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矿用混凝土喷射机辅助支撑结构设计及粉尘控制
1
作者 王子侨 闫虎 赵小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4期12-15,共4页
矿用混凝土喷射机是一种用于施工井下巷道的便捷、高效和可靠的设备。它的工作原理是将混凝土从砂箱中挖出,运输到搅拌机中搅拌,然后通过喷射机喷射出来最终堆叠成巷道形状。基于自身所具有的灵活性强、工艺简单、效果独特、造价低廉以... 矿用混凝土喷射机是一种用于施工井下巷道的便捷、高效和可靠的设备。它的工作原理是将混凝土从砂箱中挖出,运输到搅拌机中搅拌,然后通过喷射机喷射出来最终堆叠成巷道形状。基于自身所具有的灵活性强、工艺简单、效果独特、造价低廉以及应用范围广泛等优势,混凝土喷射工艺得到各类建筑工程的青睐。针对现有矿用混凝土喷射机上喷射筒存在的装拆困难问题,论文针对矿用混凝土喷射机的喷射管辅助支撑机构开展设计,及粉尘污染控制开展研究,以期能有效降低产尘量,提升井下安全生产,降低矿工尘肺病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喷射 辅助喷射机 粉尘污染 除尘技术
下载PDF
乡村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及影响机理——基于秦岭景区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96
2
作者 陈佳 杨新军 +1 位作者 王子侨 张立新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75,共12页
脆弱性及其评估框架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借鉴社会-生态系统及其脆弱性相关理论,探索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秦岭山区乡村人地关系的测度与解释。从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结合的角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农户... 脆弱性及其评估框架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文章借鉴社会-生态系统及其脆弱性相关理论,探索在旅游发展背景下秦岭山区乡村人地关系的测度与解释。从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结合的角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农户参与式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在农户生计分类的基础上,测度以农户为基础的局地社会生态系统脆弱度,厘清不同类型农户和景区脆弱性的影响机理。以农户适应性为切入点,提出实践对策与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研究表明:(1)以旅游生计和综合生计型为主的农户较传统生计型(务工/农)农户脆弱性降低。局域脆弱性空间差异不大,但结构性差异显著,其中,社区共管类景区脆弱性明显较其他景区低。(2)人均拥有耕地面积、家庭物质资产种类、旅游收入、贷款资助机会、区域优势度、技能培训等成为影响农户脆弱性的关键因素。(3)自然资本缺失、适应力资本分异、企业经济理性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进一步增加了人地系统脆弱性,而农户认知、社会资本建设以及社区共管模式有利于提升系统应对风险能力,减缓或降低系统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社会-生态系统 脆弱性 农户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外部社会资本视角下的黄土高原农户生活满意度研究——以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子侨 石育中 +1 位作者 杨新军 刘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17-1327,共11页
基于外部社会资本视角,选取黄土高原典型农区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探讨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社会资本特征及生活满意度差异,重点讨论社会资本对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地四种类型农户社会资本存在显著差异,整体... 基于外部社会资本视角,选取黄土高原典型农区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探讨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社会资本特征及生活满意度差异,重点讨论社会资本对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地四种类型农户社会资本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表现出多种生计方式并存的农户类型高于单一生计方式为主的农户。(2)当地农户生活满意度水平整体较低。(3)农户社会资本存量对生活满意度水平提高具有促进作用。社会网络、社会互动、社会信任、共同愿景均是影响农户生活满意度的重要社会因素;此外,影响不同类型农户生活满意度的首要社会资本因子各不相同,分别为社会互动(纯农型)、社会网络(农兼型)、信任(兼农型、非农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 社会资本 生活满意度 有序logistic模型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基于情景分析的西北农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以榆中县中连川乡为例 被引量:27
4
作者 杨新军 张慧 王子侨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52-959,共8页
