅为2.45%~15.14%。其中片段Gm03_LDB_15和Gm12_LDB_46的贡献率超过10%,为大豆百粒重由野生向栽培进化的大效应片段。结合双亲栽培大豆南农1138-2和野生大豆N24852的转录组数据和基因组数据,在这些区段内共预测到13个百粒重候选基因,涉及以下调控植物种子大小的途径:泛素蛋白激酶调控途径、G蛋白信号途径、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途径、植物激素途径、转录调控因子途径和HAIKU途径。与前人利用栽培大豆的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检测到13个大豆百粒重相关野生染色体片段中有4个片段是新检测到的,表明有9个野生染色体片段可能为野生大豆传递给栽培大豆的共享片段,而这4个新检测到的野生染色体片段相对应栽培片段可能为栽培大豆特有的进化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染色体片段代换系 百粒重 数量性状位点
下载PDF
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异黄酮含量QTL连锁定位与关联定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再东 孟珊 +4 位作者 贺建波 邢光南 王吴彬 赵团结 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56-1772,共17页
【目的】异黄酮是大豆等豆类植物中富含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对食品和保健产业有重要作用。大豆籽粒可分离出12种异黄酮组分,可归为三大类:大豆苷类异黄酮、染料木苷类异黄酮和黄豆苷类异黄酮。通过鉴定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及3个组分含... 【目的】异黄酮是大豆等豆类植物中富含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对食品和保健产业有重要作用。大豆籽粒可分离出12种异黄酮组分,可归为三大类:大豆苷类异黄酮、染料木苷类异黄酮和黄豆苷类异黄酮。通过鉴定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及3个组分含量性状的加性及上位性QTL,进而全面解析其复杂的遗传构成。【方法】利用先进2号和赶泰2-2双亲衍生的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NJRSXG,在5个环境下测定4个异黄酮含量性状:异黄酮总含量(total isoflavone content,SIFC)、大豆苷类异黄酮总含量(total daidzin group content,TDC)、染料木苷类异黄酮总含量(total genistin group content,TGC)和黄豆苷类异黄酮总含量(total glycitin group content,TGLC)。选用混合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mixed-model-based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MCIM)和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restricted two-stage multi-locu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RTM-GWAS)进行异黄酮含量QTL检测。【结果】2个亲本在4个异黄酮含量性状上均存在较大差异,重组自交系群体异黄酮含量在高值、低值2个方向上均出现超亲分离,低值方向分离趋势强于高值方向。利用连锁定位MCIM方法共检测到4个异黄酮含量性状的19个加性QTL和16对上位性QTL,分布于15条染色体上。第14染色体重要标记区间GNE186b—Sat020内检测到3个新加性QTL:qSifc-14-1、qTdc-14-2和qTgc-14-1,且表型变异解释率最高。利用关联定位RTM-GWAS方法分别检测到4个异黄酮含量性状的51、66、42和36个关联标记位点,表型变异解释率为39.7%—52.5%,检测到的位点中覆盖了MCIM方法检测的19个加性QTL中的11个以及11个上位性QTL。候选基因分析分别在加性QTL区域和上位性QTL区域检测到93和100个候选基因,富集分析显示在第14染色体重要标记区间GNE186b—Satt020内,Glyma14g33227、Glyma14g33244和Glyma14g33715的功能与异黄酮代谢有关。【结论】连锁定位和关联定位2种方法结合能相对全面地检测异黄酮含量QTL。与连锁定位方法MCIM相比,关联定位方法RTM-GWAS检测的QTL更多,总遗传贡献率更高,但尚不能检测上位性QTL,2种方法定位结果可相互验证补充,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由大量QTL/基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重组自交系群体 异黄酮 连锁作图 关联定位 QTL
