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大气混合层高度变化特征及其与PM_(2.5)浓度之间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炜桦 王寅钧 +2 位作者 赵晓莉 王敏 罗磊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2期62-69,共8页
利用四川盆地2016-2018年的探空资料,估算了3个代表地区(成都、宜宾、达州)最大混合层高度(MMH),运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边界层高度(ERA-PBLH)验证MMH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了MMH的概率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同期PM_(2.5)日均... 利用四川盆地2016-2018年的探空资料,估算了3个代表地区(成都、宜宾、达州)最大混合层高度(MMH),运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边界层高度(ERA-PBLH)验证MMH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了MMH的概率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并结合同期PM_(2.5)日均浓度资料及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探讨了MMH和其他气象因子与PM_(2.5)日均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盆地MMH整体偏低。在季节分布上,成都和宜宾MMH春季的最高,秋季的最低,达州夏季的最高,冬季的最低,这种地区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来自感热通量及水汽条件的季节变化。总体上PM_(2.5)日均浓度随MMH的升高而逐渐减小。重污染天气多发生在MMH较低、相对湿度较大的情况下,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限制了混合层的增高,并且气溶胶吸湿增长作用明显,污染物容易聚集。盆地PM_(2.5)浓度的高值主要集中在风速为1.0 m/s左右,盆地内空气流入对当地污染物浓度有明显的增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混合层高度 特征分析 PM_(2.5) 气象因子
下载PDF
基于地基C波段垂直雷达的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湍流特征研究
2
作者 洪岚 王寅钧 +1 位作者 阮征 鲍艳松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397,共13页
基于2014年7—8月那曲地区不同来源的边界层高度资料(包括C波段调频连续波垂直探测雷达(BLH_(CR))、L波段探空(BLH_(SD))、梯度塔观测及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集(BLH_(ERA5))),分析了边界层高度(BLH)、不同感热通量(SH)和稳定度(z/L或BLH_(... 基于2014年7—8月那曲地区不同来源的边界层高度资料(包括C波段调频连续波垂直探测雷达(BLH_(CR))、L波段探空(BLH_(SD))、梯度塔观测及欧洲中心再分析数据集(BLH_(ERA5))),分析了边界层高度(BLH)、不同感热通量(SH)和稳定度(z/L或BLH_(CR)/L)条件下近地层和混合层湍流统计特征及湍流谱。主要结果如下:(1)BLH_(CR)、BLH_(SD)与BLH_(ERA5)互相之间有很好的相关,均方根偏差约为0.6 km。那曲地区BLH_(CR)的日变化较为明显,日较差中值为0.7—0.8 km。在北京时16时BLH_(CR)达最大,样本中值约为1.2 km。(2)随着感热通量增大,近地层垂直速度标准差(σ_(w))、温度标准差(σT)、温度与垂直速度相关系数(R_(wT))逐渐增大,σT增大速率呈线性,σ_(w)和R_(wT)的增大速率在感热通量超过一定阈值后逐渐减小。当-z/L<0.3时,σT和R_(wT)随-z/L增大迅速增大;-z/L≥0.3时增速明显趋缓。(3)混合层内湍流垂直速度方差(σ_(w)^(2))最大值出现在(0.25—0.3)×BLH_(CR)高度,平均值为1.2—1.3 m^(2)/s^(2)。强不稳定时混合层内σ_(w)^(2)略小于弱不稳定;σ_(w)^(2)平均值随感热通量增大而增大。归一化湍流垂直速度方差(σ_(w)^(2)/w_*2)随z/BLH_(CR)增大先迅速增大后逐渐减小,极大值出现在0.35×BLH_(CR)附近。(4)随着不稳定层结的增强,近地层和混合层的归一化垂直速度谱均谱峰左移,谱峰对应的归一化功率谱密度变大。强不稳定时湍流尺度变大、能量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边界层高度 青藏高原 频谱分析 湍流特征
下载PDF
一次雷暴天气发生发展的水汽图和红外云图特征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寅钧 陈渭民 吴彬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6-134,共9页
