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世纪美国旅华游记中的互文式想象
1
作者 王婧苏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5,共8页
新世纪美国旅华游记中互文式想象的方式主要有三:第一,通过仿拟式互文将中国表述为拯救性的智慧东方;第二,通过引用式互文将中国表述为唯美化的诗性之邦;第三,通过应答式互文凸显中国形象的地域性与地方色彩。其生成逻辑既包括全球化空... 新世纪美国旅华游记中互文式想象的方式主要有三:第一,通过仿拟式互文将中国表述为拯救性的智慧东方;第二,通过引用式互文将中国表述为唯美化的诗性之邦;第三,通过应答式互文凸显中国形象的地域性与地方色彩。其生成逻辑既包括全球化空间重组的文化空间转向之外因,又包括从自我和他者关系出发之内因,也与时策变动中的内外交往需求息息相关。其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对以往西方文学建构的中国形象的超越、对风景镜像功能的双向拓展以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推进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 美国旅华游记 中国想象 互文性
下载PDF
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中的动力机制论
2
作者 王婧苏 翁昌新 《滁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35-39,68,共6页
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游记文本中,旅美华人美国想象的动力机制问题,涉及创作主体的漫游现象、阈限状态及其背后的促进因素与诸因素间的关系。从阈限状态产生的根源来看,动力机制包含欲望导向的内部驱动机... 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游记文本中,旅美华人美国想象的动力机制问题,涉及创作主体的漫游现象、阈限状态及其背后的促进因素与诸因素间的关系。从阈限状态产生的根源来看,动力机制包含欲望导向的内部驱动机制与经济等外因刺激导向的外部激励机制。内部驱动机制主要包括单一主导性欲望与多样复杂性欲望两种形态,外部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个人消费刺激动力与社会经济环境激励动力两种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美华人 游记 动力机制
下载PDF
历史肌理、历史叙事与历史关怀——非虚构文学视阈下的《大地上的亲人》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婧苏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第9期108-111,共4页
《大地上的亲人》从深厚的历史意识出发,作者通过书写乡村亲人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将看似无常的命运与大时代的变革深刻关联起来,展现了城乡文化背景下中国农民个体命运微史。本文从变态与常态乡村的历史肌理、偏离与留守混杂的历史... 《大地上的亲人》从深厚的历史意识出发,作者通过书写乡村亲人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将看似无常的命运与大时代的变革深刻关联起来,展现了城乡文化背景下中国农民个体命运微史。本文从变态与常态乡村的历史肌理、偏离与留守混杂的历史叙事、忧患与直面现实的历史关怀三个维度钩沉文本,探寻创作主体直面粗粝现实的勇气和历史追求,以及文本直击人心的力量和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上的亲人》 乡村变迁 历史肌理 历史叙事 历史关怀
下载PDF
有限而又无限的成长——结构主义视野下《失去的金铃子》新读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婧苏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6年第1期112-117,共6页
《失去的金铃子》是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的首部长篇小说。数十年来关于它的研究多从传记批评、历史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鲜有学者从结构主义角度进行文本解读。笔者从普罗普、斯特劳斯及格雷马斯等结构主义者的观点出发,简要... 《失去的金铃子》是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的首部长篇小说。数十年来关于它的研究多从传记批评、历史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鲜有学者从结构主义角度进行文本解读。笔者从普罗普、斯特劳斯及格雷马斯等结构主义者的观点出发,简要分析了作品作为"成长小说"的无限书写可能和表层结构下隐在的深层结构,以及由此得出的颠覆性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聂华苓 失去的金铃子 结构主义 深层结构
下载PDF
