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冻融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库及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99
1
作者 王娇月 宋长春 +1 位作者 王宪伟 王丽丽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42-452,共11页
冻融交替是作用于土壤的非生物应力,对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均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在气候变暖条件下,冻融作用对冻土区土壤碳库关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经过室内冻融模拟结合野外观测,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冻融交替是作用于土壤的非生物应力,对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均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在气候变暖条件下,冻融作用对冻土区土壤碳库关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影响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经过室内冻融模拟结合野外观测,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冻融温度、速率、次数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的影响不同.冻融作用能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容重,增加营养元素释放.冻融作用对活性有机碳影响较显著,可加剧可溶性有机碳的流失,抑制土壤微生物量碳的产生;此外,冻融作用能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生理活性和群落结构,使微生物的数量降低,细胞破裂,释放碳氮营养物质以供存活的微生物利用.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冻融作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群落等单方面过程,缺乏对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碳组分相结合的生物过程研究.在综述冻融作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呼吸和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研究应集中于全球变化与冻融的联系,冻融作用下土壤碳释放的机理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冻融作用 可溶性有机碳(DOC) 微生物量碳(MBC) 微生物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娇月 韩耀鹏 +1 位作者 宋长春 郗凤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9-66,共8页
冻融循环是影响土壤碳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较为重要的因素。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冻融作用对冻土区土壤碳库稳定性及其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研究是当前国际热点,尤其是冻融作用影响下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目前仍未明确。... 冻融循环是影响土壤碳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较为重要的因素。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冻融作用对冻土区土壤碳库稳定性及其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研究是当前国际热点,尤其是冻融作用影响下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研究目前仍未明确。选取我国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表层(0~15 cm)和深层(15~30 cm)土壤,采用冻融试验及室内培养方法,探索分析了冻融作用影响下泥炭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并从土壤活性碳和土壤酶活性角度阐述了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短期的培养中,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在483~2836 mg/kg间波动,而冻融循环均显著降低了表层和深层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并且对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抑制作用更为明显,高达76%。值得注意的是,冻融循环却明显促进了CH_4的排放,尤其是表层土壤,高达145%。冻融循环作用也显著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但却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MBC)以及土壤纤维素酶、淀粉酶和蔗糖酶活性。冻融作用下低的土壤酶活性以及相对低质量碳是抑制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原因。全球变暖背景下,与单纯温度增加所导致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量相比,冻融循环作用能降低大兴安岭泥炭地活动层中土壤有机碳在短期内碳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泥炭地 有机碳矿化 土壤酶 活性碳
下载PDF
城镇化对湿地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娇月 韩耀鹏 +4 位作者 刘丽丽 王丽 邴龙飞 尹岩 郗凤明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17年第3期61-64,F0003,共5页
湿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环境之一,城镇化进程严重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从城镇化对湿地的景观格局、水文、生物多样性影响方面综述了城镇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城镇化改变了湿地的景观格局,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 湿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环境之一,城镇化进程严重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从城镇化对湿地的景观格局、水文、生物多样性影响方面综述了城镇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城镇化改变了湿地的景观格局,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景观破碎化,湿地异质性增大,连通性降低。城镇化改变了湿地的水文条件,使天然调蓄能力减弱,径流系数增强,洪峰流量增大,水土流失加重,河网和水系结构特征改变,水质受到严重影响。城镇化降低了湿地生物多样性,使物种丰富度和分布降低,珍稀物种因丧失生境而灭绝,生物入侵增强,进而导致种群组成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发生变化。最后提出了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城镇化对湿地影响研究的新方向及其保护措施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湿地 水文 景观格局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沈阳市城乡梯度湿地水体碳氮磷含量变化研究