通过MTSAT的水汽图和红外云图,结合天气图、NCEP资料、地闪实况资料和探空数据对在高空急流影响下的暗区雷暴实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暗区雷暴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经过白天太阳辐射对晴空区(水汽图暗区)近地面的加热作用,大气不稳... 通过MTSAT的水汽图和红外云图,结合天气图、NCEP资料、地闪实况资料和探空数据对在高空急流影响下的暗区雷暴实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暗区雷暴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经过白天太阳辐射对晴空区(水汽图暗区)近地面的加热作用,大气不稳定能量增加,在一定条件下,午后强雷暴时常发生发展于高空急流左侧的晴空区中;而在水汽图上,高空急流与水汽图上的干区、湿区间有明显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又与强雷暴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是雷暴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雷暴云发展过程中,地闪时空分布在卫星云图上有着明显的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云图 暗区雷暴 高空急流
下载PDF
MM5和ETA相似理论近地层方案对农田下垫面通量模拟比较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寅钧 周明煜 +1 位作者 徐祥德 孙绩华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7-691,共15页
近地层湍流通量计算对于中尺度数值模式有重要意义,湍流通量的参数化是当前大气边界层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选择青藏高原东缘大理观象台边界层通量观测系统,离线测试了WRF区域模式中的两种常用的近地层参数化方案(MM5相似理论非迭代方案... 近地层湍流通量计算对于中尺度数值模式有重要意义,湍流通量的参数化是当前大气边界层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选择青藏高原东缘大理观象台边界层通量观测系统,离线测试了WRF区域模式中的两种常用的近地层参数化方案(MM5相似理论非迭代方案A和ETA相似理论迭代方案B),并将参数化方案计算结果与边界层铁塔涡动相关法的观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在大理观象台观测场不同植被随季节交替的状况下,根据边界层铁塔4层高度风速拟合,发现近地层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将拟合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输入模式参数化方案进行通量计算。结果表明:稳定度是影响近地层参数化方案精度的重要因素,在不稳定条件下方案B低估了动量通量,方案A优于方案B,而在稳定条件下方案A低估了动量通量,方案B优于方案A,两种方案总体来看误差不大。对于大理边界层通量观测场农田植被交替的环境条件,不同季节下垫面植被类型的差异,以及植被的稀疏对近地层参数化方案湍流通量计算结果的精度有显著影响。方案B考虑了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_0和热量粗糙度z_(0h)的差异,不稳定条件下感热通量计算结果在裸土或稀少植被条件下明显优于方案A。针对方案B不稳定条件下感热通量计算结果在裸土下垫面仍出现高估的现象,使用了Zeng等1998年提出的用辐射地表温度订正裸土下垫面感热能量方法后,计算结果也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RF模式 近地层湍流通量 参数化 大理边界层观测资料
下载PDF
高原东南缘大气近地层湍能特征与边界层动力、热力结构相关特征 被引量:19
5
作者 徐祥德 王寅钧 +1 位作者 赵天良 姚文清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65-1173,共9页
基于云南省大理2008年3、5、7月GPS加密探空试验时段(14和02时)资料,结合边界层铁塔综合观测资料,采用温度梯度法、逆温强度法和涡动相关法分别计算高原东南缘对流边界层(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CBL)及稳定边界层(stable boundary l... 基于云南省大理2008年3、5、7月GPS加密探空试验时段(14和02时)资料,结合边界层铁塔综合观测资料,采用温度梯度法、逆温强度法和涡动相关法分别计算高原东南缘对流边界层(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CBL)及稳定边界层(stable boundary layer,SBL)顶高度,通过计算获取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湍流动能、切变项以及浮力项与大气动力、热力过程垂直相关特征综合分析,可发现湍能方程中浮力项、感热、潜热通量与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获取的大气视热源相关特征显著,这某种程度反映了高原东南缘近地层大气湍流动量、热量输送对低层大气视热源Q_1的重要贡献。低层视热源Q_1亦表现出与湍能方程分量类似的日变化周期,此特征反映了高原东南缘大气热源变化与下垫面水热过程及其湍流输送日变化密切相关;浮力项与湍能等项对大气低层热源与涡动特征、热力混合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低层大气视热源、水汽汇均与边界层高度有显著相关,综合分析结果某种程度描述了青藏高原东南缘近地层湍流动量、热量输送状况与低层大气热源,热力混合边界层结构的综合相关物理图像,初步探索了高原东南缘对流活跃区大气湍流运动与大气动力、热力过程相互作用特征。研究表明近地层湍流通量变化某种程度可反映未来局地大气视热源垂直结构变化的"强信号"特征。本文上述研究结论也可启发我们进一步关注近地层湍流通量异常变化特征及其对局地降水过程大气热源结构演变的影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通量 湍能分量 大气动力 热力结构 边界层高度
