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锡矿山剖面晚泥盆世底栖介形类及其大灭绝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尚启 马学平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2,共32页
研究的底栖介形类化石采自湖南锡矿山剖面晚泥盆世地层,共30属61种,含1新属,2未定属,13新种和20未定种。在晚泥盆世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之前和以后,根据底栖介形类的演化特征,分为正常期,包括3—5层;灭绝期,即6层;残存期,包括7,8,9a-c,1... 研究的底栖介形类化石采自湖南锡矿山剖面晚泥盆世地层,共30属61种,含1新属,2未定属,13新种和20未定种。在晚泥盆世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之前和以后,根据底栖介形类的演化特征,分为正常期,包括3—5层;灭绝期,即6层;残存期,包括7,8,9a-c,11—13,15层;和复苏期,即20层以上地层。在湖南锡矿山上泥盆统剖面上,底栖介形类动物群遭受到F/F灭绝事件的重创,正常期的37种中仅11种在残存期中幸免于难,24种在本剖面上消失,灭绝种约占65%。对于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的发生机制,虽有多种解释,但造成底栖介形类灭绝的主要原因更可能是缺(贫)氧或含毒环境和气候变化。根据底栖介形类生态组合特征,正常期的介形类动物群代表近岸浅水开阔海台地环境;复苏期的介形类动物群可能代表半局限海台地环境。根据正常期、残存期和复苏期介形类动物群的组成特征,它们所生存的海底为正常的含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介形类 晚泥盆世 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 锡矿山剖面 湖南
下载PDF
云南宁蒗大槽子泥盆纪介形类—古足目类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尚启 曹美珍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19-441,共23页
本文描述和图解介形类化石10属4,亚属和14种,包括1新属和6新种。其中古足目类8属,3亚属和12种;豆石目类1属,1亚属和1种;显壳亚目类1属和1种。这些介形类化石分别采自云南宁蒗大槽子泥盆系剖面大槽子组和碳山坪组。
关键词 介形类 古足目类 泥盆纪 云南宁蒗大槽子
下载PDF
云南宁蒗大槽子泥盆纪介形类—速足目类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尚启 曹美珍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60-474,共15页
本文报道了云南宁蒗大槽子泥盆系大槽子组和碳山坪组介形类12属25种,包括8新种。其中含速足目类10属23种,另含圆足目类2属2种。速足目类10属的12已知种和6新种以及圆足目类2属的2新种,在本文中作了描述和图解。
关键词 介形类 速足目类 泥盆纪 云南宁蒗大槽子
下载PDF
云南曲靖晚志留世和早泥盆世介形类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尚启 刘正明 李治本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63-389,465-468,共27页
该文研究的介形类化石材料,系采自云南曲靖潇湘水库剖面和翠峰山剖面晚志留世关底组、妙高组、玉龙寺组、早泥盆世下西山村组和西屯组,计18属、30种和1亚种,其中包括1新属、12新种和1新亚种。推测Parasargentina属及其种群代表晚志留世... 该文研究的介形类化石材料,系采自云南曲靖潇湘水库剖面和翠峰山剖面晚志留世关底组、妙高组、玉龙寺组、早泥盆世下西山村组和西屯组,计18属、30种和1亚种,其中包括1新属、12新种和1新亚种。推测Parasargentina属及其种群代表晚志留世;玉龙寺组(包括面店村组)归入上志留统较为合适。根据豆石介类“大颚肌痕”特征,建议将下西山村组和西屯组一齐划归到下泥盆统下部。关于志留系与泥盆系的界线,置于玉龙寺组与下西山村组之间为宜。文中还就介形类动物群的生态环境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亚纲 晚志留世 早泥盆世
下载PDF
华南泥盆纪分形类豆石分类一新族Sinoleperditiini 被引量:9
5
作者 王尚启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86-719,791-796,共34页