4
作者 王娇月 郗凤明 +5 位作者 侯伟 邴龙飞 尹岩 徐婷婷 王佳凤 马铭婧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3-465,共13页
湿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然而城镇化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本文利用城乡梯度研究方法结合湿地分布特征,设置从沈阳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的研究样带,沿着城镇密集区(浑河)—郊区(蒲河)—乡村(卧龙湖... 湿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然而城镇化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湿地生态系统。本文利用城乡梯度研究方法结合湿地分布特征,设置从沈阳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的研究样带,沿着城镇密集区(浑河)—郊区(蒲河)—乡村(卧龙湖,仙子湖)梯度带选取典型湖泊和河流湿地样地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城镇化对湿地水体碳氮磷含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湿地水体碳氮磷含量与城乡梯度具有相关性,总碳(T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SUVA280值沿城镇密集区—郊区—乡村梯度带逐渐增加,即远离市中心的乡村卧龙湖湿地最高,分别为(120.68±2.34)mg/L,(41.56±6.27)mg/L和(0.35±0.10)L/(mg∙m),显著高于位于四环以外乡村仙子湖湿地、流经沈阳市四环蒲河和穿越三环浑河湿地水体。湿地水体氮磷含量总体上沿着城乡梯度带呈降低趋势,但蒲河湿地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最高,分别为(5.35±0.19)mg/L和(1.45±0.07)mg/L,显著高于位于城镇密集区的浑河湿地水体。城镇化作用总体上增加了湿地水体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其中,横穿城镇密集区的浑河湿地水体NH4+-N含量最高,为(1.28±0.14)mg/L;NO3--N含量则是位于郊区的蒲河湿地水体最高,为(1.42±0.15)mg/L。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改变了湿地生态系统水体碳氮磷含量,使水体DOC含量降低,小分子化合物增多,不利于DOC在水体中的累积;同时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也使氮磷排放增加,使水体氮磷超标,导致流经城镇密集区部分的浑河和蒲河湿地NH4+-N和NO3--N含量高于乡村。未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应严加控制和合理规划,防止城镇化导致的湿地水体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湿地 可溶性有机碳(DOC) 铵态氮 硝态氮
下载PDF
水泥材料碳汇研究综述 被引量:12
5
作者 郗凤明 石铁矛 +4 位作者 王娇月 邴龙飞 张莹 刘竹 Steven Joseph Davis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8-296,共9页
本文从水泥材料碳汇发生原理、碳化影响因素、混凝土水泥碳汇、砂浆水泥碳汇与水泥窑灰碳汇等方面,综述水泥材料整个生命周期碳汇的相关研究。众多研究表明,水泥材料的碳化过程受水泥的材料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混凝土在在建筑使用... 本文从水泥材料碳汇发生原理、碳化影响因素、混凝土水泥碳汇、砂浆水泥碳汇与水泥窑灰碳汇等方面,综述水泥材料整个生命周期碳汇的相关研究。众多研究表明,水泥材料的碳化过程受水泥的材料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混凝土在在建筑使用阶段的碳汇量核算方法主要通过碳化深度定量表达,而在拆毁和回收利用阶段的碳汇核算方法缺乏;砂浆水泥和水泥窑灰的碳化速度要高于混凝土,但其碳汇核算方法仍未建立。今后的研究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水泥材料碳汇影响因素及相应碳化参数的研究,从生命周期角度系统建立完整的水泥材料碳汇核算方法体系;精确核算中国乃至全球水泥材料年碳吸收量、碳汇累积量,并分析水泥材料碳汇在碳失汇中的贡献比例;从生态学和气候变化视角阐述水泥材料碳汇对城市碳循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水泥材料 碳失汇 碳循环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供热行业碳排放基准线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常莎莎 郗凤明 +3 位作者 毕垒 陈坚 王娇月 王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4-560,共7页
根据沈阳市72家供暖企业调研数据,利用IPCC温室气体清单方法核算供热企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在151d供暖期内,不同热源形式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小型分散锅炉房平均碳排放强度为58.25 kg CO_2/m^2,区域锅炉房为53.42kgCO_2/m^2,热电联产... 根据沈阳市72家供暖企业调研数据,利用IPCC温室气体清单方法核算供热企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在151d供暖期内,不同热源形式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小型分散锅炉房平均碳排放强度为58.25 kg CO_2/m^2,区域锅炉房为53.42kgCO_2/m^2,热电联产为49.87 kgCO_2/m^2,组合式热源(燃煤锅炉+热泵)为34.49kgCO_2/m^2,清洁能源为21.58kg CO_2/m^2。基于不同热源形式碳排放强度和清洁发展机制推荐的基准线确定方法,设置了实际排放、历史排放、单体容量40 t/h以上区域锅炉房排放、热电联产排放、技术水平领先前30%和40%企业排放6种基准线情景。通过各个碳排放基准线值比较,结合沈阳市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未来碳交易市场计划,建议选择技术水平领先前40%企业排放情景下的碳排放基准值46.57 kg CO_2/m^2作为沈阳市2013年供暖行业的碳排放基准线。以此基准线为起始基准线,对2014—2020年的碳排放基准线进行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热行业 碳排放基准线 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计算 情景