下载PDF
特殊大地形背景下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过程及其大气水分循环结构 被引量:12
6
作者 徐祥德 王寅钧 +2 位作者 魏文寿 赵天良 徐洪雄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4年第2期1-11,共11页
对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过程和复杂的大气水分循环结构进行了分析,采用常规气象观测、探空及其不同网格NCEP等再分析数据,通过塔里木盆地视热源、水汽汇、涡度、散度三维动力结构以及相关小波周期分析、水汽输送通道相关矢量场及其Fluxpar... 对塔里木盆地夏季降水过程和复杂的大气水分循环结构进行了分析,采用常规气象观测、探空及其不同网格NCEP等再分析数据,通过塔里木盆地视热源、水汽汇、涡度、散度三维动力结构以及相关小波周期分析、水汽输送通道相关矢量场及其Fluxpart轨迹模型等各类方法,综合剖析该区域大气热源与夏季降水过程及其水分循环结构特征。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界层辐射强日变化叠加上周边C型大地形"山谷风"效应,导致高山环抱盆地及沙漠区的独特水、热过程与局地环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视热源 水汽汇 降水特征
下载PDF
小兴安岭近地层湍流能谱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孙鹏飞 范广洲 +3 位作者 曲哲 刘星光 王寅钧 袁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4-383,共10页
利用小兴安岭南麓五营地区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的湍流速度谱、温度谱、湿度谱、协谱及局地各向同性特征。结果表明:三维速度(u、v、w)谱和垂直速度(w)与水平纵向速度(u)、温度(θ)的协谱(uw、θw)的谱峰均随... 利用小兴安岭南麓五营地区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资料,分析不同大气稳定度条件的湍流速度谱、温度谱、湿度谱、协谱及局地各向同性特征。结果表明:三维速度(u、v、w)谱和垂直速度(w)与水平纵向速度(u)、温度(θ)的协谱(uw、θw)的谱峰均随稳定度的增加而向高频端移动。湍流速度(u、v、w)谱、温度(θ)谱和湿度(q)谱在惯性副区均满足-2/3定律。uw协谱、θw协谱和垂直速度(w)与湿度(q)的协谱(qw)在惯性副区并不完全遵循-4/3定律,尤其是uw协谱的拟合斜率更接近-1。水平方向湍流谱峰波长范围为130~1820 m,垂直范围为49~113 m。温度谱谱峰波长范围为149~260 m,湿度谱谱峰波长范围为198~455 m。uw协谱谱峰波长范围为228~455 m,θw协谱谱峰波长范围为172~260 m,qw协谱谱峰波长范围为172~346 m。v谱在惯性副区基本满足局地各向同性,w谱在惯性副区不满足局地各向同性,可能与森林下垫面对垂直方向湍流大涡的破碎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下垫面 湍流谱 湍流协谱 局地各向同性
下载PDF
小兴安岭森林下垫面湍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孙鹏飞 范广洲 +3 位作者 王寅钧 王超 曲哲 马宏达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20-1031,共12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五营森林生态监测站内梯度观测塔上的涡度相关资料,分析森林下垫面湍流动力特征(湍流强度、湍流标准差等),并计算了零平面位移(d)、空气动力粗糙度长度(z_(0))和动量拖曳系数(C_(D))。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全年以西南风为主... 利用中国气象局五营森林生态监测站内梯度观测塔上的涡度相关资料,分析森林下垫面湍流动力特征(湍流强度、湍流标准差等),并计算了零平面位移(d)、空气动力粗糙度长度(z_(0))和动量拖曳系数(C_(D))。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全年以西南风为主,仅在夏季出现较多东北风。生长季(5—9月)湍流强度较强,非生长季(10月至次年4月)湍流强度较弱,水平风速的平均湍流强度为0.4,垂直风速的平均湍流强度为0.16。d和z_(0)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一致表现为生长季高,非生长季低的趋势,d和z_(0)平均值分别为18.56 m和1.21 m。不稳定条件时,三维风速的标准差均符合1/3次方相似规律;近中性条件时,无量纲三维风速标准差σ_(i)/u(i=u,v,w)在春季分别为2.81、2.73、1.20,夏季为2.62、2.53、1.10,秋季为2.63、2.51、1.14,冬季为2.74、2.54、1.17。温度和湿度的标准差在不稳定条件符合-1/3次方相似规律,春季拟合的系数分别为2.06和2.67,夏季为2.45和2.18,秋季为1.94和2.85,冬季为1.96和3.00。C_(D)在弱不稳定达到峰值,整体平均值为9.8×10^(-3),随粗糙度近似呈线性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下垫面 湍流强度 相似理论 零平面位移 粗糙度
