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抗凝血剂对褐家鼠和小白鼠凝血酶原时间作用的研究
1
作者 李述杨 张昌庚 +1 位作者 张增炬 王家熊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5期326-329,共4页
目的:科学地衡量抗凝血剂对凝血酶原的破坏程度,比较第一代与第二代抗凝血剂对褐家鼠和小白鼠的毒杀能力。方法:以急性口服LD50和半LD50剂量对褐家鼠和小白鼠各灌胃10只,每24小时取尾部静脉血,用改良奎克氏全血法测定... 目的:科学地衡量抗凝血剂对凝血酶原的破坏程度,比较第一代与第二代抗凝血剂对褐家鼠和小白鼠的毒杀能力。方法:以急性口服LD50和半LD50剂量对褐家鼠和小白鼠各灌胃10只,每24小时取尾部静脉血,用改良奎克氏全血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褐家鼠24小时左右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48小时大部分试鼠凝血酶原时间超过200秒并出现死亡,120小时内绝大部分试鼠死亡。小白鼠在24小时左右凝血酶原时间稍有延长,48小时基本恢复正常,72小时急速延长到200秒以上,大部分试鼠在168小时内死亡。凝血酶原时间呈双峰型。结论:褐家鼠对3种抗凝血剂都敏感,小白鼠敏感性略低,尤其褐家鼠对敌鼠钠盐敏感性甚强,在以褐家鼠为优势种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剂 凝血酶原时间 半数致死量
下载PDF
三种抗凝血剂对褐家鼠和小白鼠的凝血酶原作用强度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述杨 张增炬 +1 位作者 王家熊 张昌庚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CAS 1998年第3期19-21,共3页
目的:如何科学地衡量抗凝血剂对凝血酶原的破坏程度,比较第一代抗凝血剂与第二代抗凝血剂对褐家鼠和小白鼠的毒杀能力。很有实际应用意义。抗凝血剂(溴敌隆,敌鼠钠盐,杀鼠醚等)在各地以及文献报道中灭鼠的效果说法不一。如何客观地评价... 目的:如何科学地衡量抗凝血剂对凝血酶原的破坏程度,比较第一代抗凝血剂与第二代抗凝血剂对褐家鼠和小白鼠的毒杀能力。很有实际应用意义。抗凝血剂(溴敌隆,敌鼠钠盐,杀鼠醚等)在各地以及文献报道中灭鼠的效果说法不一。如何客观地评价这类灭鼠药物的灭鼠效果,则应以其对凝血酶原的破坏强度和作用时间作具体的综合分析。为此设计并进行本实验。方法:以急性口服LD_(50)和半LD_(50)为剂量对褐家鼠和小白鼠灌胃各10只,每24h取尾部静脉血,用改良奎克氏全血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褐家鼠24h左右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48h大部分试鼠凝血酶原时间超过200s并出现死亡。120h内绝大部分试鼠死亡。小白鼠在24h左右凝血酶原时间稍有延长,48h又基本恢复正常,72h急聚延长到200s以上。大部分试鼠在168h内死亡。凝血酶原时间呈双峰型。结论:褐家鼠对三种抗凝血剂都敏感。小白鼠敏感性略低。尤其褐家鼠对敌鼠钠盐敏感性甚强,在以褐家鼠为优势种的地区,敌鼠钠盐不失为一种上佳灭鼠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剂 凝血酶原时间 LD50 1/2LD50
全文增补中
福建省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何似 陈阳 +3 位作者 林文 王家熊 李述杨 邓艳琴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6-27,共2页
目的掌握我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动态,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全省疫情报告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笼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应用免疫荧光法对鼠肺进行HFRS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2010年全省共报告HFRS病例171例,死亡1例。病例... 目的掌握我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动态,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全省疫情报告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笼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应用免疫荧光法对鼠肺进行HFRS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2010年全省共报告HFRS病例171例,死亡1例。病例分布于58个县、市(区),发病率居前3的是南平、宁德和福州市;宿主动物监测,室内平均鼠密度5.6%,褐家鼠占48.0%(178/371),鼠携带HFRS病毒率为5.8%。混合型疫区周宁县野外鼠密度4.8%,黑线姬鼠占17.2%,黑线姬鼠和针毛鼠携带HFRS病毒率17.2%(5/29)。首次从华安褐家鼠中检出HFRS病毒抗原。调查证实HFRS的主要传染源仍为褐家鼠。结论 2010年福建省HFRS发病数较2009年下降了14.8%,但福州、漳州及泉州社区市疫情呈上升趋势,地区分布呈高度散发。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及传染源仍以褐家鼠为主,周宁县野外鼠带毒率高,须进一步加强闽北地区混合型疫区野外鼠HFRS的监测,严防疾病暴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宿主动物 鼠密度 鼠带毒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