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鲜、生、熟地黄药材中3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比较 被引量:54
1
作者 王宏洁 金亚红 +2 位作者 李鹏跃 李丽华 边宝林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1923-1925,共3页
关键词 熟地黄 活性成分含量 glutinosa 《神农本草经》 药材 玄参科植物 用药形式 功能主治
下载PDF
地黄中梓醇变化条件的探讨 被引量:52
2
作者 王宏洁 边宝林 +1 位作者 杨健 王铁军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408-409,共2页
地黄干燥、炮制后,经HPLC测定梓醇的含量明显降低。梓醇含量的变化与酸、碱性条件有关,而在水溶液中加热时间对其含量无明显改变。与单糖。
关键词 地黄 梓醇 成分变化 炮制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当归补血汤中阿魏酸的含量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宏洁 沈欣 +3 位作者 杨健 杨桦 边宝林 郭续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1998年第5期9-10,共2页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当归补血汤中阿魏酸进行了含量测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当归补血汤 阿魏酸 中药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种蟾皮中蟾蜍噻咛的含量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宏洁 杨立新 +3 位作者 高波 程明 杨健 边宝林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1期44-45,共2页
目的对不同种的蟾皮中蟾蜍噻咛的含量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种蟾皮中蟾蜍噻咛的含量,色谱柱WondsilTM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6∶94),检测波长226 nm,流速1.0 mL/min,柱温35℃。结果回归方程为Y... 目的对不同种的蟾皮中蟾蜍噻咛的含量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种蟾皮中蟾蜍噻咛的含量,色谱柱WondsilTM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6∶94),检测波长226 nm,流速1.0 mL/min,柱温35℃。结果回归方程为Y=6 945.3X+82.327,r2=0.999 4,平均回收率为98.57%,蟾皮中蟾蜍噻咛的质量分数在0.041 2~0.824μg。结论蟾蜍噻咛在不同种蟾皮药材中的含量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大蟾蜍 黑框蟾蜍 牛蛙 蟾蜍噻咛 蟾皮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鲜地黄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活性作用初探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宏洁 刘婷 +1 位作者 梁爱华 边宝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15-16,共2页
目的:对鲜地黄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寻找药效活性强的化合物。方法:采用化学分离手段,从鲜地黄新鲜的根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普鉴定谱分别为:毛蕊花糖苷(1)、梓醇(2)、桃叶珊瑚苷(3)、水苏糖(4)... 目的:对鲜地黄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寻找药效活性强的化合物。方法:采用化学分离手段,从鲜地黄新鲜的根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普鉴定谱分别为:毛蕊花糖苷(1)、梓醇(2)、桃叶珊瑚苷(3)、水苏糖(4)、胡萝卜苷(5)、β-谷甾醇(6)。并观察了体外毛蕊花糖苷对RAW细胞的作用。结论:毛蕊花糖苷对LPS诱导RAW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地黄 化学成分 鉴定 活性
下载PDF
饮片超微粉碎前后主要有效成分溶出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宏洁 司南 边宝林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111-1112,共2页
关键词 饮片 超微粉碎 有效成分 溶出量 对比研究
下载PDF
中药白薇中白薇正苷A含量测定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宏洁 司南 边宝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5-6,共2页
目的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道地药材直立白薇中有效成分白薇正苷A(CynanchumsideA)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 :对不同产地的药材进行了白薇正苷A的含量测定。结论 :为道地药材直立白薇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奠定了... 目的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道地药材直立白薇中有效成分白薇正苷A(CynanchumsideA)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结果 :对不同产地的药材进行了白薇正苷A的含量测定。结论 :为道地药材直立白薇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白薇 白薇正苷A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小承气汤化学成分研究及挥发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范妙璇 王宏洁 +2 位作者 李晓明 李鹏跃 边宝林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27-1031,共5页
