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薄互层油藏层间干扰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峙博 黄爱先 魏进峰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09X期247-250,1,共4页
层间非均质油藏在多油层合采和笼统注水的条件下,表现出严重的层间矛盾,影响着其开采速度以及最终采收率。因此,针对层间干扰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针对影响层间干扰的7个主要因素,包括平均渗透率、渗透率级差、平均黏度、层数、单... 层间非均质油藏在多油层合采和笼统注水的条件下,表现出严重的层间矛盾,影响着其开采速度以及最终采收率。因此,针对层间干扰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针对影响层间干扰的7个主要因素,包括平均渗透率、渗透率级差、平均黏度、层数、单层厚度、井距、压差,设计了3个水平正交试验,分别研究了有隔层情况下正反韵律以及无隔层情况下正反韵律油藏的干扰情况。结果表明,随渗透率级差的升高层间干扰增大,油藏整体采收率明显下降;探讨了各个因素对多层油藏合采层间干扰的影响大小及其变化规律,确定了渗透率级差是层间干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研究成果为该类油藏进行层系调整及相应开发部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互层 非均质性 层间干扰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水平井变密度射孔技术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峙博 孟凡圣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0-103,118,共4页
由于水平井水平段物性差异、井斜角变化、水平段内摩擦损失等因素造成水平段开发不均衡。根据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理论,建立了油藏渗流模型、孔眼紊流模型、水平井井筒流动模型;基于流体的不同流动状态之间边界处压力及流量相等,根据质... 由于水平井水平段物性差异、井斜角变化、水平段内摩擦损失等因素造成水平段开发不均衡。根据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理论,建立了油藏渗流模型、孔眼紊流模型、水平井井筒流动模型;基于流体的不同流动状态之间边界处压力及流量相等,根据质量守恒方程,建立了油藏—水平井井筒流动耦合模型。并利用油藏—水平井井筒流动耦合模型分析了井斜角、渗透率、水平段距底水的距离、原油粘度对孔密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井斜角小于等于90°时,从跟端到趾端需增加孔密,井斜角大于90°时,从跟端到趾端需减小孔密;渗透率大的井段,渗流阻力小,向渗透率大的方向降低孔密;距离底水越近孔密差异越大。应用油藏—水平井井筒流动耦合模型对11口水平井进行变密度射孔优化,优化后平均单井初期产液量为32.9m3/d,产油量为29t/d,平均单井累积增油量为5246t,与2008—2009年投产的同类型相邻油藏水平井相比,平均含水率上升速度减缓,开发效果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油藏-水平井井筒流动耦合变密度射孔均衡开发
下载PDF
水力喷射径向钻孔技术在低渗透砂砾岩油藏中的应用
3
作者 王峙博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3年第03X期286-287,310,共3页
水力喷射径向钻孔技术是一种新的油气田增产及完井技术,在油田实际开发应用中可以起到纵向上控制层间动用、平面上控制角度和长度的多分支小井眼水平井的作用。永1区块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具有纵向上油层层数多,平面和纵向非均质强的特... 水力喷射径向钻孔技术是一种新的油气田增产及完井技术,在油田实际开发应用中可以起到纵向上控制层间动用、平面上控制角度和长度的多分支小井眼水平井的作用。永1区块低渗透砂砾岩油藏具有纵向上油层层数多,平面和纵向非均质强的特性;采用一套层系开发,井网适应性较差,属于双低开发单元;针对目前复杂平面和纵向剩余油状况,重点开展了水力喷射径向钻孔与细分层调整相结合手段精细解决层间和平面矛盾的试验,试验表明,水力喷射径向钻孔技术具有解决问题能力强、方便实用、经济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喷射 径向钻孔 低渗透 砂砾岩油藏
下载PDF
东营凹陷穹窿构造断裂体系特征及其封闭性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李伟 王峙博 +3 位作者 王光增 薛雁 赵文睿 张晓庆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3-104,共12页
断裂是复杂断块油气藏聚集成藏最主要的控制因素,查明断裂体系发育特征和封闭性的强弱是断块油气藏勘探开发和有利区带预测的关键。本文在对东营穹窿构造区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结合相干体和断裂活动性对断裂体系的时空发育特征进... 断裂是复杂断块油气藏聚集成藏最主要的控制因素,查明断裂体系发育特征和封闭性的强弱是断块油气藏勘探开发和有利区带预测的关键。本文在对东营穹窿构造区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结合相干体和断裂活动性对断裂体系的时空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主要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断裂封闭性与油气聚集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东营穹窿构造的形成与孔店组、沙四段的盐、膏岩及塑性泥岩层的上拱、北界边界断层的逆牵引和后期的右旋张扭有关,多期次叠加、多方向伸展、多类型组合的断裂体系将其复杂化;不同构造层、不同部位断层封闭性的存在较大差异,Es3—Es2x亚段二级断层封闭性较好,三级断裂则较差,Es2s—Ed段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油气藏的聚集分布与断层封闭性好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多聚集于封闭性好的断层附近,封闭性差的油源断层很难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特征 断层封闭性 油气聚集 东营穹窿构造