言说世界华文文学的二元张力结构——评《华文文学的言说疆域:袁勇麟选集》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婧苏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6-20,共5页
袁勇麟的论文自选集《华文文学的言说疆域》分为两辑,第一辑以突出的理论与问题意识围绕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学科构建、华文文学不同视阈下研究的偏差及透视、边缘文体再思考等要点,与第二辑中具体而微的创作主体与文本论互为经纬,极... 袁勇麟的论文自选集《华文文学的言说疆域》分为两辑,第一辑以突出的理论与问题意识围绕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学科构建、华文文学不同视阈下研究的偏差及透视、边缘文体再思考等要点,与第二辑中具体而微的创作主体与文本论互为经纬,极富启发性地提供了华文文学研究的新思维、新视域与新空间,由此势必把华文文学史料学学科构建的关注及华文文学理论与批评一体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文章拟从远近交织的言说视阈、表里互现的言说意识与纵横交错的言说方法三个维度,对这部富有开拓性意义与深厚人文情怀的论文集做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文学 言说 张力结构
下载PDF
心灵潜行:自由的孩子们——《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中的心理防御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婧苏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7年第1期89-93,共5页
马克·李维带有自传性色彩的作品《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还未在学术界得到充分的讨论。这部描述'二战'时期法国犹太少年在抵抗组织活动的文本,不仅是对战争的控诉和战争中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读解,更是一位少年在面对无边黑暗... 马克·李维带有自传性色彩的作品《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还未在学术界得到充分的讨论。这部描述'二战'时期法国犹太少年在抵抗组织活动的文本,不仅是对战争的控诉和战争中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读解,更是一位少年在面对无边黑暗和压力时如何展开心理防御,获得心灵成长的故事。本文拟从依靠幻想来缓解心灵压力的幻想型防御机制的第一阶段,发展到根据群体间的认同而平衡心灵状态的认同型防御机制的第二阶段,再到通过升华行为的意义稳定情感的升华型防御机制的第三种阶段,这三种类型的心理防御机制展示了成长这一动态上升过程,以期展现主人公在重压之下的选择与反抗、孤独与追寻的心理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李维 《生命里最美好的春天》 心理防御机制
下载PDF
童性世界与现实世界碰撞中的张力——张力理论视角下刘第红的《芍药仙子》
7
作者 王婧苏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96-101,共6页
《芍药仙子》是作家刘第红的一部回忆童年生活的、带有浓郁湖南地域文化色彩的散文集。作品中到处充满着相互矛盾、相互否定、相互补充的张力。其中,虚幻与真实、狂欢与忧伤、先在与后在构成的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渗透的张力表现得最为突... 《芍药仙子》是作家刘第红的一部回忆童年生活的、带有浓郁湖南地域文化色彩的散文集。作品中到处充满着相互矛盾、相互否定、相互补充的张力。其中,虚幻与真实、狂欢与忧伤、先在与后在构成的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渗透的张力表现得最为突出。首先,作者常以寻常的语调叙述一些奇异的故事,使他的文本中充满着幻觉与真实相混、神话和现实互渗的景观。其次,童性世界的独特生活观感,常常在儿童的狂欢与忧伤的思想、情感的对立统一中得以呈现,显示的是对权威的挑战和权威对这种挑战的潜在压制的复杂意义。再次,外在的漂泊与迁徙得到的经验不断冲刷着童年世界曾经相信的一切,世界观在这种不断冲突中有对立,有融合,有疏离,有统一。正是得力于这三种张力的生成,刘第红的这部散文集在新世纪散文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突破性和独特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第红 《芍药仙子》 童性世界 现实世界 张力
下载PDF
《午夜琴声》内互文性的意义生成
8
作者 王婧苏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16-121,共6页
米克尔·圣地亚哥的小说《午夜琴声》在文本组织形式与情节要素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内互文性特征。米克尔运用场景与物象的重复性互文手法,构筑了一个虚实交织的世界,展现了主人公逐渐打破自身的阈限状态,解除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束缚,... 米克尔·圣地亚哥的小说《午夜琴声》在文本组织形式与情节要素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内互文性特征。米克尔运用场景与物象的重复性互文手法,构筑了一个虚实交织的世界,展现了主人公逐渐打破自身的阈限状态,解除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束缚,在时空互现中重返“隧道”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午夜琴声》 内互文性 阈限