在华南,迄今只在泥盆纪地层中发现豆石介类(leperditiids)。由于它们均具有下垂“V”字型肌痕且此肌痕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向下延伸,被考虑是豆石介类中一独立的演化支系,并归一新族:Sinoleperditiini... 在华南,迄今只在泥盆纪地层中发现豆石介类(leperditiids)。由于它们均具有下垂“V”字型肌痕且此肌痕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向下延伸,被考虑是豆石介类中一独立的演化支系,并归一新族:Sinoleperditiini。此族,在华南地区含2属和6亚属:Sinoleperditia(Sinoleperditia)Wang,1989,S.(Pseudobriartina)subgen.nov.,S.(Yaosuoleprditia)subgen.nov,Paramoelleritia(Paralaperditia)Sun,1978,P.(Paramoelleritia)Wang,1976和P.(Brevilaperditia)subgen.nov.。重点探讨了此族的起源,演化型式及趋势和绝灭。指出“V”字型或下垂“V”字型肌的功能与闭壳肌可能是异曲同功,起闭壳作用;放射和横向条纹可能是闭壳肌和下垂“V”字型肌频繁收缩所致而不是血管束的痕迹,并可能具有排泻作用;DalelinaSun,1978是ParaleperditiaSun,1978的同物异名;ParaeoloperditiaAdachietIg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介形类 豆石介类 介形亚纲
下载PDF
云南曲靖翠峰山剖面中的分形类leperditiids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尚启 刘正明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40-155,264-266,共16页
描述介形类豆石介类(leperditiids)13种和瘤石介类(beyrichiids)2种,其中包括1新种。除1种产自云南宁菠昔腊坪油果木外,其余均产自曲靖翠峰山剖面下西山村组和西冲组。据已初步掌握的华南地块泥盆纪... 描述介形类豆石介类(leperditiids)13种和瘤石介类(beyrichiids)2种,其中包括1新种。除1种产自云南宁菠昔腊坪油果木外,其余均产自曲靖翠峰山剖面下西山村组和西冲组。据已初步掌握的华南地块泥盆纪更石介类的演化规律,推测下西山村组的地质时代可能属早泥盆世洛赫柯夫期(Lochkovian),西冲组下段可能属艾菲尔期(Eifelian),而百冲组中段则大致可与吉维特阶(Givetian)对比。同时指出“Leperditia”generosaJiang的产出层位可能是中泥盆统,而不是下二叠统。建议将志留系与泥盆系界线暂置于玉龙寺组与下西山村组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石介类 泥盆纪 云南曲靖 介形类
下载PDF
云南宁蒗大槽子泥盆纪介形类——平足目类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尚启 曹美珍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42-459,共18页
本文报道云南宁蒗大槽子泥盆系大槽子组和碳山坪组介形类平足目类11属20种,其中包括2新属(Ninglangela,Facticavelina)和11新种。这些介形类化石在生物地层、生态环境分析和生物地理区系区划上均有... 本文报道云南宁蒗大槽子泥盆系大槽子组和碳山坪组介形类平足目类11属20种,其中包括2新属(Ninglangela,Facticavelina)和11新种。这些介形类化石在生物地层、生态环境分析和生物地理区系区划上均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平足目类 泥盆纪 云南宁蒗大槽子
下载PDF
广西六景和刘家早泥盆世介形类中华豆石介族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尚启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31-348,共18页
报道广西六景和隆安刘家早泥盆世中华豆石介族1属、1亚属和20种,其中包括9新种和7未定种。根据统计,莲花山组的中华豆石介族下垂“V”字型肌痕与闭壳肌痕的垂直高度之比值约为0.70,而那高岭组的中华豆石介族下垂“V”字... 报道广西六景和隆安刘家早泥盆世中华豆石介族1属、1亚属和20种,其中包括9新种和7未定种。根据统计,莲花山组的中华豆石介族下垂“V”字型肌痕与闭壳肌痕的垂直高度之比值约为0.70,而那高岭组的中华豆石介族下垂“V”字型肌痕与闭壳肌痕的垂直高度之比值约为0.74。通过对中华豆石介族,特别是肌痕的研究认为,莲花山组可与云南曲靖西屯组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中华豆石介族 早泥盆世 广西
下载PDF
广西玉林樟木早泥盆世介形类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尚启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49-268,001,T002,共22页
本文描述的介形类化石采自广西玉林樟木北均塘剖面早泥盆世洛赫柯夫期(Lochkovian)和布拉格期(Pragian)地层,计10属,1亚属和19种,其中包括4新属(Sinoleperditia gen.nov.,Yulinentomozoe gen.nov.,Monosulco-entomozoe gen.nov.和 Trisu... 本文描述的介形类化石采自广西玉林樟木北均塘剖面早泥盆世洛赫柯夫期(Lochkovian)和布拉格期(Pragian)地层,计10属,1亚属和19种,其中包括4新属(Sinoleperditia gen.nov.,Yulinentomozoe gen.nov.,Monosulco-entomozoe gen.nov.和 Trisulcoentomozoegen.nov.,),8新种,1未定属和10未定种,同时创建一新亚科 Trisulcoentomozoin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玉林地区 早泥盆世 介形类
下载PDF
