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个骑象而来的王子——甘肃藏区阿信、桑子诗歌简论
1
作者 王四四 《甘肃高师学报》 2012年第1期41-44,共4页
阿信和桑子,是甘肃藏区杰出的现代汉语写作诗人的代表。甘肃藏区辽阔的草原培育了诗人,悠久、神奇、博大、深远的多民族历史文化,成为了诗人创作的不竭源泉和无限动力。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生活的大自然的恩赐表现出一种痴迷,站在精神高地... 阿信和桑子,是甘肃藏区杰出的现代汉语写作诗人的代表。甘肃藏区辽阔的草原培育了诗人,悠久、神奇、博大、深远的多民族历史文化,成为了诗人创作的不竭源泉和无限动力。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生活的大自然的恩赐表现出一种痴迷,站在精神高地之上去拷问繁杂的人生;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的道义又迫使他们沉到民间,为世俗潮流中道义的重建而遍体鳞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信 桑子 甘南文化 精神高地
下载PDF
神话“夸父逐日”与“孙氏兄弟”形象的塑造--重读路遥《平凡的世界》
2
作者 王四四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84-92,共9页
“夸父逐日”是广泛流传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神话传说,蕴含着三种中国传统精神:求索、献祭和受虐。从神话故事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一直隐藏着三种民族精神。这三种民族精神显著地体现在路遥个人身上,同时,这三种传统精神也是三种文化原型,... “夸父逐日”是广泛流传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神话传说,蕴含着三种中国传统精神:求索、献祭和受虐。从神话故事到当代的中国文学一直隐藏着三种民族精神。这三种民族精神显著地体现在路遥个人身上,同时,这三种传统精神也是三种文化原型,深深地影响了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氏兄弟形象”的形成。“孙氏兄弟”的人物活动、性格命运、文化心理等无不可以从“夸父逐日”中追根溯源。从神话“夸父逐日”切入认识孙氏兄弟形象的塑造,有效破译了孙氏兄弟“是这种可能性,而不是那种可能性”的真正密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夸父逐日 孙氏兄弟 民族精神 求索 献祭 受虐
下载PDF
藏传佛教中国化:汉藏寺庙建筑的审美共通性
3
作者 王四四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8-145,共8页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蕴含的美学精神和其他寺庙建筑具有共通性,是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的体现。藏传佛教寺庙的选址观念与道教“洞天福地”的理念具有共通的审美取向。在藏传佛教寺庙的绘画装饰空间中,可以领略到人的自觉和发...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蕴含的美学精神和其他寺庙建筑具有共通性,是典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美学精神的体现。藏传佛教寺庙的选址观念与道教“洞天福地”的理念具有共通的审美取向。在藏传佛教寺庙的绘画装饰空间中,可以领略到人的自觉和发展,尤其是寺庙壁画突显出了“人之美”。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作为佛教艺术,为了获得本土群众的审美接受,在审美观念、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和审美方式上做出了大量适应藏地的改变,呈现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美学意识的强烈追求。藏传佛教寺庙建筑作为中国宗教艺术,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应给予深刻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从而传承文化的优秀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艺术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 中国化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 审美共通性
下载PDF
两个骑象而来的王子——甘肃藏区阿信、桑子诗歌简论
4
作者 王四四 《宜春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78-82,共5页
阿信和桑子,是甘肃藏区杰出的现代汉语写作诗人的代表。甘肃藏区辽阔的草原培育了诗人,悠久、神奇、博大、深远的多民族历史文化,成为了诗人创作的不竭源泉和无限动力。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生活的大自然的恩赐表现出一种痴迷,站在精神高地... 阿信和桑子,是甘肃藏区杰出的现代汉语写作诗人的代表。甘肃藏区辽阔的草原培育了诗人,悠久、神奇、博大、深远的多民族历史文化,成为了诗人创作的不竭源泉和无限动力。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生活的大自然的恩赐表现出一种痴迷,站在精神高地之上去拷问繁杂的人生;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的道义又迫使他们沉到民间,为世俗潮流中道义的重建而遍体鳞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信 桑子 甘南文化 精神高地