人地系统及其脆弱性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近年来,脆弱性研究对象逐渐由生态系统转变到人地耦合系统即社会-生态系统,由于该耦合系统具有多尺度扰动和多利益主体并存的特点,且易受不确定性的干扰,目前关于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难以解... 人地系统及其脆弱性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近年来,脆弱性研究对象逐渐由生态系统转变到人地耦合系统即社会-生态系统,由于该耦合系统具有多尺度扰动和多利益主体并存的特点,且易受不确定性的干扰,目前关于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难以解释系统的不确定性。选择榆中县中连川乡作为研究区域,尝试将社会与生态环境信息结合起来进行脆弱性研究。首先运用情景分析方法,确定当地社会-生态系统未来的情景变化的关键驱动力为干旱气候和政府决策,筛选出在两者组合下系统未来情景概率较高的3种情景S1(干旱减缓,有政策支持),S2(干旱缓解,无政策支持)和S3(干旱加剧,有政策支持)。通过实地调查,对多利益主体(农户、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进行情景访谈,对不同利益主体对不同情景的可接受程度进行测度,结合社会-生态矩阵分析,得到不同利益主体对系统未来的可接受程度,以此判断利益主体在未来变化情景下的脆弱度。结果显示,在S1情景下,当地农民和管理者的脆弱性较低;在S2和S3情景下,当地农民和管理者的可接受度是负向的,表明其脆弱性增加,干旱加剧是影响当地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干旱带来的消极影响。根据不同利益主体的态度,提出未来当地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 脆弱性 情景分析 榆中县
下载PDF
秦巴山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分区引导——以陕西省安康市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唐楠 魏东 +2 位作者 吕园 王子侨 龙冬平 《西北人口》 CSSCI 2015年第1期111-116,共6页
随着人口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秦巴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将进一步重组。本文基于安康市的乡镇单元,采用空间分析合理划分人口集聚区的等级,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自然环境的空间相关性,试图揭示人口分布的主... 随着人口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秦巴山区人口空间结构将进一步重组。本文基于安康市的乡镇单元,采用空间分析合理划分人口集聚区的等级,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自然环境的空间相关性,试图揭示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针对不同人口集聚区进行策略引导。研究表明:1人口集聚区等级的划分可结合人口增速与人口总量;2不同影响因素对人口集聚产生的效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如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集聚具有"马太效应";医疗条件对人口集聚的影响存在正效应,也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增的规律;交通条件对人口集聚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减效应;高程对人口聚集的影响存在负效应,并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而耕地对人口集聚的影响与产业结构相关;3影响人口聚集的需求要素具有显著的差异,即经济发展需求>土地需求>便捷的交通需求>良好的医疗条件需求>低海拔需求。4对于秦巴山区来说,人口集聚的引导策略应结合"地情"进行统筹谋划,如人口高度集聚区以道路交通建设和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为重点,人口次高度集聚区以道路交通建设为重点,人口中度集聚区以医疗服务设施完善为重点,人口低度集聚区以高山人口转移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人口分区 影响因素 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秦岭山区路网空间格局及其对乡村聚落破碎化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超 杨海娟 +1 位作者 王子侨 杨庆会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2-256,共5页
以地处秦岭山区的商州区为例,采用核密度估算法(KDE),并结合景观指数方法及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县域路网空间格局及其对乡村聚落景观破碎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KDE法能有效识别和提取高密度路网热点区域,2km的带宽能清晰辨别出路网... 以地处秦岭山区的商州区为例,采用核密度估算法(KDE),并结合景观指数方法及GIS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县域路网空间格局及其对乡村聚落景观破碎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KDE法能有效识别和提取高密度路网热点区域,2km的带宽能清晰辨别出路网的密度中心;(2)商州区的路网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总体上呈分支状分布,呈现一"核"多"极"的发展态势;(3)随着道路辐射能力的减弱,乡村聚落的景观破碎度逐渐加剧;(4)随着路网密度等级的提高,乡村聚落的景观破碎度逐渐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网格局 乡村聚落 破碎度 商州区