目的:研究小承气汤化学成分及汤剂中挥发油的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凝胶等色谱分离化合物,并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对小承气汤水蒸气蒸馏所得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计算机检索结合人工解析。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 目的:研究小承气汤化学成分及汤剂中挥发油的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凝胶等色谱分离化合物,并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对小承气汤水蒸气蒸馏所得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计算机检索结合人工解析。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1),大黄素甲醚(2),厚朴酚(3),β-谷甾醇,(4),反式-肉桂酸(5),大黄素(6),芦荟大黄素(7),大黄酸(8),没食子酸(9),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10),橙皮苷(11)。从挥发油中鉴定出67个化合物,主要成分为对-聚伞花素(16.43%),D-柠檬烯(42.61%),δ-松油烯(14.46%),β-桉叶烯(5.42%)等。结论:提取分离的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小承气汤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承气汤 化学成分 挥发油 大黄 枳实 厚朴
下载PDF
用LC/ESI-MS/MS研究肉苁蓉与其代用品中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义明 张思巨 +5 位作者 罗国安 胡亚男 扈继萍 刘丽 朱瑛 王宏洁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839-842,共4页
目的 研究正品肉苁蓉及其习用品盐生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中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方法 采用LC/ESI MS/MS方法对正品肉苁蓉及其习用品盐生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中的 7种苯乙醇苷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及相对含量测定。结果 正... 目的 研究正品肉苁蓉及其习用品盐生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中的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方法 采用LC/ESI MS/MS方法对正品肉苁蓉及其习用品盐生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中的 7种苯乙醇苷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及相对含量测定。结果 正品肉苁蓉中鉴别出 7种苯乙醇苷类化合物 ;而盐生肉苁蓉中只含 6种 ;管花肉苁蓉中只含 5种 ,而且 3种肉苁蓉中苯乙醇苷含量也有差别。结论  3种肉苁蓉中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是区别各种肉苁蓉的特征成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 苯乙醇苷类 LC/ESI-MS/MS法
下载PDF
附子单煎以及与浙贝母合煎后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有毒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45
10
作者 边宝林 司南 +2 位作者 王宏洁 杨健 何希荣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9-10,共2页
目的:应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附子中有毒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色谱方法,比较附子单煎、附子与浙贝母合煎后有毒成分的变化趋势,从而从化学成分变化角度证明中医理论———十八反的科学内涵;方法:试验用二氯甲... 目的:应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附子中有毒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色谱方法,比较附子单煎、附子与浙贝母合煎后有毒成分的变化趋势,从而从化学成分变化角度证明中医理论———十八反的科学内涵;方法:试验用二氯甲烷(CH2CL2)和三氯甲烷(CHCL3)分别对采用同一煎煮条件得到的单煎、合煎物进行萃取处理,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ⅥD高效液相色谱法中规定对该样品进行HPlC测定;结果:发现在相同处理条件下,附子与浙贝母合煎样品中的有毒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含量高于附子单煎样品;在此测定条件下可以有效的分离上述3种成分,且测定成分附近没有干扰峰;结论:经过与浙贝母合并煎煮后,有毒成分乌头碱、次乌头以及新乌头碱的含量显著提高,从化学成分变化的角度证明中药配伍理论———“十八反”具有科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 附子 浙贝母 有毒成份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肉苁蓉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思巨 刘丽 +2 位作者 张淑运 扈继萍 王宏洁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59-361,共3页
目的 :制订肉苁蓉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 :建立 5种活性成分类叶升麻苷、松果萄苷、肉苁蓉苷A、甜菜碱和甘露醇的TLC定性鉴别及类叶升麻苷的RP HPLC测定方法。结果 :14个药材和 11个饮片样品的薄层色谱斑点清晰 ,专属性强 ;麦角甾苷在 0 ... 目的 :制订肉苁蓉药材的质量标准。方法 :建立 5种活性成分类叶升麻苷、松果萄苷、肉苁蓉苷A、甜菜碱和甘露醇的TLC定性鉴别及类叶升麻苷的RP HPLC测定方法。结果 :14个药材和 11个饮片样品的薄层色谱斑点清晰 ,专属性强 ;麦角甾苷在 0 .15~ 1.2 0 μg线性关系良好 ,平均回收率 98.0 % ,RSD 0 .95 %。 结论 :本法可作为肉苁蓉药材的质量控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 类叶升麻苷 松果萄苷 肉苁蓉苷A
下载PDF