下载PDF
辽宁省通海经济带耕地变化趋势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牛明芬 梁文涓 +2 位作者 郗凤明 王娇月 邴龙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53-59,共7页
辽宁省通海经济带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使该区域耕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但该区耕地的变化情况及相应的驱动力仍不明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通海经济带耕地动态的驱动机制进行探讨,并根据主因子载荷对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 辽宁省通海经济带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使该区域耕地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但该区耕地的变化情况及相应的驱动力仍不明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辽宁通海经济带耕地动态的驱动机制进行探讨,并根据主因子载荷对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1997-2010年间,耕地资源的锐减与经济飞速发展高度相关。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迅速减少与GDP的"过热"增长阶段基本对应。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城镇化持续推进,以及农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投入是该地区耕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力。主成分分析方法的逆向应用得出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为70.1%,可以进一步挖掘耕地用于农业生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海经济带 耕地 驱动力 主成分分析 耕地利用效率
下载PDF
基于生态价值核算的耕地生态补偿量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尹岩 郗凤明 +1 位作者 邴龙飞 王娇月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2年第11期18-24,共7页
文章针对当前耕地补偿标准仅依据耕地产出的经济价值,未能真正体现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现实情况,以沈阳市为例,采用统计调查法、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等方法核算该市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 文章针对当前耕地补偿标准仅依据耕地产出的经济价值,未能真正体现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现实情况,以沈阳市为例,采用统计调查法、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等方法核算该市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从而构建了一套基于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补偿量化体系。基于核算结果,分别对开发商等因城乡建设占用耕地、耕地管理不当造成耕地退化、耕地闲置撂荒三种情况提出补偿标准建议;并从建立规范的耕地价值评估程序,建立系统、动态的生态补偿标准,夯实耕地资源数据基础三个方面提出完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面积价值量 生态服务 补偿标准 沈阳市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
9
作者 尹岩 郗凤明 +2 位作者 王娇月 邴龙飞 胡琴琴 《化工矿物与加工》 CAS 2022年第11期7-12,共6页
矿产行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碳排放行业,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我国矿山企业的碳减排路径主要集中在低碳技改和工艺优化及节能技改等方面,然而面对巨大的产能需求,矿山行业的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不下,这便对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提出... 矿产行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碳排放行业,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我国矿山企业的碳减排路径主要集中在低碳技改和工艺优化及节能技改等方面,然而面对巨大的产能需求,矿山行业的碳排放总量仍居高不下,这便对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提出了新要求。针对我国矿山开采活动和工艺流程特点,对该行业的碳排放源进行了分析,对典型矿山企业的碳减排时间表进行了统计,对矿山企业碳减排潜力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传统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碳增汇效果,提出了面向“碳中和”的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新模式。未来,“清洁能源开发-覆被恢复-固废利用”协同修复模式是“碳中和”背景下的一条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矿山生态环境 碳减排 碳中和 低碳 清洁能源 二氧化碳
下载PDF
鞍山铁尾矿资源化利用方向与效益评估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志量 郗凤明 +3 位作者 尹岩 王娇月 邴龙飞 胡琴琴 《化工矿物与加工》 CAS 2022年第7期43-47,共5页
尾矿资源化利用是推动我国矿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鞍山高硅型铁尾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用其制备硅肥和土壤改良剂的潜力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铁尾矿制备硅肥和土壤改良剂的潜力分别为729.6万t和277.9万t;每吨铁... 尾矿资源化利用是推动我国矿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鞍山高硅型铁尾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用其制备硅肥和土壤改良剂的潜力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铁尾矿制备硅肥和土壤改良剂的潜力分别为729.6万t和277.9万t;每吨铁尾矿制备硅肥和土壤改良剂产生的经济效益分别为907.0元和3627.8元,每吨铁尾矿制备硅肥和土壤改良剂产生的生态环境效益分别为2.4元和7084.5元,每万吨铁尾矿制备硅肥和土壤改良剂产生的碳减排量分别为1904.8吨CO_(2)和7619.0吨CO_(2)。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铁尾矿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尾矿 硅肥 土壤改良剂 利用潜力 效益评估 资源化 碳减排
