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遗传分析研究
1
作者 郭子锋 王山荭 +2 位作者 刘甲成 刘爱平 李文学 《中国种业》 2023年第10期61-65,共5页
培育抗性品种是解决玉米穗腐病最有效的途径。以抗性不同的5个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双列杂交遗传交配设计,对杂交组合F_1和亲本在3个地点同时接种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采用Griffing固定模型和Hayman模型进行穗腐... 培育抗性品种是解决玉米穗腐病最有效的途径。以抗性不同的5个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双列杂交遗传交配设计,对杂交组合F_1和亲本在3个地点同时接种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采用Griffing固定模型和Hayman模型进行穗腐病和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以及产量等6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旨在研究正交和反交对杂种F1穗腐病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穗腐病和6个农艺性状在组合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穗腐病与6个农艺性状之间均未达到显著相关。7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反交配合力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玉米穗腐病的正交与反交接种后表型差异非常小。穗腐病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且为部分显性。利用亲本组配玉米杂交种时,抗性亲本作为父本或者母本并不影响杂交种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拟轮枝镰孢穗腐病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矮秆基因对小麦不同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山荭 孟凡华 +1 位作者 杨丽 刘秉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9,共5页
矮秆基因不仅降低株高 ,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也影响其它农艺性状。利用小麦品种丰抗 8号、北京 841和京 411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 ,研究矮秆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 :Rht10、Rht12延迟小麦抽穗期 ,Rht1b在丰抗 8号背景下抽穗较迟 ,... 矮秆基因不仅降低株高 ,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也影响其它农艺性状。利用小麦品种丰抗 8号、北京 841和京 411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 ,研究矮秆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 :Rht10、Rht12延迟小麦抽穗期 ,Rht1b在丰抗 8号背景下抽穗较迟 ,Rht1、Rht1s、Rht2和 Rht3基因对抽穗期无影响 ;矮秆基因在降低株高的同时一般也降低单株生物产量 ,但含有 Rht1、Rht1s、Rht1b、Rht2基因的矮秆系与对应的高秆系相比单株生物产量差异不显著 ,单株粒重差异也不显著 ,单株生物量的降低主要表现为秸秆重量的减少。含有 Rht3、Rht10和 Rht12基因的矮秆系与高秆系相比 ,单株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矮秆基因 近等基因等 农艺性状
下载PDF
不同遗传背景矮败小麦的性状表现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秉华 王山荭 +4 位作者 杨丽 鲍海滢 孟凡华 夏兰芹 薛国典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7-211,共5页
以 9种遗传背景的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为材料 ,研究了矮秆不育株的株高、抽穗期、开花期、每株穗数、穗长、每穗小穗数和异交结实率。结果表明 ,不仅矮秆不育株与高秆可育株的株高存在显著差异 ,而且不同遗传背景的矮秆不育株的株高也程... 以 9种遗传背景的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为材料 ,研究了矮秆不育株的株高、抽穗期、开花期、每株穗数、穗长、每穗小穗数和异交结实率。结果表明 ,不仅矮秆不育株与高秆可育株的株高存在显著差异 ,而且不同遗传背景的矮秆不育株的株高也程度不同的存在差异 ;矮秆不育株比高秆可育株的抽穗期平均晚 2天 ,而开花期平均晚 1天左右 ;在同样遗传背景下 ,矮秆不育株与高秆可育株的穗长、每穗小穗数没有实质性差异 ,每株穗数受环境影响较大 ,但 9种基因型的平均值接近 ;不同遗传背景的矮秆不育株的异交结实率差异明显 ,平均值为 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败小麦 近等基因系 性状表现 遗传背景
下载PDF
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宏伟 刘秉华 +2 位作者 周阳 杨丽 王山荭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5-29,共5页
