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东连平—河源—汕尾地震测深剖面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意义
1
作者 叶秀薇 吕作勇 +6 位作者 王亮 宋佳佳 段永红 王帅军 宋向辉 郑金宝 皮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4-2321,共18页
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广东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于2021年在粤东地区实施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以期获得粤东地区深部地壳速度结构.本文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对粤东地区NW... 为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广东省地震局联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河南省地球物理空间信息研究院于2021年在粤东地区实施了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以期获得粤东地区深部地壳速度结构.本文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对粤东地区NW向连平—河源—海丰测线数据进行了处理解释,构建了该剖面的二维壳幔速度结构模型.该模型表明,沿剖面自NW向SE,莫霍面深度由32 km缓慢抬升至29 km,广州—恩平断裂带、河源—邵武断裂带和政和—大埔断裂带的对应位置都显示莫霍面有抬升现象;研究区存在多条NE向展布深大断裂;中地壳发育低速异常区域(低速体)受断裂控制,主要分布于政和—大埔断裂带NW内陆方向,可能与中生代早期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质岩浆相关.我们认为壳内低速区域(低速体)可能是影响研究区深部孕震环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大陆 粤东地区 人工地震测深 壳幔精细速度结构 壳内低速体
下载PDF
地震背景噪声HVSR法探测雄安地区场地响应和浅层沉积结构
2
作者 阮明明 刘巧霞 +3 位作者 段永红 王帅军 郑成龙 王亮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6-1122,共17页
雄安新区建设是国家战略和千年大计,探查与地震灾害密切相关的沉积结构和地震场地响应特征,可为雄安地区的城市抗震设防提供重要依据。但该地区相对缺少与场地条件相关的研究,一些浅部探察结果由于资料覆盖有限,精度不高。文中利用台间... 雄安新区建设是国家战略和千年大计,探查与地震灾害密切相关的沉积结构和地震场地响应特征,可为雄安地区的城市抗震设防提供重要依据。但该地区相对缺少与场地条件相关的研究,一些浅部探察结果由于资料覆盖有限,精度不高。文中利用台间距为1km的短周期密集台阵,基于HVSR法处理台阵背景噪声,结果表明:区域内大部分地区场地的放大系数<5,场地放大作用不显著;场地共振频率和沉积层埋深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西部场地共振频率主要为0.8~1.2Hz,沉积厚度较薄,范围为100~160m。中西部场地共振频率主要为0.5~0.8Hz,沉积层厚度较厚,范围为160~210m;三维沉积层模型与钻孔资料、浅层电阻率法的地质解释图基本吻合,沉积层的起伏特征与断裂带分布、地质构造单元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容西断裂、容东断裂、牛西断裂、牛东断裂、徐水-大城断裂作为雄安地区次级地质构造单元边界,影响了近地表的沉积层结构。文中通过HVSR法得到了雄安地区的场地参数,如沉积层共振频率、场地放大系数,以及高精度的近地表三维沉积层模型。上述结果可为雄安地区今后的地震小区划和抗震设防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地区 HVSR法 浅层沉积层结构 场地特征
下载PDF
短周期线性密集台阵揭示的粤东地区地壳结构特征
3
作者 张雪莹 段永红 +4 位作者 王帅军 宋向辉 高占永 王亮 宋佳佳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31-1137,共7页
利用跨江西省、广东省、福建省布设的225个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时长为58d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P波接收函数H-κ扫描叠加和共转换点(CCP)叠加两种方法,对研究区下方地壳厚度、泊松比分布和接收函数成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壳厚... 利用跨江西省、广东省、福建省布设的225个短周期密集台阵观测时长为58d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P波接收函数H-κ扫描叠加和共转换点(CCP)叠加两种方法,对研究区下方地壳厚度、泊松比分布和接收函数成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具有明显的分块性,并与断裂分布有关,地壳厚度变化总体上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由薄变厚再逐渐减薄的趋势,变化范围为27.1~33.9km,平均地壳厚度为29.9km,且地壳厚度变化与地表起伏符合地壳均衡理论。2)研究区泊松比变化范围为0.21~0.33,平均泊松比为0.26,整条测线泊松比大于0.25的部分占比70.83%,属于高泊松比区域,原因可能为研究区多发育断裂破碎带,俯冲板块物质的深部熔融导致地幔物质沿断裂部分上涌,使得地壳中石英含量减少。3)研究区在距地表10~15km范围内存在一个较为连续的负极性界面,结合前人研究,将其解释为华夏地块东部广泛存在的低速层顶部界面,在距地表15~20km范围内存在地壳低速体,发育位置偏向内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东地区 接收函数 短周期线性密集台阵 地壳结构 泊松比
