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宗乃山-沙拉扎山陆壳基底火山弧火成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廷印 王金荣 +2 位作者 刘金坤 王士政 吴家弘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C00期162-172,共11页
宗乃山-沙拉扎山火山-深成岩带是个具陆壳基底的火山弧。至少自411Ma以来,发生北侧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形成钙-碱性火成岩组合。岩浆总体上向碱值增加的方向演化。发生于华力西末期的区域性钾交代作用,是使岛弧转变为成熟陆... 宗乃山-沙拉扎山火山-深成岩带是个具陆壳基底的火山弧。至少自411Ma以来,发生北侧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形成钙-碱性火成岩组合。岩浆总体上向碱值增加的方向演化。发生于华力西末期的区域性钾交代作用,是使岛弧转变为成熟陆壳的重要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乃山-沙拉扎火山-深成岩带 陆壳基底 火山弧 火成岩组 地球化学特征 碱值增加 区域构造
下载PDF
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关系 被引量:36
2
作者 王廷印 王金荣 +2 位作者 刘金坤 王士政 吴家弘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87-300,共14页
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在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中占有突出地位,关于它们的界线和关系的认识,长期以来是含糊不清的。本文提出在内蒙古阿拉善北部,新近发现的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带是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缝合带。蛇绿混杂带主要... 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在中国大陆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中占有突出地位,关于它们的界线和关系的认识,长期以来是含糊不清的。本文提出在内蒙古阿拉善北部,新近发现的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带是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缝合带。蛇绿混杂带主要由源自古大洋壳的岩石碎块及活动与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岩混合组成,可区分为构造包体和基质。缝合带向东北延伸到蒙古境内,向西可能与阿尔金大断裂相连。以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带为界,阿拉善南北两区分别属于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根据地质证据,两大板块在晚二叠世或稍晚相拼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板块 塔里木板块 板块构造演化
下载PDF
阿拉善北部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机制 被引量:31
3
作者 王金荣 宋春晖 +1 位作者 高军平 王士政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0-147,共8页
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是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结合的标志,研究结果表明蛇绿岩可分为上俯冲带型(SSZ)和洋脊型(MORB)两类,混杂岩中部分砂岩源自塔里木被动大陆边缘,部分源自与SSZ相关的构造环境和南侧的沙拉扎山火山弧... 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是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结合的标志,研究结果表明蛇绿岩可分为上俯冲带型(SSZ)和洋脊型(MORB)两类,混杂岩中部分砂岩源自塔里木被动大陆边缘,部分源自与SSZ相关的构造环境和南侧的沙拉扎山火山弧。蛇绿岩形成侵位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在古洋壳俯冲作用之前,“弧”前拉张作用形成了MORB型蛇绿岩;古洋壳向南俯冲的早期阶段形成了SSZ型蛇绿岩和在洋壳俯冲闭合期间,蛇绿岩发生拆离并向北仰冲侵位。蛇绿混杂岩破碎混合作用记录了一种递进变形的应变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 岩石组合 洋脊型 上俯冲带型
下载PDF
阿拉善北部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6
4
作者 王廷印 王金荣 王士政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94-196,共3页
华北古陆和塔里木古陆是构成中国大陆的重要陆块,关于它们的界线和关系的研究是个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本文提出,在内蒙古阿拉善北部新近发现的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NOMZ)是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缝合线。
关键词 蛇绿岩 缝合线 板块构造
下载PDF
鹅生长发育过程中小肠绒毛形态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
5
作者 王士政 王冠群 刘玉堂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2-35,共4页
为探究鹅个体发育过程中小肠绒毛形态发育情况,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鹅胚胎发育过程中和成体的小肠绒毛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鹅胚胎时期,小肠绒毛经历了由山脊状黏膜褶发育为“W”形板状黏膜嵴最后变为指状绒毛的过程;出雏后,鹅小... 为探究鹅个体发育过程中小肠绒毛形态发育情况,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鹅胚胎发育过程中和成体的小肠绒毛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鹅胚胎时期,小肠绒毛经历了由山脊状黏膜褶发育为“W”形板状黏膜嵴最后变为指状绒毛的过程;出雏后,鹅小肠绒毛形态由指状变回板状。其中,鹅胚胎发育18 d后(胚胎发育的60%阶段后),小肠表面黏膜由山脊状黏膜褶变为规则的“W”形板状黏膜嵴。发育25 d后(胚胎发育的83.3%阶段后),板状黏膜嵴均变为指状绒毛。鹅胚孵出8 d后小肠指状绒毛开始变扁,17 d龄鹅的小肠指状绒毛变成板状绒毛,成体鹅一直保持板状绒毛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绒毛 形态学 扫描电镜