南疆阿尔金山环形山地区泥盆纪介形类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尚启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59-166,共8页
本文描述和图解的介形类化石材料系来自南疆阿尔金山环形山地区WF-34-1-2号样品,计8属、3亚属和10种。通过对这些属种的分析指出:(1)其所代表的地质时代是泥盆纪晚埃姆斯晚期到艾菲尔期,且更可能是晚埃姆斯晚期;(... 本文描述和图解的介形类化石材料系来自南疆阿尔金山环形山地区WF-34-1-2号样品,计8属、3亚属和10种。通过对这些属种的分析指出:(1)其所代表的地质时代是泥盆纪晚埃姆斯晚期到艾菲尔期,且更可能是晚埃姆斯晚期;(2)其生态组合为近岸浅水,特别是局限海环境类型;(3)属华南泥盆纪介形类动物地理区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泥盆纪 阿尔金山 南疆
下载PDF
广西德保四红山剖面早泥盆世介形类HOLLINACEANS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尚启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23-336,共14页
本文记述广西德保四红山剖面早泥盆世牙形刺p.serofinus带中荷尔介类介形类6属6种,包括4新属(Foeditatis,Miraculohollinella, Parasemibolbina和Valetudinis)和5新种。文中分析了荷尔介类同种异型特征,提出荷尔介类的新的分类方案,并... 本文记述广西德保四红山剖面早泥盆世牙形刺p.serofinus带中荷尔介类介形类6属6种,包括4新属(Foeditatis,Miraculohollinella, Parasemibolbina和Valetudinis)和5新种。文中分析了荷尔介类同种异型特征,提出荷尔介类的新的分类方案,并建立一新科(Foeditatidae)和两新亚科(Foeditatinae和Miraculohollihellin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泥盆世 介形类 四红山剖面
下载PDF
江西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及Hindeodus-Isarcicela的演化谱系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成源 王尚启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1-169,共19页
对江西修水清水岩乡东岭剖面和乐平沿沟剖面的再研究表明,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在东岭剖面首现于大冶组的最低层位,生物地层界线与岩石地层界线一致,仅比事件地层界线高5-6cm。沿沟剖面Hi... 对江西修水清水岩乡东岭剖面和乐平沿沟剖面的再研究表明,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在东岭剖面首现于大冶组的最低层位,生物地层界线与岩石地层界线一致,仅比事件地层界线高5-6cm。沿沟剖面Hindeodusparvus带厚仅36cm,其首现与岩石地层界线也一致。张克信等提出的H.latidentatus→H.parvus→H.turgidus→I.isarcica的演化谱系需作进一步修正。依据华南的资料,本文第一作者提出新的演化谱系:H.latidentatus→H.parvus→I.staeschei→I.isarcica。H.turgidus并不在此演化系列中,它属Hindeodus的另一分枝。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应区分出浮游相与浅水相。在浮游相,牙形刺序列为:(1)ClarkinachangxingensisC.deflecta带,(2)C.carinata带,(3)C.planata带。在浅水相,牙形刺序列为:(1)H.latidentatus带,(2)H.parvus带,(3)I.staeschei带,(4)I.isarcica带,(5)H.postparvus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二叠三叠系界线 演化谱系 古动物学
下载PDF
介形类的热酸解处理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彭金兰 王尚启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1-422,共2页
特定条件下 ,利用热酸解处理方法 ,可从碳酸盐岩中分析处理出完整、表面干净的介形类化石。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化石 采集 操作方法 介形类 热酸解处理法
下载PDF
浙江桐庐早二叠世船山组介形类化石 被引量:2
14
作者 颜铁增 王尚启 祁玉平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7-259,共13页