下载PDF
人口红利消失对北京星级酒店用工模式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娇月 崔佳雪 +3 位作者 朱梦琦 万艳 张新方 刘存政 《管理观察》 2017年第33期19-20,共2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人口红利的优势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使得一系列以劳动力为主的行业开始步入减速期,而酒店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典型首当其冲。因此为适应这一现象,酒店行业纷纷开始实行一系列的对策以转变用工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人口红利的优势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使得一系列以劳动力为主的行业开始步入减速期,而酒店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典型首当其冲。因此为适应这一现象,酒店行业纷纷开始实行一系列的对策以转变用工模式,缓解人口红利消失所带来的"用工荒"和"用工难"问题。本文以北京地区的星级酒店为例,调查研究了目前北京地区酒店为应对人口红利消失现象所采用的用工模式,并对当前所采取的用工模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人口红利 用工模式 改进建议
下载PDF
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减碳增汇潜力评估
12
作者 钟蕊 王娇月 +5 位作者 徐婷婷 郗凤明 韩美 胡琴琴 邴龙飞 尹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79-1387,共9页
光伏+生态修复的能源化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为纾解光伏发展用地困境、解决大面积矿山废弃地亟待修复的需求提供了突破口。本研究以辽宁省中部某矿区为例,构建林光互补、农光互补和草光互补3种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光伏+生态修复的能源化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为纾解光伏发展用地困境、解决大面积矿山废弃地亟待修复的需求提供了突破口。本研究以辽宁省中部某矿区为例,构建林光互补、农光互补和草光互补3种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结合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核算光伏发电系统碳减排量和生态系统增汇量,评估光伏+矿山生态修复的减碳增汇潜力。结果表明: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下,矿山年均减碳增汇量为514.93 t CO_(2)·hm^(-2),每兆瓦光伏电站年均减碳量为1242.94 t CO_(2)。该矿区若采用光伏+生态修复模式,25年计入期内减碳增汇总量630.43~779.24万t CO_(2)。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减碳增汇量主要源于光伏清洁发电产生的碳减排,占比96.4%~99.4%,生态系统增汇量贡献较小,仅占总量的0.6%~3.7%。光伏+不同修复模式下的减碳增汇潜力不同,其中,林光互补减碳增汇潜力最大(711.89万t),其次为农光互补(704.07万t),草光互补减碳增汇潜力最小(697.98万t)。构建“光伏+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可有效发挥光伏发电的减碳及矿山生态修复的增汇双重效益,助力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矿山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固碳 新能源碳减排 生命周期评价
原文传递
面向碳中和的设施栽培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13
作者 张文凤 尹岩 +5 位作者 郗凤明 王娇月 邴龙飞 胡琴琴 马铭婧 牛乐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1-241,共11页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中收录的2958篇设施栽培碳研究文献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收录的2036篇设施栽培碳研究文献为基础,利用知识图谱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78~2022年开展的设施栽培碳相关科学研究进行综述。...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WOS)中收录的2958篇设施栽培碳研究文献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收录的2036篇设施栽培碳研究文献为基础,利用知识图谱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78~2022年开展的设施栽培碳相关科学研究进行综述。结果表明,设施栽培碳研究经历了1978~1990年、1991~2002年、2003~2017年和2018年至今4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以气体肥料与农艺效应、设施栽培土壤环境及其改良、设施栽培环境调控、设施栽培温室气体排放、设施栽培可持续发展5大研究领域,共14个主要研究方向。2002年以来,栽培管理措施对温室环境的影响研究和能源利用与设施栽培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成为主要研究重点。未来设施栽培碳研究将以设施栽培碳排放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减少设施栽培温室气体排放为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栽培 文献计量 共被引分析 研究热点 CITESPACE
原文传递
辽宁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及情景预测 被引量:9
14
作者 牛乐 张丽霞 +1 位作者 郗凤明 王娇月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99-509,共11页