矮败小麦是我国自主创制的小麦特异种质资源。其4D染色体上紧密连锁有显性矮秆基因Rht-D1c和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Ms2,因此,矮败小麦后代始终会分离出一半异交结实的矮秆不育株和一半自交结实的高矮秆可育株,是理想的遗传改良工具。经过... 矮败小麦是我国自主创制的小麦特异种质资源。其4D染色体上紧密连锁有显性矮秆基因Rht-D1c和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Ms2,因此,矮败小麦后代始终会分离出一半异交结实的矮秆不育株和一半自交结实的高矮秆可育株,是理想的遗传改良工具。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建立了方便高效的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在我国小麦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快速发展为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同时,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体系也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高效的技术平台。矮败小麦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结合,将为我国小麦育种技术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总结了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并对该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败小麦 矮秆 雄性不育 育种技术
下载PDF
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9
5
作者 鲍海滢 刘秉华 +2 位作者 王山荭 杨丽 夏兰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41-543,共3页
关键词 矮败小麦 近等基因系 分子检测 AFLP分子标记 遗传相似性
下载PDF
多效唑在小麦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徐惠君 王山荭 +3 位作者 楼奎福 杜丽璞 张崇霞 赵乐莲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637-639,共3页
组织培养已成为小麦育种工作中系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许多科学家在小麦远缘杂交中利用幼胚培养抢救杂种胚或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创造新种质.一些育种机构应用花药培养缩短杂种后代分离期育成了小麦新品种.在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的花药培养... 组织培养已成为小麦育种工作中系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许多科学家在小麦远缘杂交中利用幼胚培养抢救杂种胚或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创造新种质.一些育种机构应用花药培养缩短杂种后代分离期育成了小麦新品种.在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的花药培养以及幼胚幼穗培养大都始于4—5月,直到秋季天气较冷时移栽到温室或大田.再生植株在长时间的越夏培养中,往往表现生长弱,根系不发达,移栽时成活率低,很难满足育种对群体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唑 小麦 组织培养
下载PDF
小麦品种轮选518的选育及其特点 被引量:7
7
作者 杨丽 刘宏伟 +8 位作者 孟繁华 王山荭 周阳 朱光 张清海 位运粮 洪立中 张丽静 张明响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6-106,共1页
关键词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小麦品种 选育 中国农业科学院 科学研究所 小麦新品种 研究员 适应性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轮选987的选育及性状表现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丽 王山荭 刘秉华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3-53,共1页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是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我们利用矮败小麦开展轮回选择育种,已经探索出一套方便实用的轮回选择技术,并使矮败小麦群体得到了显著改良,选育出一批优良的品种(系),其中轮选987就是代表品种之一...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是理想的群体改良工具.我们利用矮败小麦开展轮回选择育种,已经探索出一套方便实用的轮回选择技术,并使矮败小麦群体得到了显著改良,选育出一批优良的品种(系),其中轮选987就是代表品种之一.轮选987高产、稳产,且品质优良,2001年和2002年参加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北方冬麦区区试、生产试验,其产量均为第一,于2003年通过了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轮选987品种 选育 性状表现 特征特性 适应地区 栽培技术 产量表现
下载PDF
群体改良工具:从太谷核不育小麦到矮败小麦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秉华 杨丽 +2 位作者 王山荭 夏兰芹 鲍海滢 《作物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太谷核不育小麦 矮败小麦 群体改良工具 品种
下载PDF
矮败小麦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秉华 杨丽 王山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06-309,共4页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2与显性矮秆基因Rhtl0连锁十分紧密,其连锁交换值仅为0.18,而紧密连锁基因MS2和Rhtl0与着丝点间的遗传里离为31.17个交换单位.