下载PDF
阿拉善北部中蒙边界地区晚古生代拉伸作用及构造岩浆演化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廷印 刘金坤 +1 位作者 王士政 吴家弘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3年第4期317-327,共11页
阿拉善北部的中蒙边界地区,晚古生代曾发生过脉动式拉伸作用,形成多期裂谷。泥盆纪发育造山期后断陷盆地。石炭纪和二叠纪是相继发生两期裂谷的活动期,早期有钙—碱性火山作用和磨拉石沉积。中石炭世的碱性和大陆拉斑系列火山岩、辉长... 阿拉善北部的中蒙边界地区,晚古生代曾发生过脉动式拉伸作用,形成多期裂谷。泥盆纪发育造山期后断陷盆地。石炭纪和二叠纪是相继发生两期裂谷的活动期,早期有钙—碱性火山作用和磨拉石沉积。中石炭世的碱性和大陆拉斑系列火山岩、辉长岩和二辉橄榄岩,晚二叠世早期的双模式火山岩及碱性火成岩,分别代表了两期裂谷活动的高峰期。晚石炭世及二叠纪末期,各自为裂谷衰退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拉伸作用 岩浆 中蒙边界
下载PDF
几种诱食剂对蛇鮈诱食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许诗亮 王士政 +2 位作者 徐瑞 赵雨梦 黄璞祎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19,共5页
为了探究蛇鮈对不同诱食剂的偏好,从而提高人工养殖蛇鮈的摄食兴趣与生长效率,本实验通过嗅电图法(EOG)研究了蛇鮈对几种动植物提取物诱食剂(摇蚊幼虫、蚯蚓、甘草、陈皮)的嗅觉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5 g/l和0.005 g/l时,诱... 为了探究蛇鮈对不同诱食剂的偏好,从而提高人工养殖蛇鮈的摄食兴趣与生长效率,本实验通过嗅电图法(EOG)研究了蛇鮈对几种动植物提取物诱食剂(摇蚊幼虫、蚯蚓、甘草、陈皮)的嗅觉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5 g/l和0.005 g/l时,诱食效果摇蚊幼虫提取液>甘草提取液>陈皮提取液>蚯蚓提取液;在浓度为0.01 g/l时,诱食效果甘草提取液>摇蚊幼虫提取液>陈皮提取液>蚯蚓提取液。诱食剂的种类与浓度均对相对刺激效应有显著影响;摇蚊幼虫、甘草和陈皮均对蛇鮈有显著诱食效果,摇蚊幼虫诱食效果最好,最佳浓度为0.05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鮈 诱食剂 EOG 摇蚊幼虫 蚯蚓 中草药
下载PDF
农村党员参与脱贫攻坚问题分析——以GZ省TJ县JM村为例
8
作者 王士政 刘希磊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第14期155-155,157,共2页
通过调查,本文分析了GZ省TJ县JM村农村党员在参与脱贫攻坚存在的思想上、素质能力上以及农村党员作用发挥环境上和平台上存在的问题,并在加强指导与设计以凝聚参与共识、强化培训教育,提升农村党员思想和技能,重视环境建设,激发农村党... 通过调查,本文分析了GZ省TJ县JM村农村党员在参与脱贫攻坚存在的思想上、素质能力上以及农村党员作用发挥环境上和平台上存在的问题,并在加强指导与设计以凝聚参与共识、强化培训教育,提升农村党员思想和技能,重视环境建设,激发农村党员作用发挥的动力等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农村党员 参与
下载PDF
鸟类迁徙对图们江下游湿地声景时间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士政 孙翊斐 +3 位作者 李珍珍 舒越 冯佳伟 王天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3-96,共14页
声景生态学是一个相对较新和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被动声学监测技术和声学指数已经成为研究湿地鸟类和声景多样性的重要方法。本研究评价了鸟类迁徙对中国东北图们江流域下游湿地声景日、月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我们从2020年11月至2021年1... 声景生态学是一个相对较新和快速发展的研究领域,被动声学监测技术和声学指数已经成为研究湿地鸟类和声景多样性的重要方法。本研究评价了鸟类迁徙对中国东北图们江流域下游湿地声景日、月和季节变化的影响。我们从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图们江下游敬信湿地设置10个采样点,获得91,988条时长5min的有效音频,计算了声音复杂度指数(acoustic complexity index,ACI)、生物声学指数(bioacoustic index,BIO)、声音均匀度指数(acoustic evenness index,AEI)和标准化声景差异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soundscape index,NDSI)以及1–11 k Hz频段的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结果表明,声学指数对鸟类迁徙活动敏感,其中2个迁徙期声景(2–4月和10–11月)都以1–2k Hz雁类白天的叫声为主,NDSI显著降低,1–2k Hz的PSD显著升高,但雁类向北迁徙时几个声学指数变化更为敏感,有效地捕获了迁徙峰值,表明不同季节鸟类迁徙模式存在差异。非迁徙期声景由夏候鸟、蛙类和昆虫发声为主,4种声学指数和PSD随月份呈现不同的动态特征,反映了声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5–7月声景以2–11 k Hz的夏候鸟鸣唱(呈现显著高的黎明和鸣行为)和2–3 k Hz的蛙类鸣叫为主,8–9月声景以2–3 k Hz、4–5 k Hz和6–10 k Hz频段的夜间昆虫鸣叫为主,12月至次年1月仅记录到少量的鸟类发声活动。综上所述,图们江下游湿地声景呈现明显的日和月变化规律,多种声学指数联合使用可以有效地监测迁徙鸟类物候的变化,特别是追踪春季雁类向北迁徙的时间和规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们的结果强调声景监测与声学指数的应用可成为监测迁徙鸟类群落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声学 声景监测 声学指数 功率谱密度 图们江下游湿地 候鸟迁徙
原文传递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森林声景的昼夜和季节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翊斐 王士政 +1 位作者 冯佳伟 王天明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6-82,共17页