下载PDF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M2.5 CONCENTRATION OVER CHINA 被引量:5
9
作者 WANG Yin-jun XU Xiang-de +1 位作者 ZHAO Yang WANG Min-zhong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18年第3期385-394,共10页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PBLH)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radiosonde sounding data, including120 L-band operational sites and 8 GPS sites in China. The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PBLH were analyzed us...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PBLH)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radiosonde sounding data, including120 L-band operational sites and 8 GPS sites in China. The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PBLH were analyzed using radiosonde sounding(OBS-PBLH) and ERA data(ERA-PBLH). Based on comparison and error analyses, we discussed the main error sources in these data.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PBLH variations under different regimes(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the neutral residual layer, and the stable boundary layer) can be well fitted by a Gamma distribution and the shape parameter k and scale parameter s values were obtained for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BLH were found in summer under these three regimes for different region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BLH and PM_(2.5) concentration generally follow a power law under very low or no precipitation conditions in the region of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in summer. The results usually deviated from this power distribution only under strong precipitation or high relative humidity conditions because of the effects of hygroscopic growth of aerosols or wet deposition. The OBS-PBLH provided a reasonable spatial distribution relative to ERA-PBLH.This indicates that OBS-PBLH has the potential for identifying the variation of PM_(2.5) concent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band and GPS sounding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 PM2.5 concentration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边界层对流与湍能结构特征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寅钧 徐祥德 +3 位作者 赵天良 孙绩华 姚文清 周明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43-855,共13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2008年3~8月大样本边界层铁塔观测系统超声和梯度资料、风廓线雷达和GPS探空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高原东南缘湍能分量(湍流动能、切变项和浮力项)强弱依赖于下垫面植被的变化状况,且与局地稳定度特征及...