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义换读及其复杂性初探——以楚简文字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俞绍宏 王娅玮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9-233,共5页
“同义换读”又称“义同换读”,是现代出现的一个名词术语。沈兼士(1986:311—314)首次提出“义同换读”概念:“汉人注音,不仅言同音通用,且以明异音同用……同用者,辞异而义同;音虽各别,亦可换读”,并分析了古书中“诊”换... “同义换读”又称“义同换读”,是现代出现的一个名词术语。沈兼士(1986:311—314)首次提出“义同换读”概念:“汉人注音,不仅言同音通用,且以明异音同用……同用者,辞异而义同;音虽各别,亦可换读”,并分析了古书中“诊”换读为“戾”、“龟”换读为“皲”、“嗣”换读为“侦”等“义同换读”用例,指出“故同一字体,不妨有时表示同意义之两语辞。大抵以恒言换读异语者为多。其法类似日本文字之‘训读”’。尽管从文章名称上看,沈氏似乎是把“义同换读”看成汉魏时期的一种注音方法,然而从他的同一字体可表示同意义两语辞、类似日本文字之“训读”等相关论述以及举例来看,实质上是将“义同换读”看作一种文献用字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文字 复杂性 楚简 注音方法 名词术语 汉魏时期 用字现象 义同
原文传递
基于汉语史的与连接范畴相关的概念空间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娅玮 吴福祥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1-621,共31页
本文通过对汉语史及跨语言的语料考察,验证并修正了Malchukov(2004)、王慧萍和潘秋平(2011)构建的与连接相关的概念空间,构建了一种扩展的、包含更多功能节点的连接范畴概念空间。首先,本文对某些功能关联模式的已有结论进行了辨正。譬... 本文通过对汉语史及跨语言的语料考察,验证并修正了Malchukov(2004)、王慧萍和潘秋平(2011)构建的与连接相关的概念空间,构建了一种扩展的、包含更多功能节点的连接范畴概念空间。首先,本文对某些功能关联模式的已有结论进行了辨正。譬如"平列、追加、递进"之间的关联模式,以及"对比、修正、转折"之间的关联模式。其次,本文细化了一些功能节点,并建立了这些节点与其他节点的关联模式。譬如从"转折"关系析出"限制"节点,同时细化了"条件"节点,将之分化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假设条件",并认为"转折"可通过"限制"义而与"充分条件、假设条件、必要条件"间接关联。另外,本文还离析了"选择"关系,将之分为"任意选择"和"极性选择"两个节点,考察发现,虽同为"选择"关系,但这两个功能并不直接相关,而各自与其他功能直接关联。最后,本文增加了一些新的关联模式。如"让步"同"递进"具有相似性,两者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图 概念空间 连接范畴 连词
原文传递
“这”“那”指称功能变化与汉语“指名/指量名”结构演变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娅玮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2-82,96,共11页
汉语史中指量名并没有像数量名替代数名结构那样替代指名结构,而是与指名结构并存。在近代汉语中,指名结构相比于指量名结构甚至有更大发展。本文通过对"这"、"那"指名和指量名结构在唐、宋、元明、清几个时期指称... 汉语史中指量名并没有像数量名替代数名结构那样替代指名结构,而是与指名结构并存。在近代汉语中,指名结构相比于指量名结构甚至有更大发展。本文通过对"这"、"那"指名和指量名结构在唐、宋、元明、清几个时期指称功能的定量分析,发现"这"、"那"几个时期指称功能①的变化发展以及"这"、"那"定冠词用法的发展,是促使指名结构同指量名结构并存且有较大发展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代词 量词 指名结构 指量名结构 指称功能 定冠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