被动声学监测技术和声学指数通过对音频数据的时频域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反映声景的复杂度、多样性和健康程度等,已经成为评估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采集了52个点的声学数据,计... 被动声学监测技术和声学指数通过对音频数据的时频域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反映声景的复杂度、多样性和健康程度等,已经成为评估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采集了52个点的声学数据,计算了春、夏、秋、冬4个季节和黎明、白天、黄昏、夜晚4个昼夜时间段的声音复杂度指数(acoustic complexity index,ACI)、声音多样性指数(acoustic diversity index,ADI)、声音均匀度指数(acoustic evenness index,AEI)、生物声学指数(bioacoustic index,BIO)、标准化声景差异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soundscape index,NDSI)、声音熵指数(acoustic entropy index,H)和1–21k Hz共20个频段的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等声学指数,评价了声景构成和多样性的昼夜和季节性差异。结果表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声景随季节变化具有显著的昼夜节律差异,尤其是夜晚的声景和声学成分显著不同于其他时段;白天声景的复杂度和多样性以及生物声的强度更高,但夏季的夜晚比白天有更高的声音复杂度;春季的黎明时段由于强烈的鸟类和鸣而具有较高的声音多样性和生物声强度。此外,声景和声学成分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其中春、夏、秋等3个季节(主要是5–10月)具有高的声音复杂度、多样性和生物声强度,但每个声学指数峰值出现的时间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本研究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声景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未来需要进一步结合非声学变量深入探讨区域声景形成的驱动因素,揭示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声学 森林声景 声学指数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监测
原文传递
中蒙边界区新发现的特大型推覆构造及伸展变质核杂岩 被引量:61
11
作者 郑亚东 王士政 王玉芳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2期1299-1305,共7页
本文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区海西-印支造山带内发现一特大型推覆构造和伸展变质核杂岩,两构造的时代均为中生代,但前者较早,推覆体走向近东西,中元古界白云岩自北向南推覆在寒武至三叠系地层上,直观推覆距70km,推测断距140km以上,变质核杂... 本文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区海西-印支造山带内发现一特大型推覆构造和伸展变质核杂岩,两构造的时代均为中生代,但前者较早,推覆体走向近东西,中元古界白云岩自北向南推覆在寒武至三叠系地层上,直观推覆距70km,推测断距140km以上,变质核杂岩主要由糜棱岩组成,在推覆体范围内构成一北东向穹窿背斜并构成伸展拆离断层的下盘,糜棱岩面理平缓,拉伸线理总体向南南东倾伏,剪切指向标志表明为正断式运动,造山后推覆与伸展构造的共存提出一个重要的构造动力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覆构造 变质核杂岩 糜棱岩
原文传递
AN ENORMOUS THRUST NAPPE AND EXTENSIONAL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NEWLY DISCOVERED IN SINO-MONGOLIAN BOUNDARY AREA 被引量:26
12
作者 郑亚东 王士政 王玉芳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1年第9期1145-1154,共10页
An enormous thrust nappe and a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of extensional origin have been recently discovered within the Hercynian-Indosinian orogen of Inner Mongolia. Both features are of the Mesozoic age, but the form... An enormous thrust nappe and a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of extensional origin have been recently discovered within the Hercynian-Indosinian orogen of Inner Mongolia. Both features are of the Mesozoic age, but the former is older. The thrust nappe strikes WNW-ESE and Proterozoic dolomite was thrust southwards atop strata ranging from the Cambrian to the Triassic in age. The visible displacement of the thrust is ca. 70 km and the deduced one is over 140 km. The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 (mainly mylonites) extends in an N-E direction, forming itself into a dome geometry and lying under an extensional detachment fault. The mylonitic foliation dips gently and the stretching mineral lineation, as a whole, plunges SSE. Various shear sense markers show a normal-sense shear movement. Some significant problems atise from the coexistence of nappe and extensional structures at a postoro-genic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PPE KLIPPE metamorphie core complex myloni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