白薇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边宝林 王宏洁 +1 位作者 司南 杨键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990-991,共2页
关键词 化学成分 C21甾体苷 《神农本草经》 《中国药典》 蔓生白薇 清热凉血 利尿通淋 骨蒸潮热 苷类成分 直立白薇 临床用 肺结核 干燥根
下载PDF
鲜地黄及不同干燥条件下的生地黄中麦角甾甙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18
13
作者 边宝林 王宏洁 +2 位作者 沈欣 杨健 杨桦 《中成药》 CAS CSCD 1997年第8期20-21,共2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地黄鲜品及其不同干燥条件下的样品中麦角甾甙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鲜地黄中麦角甾甙的含量在0.1%以上,而干燥后的生地黄中其含量明显降低。
关键词 地黄 麦角甾甙 高效液相色谱 干燥
下载PDF
莲子心总生物碱滴丸的制备工艺及含量测定 被引量:18
14
作者 柳伟 王宏洁 +1 位作者 司南 边宝林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581-584,共4页
目的:研究影响莲子心总生物碱滴丸制备工艺的各种因素,确立最佳制备工艺和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滴丸的溶散时限、圆整度及丸重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对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同时采用HPLC测定滴丸中莲心碱、异莲心碱、甲基莲心碱的含... 目的:研究影响莲子心总生物碱滴丸制备工艺的各种因素,确立最佳制备工艺和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滴丸的溶散时限、圆整度及丸重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对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同时采用HPLC测定滴丸中莲心碱、异莲心碱、甲基莲心碱的含量。结果:最佳工艺为总生物碱提取物与含75%PEG4000复合基质比例为1∶5,药液温度85℃,冷却液为二甲基硅油,冷却温度10℃,冷却柱长为100 cm,滴距4 cm,滴速30滴/m in;滴丸中生物碱平均质量分数:莲心碱为24.6 mg.g-1、异莲心碱为24.7 mg.g-1、甲基莲心碱为79.4 mg.g-1,总生物碱为128.7 mg.g-1。结论:制得的滴丸溶散时限、圆整度及丸重均符合质量要求,测定方法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莲子心总生物碱 滴丸 制备工艺
下载PDF
不同干燥条件对鲜地黄中梓醇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边宝林 杨健 +2 位作者 王宏洁 倪慕云 贾仲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46-347,共2页
不同干燥条件对鲜地黄中梓醇含量的影响边宝林杨健王宏洁倪慕云贾仲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asaLibosch.的块根。在临床用药中分为鲜地黄、干... 不同干燥条件对鲜地黄中梓醇含量的影响边宝林杨健王宏洁倪慕云贾仲华(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asaLibosch.的块根。在临床用药中分为鲜地黄、干地黄(生地黄)及熟地黄3种,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鲜地黄 干燥 梓醇
下载PDF
黄连解毒汤化学成分及其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杨阳 赵海誉 +5 位作者 宋建芳 王宏洁 杨健 司南 刘庆山 边宝林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99-1603,共5页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的化学成分,并探索该复方及其代表性成分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方法运用大孔树脂、硅胶、C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对黄连解毒汤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应用UV、MS、NMR等技术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的化学成分,并探索该复方及其代表性成分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方法运用大孔树脂、硅胶、C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对黄连解毒汤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应用UV、MS、NMR等技术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并运用体外神经细胞保护的药理模型,对黄连解毒汤和其中京尼平苷、小檗碱、黄芩苷进行了神经保护作用的筛选。结果从黄连解毒汤中分离鉴定了19个化合物,分别为小檗碱(1),巴马亭(2),黄芩苷(3),黄芩素(4),汉黄芩素(5),千层纸素A(6),京尼平苷(7),鸡屎藤次苷甲酯(8),京尼平-1-O-β-D龙胆双糖苷(9),6''-O-对香豆酰京尼平龙胆双糖苷(10),黄柏内酯(11),蔗糖(12),D-甘露醇(13),粘毛黄芩素Ⅲ(14),栀子苷(15),羟异栀子苷(16),Jasminosides B(17),藏红花酸(18),5-羟基吡啶-2-甲酸甲酯(19);研究了黄连解毒汤和其中主成分京尼平苷、小檗碱、黄芩苷对PC12细胞和原代神经元细胞的损伤保护作用。结论化合物15~19为首次从该复方中分离得到,5-羟基吡啶-2-甲酸甲酯在组成该复方的四种单味药中均未见报道;神经细胞保护实验结果表明黄连解毒汤和其中京尼平苷、小檗碱、黄芩苷单体均具有神经细胞保护作用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解毒汤 化学成分 神经保护作用
下载PDF
黄连解毒汤来源及用药剂量换算的考证 被引量:19
17
作者 司南 杨阳 +4 位作者 王巍 宋建芳 赵海誉 边宝林 王宏洁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2年第2期31-33,共3页