下载PDF
产业发展背景下黄土高原乡村转型与农户生计演化——以陕西省长武县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戬 吴孔森 +2 位作者 王子侨 杨新军 赵振斌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85-1306,共22页
改革开放以来,黄土高原乡村转型明显,农户生计演化日趋剧烈。以黄土高原长武县为例,运用熵权法、贡献度模型和Logistic交互分析等方法,厘清长武县1990年以来乡村转型与农户生计演化历程及其主控因素,揭示乡村转型与农户生计的互动演化... 改革开放以来,黄土高原乡村转型明显,农户生计演化日趋剧烈。以黄土高原长武县为例,运用熵权法、贡献度模型和Logistic交互分析等方法,厘清长武县1990年以来乡村转型与农户生计演化历程及其主控因素,揭示乡村转型与农户生计的互动演化关系。研究发现:①1990年以来长武县人地关系发生剧烈变化,其乡镇形成县域服务型、煤业生产型、苹果产业型与政策依赖型四种类型,各类别间乡村转型水平差异显著;农户生计类型逐步多样,分化为固守型路径、渐升型路径、回落型路径、俱进型路径,各路径影响因素差别较大。②乡村转型历程中乡镇的经济水平与劳动力是乡村转型的基础,乡镇产业发展决定乡村转型方向,电商因素助力乡镇农业产业链完善。③农户生计演化过程中人力资本与乡镇产业基础是农户生计类型改善的前提,“耕地依赖”限制农户生计非农化发展,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促进农户生计多元化,社会资本与电商因素促进农户生计演化升级。④在乡村转型与农户生计的互动演化过程中,乡镇处于发展的快车道,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农户为被动适应的角色,仅少部分“乡村精英”能与乡村转型进行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 农户生计 互动演化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大遗址区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影响机制——以汉长安城大遗址区为例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立新 杨新军 +3 位作者 陈佳 王子侨 张婧 余洁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48-1859,共12页
脆弱性理论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及机理分析的重要工具,为可持续性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汉长安城大遗址区为例,基于脆弱性理论,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遗址区的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脆弱性空... 脆弱性理论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及机理分析的重要工具,为可持续性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汉长安城大遗址区为例,基于脆弱性理论,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遗址区的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遗址本体脆弱性程度普遍较低,低值区趋于集中分布,高值区零星分布于保护区边缘;社会脆弱性程度普遍较高,高值区趋向于集中,呈西、北高,东、南低空间格局;遗址区人地系统弱度脆弱性区域占总面积的27.2%,低度占23.8%,中度占27.9%,高度占11.7%,极度占9.4%,其空间分布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基本格局;城市化的冲击与胁迫是大遗址区人地系统脆弱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居民的理性行为选择是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内在动因,遗址保护政策的外部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遗址区 人地系统 脆弱性 形成机制 汉长安城
原文传递
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秦岭北麓乡村旅游地为例 被引量:186
9
作者 贺爱琳 杨新军 +1 位作者 陈佳 王子侨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74-181,共8页
选取秦岭北麓四个不同旅游发展阶段景区,采用半结构性访谈方法对景区周边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设计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农户分类,对乡村旅游影响下六种不同... 选取秦岭北麓四个不同旅游发展阶段景区,采用半结构性访谈方法对景区周边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设计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农户分类,对乡村旅游影响下六种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家庭特征、生计策略和生计资本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提出提高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包括:1乡村旅游深刻改变了农户传统的生计组合模式,农户生计方式发生变迁和重构,传统单一的生计方式趋于多样化;2在乡村旅游的影响下,当地农业生产功能衰退,大量传统生计农户向新型生计(旅游经营和务工结合)农户转化,形成六种不同理性偏好共存的生计模式;3乡村旅游发展改变了农户的生计资本储量和组合形式,改善了农户原有的生计环境。总体而言,当地农户生计资本规模有限,且不同类型农户生计资本的差异显著,传统生计型农户生计资本储量和生计活动多样性均明显低于旅游参与型农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生计 乡村旅游 农户生计 秦岭北麓