下载PDF
《蓝山》中的生态意识
9
作者 王婧苏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6年第2期91-95,共5页
《蓝山》是以色列作家梅厄·沙莱夫的重要作品。小说通过对前苏联迁徙至以色列的第二代拓荒者们开荒、奋斗、繁衍的传奇经历的描绘,展现了犹太人民坚韧不拔、开拓家园的毅力和风姿多彩、绰约缤纷的卡麦尔山谷风光。其中,以色列老一... 《蓝山》是以色列作家梅厄·沙莱夫的重要作品。小说通过对前苏联迁徙至以色列的第二代拓荒者们开荒、奋斗、繁衍的传奇经历的描绘,展现了犹太人民坚韧不拔、开拓家园的毅力和风姿多彩、绰约缤纷的卡麦尔山谷风光。其中,以色列老一辈开拓者们传承下来的生态意识显得尤为突出。本文拟从人的自然化、自然的诗化和人与自然的融合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简要论述,以期为现代生态危机下的人类生态意识发展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厄·沙莱夫 蓝山 生态意识
下载PDF
洛尔迦诗歌梦的类型解析
10
作者 王婧苏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60-62,共3页
加西亚·洛尔迦是西班牙久负盛名的大诗人。梦是其诗歌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意象,理解了诗人关于梦的阐释,有助于加强对诗歌本身内容形式的理解,增进对创作主体诗歌观念的领悟。文章从梦的理论出发,针对洛尔迦诗歌中梦的类型进行探讨,... 加西亚·洛尔迦是西班牙久负盛名的大诗人。梦是其诗歌中一个独具特色的意象,理解了诗人关于梦的阐释,有助于加强对诗歌本身内容形式的理解,增进对创作主体诗歌观念的领悟。文章从梦的理论出发,针对洛尔迦诗歌中梦的类型进行探讨,阐释这一特殊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尔迦 诗歌
下载PDF
从自我到他者: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中的主体文化身份
11
作者 王婧苏 《华文文学》 2024年第4期24-30,共7页
在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中,主体文化身份的确认主要包括三种形态,即文化认证,文化转移及文化再认证。其中,文化认证主要指本土文化认证,是个体对于本民族社会与文化中各形态人造物的认知与认同,包括自我本土认证和先在他者认证。文化转移... 在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中,主体文化身份的确认主要包括三种形态,即文化认证,文化转移及文化再认证。其中,文化认证主要指本土文化认证,是个体对于本民族社会与文化中各形态人造物的认知与认同,包括自我本土认证和先在他者认证。文化转移主要涉及异域文化,是对异域文化的反思、判断与评估,包括文化表层转移、文化中层转移和文化内层转移。文化再认证指的是漫游者接触异域文化后,通过比较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而对自身文化做出的确认。再认证既有对本土文化视野下他者文化的再确认,又有对本土文化自身的再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美华人 游记 文化身份
下载PDF
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中的美国漫游模式论
12
作者 赵小琪 王婧苏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38,共9页
新世纪以来旅美华人在作为异质他者的美国的漫游,既为他们展现多元化、立体化的美国形象提供了方便,也为他们对自我和自我文化的反思和重建提供了契机。在漫游认知的媒介上,旅美华人借助于汽车和信息技术,对美国进行了多方位的凝视。在... 新世纪以来旅美华人在作为异质他者的美国的漫游,既为他们展现多元化、立体化的美国形象提供了方便,也为他们对自我和自我文化的反思和重建提供了契机。在漫游认知的媒介上,旅美华人借助于汽车和信息技术,对美国进行了多方位的凝视。在汽车上,旅美华人对美国的看是直线、瞬间、表面性的,而借助于信息技术,旅美华人对美国的认知则是立体、多元、深刻的。在漫游节奏上,旅美华人的漫游节奏与时间和地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时间上,旅美华人心理时间与客观时间的错位主要表现为心理体验时间长于客观时值和心理体验时间短于客观时值两种形态。在地点上,旅美华人的漫游,既可能呈现出一种直奔预定的地点进行游览的形态,也可能呈现出一种围绕主要景点进行回旋式运动的形态。在漫游场所上,旅美华人无论是在美国的"大空间",还是在美国的"小空间",都格外尖锐地感受到权力对于空间的影响,都强烈地感受到自我作为他者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美华人 游记 美国形象 漫游模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