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2008年3~8月大样本边界层铁塔观测系统超声和梯度资料、风廓线雷达和GPS探空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发现高原东南缘湍能分量(湍流动能、切变项和浮力项)强弱依赖于下垫面植被的变化状况,且与局地稳定度特征及其动力、热力条件存在显著关系。近地层处于中性层结时,机械湍流较强,湍流动能主要贡献来源于切变项;当不稳定层结时大气湍流运动则以热力湍流为主,即浮力项较强,切变项较弱;在稳定层结时湍流发展呈间歇性特征,其中浮力项与切变项亦较弱,且湍流动能显著小于中性和不稳定状态。研究亦发现春季位于青藏高原大地形南坡的林芝站浮力项贡献显著大于高原大地形东南缘大理站,这反映了青藏高原南坡强对流活动过程中热力湍流的重要贡献,但位于高原东南缘山谷起伏、复杂地形区域的大理站近地层的机械湍流却显著大于高原南坡林芝站;从湍流-对流运动不同尺度相互作用视角,研究发现高原东南缘午时对流边界层CBL(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顶高可达1500~2500 m,边界层湍流动能、切变项、浮力项与对流边界层顶高、局地垂直运动均呈显著相关,且白天地面感热通量或浮力项的热力湍流作用对CBL发展高度亦有明显影响,而机械湍流的剪切作用影响却相对小;另外,近地层切变项机械湍流输送对垂直运动影响显著,尤其午前其对垂直运动影响高度可达2500~3000 m;春、夏季浮力项、切变项与垂直运动相关的日变化峰值均为大气层结显著不稳定阶段,尤其夏季层结不稳定背景下浮力项午后对垂直运动贡献显著。本文研究结论揭示出高原东南缘对流活动的湍能源驱动特征及其两者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探空 风廓线雷达 BL高度 湍流动能 湍能方程各项
原文传递
中国大地形东侧霾空间分布“避风港”效应及其“气候调节”影响下的年代际变异 被引量:52
11
作者 徐祥德 王寅钧 +3 位作者 赵天良 程兴宏 孟莹莹 丁国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32-1143,共12页
研究发现中国区域霾日空间分布的大地形影响与季节特征显著,在西风带背景下高原大地形东侧背风坡可构成"避风港"效应,其可能是中国东部区域霾日高频区域性分布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中国区域冬季为霾日高频时段,春、夏、秋季大部分区域... 研究发现中国区域霾日空间分布的大地形影响与季节特征显著,在西风带背景下高原大地形东侧背风坡可构成"避风港"效应,其可能是中国东部区域霾日高频区域性分布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中国区域冬季为霾日高频时段,春、夏、秋季大部分区域为霾日数低频区,但近10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持续加剧,中国东部霾高发时段由冬季延伸至春、秋、夏季,其呈现出大气环境恶化的"强信号"特征.虽然中国区域霾日数年际变化趋势主要依赖于污染源排放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区域CO2排放强度加大,但中国东部霾日频数年际变化却表现出波动型相对"平稳"缓升特征,此阶段中国东部对流层中下层出现了大气温度距平垂直结构"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状态,其有利于中国东部大气扩散或对流;而近10年阶段中国东部出现霾天气与大气污染排放同步加剧异常变化,2001-2012年期间中国东部对流层中下层则呈"上暖下冷"类似"逆温盖",即大气温度距平垂直结构出现年代际"逆转"趋势,此大气温度垂直结构年代际特征可能加剧了大气污染排放的环境影响效应,引发了中国东部大范围霾天气变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形 气候调节 逆温盖 年代际变化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亚洲水塔”效应和大气水分循环特征 被引量:44
12
作者 徐祥德 董李丽 +1 位作者 赵阳 王寅钧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7期2830-2841,共12页