原文传递
道路建设对秦岭山区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一个社区恢复力的视角 被引量:68
10
作者 杨新军 石育中 王子侨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313-1326,共14页
社会—生态系统具有不可预期、自组织和多稳态体制等特征。道路建设是区域发展重要的干扰驱动因素,对局域社会—生态系统产生多要素和跨尺度的影响。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相关概念和分析框架,以道路建设为切入点,借鉴社会经济连... 社会—生态系统具有不可预期、自组织和多稳态体制等特征。道路建设是区域发展重要的干扰驱动因素,对局域社会—生态系统产生多要素和跨尺度的影响。基于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相关概念和分析框架,以道路建设为切入点,借鉴社会经济连通度概念,以商洛市为例,从区域(local)和社区(community)两个尺度,分析道路建设对欠发达山区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将社会—生态系统分解为经济增长、生态景观格局和乡村发展3个维度,选取商洛市统计年鉴、商州区遥感影像和典型农户调查3类数据,结合数理模型、遥感与GIS技术和问卷统计分析,对道路建设与经济发展,道路网络与景观破碎度变化以及高速公路(国道)建设对乡村社区恢复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道路扩张成为减贫的原因,却并非经济增长的动因,而经济增长却是道路网络扩展的原因;2道路建设增加了当地生态景观的破碎度,却提高了社会连通度,并且景观破碎度与社会连通度之间呈正相关;3在乡村社区尺度上,道路建设与社区恢复力之间呈现复杂关系,乡村社区恢复力可以从集体记忆、生计多样性和适应能力3个准则层选取相应的替代指标,通过对农户调查来分析和解释,运用逐步回归分析,识别了乡村社区恢复力的影响因素。最后,对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下的欠发达山区乡村恢复力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建设 社会-生态系统 恢复力 逐步回归分析 秦岭山区
原文传递
多适应目标下的山地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49
11
作者 温晓金 杨新军 王子侨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9-312,共14页
面对全球环境变化,识别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是可持续性研究的核心议题。山地城市发展条件受地形、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其人地关系更为脆弱,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需要权衡。针对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存在时空精度... 面对全球环境变化,识别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是可持续性研究的核心议题。山地城市发展条件受地形、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其人地关系更为脆弱,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需要权衡。针对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存在时空精度较粗、目标过于含糊的问题,以秦岭山地的商洛市为例,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设置不同适应目标,构建包括32个指标42项数据的山地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在空间差异上,柞水县的脆弱性程度较低,洛南县脆弱性程度最高;在1997-2013年间,脆弱性低值样本随时间变化有所升高,高值样本于2003-2008年间达到峰值;全市域脆弱性空间差异存在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2013年差异达到最小,区域差距有所缓和。在多适应目标下,商州区在重点开发导向下脆弱性最低,而柞水县、镇安县和商南县等更适于限制开发导向,不同适应目标导向会对脆弱性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在较高时空精度上探讨山地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指引,采用的多适应目标情景设置可以作为区域社会发展评价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 可持续发展 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 主体功能区
原文传递
基于干旱脆弱性的农户系统体制转换及其影响机制——以榆中县中连川乡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石翠萍 杨新军 +2 位作者 王子侨 陈佳 刘倩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7-82,39,共7页