辽宁省是用能与碳排放大省,其碳排放管理对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至关重要。为明晰辽宁省碳排放驱动因素及排放趋势,本研究以辽宁省1999—2019年碳排放数据为基础,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第二产业增加值占... 辽宁省是用能与碳排放大省,其碳排放管理对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至关重要。为明晰辽宁省碳排放驱动因素及排放趋势,本研究以辽宁省1999—2019年碳排放数据为基础,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和煤炭消费量占比6个因素对辽宁省碳排放量的影响,分别将各因素设置高、中、低3种发展模式,组合得到9种情景,预测不同情景下辽宁省碳排放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辽宁省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均GDP,主要抑制因素是单位GDP能耗;9种情景下,辽宁省碳达峰年在2020—2055年之间波动,碳排放峰值在5.44~10.88亿吨。中增长高减排情景下,辽宁省可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和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达峰年二氧化碳碳排放量为6.11亿吨,是辽宁省的最优碳排放情景。本研究可为辽宁省碳减排工作寻求最佳路径,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碳达峰 情景预测 辽宁省
原文传递
碳中和背景下矿山生态修复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超凡 尹岩 +7 位作者 郗凤明 王淑梅 王娇月 邴龙飞 胡琴琴 张文凤 马铭婧 牛乐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55-965,共11页
基于Citespace工具,对碳中和背景下的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网站中检索2000~2022年国内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 5.8 R3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分析。结果中英... 基于Citespace工具,对碳中和背景下的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在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网站中检索2000~2022年国内相关文献,应用Citespace 5.8 R3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分析。结果中英文文献分别纳入844篇和75篇,以寿立永等为代表的研究学者765位;研究机构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生态修复为关键词频次最高的关键词。突现关键词显示,废弃矿山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对象,“碳中和”是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背景,绿色矿山是未来矿山修复的目标之一。关键词时间图谱发现矿山的生态修复是一项因地制宜、政府企业合作的实现循环共赢的一项持久战。矿山生态修复的法律政策的改善、政府企业的加入、科技技术的创新和人民意识的强化是未来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矿山 生态修复 可视化分析 文献计量
原文传递
生物质灰的碳捕集与封存研究进展
16
作者 吴松滨 马铭婧 +4 位作者 王娇月 牛乐 张文凤 徐晓伟 郗凤明 《应用生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420-3426,共7页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减缓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双碳战略的有效途径。生物质灰资源化利用封存CO_(2)是一种安全、永久且环保的碳捕集与封存方式。为更好理解生物质灰的碳封存能力,本文系统梳理了生物质灰碳捕...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减缓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双碳战略的有效途径。生物质灰资源化利用封存CO_(2)是一种安全、永久且环保的碳捕集与封存方式。为更好理解生物质灰的碳封存能力,本文系统梳理了生物质灰碳捕集与封存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生物质灰碳封存机理,分析了影响生物质灰碳封存的影响因素,探究了生物质灰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应用。生物质灰的碳捕集与封存能力主要源于其CaO、MgO等碱土金属氧化物组分,且实际固碳效率受生物质来源、化学组分、温度、湿度、压强、CO_(2)浓度等因素影响,但影响机制尚不明确。生物质灰的碳捕集与封存能力会影响灰分在建筑材料回用、土壤改良和碳捕集与封存吸附剂制备方面的应用,需开展长期研究。未来应加强多来源途径的生物质灰的碳化效率研究,建立生物质灰碳化影响关联数据库;构建方法体系,推进生物质灰分科学管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研发和碳汇核算定量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灰 矿物碳酸化 碳捕集与封存 双碳战略
原文传递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核算——以福州市为例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娇月 邴龙飞 +3 位作者 尹岩 郗凤明 马铭婧 张文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824-3834,共11页
湿地在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科学合理评估湿地生态系统价值,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确保湿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基础。如何科学有效、标准化地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并使之纳入国民经济体系核算是科学界和政府部... 湿地在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科学合理评估湿地生态系统价值,是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确保湿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基础。如何科学有效、标准化地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并使之纳入国民经济体系核算是科学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框架体系,并以福州市为研究案例,以多源数据为基础,从功能量与价值量层面,开展了福州市湿地GEP核算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福州市湿地生态系统GEP为2392.33亿元,主要源于湿地的生态调节服务价值(1578.69亿元,占总价值的66.0%),约是产品供给服务价值和精神文化服务价值的2.2和15.6倍。湿地生态调节服务中,以水流动调节服务价值和气候调节服务价值最高,两者占生态调节服务价值的82.9%。福州市湿地单位面积生态调节价值为134.78万元·hm^(-2),高于全国水平。福州市各区县中,闽清县湿地生态系统价值量最大,为888.31亿元,占福州市湿地生态系统产品供给和生态调节总价值量的40.1%。福州市滨海湿地的生态调节服务价值最大,约分别是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类型的2.5倍。福州市湿地生态系统GEP核算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城市尺度的重要践行,为指导地方政府科学管理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服务功能 福州市