下载PDF
利用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揭示芦山M_S7.0地震震区深部孕震环境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帅军 王夫运 +10 位作者 张建狮 刘宝峰 张成科 赵金仁 段玉玲 宋向辉 邓晓果 马策军 孙一男 臧怡然 李怡青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193-3204,共12页
2013年4月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成立了芦山地震科学考察指挥部,要求查明芦山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孕震背景.为此,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3年9月至11月在芦山震源区布设了一条长约410km的人工地震高分辨宽角反射/折射... 2013年4月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迅速成立了芦山地震科学考察指挥部,要求查明芦山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和孕震背景.为此,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于2013年9月至11月在芦山震源区布设了一条长约410km的人工地震高分辨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获得了信噪比较高的人工地震探测数据,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拟合构建了该区的地壳及上地幔二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显示:扬子块体和松潘—甘孜块体显示出迥异的速度结构特征,地壳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厚.沉积盖层在四川盆地厚达7.8km,而进入松潘—甘孜块体沉积层最薄处只有几百米厚,几乎出露地表;在中上地壳,扬子块体平均速度比松潘—甘孜块体高0.2km·s-1,在盆地与高原耦合部位(构造转换带)以北深度大约20km左右有一厚度为8.0km的软弱层(低速层),该层内的速度为5.80km·s-1,明显低于周围介质的平均速度6.00~6.10km·s-1;构造转换带内,震相显示紊乱、不清晰、不能连续对比,由地表至上地幔顶部壳内界面不连续、速度结构异常紊乱且呈现低速异常特征;在中下地壳,沿剖面速度呈现正梯度垂向增大变化;壳内界面在扬子块体内部起伏变化不大,但在构造转换带以北呈现急速加深的趋势,特别是Moho界面起伏变化较为明显,界面深度在距离50km范围内由扬子块体的36.2km迅速变化至松潘—甘孜块体下方的45.8km,形成一陡变带.芦山MS7.0级地震震源位置位于二维速度结构异常紊乱和界面起伏变化的地带,研究表明,壳内界面及速度结构差异、起伏变化的特征与该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人工地震剖面 速度结构 壳内低速层 构造转换带
下载PDF
武清—北京—赤城二维地壳结构和构造 被引量:17
5
作者 王帅军 张先康 +6 位作者 张成科 王夫运 赵金仁 张建狮 刘宝峰 潘素珍 盖玉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769-1777,共9页
对武清—北京—赤城剖面段的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利用常规地震测深方法进行处理与计算,目的是查明该地区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征、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深浅部地质构造环境等.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 对武清—北京—赤城剖面段的人工地震测深资料,利用常规地震测深方法进行处理与计算,目的是查明该地区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征、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深浅部地质构造环境等.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地壳呈层状结构,地壳厚度由武清的31.0 km向北西至延庆逐渐加厚为40.0 km.在北京下方壳内界面起伏较大,莫霍面在北京的北西方向有一急剧加深,在约20 km范围内M面起伏变化达5.0 km.根据地震波动力学与运动学特征,以及二维地壳速度等值线和地震界面起伏变化等特征,沿剖面推测了5条地壳浅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速度结构 北京 断裂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缘及其邻近地区地壳结构与构造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帅军 张先康 +7 位作者 方盛明 张成科 王夫运 赵金仁 张建狮 刘宝峰 潘素珍 黄灿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51-1458,共8页