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获取数据,基于社会—生态系统多体制视角,对农户系统体制及状态进行辨识,并构建农户对干旱的脆弱性指数对其进行评价;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识别农户系统体制转换影响因素,并从客观动因、主观动因和决定动因... 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获取数据,基于社会—生态系统多体制视角,对农户系统体制及状态进行辨识,并构建农户对干旱的脆弱性指数对其进行评价;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识别农户系统体制转换影响因素,并从客观动因、主观动因和决定动因三方面,探讨农户系统体制转换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1研究区农户系统体制从传统农业体制,向新型农业体制和非农型体制转换。农户由于自身转化力不同,转换结果存在差异。2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驱动系统体制发生转换,农户期望(教育支出和家庭责任)决定转换方向,农户转变生计方式的能力(行为认知、劳动力比重和社会网络)决定转换程度,在其作用下,农户体制和状态出现差异并最终导致脆弱性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生态系统多体制 农户体制转换 农户脆弱性 多元logistic
原文传递
社会—生态系统体制转换视角下的黄土高原乡村转型发展——以长武县洪家镇为例 被引量:25
13
作者 王子侨 石翠萍 +1 位作者 蒋维 杨新军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10-1524,共15页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的过程格局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运用体制转化理论及其研究框架,选取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为案例地,从村域尺度社会—生态系统体制变化为切入点揭示了当地乡村转型的背景和环境因素,重点探讨农户...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的过程格局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运用体制转化理论及其研究框架,选取陕西省长武县洪家镇为案例地,从村域尺度社会—生态系统体制变化为切入点揭示了当地乡村转型的背景和环境因素,重点探讨农户尺度的社会—生态系统体制转换影响因素及其稳健性,从微观角度审视西北乡村转型的基本特征,主要结论包括:1当地乡村社会—生态系统体制已由传统农业体制转变为新型农业体制,其中某些家庭体制正在向非农体制转换。2家庭特征是农户体制发生转换的客观条件;耕地质量、劳动力数量与质量是农户体制转换的内在动因;户主年龄、文化水平及社会网络是农户体制转换方向的决定因素。3农户家庭体制转换呈现出发散和聚合并存现象,且不同家庭的稳健性存在明显差异,基于种植业结构和收入对农户家庭进行分类,不同类型农户家庭体制的稳健型依次表现为其:苹果非农均衡型>非农收入主导型>粮食非农均衡型>苹果收入主导型>传统收入主导型。最后基于农户视角对乡村转型的微观研究进行探讨,并提出后续深化研究的方向和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 社会—生态系统(SESs) 体制转换 农户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基于乡镇尺度的黄土高原干旱脆弱性时空演变分析——以榆中县为例 被引量:6
14
作者 石育中 李文龙 +2 位作者 鲁大铭 王子侨 杨新军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30-2140,共11页
干旱脆弱性评价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减缓和应对干旱具有重要作用,乡镇尺度的干旱脆弱性评价为西北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引用干旱脆弱性分析框架,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构建... 干旱脆弱性评价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减缓和应对干旱具有重要作用,乡镇尺度的干旱脆弱性评价为西北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性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本文引用干旱脆弱性分析框架,从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选择甘肃榆中县作为黄土高原典型研究区域,采用2002—2015年统计数据、气象数据和遥感数据,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法等分析方法分别对指标权重、干旱脆弱性指数与类型及其空间集聚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榆中县干旱脆弱性指数呈波动式变化趋势,阶段性升降明显;(2)不同脆弱类型的乡镇数量由高到低分别为中脆弱>高脆弱>低脆弱,且高脆弱的乡镇数量增加趋势明显;(3)干旱脆弱性影响因素由高到低分别为年降水量、坡度、年平均气温、干旱影响面积、农民纯收入、人口密度和农业人口比例,年降水量为干旱脆弱性的首要决定因素;(4)干旱脆弱性热点区域总体格局呈现"南-北热中部冷"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地理集聚特征,且局部乡镇热点区域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脆弱性指数 Getis-Ord G*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农户尺度的黄土高原乡村干旱脆弱性及适应机理 被引量:8
15
作者 石育中 王俊 +2 位作者 王子侨 鲁大铭 杨新军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81-1293,共13页