黄连解毒汤作为清热泻火的经典方剂,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本方立意在于清热泻火解毒,主治一切火毒至盛病证,不论表里上下,皆可加减用之。对于黄连解毒汤的研究和应用屡见不鲜,但是对于其处方来源文献报道混乱;用药品种不明确;处方用量... 黄连解毒汤作为清热泻火的经典方剂,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本方立意在于清热泻火解毒,主治一切火毒至盛病证,不论表里上下,皆可加减用之。对于黄连解毒汤的研究和应用屡见不鲜,但是对于其处方来源文献报道混乱;用药品种不明确;处方用量换算基础不清晰。本文通过文献的查阅和整理,对于黄连解毒汤的来源、用药品种及剂量换算进行了整理和确证,阐明了黄连解毒汤方的经方用法,为临床及研究上黄连解毒汤更加合理有效的运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连解毒汤 处方来源 用药品种 处方用量
下载PDF
地黄及其炮制品中总糖及几种主要糖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43
18
作者 边宝林 王宏洁 倪慕云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469-471,共3页
通过分光光度比色法、薄层扫描法,分别对地黄炮制前后的总糖及4种主要糖的含量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地黄 炮制品 含量 测定
下载PDF
血清PIVKA-Ⅱ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19
作者 朱宇 王海 +6 位作者 王宏洁 王慜杰 韩彬彬 张春 李学祥 杜君 齐军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7期513-516,共4页
目的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中的人异常凝血酶原即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PIVKA—Ⅱ)的浓度,并评价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IVKA—Ⅱ和AFP检测试剂盒,分别对136例治疗前的肝癌患者(包括80例早期肝癌和56例中晚期肝癌)... 目的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中的人异常凝血酶原即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PIVKA—Ⅱ)的浓度,并评价其对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PIVKA—Ⅱ和AFP检测试剂盒,分别对136例治疗前的肝癌患者(包括80例早期肝癌和56例中晚期肝癌),56例肝炎患者和136例健康者血清样本进行检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PIVKA—Ⅱ和甲胎蛋白(AFP)的检测效能,并确定PIVKA—Ⅱ检测肝癌的临界值。比较PIVKA—Ⅱ和AFP检测肝癌的灵敏度和准确率。结果健康组、慢性肝炎组、早期肝癌组和中晚期肝癌组的血清PIVKA—Ⅱ的中位浓度分别为18.0(15.0~20.0)mAU/ml、18.0(14,0~23.0)mAU/ml、345.0(31.8~3787.0)mAU/ml和1008.5(30.3~25788.0)mAU/ml,早期肝癌组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1)和慢性肝炎组(P〈0.001),低于中晚期肝癌组(P=0.375)。血清PIVKA—Ⅱ检测肝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6(95%C10.908—0.964),显著优于AFP的检测能力[VS.0.848(95%c10.800~0.896),z值=3.580,P〈0.001]。PIVKA-Ⅱ检测肝癌的最佳临界值为25.5mAU/ml,此时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90.6%。联合PIVKA—Ⅱ和AFP检测,可增加肝癌诊断的灵敏度(VS.PIVKA—Ⅱ,P=0.036;vs.AFP,P〈0.001)。结论血清PIVKA—Ⅱ对于肝癌的诊断效能优于AFP,可作为肝癌早期筛查的血清标志物应甩于临床,为肝癌的早诊早治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人异常凝血酶原 诊断
下载PDF
中医证候上火与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 被引量:7
20
作者 周严严 赵海誉 +4 位作者 王宏洁 司南 王彦礼 杨健 边宝林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97-102,110,共7页
[目的]阐明中医证候"上火"及引起"上火"的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整理和总结"上火"与炎症免疫、氧化应激、能量和脂质代谢、调节中枢神经递质以及菌群的文献,并通过文献中差异性分析找到引起... [目的]阐明中医证候"上火"及引起"上火"的生物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整理和总结"上火"与炎症免疫、氧化应激、能量和脂质代谢、调节中枢神经递质以及菌群的文献,并通过文献中差异性分析找到引起"上火"的生物标志物,探讨这些生物标志物与中医证候"上火"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上火是以"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因子-能量相关因子"为主要指标,炎症因子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白细胞介素-4 (interleukin-4, IL-4)、白细胞介素-10 (interleukin-10, 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 MCP-1)等的释放与合成。氧化应激因子主要包括活性氧(reactive oxtgen species, ROS)、4-羟基壬烯酸(4-hydroxynonenal, 4-HNE)、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超氧化物歧化酶3 (superoxide dismutase 3, SOD3)、丙二醛(malonaldehyde, MDA)等;能量相关因子主要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和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phate, ATP),能量代谢相关的变化主要集中在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脂质代谢,并且这些指标同时受中枢神经系统(集中于神经递质)和菌群的影响。[结论]"上火"影响的生物标志物集中于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因子和能量相关因子,这为下一步找到临床可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火 生物标志物 炎症免疫 氧化应激 能量代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