下载PDF
论次仁罗布小说中的藏族美德书写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四四 陶柯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93-97,共5页
次仁罗布小说描述了一个拥有"宽容和利他、自然和信任、坚韧和顽强及崇尚正义"等美德的人文主义理想世界,并在多维价值系统中立体观照"人"。这种道德诉求和道德超越,体现出一位当代优秀藏族作家的文化心理结构特征。
关键词 次仁罗布小说 人文主义 道德超越 文化心理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文学视阈中的藏区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四四 陶柯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749-751,755,共4页
贯彻落实中华多民族文学理念对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政治意义。藏族和回族大学生是藏区高校的主要民族学生。《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与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关系十分密切,因而加强藏区高校《大学语文... 贯彻落实中华多民族文学理念对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政治意义。藏族和回族大学生是藏区高校的主要民族学生。《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与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关系十分密切,因而加强藏区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刻不容缓。应注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教材内容从重视藏、回等少数民族当代汉语书写、选用和主动创作藏、回等民族对中华文明历史贡献的文学作品和应用最新的有关藏回汉文化互动的科研成果来解析课文三方面来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材 中华多元一体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趴着是一匹马,坐着是一尊佛——论贾平凹小说《黑氏》的意境美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四四 《长春大学学报》 2011年第9期69-72,共4页
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黑氏》很有意境之美。"女人"是贾平凹文学意境中的构成核心。意境美的完美体现,有效消解了"黑氏"的道德/不道德的二元对立,使"黑氏"成了人性美、人情美、人物美的化身,从而进一步加深... 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黑氏》很有意境之美。"女人"是贾平凹文学意境中的构成核心。意境美的完美体现,有效消解了"黑氏"的道德/不道德的二元对立,使"黑氏"成了人性美、人情美、人物美的化身,从而进一步加深了"黑氏"形象的悲剧意蕴。这种手法受到了清代《聊斋志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境美 黑氏 消解 《聊斋志异》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诗歌的“长诗”实验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四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43-147,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诗人中不乏有人执著地在进行"长诗"的实验,其数量虽不能和普通诗相提并论,但试图通过具有包罗万象优势的"长诗"对诗歌的文体和思想高度同时完成一次实质意义上的超越的热情一直都存在。从事...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诗人中不乏有人执著地在进行"长诗"的实验,其数量虽不能和普通诗相提并论,但试图通过具有包罗万象优势的"长诗"对诗歌的文体和思想高度同时完成一次实质意义上的超越的热情一直都存在。从事长诗创作的热情肯定受到了国内外诗坛长诗成绩的刺激,还源自西部诗人本身的一种责任热情和时代的需要。西部坐拥多元性的文化生态使西部诗人有创作长诗的地理优势。边地、边缘和寂寞是西部诗歌"长诗"缘起的主体动因。对诗歌记录当代生活功能的关注,也是西部诗歌长诗实验的重要目的。西部诗歌的长诗中普遍洋溢着一种尚武、血性、野性、坚忍的精神,信仰某种意义上是文化信仰、历史追忆和宗教遁逃,普遍观照中国人的自然生态危机和在现当代消费社会中的人文精神生态危机。长诗的实验,使西部诗歌在时空、意象、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有了实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现代长诗 缘起 实验意义
下载PDF
人性的矛盾冲突和命运的悲剧——读琼瑶的《烟雨濛濛》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四四 《甘肃高师学报》 2004年第6期67-69,共3页
琼瑶的《烟雨》不同于一般的言情小说 ,敢于直面人生 ,构织紧张剧烈而又充满情感的戏剧冲突 ,在冲突中塑造和体现人物性格。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冲突和人物性格造就了人物对命运的抗争 ,从而导致了悲剧的产生。
关键词 悲剧 命运 琼瑶 言情小说 抗争 矛盾冲突 人物性格 塑造 情感 一般
下载PDF