干旱脆弱性及人类对干旱的适应机理分析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西北地区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性研究的新视角。本文运用Turner脆弱性分析框架,将其改进应用到黄土高原乡村农户的干旱脆弱性及其适应领域,选取榆中... 干旱脆弱性及人类对干旱的适应机理分析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西北地区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性研究的新视角。本文运用Turner脆弱性分析框架,将其改进应用到黄土高原乡村农户的干旱脆弱性及其适应领域,选取榆中县和长武县气象数据和农户调查数据,应用主成分分析、综合指数法、差异性分析和鲁棒性分析等方法分别对指标权重、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及其差异性与脆弱性指数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与检验,并从适应能力、适应策略和适应模式三个层面揭示适应机理。主要结论为:(1)中连川乡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大于洪家镇,且不同村落间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差异显著;(2)农户干旱适应机理为暴露—敏感性影响农户收入,农户生计系统是适应干旱暴露扰动的决定因子,农户类型、生计方式、土地利用、灌溉设施和政策扶持的差异性产生不同的适应模式和适应效果;(3)农户干旱脆弱性指数排名出现频率较高且排名变化范围较小,具有较强的鲁棒性,表明农户干旱脆弱性计算结果具有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干旱脆弱性 适应机理 鲁棒性分析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水资源约束下的河西走廊城市经济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戬 陈佳 +1 位作者 黄馨 王子侨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3-211,共9页
城市经济脆弱性作为当前脆弱性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为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和管理方法。依据城市经济脆弱性内涵,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构建了城市经济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经济脆弱性作为当前脆弱性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为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决策支持和管理方法。依据城市经济脆弱性内涵,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构建了城市经济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河西走廊地区及区域内五市的城市经济脆弱性,并采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区域城市经济脆弱性变化的因素。结果显示:(1) 2006—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城市经济脆弱性呈现出先曲折下降(2006—2011年)再波动上升趋势(2012—2015年);(2)河西走廊地区的城市经济脆弱性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经历了东西高、中部低到整体较高的演变过程;(3)阻碍河西走廊地区城市经济脆弱性降低的障碍因子由适应能力逐步转变为暴露度。针对河西走廊地区各市主要障碍因子,提出针对性优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脆弱性 熵权TOPSIS法 障碍度模型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乡村体制转换与转型发展 被引量:24
17
作者 鲁大铭 杨新军 +1 位作者 石育中 王子侨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8-364,共17页
农户生计方式的改变对研究黄土高原乡村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区的彬县、长武县和旬邑县为研究区,从体制转换的视角出发,基于模糊层次分析、地理探测器和多元线性回归等算法,模拟乡村体制演化的路径,甄别影响乡村转... 农户生计方式的改变对研究黄土高原乡村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区的彬县、长武县和旬邑县为研究区,从体制转换的视角出发,基于模糊层次分析、地理探测器和多元线性回归等算法,模拟乡村体制演化的路径,甄别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的微观要素,进一步揭示农户家庭体制转换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互馈机理。研究发现:①在研究区内抽样选择的130个乡村中,传统农业体制型乡村共有27个,主要分布于黄土梁地貌类型区,新型农业体制型乡村共有96个,主要分布于黄土塬地貌类型区,非农体制型乡村共有7个,主要分布于河谷地貌类型区;②当乡村地域系统由传统农业型体制向新型农业型体制转变,再至非农型体制的演化路径中,乡村转型发展度在三维空间坐标系中为倒"U"型变化趋势,乡村人口发展度在二维坐标系中表现为下凸递增趋势,乡村经济发展度在二维坐标系中表现为上凸递增趋势,农业经济发展度在二维坐标系中表现为倒"U"型发展趋势;③生计方式成为衔接农户家庭体制转换与乡村转型发展的控制性因素,在农户尺度上,由人力资本与自然资本决定,并直接影响到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在村域尺度上,通过与乡村地域系统的人口、经济和农业等3个维度的响应,引导乡村转型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 体制转换 地理探测器 微观机制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