对塘沽—玉田地震测深剖面资料进行二维处理、计算和综合解释研究,获得了渤海湾西北缘及其邻近地区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征、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得知深浅部地质构造环境剖面具有层状结构特征,地壳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厚,不同... 对塘沽—玉田地震测深剖面资料进行二维处理、计算和综合解释研究,获得了渤海湾西北缘及其邻近地区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征、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得知深浅部地质构造环境剖面具有层状结构特征,地壳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厚,不同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在渤海湾附近塘沽至宁河之间M界面有一斜坡带,地壳深度由塘沽的28km向北至宁河附近逐渐加深至31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速度结构 地壳 渤海湾
下载PDF
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深部构造探测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帅军 张先康 +2 位作者 刘宝峰 潘素珍 海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10-115,共6页
利用穿过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的多条地震测深资料,详细研究了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的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结果表明,该区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在三河-平谷8级震区、延庆-怀来盆... 利用穿过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的多条地震测深资料,详细研究了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及邻区的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结果表明,该区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在三河-平谷8级震区、延庆-怀来盆地及张家口附近地区莫霍面埋深分别为35、39和42 km,其地壳厚度由东至西逐渐增加。该区基底断裂发育。在其深部,根据地震波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和二维速度结构中的地震界面与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推测,在大兴、延庆、涿鹿等地均存在深部断裂带,在深部断裂带一侧或两侧的上地壳存在6.0 km/s左右的低速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地壳 地震界面 速度结构 低速层(体)
下载PDF
渤海湾西南缘及其邻近地区地壳结构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帅军 王夫运 +5 位作者 张建狮 郑彦鹏 张成科 赵金仁 刘宝峰 黄灿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8-289,共12页
利用2011年8月在渤海湾的探测剖面资料及其周缘地震测深剖面的结果,对渤海湾探测剖面的数据资料进行一、二维处理,计算和综合解释研究,获得了渤海湾西南缘及其邻近地区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征、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深浅部地... 利用2011年8月在渤海湾的探测剖面资料及其周缘地震测深剖面的结果,对渤海湾探测剖面的数据资料进行一、二维处理,计算和综合解释研究,获得了渤海湾西南缘及其邻近地区二维地壳速度结构和构造的基本特征、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深浅部地质构造环境等。研究结果表明,沿剖面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不同区域的地壳速度结构在纵向和横向上均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基底厚度由渤海湾附近向SW方向逐渐减薄,在220km桩号下方G界面的埋深为7.4km。中间层厚度变化较大,变化幅度达4.0km。莫霍面由沿海向SW方向逐渐加深,变化幅度为2.0k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速度结构 地壳 渤海湾
下载PDF
北京及附近地区地壳速度结构与构造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帅军 王夫运 +3 位作者 张成科 黄灿 杨雅琼 齐浪 《华北地震科学》 2011年第2期6-12,共7页