论“金箍棒”原型与道教针灸术等的渊源——兼与孙皓老师商榷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四四 《大连大学学报》 2011年第5期68-70,共3页
《西游记》中明确交代"金箍棒"是道家宝贝,与道教的重要人物大禹有密切关系。金箍棒原型是中国古代治水等水利工程使用的"定子"。大禹与"治水"密不可分,而"治水"极有可能是道家针刺疗法的起源... 《西游记》中明确交代"金箍棒"是道家宝贝,与道教的重要人物大禹有密切关系。金箍棒原型是中国古代治水等水利工程使用的"定子"。大禹与"治水"密不可分,而"治水"极有可能是道家针刺疗法的起源。道家的针刺疗法和"铁棒磨成针"的修炼境界对金箍棒的千变万化肯定有着启发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箍棒 定子 治水 针刺疗法 铁棒磨成针
下载PDF
失望与焦虑——比较唐诗《滁州西涧》和现代诗《弃妇》的“象征”运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四四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220-222,共3页
"象征"是中国和欧洲都有的诗歌手法。唐诗《滁州西涧》和1920年代模仿法国象征派的新诗《弃妇》均采用"象征"来传达一种失望与焦虑之情绪。《滁州西涧》意象相接自然,因而意境浑圆,虽传达失望之情绪复又归于和谐。... "象征"是中国和欧洲都有的诗歌手法。唐诗《滁州西涧》和1920年代模仿法国象征派的新诗《弃妇》均采用"象征"来传达一种失望与焦虑之情绪。《滁州西涧》意象相接自然,因而意境浑圆,虽传达失望之情绪复又归于和谐。《弃妇》过度追求意象奇特,联结古怪,脱离了民族审美心理,诗里诗外都阴霾不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 悲观 和谐 分裂
下载PDF
论明清小说中的“乌托邦”叙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四四 《凯里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85-87,共3页
明清小说普遍有"乌托邦"叙事,提出了较为具体的理想社会模式,同时也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行了积累。这种叙事的社会背景是封建王朝的异常强大和明清之际中国进步思潮的出现。
关键词 乌托邦 具体 现代化 进步思潮
下载PDF
雪域吟唱——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校园诗歌现象一瞥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四四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53-57,83,共6页
在当代校园诗歌举步维艰的时候,地处雪域高原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在一群有教授身份的著名诗人影响下,活跃着一批在当下诗坛十分耀眼的年青诗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民族身份,围绕着他们而形成的校园诗歌文化活动是新时期西部诗歌的重要现象... 在当代校园诗歌举步维艰的时候,地处雪域高原的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在一群有教授身份的著名诗人影响下,活跃着一批在当下诗坛十分耀眼的年青诗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民族身份,围绕着他们而形成的校园诗歌文化活动是新时期西部诗歌的重要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有深刻的内外根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高校 校园诗歌 内外根由
下载PDF
新工业诗歌的审美向度、诗意生成和文学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四四 《百家评论》 2022年第5期117-124,共8页
摆脱浅显的批判或赞叹的二元对立思维,深入新工业生活的日常,探索现代生命在新工业生活中诗意存在的路径,为现代生命超越现实困境提供诗学意义上的帮助,成为新诗在新时代的迫切使命。新工业诗歌的美学向度是“工业日常”的审美化。一部... 摆脱浅显的批判或赞叹的二元对立思维,深入新工业生活的日常,探索现代生命在新工业生活中诗意存在的路径,为现代生命超越现实困境提供诗学意义上的帮助,成为新诗在新时代的迫切使命。新工业诗歌的美学向度是“工业日常”的审美化。一部分优秀的新工业诗歌是劳动者之歌,热衷于在工业日常事务中戏仿神话英雄和历史逸闻等来书写工业的乐趣,以此寻找诗意。它把本身科学严谨的工作进行了带有诙谐幽默味的神性处理,使得“新工业诗歌”流露出一种自信达观的文化魅力。新工业诗歌的文学意义是在中国文化的滋养下,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始终贯穿“人的独立精神”,超越现实的困境,从而为现代生命寻求诗意存在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业诗歌 工业日常 戏仿乐趣 超越现实
下载PDF
江淮移民的草原吟唱——甘南藏区民间叙事诗《麻娘娘的传说》产生原因及背景探析
15
作者 王四四 宁文忠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00-103,共4页
《麻娘娘的传说》是发端于明初从江淮一带西迁至甘南藏区的汉族民间传说,后经过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也成为在回、藏民族间广泛流传有六百多年的口传民间叙事诗。全诗讲述了六百年前一位洮州容貌娇艳的女子"麻娘娘"不为财势所... 《麻娘娘的传说》是发端于明初从江淮一带西迁至甘南藏区的汉族民间传说,后经过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也成为在回、藏民族间广泛流传有六百多年的口传民间叙事诗。全诗讲述了六百年前一位洮州容貌娇艳的女子"麻娘娘"不为财势所动,不为强权所迫,主动追求自由婚姻幸福和造福乡里群众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是明代江南移民到甘南草原后现实生活的需要和感情生活的升华,是江南民间文化和甘南藏、回等多民族文化碰撞、交流后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娘娘 明代江淮移民 江南民间文化 多民族文化