关键词 矮败小麦 连锁交换率 遗传
下载PDF
中国春小麦株高、育性近等基因系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秉华 王山荭 杨丽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33,共3页
以矮败小麦和中国春小麦为材料, 经过杂交和连续回交, 得到了中国春小麦遗传背景的分别表现矮秆不育、矮秆可育、高秆不育、高秆可育的近等基因系。根据近等基因系各成员系的株高表现,计算出矮秆基因 Rht10 的降秆强度是69... 以矮败小麦和中国春小麦为材料, 经过杂交和连续回交, 得到了中国春小麦遗传背景的分别表现矮秆不育、矮秆可育、高秆不育、高秆可育的近等基因系。根据近等基因系各成员系的株高表现,计算出矮秆基因 Rht10 的降秆强度是698 % 。借助于赤霉酸处理, 在幼芽期就可分出矮败中国春小麦后代的不育株与可育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高 育性 近等基因系
下载PDF
利用矮败小麦建立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杨丽 王山荭 刘秉华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8-10,共3页
矮败小麦是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它结合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和矮变一号降秆作用强的特点于一体 ,其后代总是有一半靠异交结实的矮秆不育株和一半靠自交结实的非矮秆可育株 ,是理想的轮回选择工具。以矮败小麦为基础 ,轮回选择为... 矮败小麦是我国特有的遗传资源。它结合太谷核不育小麦雄性败育彻底和矮变一号降秆作用强的特点于一体 ,其后代总是有一半靠异交结实的矮秆不育株和一半靠自交结实的非矮秆可育株 ,是理想的轮回选择工具。以矮败小麦为基础 ,轮回选择为核心建立了一套小麦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 ,为不同生态区域不同改良目标的小麦育种提供了成熟的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败小麦 育种 技术体系 遗传资源
下载PDF
小麦雌雄不育性的发现及遗传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秉华 王山荭 杨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38-240,共3页
在生物物种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基因突变,经过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每个物种都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类型和品种。显花植物的雄性不育现象是人们首先注意并加以研究利用的遗传变异之一(刘秉华,1991);雌性不育虽也有发现,但迄今为... 在生物物种进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基因突变,经过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每个物种都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类型和品种。显花植物的雄性不育现象是人们首先注意并加以研究利用的遗传变异之一(刘秉华,1991);雌性不育虽也有发现,但迄今为止,对其产生的内在机制还知之甚少;受一套遗传基因控制的既雄性不育,又雌性不育的材料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仅在少数植物上发现过(Palmer,1992),小麦中尚未见有报道。雌雄性不育材料是一种奇特的遗传资源,通过深入研究,一定会发现许多有用的遗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雌雄不育性 遗传分析
下载PDF
矮败小麦及应用途径分析 被引量:18
14
作者 刘秉华 杨丽 王山荭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2-17,共6页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非矮秆品种与之授粉,后代群体中的矮秆株是雄性不育的,而非矮秆株是雄性可育的。接败小麦是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第二代产品,多方面优于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常规育种、轮回选择和基础研究中...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非矮秆品种与之授粉,后代群体中的矮秆株是雄性不育的,而非矮秆株是雄性可育的。接败小麦是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第二代产品,多方面优于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常规育种、轮回选择和基础研究中有远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育种 轮回选择
下载PDF
黄淮冬麦区小麦冬、春性改良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初探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晶 吴锁伟 +11 位作者 刘秉华 宋梅芳 周朋 郭春燕 詹克慧 王山荭 杨丽 董冬 于立强 李辉利 周阳 杨建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5-390,共6页