青藏高原是东亚海陆气相互作用最敏感的地区之一.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结构特征不仅反映了西风气流与'大三角扇形'影响域季风水汽流的相互作用特征,而且凸现出该区域为全球能量、水汽的交换关键区,构成'亚洲水塔'形成... 青藏高原是东亚海陆气相互作用最敏感的地区之一.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结构特征不仅反映了西风气流与'大三角扇形'影响域季风水汽流的相互作用特征,而且凸现出该区域为全球能量、水汽的交换关键区,构成'亚洲水塔'形成的重要背景;隆升的高原地形和强大的表面辐射加热形成了局地上升对流和高耸入对流层中部中空'热源柱'.研究揭示出此'热力驱动'下青藏高原高、低层互为反环流类似台风的自激反馈机制,其提供了'亚洲水塔'水汽'汇流'与抽吸动力效应.'亚洲水塔'热源驱动机制有助于'世界屋脊'大气'热岛'、'湿岛'的形成和维持,使暖湿气流从低纬海洋向高原输送、汇聚.针对'世界屋脊'高原对流频繁、云降水异常特征,揭示出'世界屋脊'空气低密度条件对高原对流云的触发效应.分析表明,低纬热带海洋成为'亚洲水塔'大气水分循环的重要水汽源区,水汽源区可跨越赤道追踪到南半球.提出了青藏高原'热力驱动'下大气水分循环结构类似全球性大气'水塔'的观点,青藏高原特殊的跨半球大气水分循环构建出'亚洲水塔'和其周边地区独特的大气-水文功能体系.给出了西风与季风协同作用背景下青藏高原为核心区的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亚洲水塔'大气水分循环物理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亚洲水塔 大气水分循环 热力驱动机制 空气密度 物理图像
原文传递
不同季节气象条件对北京城区高黑碳浓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张宸赫 程兴宏 +6 位作者 赵天良 徐祥德 武云飞 张仁健 蔡雯悦 苏航 王寅钧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55-2264,共10页
利用2013年至2015年北京城区黑碳气溶胶(下文统称为"BC")和PM2.5观测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ECMWF边界层高度再分析资料和FNL/NCEP不同高度风速再分析资料,讨论了BC质量浓度及其在PM_(2.5)质量浓度中所占比例(下文统称&q... 利用2013年至2015年北京城区黑碳气溶胶(下文统称为"BC")和PM2.5观测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ECMWF边界层高度再分析资料和FNL/NCEP不同高度风速再分析资料,讨论了BC质量浓度及其在PM_(2.5)质量浓度中所占比例(下文统称"黑碳占比")的季节、月、日变化特征,并通过计算北京城区BC浓度与不同高度风速的相关矢量,分析了气象条件和外来输送对北京城区BC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研究时段内北京城区BC浓度平均值为(4.77±4.49)μg·m^(-3);黑碳占比为8.23%±5.47%.BC浓度和黑碳占比在春、夏季低,秋、冬季高,其日变化特征在4个季节均为"白天低夜间高"的单峰型特征.随着PM_(2.5)浓度的升高,BC浓度增大,黑碳占比减小.当北京地区风向为东北、东北偏东、东南和西南偏西(主风向)时,BC浓度与风速和边界层高度均呈反向变化,即随风速和边界层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另外不同季节BC浓度随风速变化的临界值及其变化速率不同.冬季高BC浓度时段,北京城区BC浓度在低层大气的关键影响区分别位于河北南部与山东交界地区以及河北西北部与山西内蒙交界地区;高空关键影响区主要位于北京以西的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气溶胶 黑碳占比 变化特征 气象因子 相关分析 外来输送
原文传递
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晴空对流边界层大涡模拟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敏仲 徐洪雄 +2 位作者 王寅钧 买买提艾力.买买提依明 张建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75-1286,共12页
为了探索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晴空对流边界层湍流结构和热对流运动规律,利用沙漠腹地探空及地表通量观测资料,开展了晴空对流边界层的大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沙漠夏季晴空条件下,对流边界层湍能主要由地表热力浮力对流产生,机械剪切... 为了探索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晴空对流边界层湍流结构和热对流运动规律,利用沙漠腹地探空及地表通量观测资料,开展了晴空对流边界层的大涡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沙漠夏季晴空条件下,对流边界层湍能主要由地表热力浮力对流产生,机械剪切对边界层湍能的贡献较小,小尺度湍涡对湍能的耗散随高度呈减弱趋势,边界层湍能变化呈现间歇性特点。(2)沙漠夏季晴空边界层中存在着有组织的热对流泡现象,热泡最大上升速度可超过4.0 m·s-1;沙漠热对流运动一般呈羽状和网状分布特征,在上升运动区周围伴随有大片的下沉辐散区域。(3)地表感热和逆温层顶盖强度是控制和影响沙漠对流边界层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感热增大,对流边界层变暖且高度升高;感热减小,对流边界层变冷且高度降低。在感热不变的条件下,逆温层顶盖强度越强,越不利于对流边界层发展,反之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克拉玛干沙漠 晴空 对流边界层 大涡模拟 热对流泡 湍流动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