下载PDF
世界大豆生育阶段光温综合反应的地理分化和演化
15
作者 姜芬芬 孙磊 +8 位作者 刘方东 王吴彬 邢光南 张焦平 张逢凯 李宁 李艳 贺建波 盖钧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1-466,共16页
【目的】大豆是短日喜温植物,对光温(日长、温度)条件敏感。大豆对光温反应的敏感性是大豆重要的驯化性状和适应性性状。在自然条件下,地理位置和/或播种季节是决定野生和栽培大豆分化的重要生态因素,这两个因素均是通过日长和温度等环... 【目的】大豆是短日喜温植物,对光温(日长、温度)条件敏感。大豆对光温反应的敏感性是大豆重要的驯化性状和适应性性状。在自然条件下,地理位置和/或播种季节是决定野生和栽培大豆分化的重要生态因素,这两个因素均是通过日长和温度等环境因素来调控大豆的生长发育。因而研究和比较野生和栽培大豆生长发育阶段光温综合反应特性的地理和季节分化,可以为大豆引种和适应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519份世界代表性野生和栽培大豆,在安徽当涂进行2年春播和夏播田间试验,使用播季间生育期差异作为品种光温综合反应敏感性(photo-thermal comprehensive response sensitivity,PTCRS)评价指标,研究各地理生态型大豆生长发育阶段的光温反应特性。【结果】(1)大豆的光温反应特性存在于生长发育的全过程。(2)野生大豆由南向北迁移时,生育前期和全生育期PTCRS减小,生育后期PTCRS增大,光温反应类型由前敏后钝变为前钝后敏,全生育期光温反应敏感。(3)野生大豆驯化为栽培大豆后,生育前期和全生育期PTCRS分别减小20%和16%,生育后期PTCRS变化较小,主要光温反应类型由前敏后钝变为前钝后敏和前钝后钝。(4)夏秋大豆和春大豆的全生育期PTCRS均表现由南向北逐渐减小;生育前期和生育后期PTCRS的地理分化则存在差异,其中,由南向北迁移时,夏秋大豆生育前期PTCRS减小、生育后期PTCRS先增后减,春大豆生育前期PTCRS无明显变化、生育后期PTCRS减小。(5)以中国黄淮和南方作为栽培大豆的起源中心,向北传播至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和瑞典南部,生育前期、后期和全生育期PTCRS均大幅减小;向东传播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岛以及向西传播至北美北部、北美南部和中南美,生育前期和全生育期PTCRS减小,生育后期PTCRS无明显变化;向南传播至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生育前期和全生育期PTCRS增大、生育后期PTCRS无明显变化。(6)同一生态区不同生态型间PTCRS比较,春大豆生育前期、后期和全生育期PTCRS均最小,野生大豆生育前期PTCRS强于夏秋大豆,生育后期则表现相反,全生育期与夏秋大豆无显著差异。不同地理-播季生态型间PTCRS比较,生育前期PTCRS:南方野生大豆最敏感,其次是长江中下游野生大豆和南方夏秋大豆,然后是黄淮野生大豆和长江中下游夏秋大豆,余下地理生态型间无显著差异,均表现较钝感;生育后期PTCRS:长江中下游夏秋大豆最敏感,其次是东北和黄淮野生大豆及南方和黄淮夏秋大豆,余下地理生态型间差异较小,光温反应均较钝感;全生育期PTCRS:南方和长江中下游的野生及夏秋大豆间无显著差异,均表现敏感,其次是黄淮野生大豆,然后是东北野生大豆和黄淮夏秋大豆,春大豆PTCRS最小,且随纬度升高而显著减小。【结论】由地理和播季决定的光温综合条件是影响大豆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不同地理-播季生态类型的野生和栽培大豆生育阶段对光温综合反应存在差异。中国黄淮及南方的栽培大豆向世界不同纬度的地理区域传播时,生育阶段光温综合反应的变化不同。全生育期光温反应敏感是大豆的原始性状,长江中下游的夏秋大豆可能为最具这种野生原始性状的栽培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 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and Zucc.) 生育期性状 地理-播季光温生态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