原文传递
福州市生态系统破坏损失评估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娇月 邴龙飞 +5 位作者 尹岩 郗凤明 马铭婧 张文凤 牛乐 张丽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781-3792,共12页
生态系统破坏损失核算是构建绿色国民经济和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的关键内容。本研究以福州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人类不合理利用生态情况,构建了符合福州市的生态系统破坏损失核算框架体系,对2015和2018年福州市生态系统破... 生态系统破坏损失核算是构建绿色国民经济和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的关键内容。本研究以福州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人类不合理利用生态情况,构建了符合福州市的生态系统破坏损失核算框架体系,对2015和2018年福州市生态系统破坏损失进行核算。结果表明:福州市2015年生态破坏损失成本为90.81亿元,占GDP比重的1.6%。在系统类型上,海洋的生态破坏损失最大,为63.11亿元,占总生态破坏损失的69.5%,其次为湿地生态系统,占比28.7%,农田生态破坏损失最小,占比仅为1.8%;在功能组成上,产品供给功能损失最大,为63.13亿元,占总生态破坏损失的69.5%,其次为调节功能损失,占比27.5%,主要源于水流动调节功能和气候调节功能损失;在区域分布上,生态破坏损失成本主要集中在罗源县、连江县、福清市和闽清县,累计高达80.92亿元,占总生态破坏损失的89.7%。与2015年相比,2018年福州市生态系统破坏损失成本减少26.08亿元,呈明显降低趋势,降幅达28.7%,主要源于连江县、罗源县、福清市和闽清县生态破坏损失成本的降低,降幅分别为86.4%、14.8%、19.9%和12.6%,主要源于海洋和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人为破坏率的降低,表明福州市人民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海洋与湿地系统人为生态破坏现象明显好转。本研究对生态系统生态破坏损失的定价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生态破坏 生态调节服务 福州市
原文传递
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丽 郗凤明 王娇月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20-926,共7页
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辽宁省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和能源消耗大省,经济发展对能源依赖性强,能源供不应求的状态日益显著.为了深入了解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科学的低碳发展建议,本文基于2000—2012年辽宁省... 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辽宁省是我国重工业基地和能源消耗大省,经济发展对能源依赖性强,能源供不应求的状态日益显著.为了深入了解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科学的低碳发展建议,本文基于2000—2012年辽宁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相关数据,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分别对辽宁省能源消费产业和能源消费品种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各产业能源消费中,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能源消费量很少,但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程度最大,工业消费量最大,却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较弱;在能源消费品种中,石油和水电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显著,但煤炭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不显著,表明煤炭的利用效率低.为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辽宁省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灰色关联分析 辽宁省
原文传递
辽宁中部城镇密集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及低碳调控对策 被引量:7
20
作者 郗凤明 梁文涓 +1 位作者 牛明芬 王娇月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77-584,共8页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调整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利用辽宁省碳排放/吸收参数,估算了辽宁中部城镇密集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997—2010年,碳排放量...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调整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利用辽宁省碳排放/吸收参数,估算了辽宁中部城镇密集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997—2010年,碳排放量为308.51Tg C,碳吸收量为11.64 Tg C,碳吸收量可抵消3.8%的碳排放量.土地利用变化的净碳排放为296.87 Tg C,其中,保持用地类型不变的土地上净碳排放量是182.24 Tg C,对总排放量的贡献为61.4%;发生用地类型转换的土地上净碳排放量是114.63 Tg C,对总碳排放量的贡献为38.6%.通过量化土地利用变化和碳排放之间的映射关系可知,1997—2004年,保持建设用地不变(40.9%)和农田转为建设用地(40.6%)类型对碳源的贡献最大,农田转林地(38.6%)和保持林地不变(37.5%)类型对碳汇的贡献最大;2004—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对碳源和碳汇的贡献类型与前一时段相同,但保持建设用地类型对碳源的贡献提高到80.6%,保持林地类型对碳汇的贡献提高到71.7%.基于不同景观变化类型的碳排放强度,我们从两方面提出低碳土地利用的调控对策:从碳减排方面,严格控制土地利用向建设用地转变,提高建设用地能源利用效率,避免对林地和水域过度开发利用;从碳增汇方面,增加森林覆盖率,实施农田、草地还林,加强对森林、水域的保护,调整农用地内部结构和科学实施农田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密集区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低碳调控对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