下载PDF
伊拉克米桑油田群中白垩统Mishrif组岩溶特征及作用模式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培元 段晓梦 +2 位作者 郭丽娜 倪军娥 王峙博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52,共7页
通过对伊拉克米桑油田群多口井的岩心观察,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成像测井、地球化学资料及区域沉积构造背景分析,发现中白垩统Mishrif组沉积时期局部的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导致了2次沉积间断,从而在碳酸盐岩沉积内部存在2个准同生... 通过对伊拉克米桑油田群多口井的岩心观察,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成像测井、地球化学资料及区域沉积构造背景分析,发现中白垩统Mishrif组沉积时期局部的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导致了2次沉积间断,从而在碳酸盐岩沉积内部存在2个准同生期风化壳岩溶不整合面。不整合面上下岩性及沉积特征差异明显:不整合面之上为泥质灰岩,岩性致密,为非储层;之下为生屑(厚壳蛤)灰岩,发育大量的溶缝和溶洞,对应储层物性较好。生屑灰岩中部分溶缝和溶洞被早期大陆成岩暴露环境中的渗流粉砂所充填,不整合面之下见溶蚀作用形成的示底构造;阴极发光和碳氧同位素同样表明不整合面之下曾经历过大气淡水的影响。本文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层序划分和储层成因机制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桑油田群 中白垩统 Mishrif组 碳酸盐岩 岩溶特征 准同生期岩溶作用 作用模式 不整合
下载PDF
基于地质成因的多参数碳酸盐岩储层定量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培元 王峙博 +2 位作者 郭丽娜 王龙 齐明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64,共10页
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平面上单井产能差异明显。通过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分析,采用流动带指数法将储层划分为6个流动带,建立了不同流动带的高精度渗透率解释模型。在对储层主控因素认识的基础上... 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平面上单井产能差异明显。通过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分析,采用流动带指数法将储层划分为6个流动带,建立了不同流动带的高精度渗透率解释模型。在对储层主控因素认识的基础上,优选储层厚度、渗透率非均质程度系数、电阻率、孔隙度、泥质含量及古地貌等6个参数,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参数的权重,进而采用“综合评价指标”对储层进行定量分类评价。结果表明,单井储层综合评价结果与实际产能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认为综合利用流动带指标法进行渗透率精细解释、灰色关联法确定指标权重和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分类评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该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指导油藏研究和井位部署,为类似碳酸盐岩储层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带指数 主控因素 灰色关联 定量评价 碳酸盐岩
下载PDF
伊拉克米桑油田群白垩系Mishrif组储层孔隙演化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培元 段晓梦 +1 位作者 郭丽娜 王峙博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6年第6期482-489,共8页
伊拉克米桑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储层主要为开阔台地相沉积,岩性主要为生物颗粒灰岩和泥晶灰岩,储层具有中孔、低渗特征。根据取芯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等分析化验资料,并结合物性资料,对研究区储层孔隙演化特征进行了... 伊拉克米桑油田白垩系Mishrif组储层主要为开阔台地相沉积,岩性主要为生物颗粒灰岩和泥晶灰岩,储层具有中孔、低渗特征。根据取芯井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等分析化验资料,并结合物性资料,对研究区储层孔隙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Mishrif组储层孔隙演化受成岩作用影响明显,其中准同生阶段在海底环境形成的胶结作用使孔隙度降低了8%左右,但生屑滩受海平面频繁振荡的影响,暴露在大气淡水环境中遭受大气淡水溶蚀,增加了次生溶孔约15%;早成岩阶段发生的压实作用对储层先存孔隙的影响不大,而胶结充填作用对储层先存孔隙破坏力度大,可使孔隙降低70%~90%;中成岩阶段的重结晶作用没有增加储层孔隙,但为后期的溶蚀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流体通道和大量水岩接触界面。孔隙演化表明,对优质储层形成贡献最大的成岩作用是准同生阶段溶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演化 储层 Mishrif组 白垩系 米桑油田群 伊拉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