研究报道的介形类化石系采自浙江省桐庐县瑶林镇沈村剖面早二叠世船山组,计14 属4 亚属22 种,包括4新种和4未定种。其中12属4亚属和19种产自船山组第三段,并被归为Hollinella(Praehollinella) ema ciata Basslerella ola 组合,代表早二... 研究报道的介形类化石系采自浙江省桐庐县瑶林镇沈村剖面早二叠世船山组,计14 属4 亚属22 种,包括4新种和4未定种。其中12属4亚属和19种产自船山组第三段,并被归为Hollinella(Praehollinella) ema ciata Basslerella ola 组合,代表早二叠世船山世隆林期。牙形刺化石主要产自船山组第一段,带化石Streptogna thodus elegantulus 及其共生的其它牙形刺化石,指明船山组第一段的时代为中、晚卡西莫夫期到早格泽里期。根据介形类动物群生态组合和岩石特征,推测船山组第三段是在温暖的近岸浅水且为低能的开阔海环境下沉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化石 早二叠世 船山组 岩石特征 牙形刺 桐庐县 浙江省 组合和 动物群 亚属 新种 共生
下载PDF
宁夏卫宁盆地晚泥盆世中华豆石介族(介形类)的发现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尚启 虞子冶 王成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04-207,共4页
通过对中华巨石介族的研究,指出宁夏卫宁盆地中宁组下段为法门期滨海相沉积,泥盆纪时属华南生物地理区系。根据生物群和沉积建造的相似性,并结合古地磁资料分析、推测在晚泥盆世期间,包括卫宁盆地在内的河西走廊地体可能还未完全脱... 通过对中华巨石介族的研究,指出宁夏卫宁盆地中宁组下段为法门期滨海相沉积,泥盆纪时属华南生物地理区系。根据生物群和沉积建造的相似性,并结合古地磁资料分析、推测在晚泥盆世期间,包括卫宁盆地在内的河西走廊地体可能还未完全脱离华南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豆石介族 晚泥盆世 卫宁盆地 介形类 地层
原文传递
泥盆纪介形类中华豆石介族的生物地层学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尚启 彭金兰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267,共5页
介形类中华豆石介族(TribeSinoleperditiini)主要分布在华南及邻近地区.其所有成员均发育下垂“V”字型肌痕,是豆石介科中的一特殊类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下垂“V”字型肌痕不断向腹部延伸.中华豆石介族的产出时代仅限于泥盆纪,延限与... 介形类中华豆石介族(TribeSinoleperditiini)主要分布在华南及邻近地区.其所有成员均发育下垂“V”字型肌痕,是豆石介科中的一特殊类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下垂“V”字型肌痕不断向腹部延伸.中华豆石介族的产出时代仅限于泥盆纪,延限与泥盆纪几近一致.根据广西象州上伦村早艾姆斯期中-晚期上伦组中华豆石介族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所含下垂“V”字型肌痕垂直高度与闭壳肌痕垂直高度比值(th/ah)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生物地层序列——泥盆纪中华豆石介族生物地层序列.此序列由11个组合组成,涵盖泥盆系7个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盆纪 介形类 中华豆石介族 生物地层学 演化过程
原文传递
川南布拖县乌科志留纪早期介形类丽足介目(Myodocopida)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尚启 吴荣昌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8-372,共15页
乌科剖面位于四川布拖县乌科乡境内。在此剖面的石门坎组上碎屑岩段中产有相当丰富的介形类丽足介目,特别是球茎介科的化石。经研究、鉴定,初步划分出2个属和6个种,其中包括3个新种(Entomozoe bispinosa sp.nov.,E.suboblongasp.nov.,E.... 乌科剖面位于四川布拖县乌科乡境内。在此剖面的石门坎组上碎屑岩段中产有相当丰富的介形类丽足介目,特别是球茎介科的化石。经研究、鉴定,初步划分出2个属和6个种,其中包括3个新种(Entomozoe bispinosa sp.nov.,E.suboblongasp.nov.,E.wukeensis sp.nov.),1个比较种和2个未定种。在分析上述属、种,特别是相关种的地质、地理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并参考其他门类化石(如腕足类动物群)和岩石性质,提出石门坎组上碎屑岩段可能要低于笔石M.crispus带上部,大致相当于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早期。Entomozoe和球茎介科的最早代表推测是产自石门坎组上碎屑岩段Entomozoe的那些分子,如E.suboblongasp.nov.,而非E.tuberosa(Jones),1861(或其亲缘种E.aff.tuberosa)(Siveter et al.,1990,2006)。文中还就上述丽足介目动物群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石门坎组上碎屑岩段可能是在陆棚浅水到相对较深水、能量较低的、温暖的开阔海环境下沉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丽足介目 新种 志留纪 兰多维列世 特列奇期 古生态 乌科剖面 布拖县 四川
原文传递
越南北部Tong Vai Valley下泥盆统介形类Sinoleperditiinae(英文)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尚启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1-344,共14页