通过对小麦品种石麦12春化特性的遗传和分子标记研究,探索黄淮冬麦区小麦冬、春性改良途径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石麦12与冬性品种石家庄8号杂交后代F2:3株系中的春性株系、冬春性分离株系、冬性株系的分离比例符合1∶2∶1,表明石麦1... 通过对小麦品种石麦12春化特性的遗传和分子标记研究,探索黄淮冬麦区小麦冬、春性改良途径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石麦12与冬性品种石家庄8号杂交后代F2:3株系中的春性株系、冬春性分离株系、冬性株系的分离比例符合1∶2∶1,表明石麦12具有一个显性春化基因,经已知春化基因的基因特异性标记鉴定为Vrn-D1。利用Vrn-D1的基因特异性标记对上述F2:3株系进行冬、春性鉴定的结果与表型鉴定结果一致,说明该分子标记可用于小麦冬、春性改良中对Vrn-D1的辅助选择。在高海拔、长日照地区夏播是小麦冬、春性表型鉴定的一个快速、简便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育种 春化基因 分子标记
下载PDF
矮败小麦连锁特性的遗传转移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秉华 杨丽 +1 位作者 王山荭 贾继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02-706,共5页
以中国春小麦和中国春phlb突变体为轮回父本,分别与我国特有遗传种质矮败小麦杂交并连续回交5次,实现了矮败小麦连锁特性向中国春小麦和中国春phlb突变体的遗传转移;育成了同时含有kr、Ms2、Rht10基因的矮败中国春小麦和将基因Ms2、Rht1... 以中国春小麦和中国春phlb突变体为轮回父本,分别与我国特有遗传种质矮败小麦杂交并连续回交5次,实现了矮败小麦连锁特性向中国春小麦和中国春phlb突变体的遗传转移;育成了同时含有kr、Ms2、Rht10基因的矮败中国春小麦和将基因Ms2、Rht10、kr、phlb集合于一体的矮败中国春phlb突变体。组合矮败/CS^4//黑麦、矮败/phlb^4//黑麦的杂交结实率分别是64.1%和67.8%。经过选株回交,其杂交结实率分别提高到83.3%和82.5%,接近于矮败/Phlb^5//Phlb种内回交的结实率。矮败/Phlb^4//黑麦F_1减数分裂检查的结果显示,每个细胞平均含有24.72个单价体、1.23个棒状二价体、0.05个环状二价体、0.08个三价体和0.12个四价体,平均染色体交叉数为1.85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连锁基因 遗传转移
下载PDF
冬小麦品种轮选987的特征特性和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光 刘秉华 +7 位作者 杨丽 刘宏伟 周阳 孟凡华 王山荭 杨建平 崔淑兰 洪立中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5-86,共2页
关键词 冬小麦品种 轮选987 配套栽培技术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良种良法 中国农业科学院 特性 特征
下载PDF
一个新的小麦核不育材料的发现和鉴定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秉华 王山荭 杨丽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9-11,共3页
从轮选可育株衍生的后代中发现一个雄性不育株,即P740不育材料.在P740不育材料第1、2、3次姊妹交后代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分别符合4:1、7:5和15:13.在第2次姊妹交后代中可育株产生的40个株系中,7个株系的行性分离比是15:... 从轮选可育株衍生的后代中发现一个雄性不育株,即P740不育材料.在P740不育材料第1、2、3次姊妹交后代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分别符合4:1、7:5和15:13.在第2次姊妹交后代中可育株产生的40个株系中,7个株系的行性分离比是15:1,33个株系是3:1,二者约分别占1/7和6/7。以上结果表明,P740是一个双隐性基因控制的核雄性不育材料.本文提出了计算隐性核不育材料姊妹交后代育性分离比率的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 隐性基因
下载PDF
矮败小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秉华 杨丽 王山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7年第2期185-185,188,共2页
主要报道了矮败小麦应用基础研究的遗传距离测定、连锁特性遗传转移、赤霉酸反应和近等基因系的培育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 矮败小麦 小麦 太谷核不育 基因
下载PDF
小麦株高近等基因系H1636的选育和遗传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秉华 王山荭 杨丽 《作物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9-10,共2页
小麦株高近等基因系H1636的选育和遗传研究[]刘秉华王山荭杨丽(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实验材料的创新和实验手段的改进会不同程度地促进科研工作的进步和突破。作物近等基因系是遗传背景相同,... 小麦株高近等基因系H1636的选育和遗传研究[]刘秉华王山荭杨丽(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实验材料的创新和实验手段的改进会不同程度地促进科研工作的进步和突破。作物近等基因系是遗传背景相同,而等位基因性质或剂量不同的一组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株高近等基因 遗传 育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