下载PDF
对小说《西游记》作者的再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四四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80-82,共3页
小说《西游记》对舶来品龙王形象持贬斥态度,并多次质疑其"水神"的合法性。这种态度和质疑透露出作者可能是一位道士。孙悟空的本领是长生之妙道,种种现象表明这个道士来自于内丹派。内丹派常常采用春秋笔法来阐明自己的主张。
关键词 《西游记》 作者 龙王 水神
下载PDF
放下怨气,不再对抗--从余秀华诗歌说开去
17
作者 王四四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34-139,共6页
在余秀华出现之前,新时期以来的新诗普遍隐匿着一股对当下诗坛的怨气和一个或显或隐的"对抗"意识。不满和对抗让新诗把重点放在服务外围世界,从而偏离诗歌本质,使新诗整体上与纯诗的目标相去甚远。余秀华的诗歌发生在超功利... 在余秀华出现之前,新时期以来的新诗普遍隐匿着一股对当下诗坛的怨气和一个或显或隐的"对抗"意识。不满和对抗让新诗把重点放在服务外围世界,从而偏离诗歌本质,使新诗整体上与纯诗的目标相去甚远。余秀华的诗歌发生在超功利的状态下。她的诗歌传达内心的悸动和眩晕。她生活在现世中国的最底层,赋予了她诗歌创作超功利的客观条件。其诗歌中与农村日常意象的邂逅完全是超功利的,不同于知识分子的寻找客观对应物。这些日常点滴引起了诗人对生命的诗意体悟,她就用诗记录下来,在不动声色的记录中审视自己的生命状态。从超功利日常生活写作和用诗来传达内心的悸动、眩晕两方面来看,余秀华的诗歌倒是无限地靠近了纯诗的写作。余秀华的走红,是中国新诗建设在百年之际成熟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抗 余秀华 纯诗 超功利性 悸动
下载PDF
新世纪影视剧的“历史洗白”思考
18
作者 王四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11,共4页
新世纪以来,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出现了一种"历史洗白"现象,对已经盖棺定论的一些历史负面人物,进行了"洗白"。这种现象是多重原因造成的。商业化的本质、文化的日常化、近年来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史学思... 新世纪以来,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出现了一种"历史洗白"现象,对已经盖棺定论的一些历史负面人物,进行了"洗白"。这种现象是多重原因造成的。商业化的本质、文化的日常化、近年来泛滥的历史虚无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象征性的叙述以及社会的工业化等都是其出现的原因。"历史洗白"给青少年传播了错误的历史知识,导致其历史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错位,也是对曾为中华民族做出杰出贡献的民族英雄们的不尊重。对影视剧的"历史建构"必须予以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剧 历史洗白 原因 后果 规范
下载PDF
丧家之犬 长歌当哭——论雷平阳的长诗《去白衣寨》
19
作者 王四四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49-53,共5页
雷平阳的长诗《去白衣寨》从现实出发,拥抱住乡村的病患,揭示了城市对乡村的剥夺和破坏,戳破了城市知识分子对乡村的想象和进城知识分子虚拟中的乡村乌托邦。长诗反映了乡村底层民众的生命存在,是一首农村留守者的生命哀歌;表达了读书... 雷平阳的长诗《去白衣寨》从现实出发,拥抱住乡村的病患,揭示了城市对乡村的剥夺和破坏,戳破了城市知识分子对乡村的想象和进城知识分子虚拟中的乡村乌托邦。长诗反映了乡村底层民众的生命存在,是一首农村留守者的生命哀歌;表达了读书人传统式的路径焦虑,是一首颇具哲学意味的"求索者"的葬歌;深切地关注云南民族文化的危机状况,又唱出了一首边城悲歌。乡村文明的坍塌瓦解了农村的生活惯性,粉碎了知识分子的乐土想象,消费了国人对边寨的理想情怀。作品从三个层面指出了乡村文明的失守导致"现代人"在精神上的无家可依,最终沦落为游魂野鬼和丧家之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白衣寨》 乡村想象 凋敝 丧家之犬
下载PDF
论裕固族女作家玛尔简的诗
20
作者 王四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9-21,共3页
玛尔简是新时期裕固族重要的女性诗人。她以一个深受游牧文化影响的女性的独特感知去书写自己的家园、爱情以及本民族文化。她的诗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她继承了先民直抒胸臆的民歌思维,撷取了众多富含地域色彩的意象,把内地诗人笔下... 玛尔简是新时期裕固族重要的女性诗人。她以一个深受游牧文化影响的女性的独特感知去书写自己的家园、爱情以及本民族文化。她的诗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她继承了先民直抒胸臆的民歌思维,撷取了众多富含地域色彩的意象,把内地诗人笔下荒凉、贫瘠的戈壁草原书写成了生命的绿洲和精神的源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尔简 女性 戈壁草原 生命绿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