文中研究的介形类化石系由越南Tong-Dzuy等于1991年和1993年采自越南北部Tong Vai Valley地区Tong Vai剖面Khao Loc组的第二段。经初步研究鉴定,计2属、5种,分别是Sinoleperditia(Sinoleperditia)cf.yulinensis Wang,1994,S.(S.)liujing... 文中研究的介形类化石系由越南Tong-Dzuy等于1991年和1993年采自越南北部Tong Vai Valley地区Tong Vai剖面Khao Loc组的第二段。经初步研究鉴定,计2属、5种,分别是Sinoleperditia(Sinoleperditia)cf.yulinensis Wang,1994,S.(S.)liujingensis Wang,1996,S.(S.)subbrevis Wang,1994,S.(S.)tongvaiensis sp.nov.和Qujingsiasp.。除Qujingsiasp.是瘤石介科(Beyrichiidae)的分子外,其余均为中华豆石介亚科(Sinoleperditiinae)的成员。在中华豆石介亚科4个种中,共有7枚标本同时保存有下垂"V"型肌痕(trailing chevron muscle scar)和闭壳肌痕(adductor muscle scar),其下垂"V"型肌痕高度(th)与闭壳肌痕高度(ah)之比,变化从0.675到0.71,平均比值约为0.694。Khao Loc组第二段赋含中华豆石介亚科分子的层位大致可与云南曲靖地区西屯组下―中部和广西六景地区莲花山组下部对比,时代为中―晚洛霍考夫期,并倾向于晚洛霍考夫期。介形类生态组合及相关共生生物特征,表明Khao Loc组第二段赋含介形类化石的地层可能是在潮间带环境下沉积的。由于Tong Vai Valley地区Khao Loc组第二段产有中华豆石介亚科化石,故越南北部可能为华南泥盆纪介形类生物地理区系的组成部分。最近,赵文金等(Zhao et al.,2011)通过碳同位素地层和微脊椎动物组合序列的研究,指出云南曲靖地区的志留系―泥盆系界线(SDB)在玉龙寺组顶部或西山村组(下西山村组)的底部。这一界线与我们之前根据介形类,特别是中华豆石介亚科化石建议的界线一致(王尚启等,1992;王尚启,1994;方宗杰等,1994),进而证明我们之前推测的下西山村组下部时代,亦即中华豆石介亚科的始现时间为早洛霍考夫期是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豆石介亚科 早泥盆世 沉积环境Tong VAI Valley越南北部
原文传递
滇东曲靖志留-泥盆系界线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7
19
作者 方宗杰 蔡重阳 +7 位作者 王怿 李星学 高联达 王成源 耿良玉 王尚启 王念忠 李代芸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1-90,共10页
首次在曲靖玉龙寺组上易剥页岩中发现Pridolian期的化石证据。对多门类大化石及微体化石的分析研究表明,玉龙寺组属晚志留世晚期,下西山村组属早泥盆世早期,志留一泥盆系界线应从它们之间通过。
关键词 地层 志留纪 泥盆纪 界线 玉龙寺组
原文传递
湘中佘田桥剖面上泥盆统弗拉斯阶地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学平 孙元林 +1 位作者 白志强 王尚启 《地层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9-374,i004,共7页
湘中佘田桥剖面的佘田桥阶大致与弗拉斯阶范围一致 ,其下为吉维阶泥质灰岩 ,含腕足类 Emanuella tak-wanensis等及竹节石 Viriatellina kienelensis等。佘田桥阶自下而上分别为榴江组、蒸水河组、老江冲组。榴江组主要是紫红色粉砂质泥... 湘中佘田桥剖面的佘田桥阶大致与弗拉斯阶范围一致 ,其下为吉维阶泥质灰岩 ,含腕足类 Emanuella tak-wanensis等及竹节石 Viriatellina kienelensis等。佘田桥阶自下而上分别为榴江组、蒸水河组、老江冲组。榴江组主要是紫红色粉砂质泥岩 /粉砂岩互层、底部为黑色薄层硅质岩。蒸水河组下部以灰黑色及暗灰色钙质泥页岩为主 ,含介形虫 Bertillonella erecta、B.cicatricosa?、Franklinella calcarata、Entomozoe(N ehdentomis) tenera及菊石 Meso-beloceras?sp.;上部泥质灰岩、似瘤状灰岩、粉砂质泥岩含牙形石 Palmatolepis cf.semichatovae、大型菊石 Mantico-ceras sp.及介形虫 Entomozoe(N ehdentomis) pseudorichterina。老江冲组以泥页岩为主 ,顶部附近则出现一些泥质灰岩、似瘤状泥灰岩层 ,产丰富的小嘴贝类、无洞贝类及弓石燕类等腕足动物 ,少量海绵 (?)及珊瑚等。佘田桥阶的顶界与弗拉斯阶的顶界一致 ,即以无洞贝类和大量四射珊瑚的绝灭为标志 ,而 Yannanellina腕足动物群的出现开始于锡矿山阶 (或法门阶 )。综合各类化石资料 ,佘田桥剖面的榴江组大致相当于牙形石 falsiovalis带— punctata带 ,蒸水河组相当于 L ower hassi带— L ower rhenana带 ,老江冲组相当于 U pper rhenana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佘田桥 上泥盆统 弗拉斯阶 牙形石 菊石 介形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