利用研究区多条地震测深剖面段观测资料解释及多条剖面段的模型数据计算出了研究区结晶基底及莫霍面深度等深线结果,对该地区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较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 利用研究区多条地震测深剖面段观测资料解释及多条剖面段的模型数据计算出了研究区结晶基底及莫霍面深度等深线结果,对该地区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进行了较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地壳深部速度结构与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具有明显的不均一性,浅部基底断裂发育;研究区莫霍面等深线总体特征显示出从东向西逐渐加深趋势,局部区域显示异常变化,变化较大的区域在三河平谷和唐山附近,而在其深部,根据地震波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和二维速度结构中的地震界面与速度等值线起伏变化,推测有地壳深部断裂带存在,且在地壳内部上、中、下地壳中均显示有低速块体的存在,而且低速块体通常在深部断裂带一侧或两侧上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等深线 地壳 地震剖面 速度结构
下载PDF
面神经颧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帅军 马建军 +3 位作者 徐思源 任冠桦 潘少游 师博涵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98-500,共3页
面神经为}昆合性神经,包含4种纤维成分,其中特殊内脏运动纤维主要支配面肌运动,构成面神经颅外部分,面神经颧支是面神经五大分支之一,该神经主要支配颧大肌、颧小肌、眼轮匝肌等。熟悉面神经颧支的走行层次、分支及其与周围组织结... 面神经为}昆合性神经,包含4种纤维成分,其中特殊内脏运动纤维主要支配面肌运动,构成面神经颅外部分,面神经颧支是面神经五大分支之一,该神经主要支配颧大肌、颧小肌、眼轮匝肌等。熟悉面神经颧支的走行层次、分支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对于除皱术中避免面神经颧支损伤,以及在腮腺切除术和治疗面瘫时行跨面神经移植术中准确寻找颧支有重要意义。目前解剖学教材对颧支缺乏详细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面神经移植术 解剖学教材 颧支 临床应用 周围组织结构 腮腺切除术 纤维成分 面肌运动
下载PDF
径向极化厚壁压电陶瓷管径向振动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帅军 林书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3-28,共6页
应用平面应变和三维压电弹性力学理论,对径向极化厚壁压电陶瓷圆管径向振动特性进行研究.利用分离变量法,求解振子径向位移函数的微分方程,得到了位移函数精确解.推导出其机电类比等效电路,得出其等效电阻抗.在此基础上,推出振子共振反... 应用平面应变和三维压电弹性力学理论,对径向极化厚壁压电陶瓷圆管径向振动特性进行研究.利用分离变量法,求解振子径向位移函数的微分方程,得到了位移函数精确解.推导出其机电类比等效电路,得出其等效电阻抗.在此基础上,推出振子共振反共振频率方程,得到了振子的阻抗特性曲线,探讨了振子的共振反共振频率和有效机电耦合系数与其几何尺寸之间的依赖关系.利用数值法得到了不同几何尺寸圆管振子的共振反共振频率,结果与数值分析一致.通过对两个压电圆管振子谐振频率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试,表明了理论的准确性与精确性,这为压电陶瓷复合管换能器的理论研究及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极化 厚壁理论 径向振动 等效电路
下载PDF
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的现状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帅军 孙永明 +1 位作者 吕伟 马玉麟 《科技资讯》 2012年第7期94-95,共2页
根据2004年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压载水公约,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三种符合国际海事组织压载水排放标准的压载水处理系统的各自特点,找出适合船厂及船运公司在近期及远期满足压载水公约的最佳应对系统。
关键词 国际海事组织 压载水公约 排放标准 处理系统
下载PDF
径向极化压电陶瓷管的径向振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帅军 林书玉 《声学技术》 CSCD 2011年第2期206-210,共5页
结合平面应变和三维压电弹性力学理论,对径向极化厚壁压电陶瓷细长管的径向振动进行了研究,得出位移函数、电势函数的精确解。利用振子静电电荷方程导出电位移及电场强度函数,解决了电压与电场强度非线性关系问题,进而辅助maple软件首... 结合平面应变和三维压电弹性力学理论,对径向极化厚壁压电陶瓷细长管的径向振动进行了研究,得出位移函数、电势函数的精确解。利用振子静电电荷方程导出电位移及电场强度函数,解决了电压与电场强度非线性关系问题,进而辅助maple软件首次对厚壁管形振子等效电导纳进行研究,推出了精确的谐振反谐振频率方程。利用数值法得出了不同尺寸管形振子的谐振反谐振频率,并通过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了本文理论的准确性与精确性,为压电陶瓷厚壁振子的理论研究及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极化 厚壁理论 径向振动
下载PDF
基于单片机的船用油水分离器监控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帅军 郑海林 李玉乐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4年第3期122-123,共2页
文中阐述了目前船用油水分离器的运行、管理现状,为防止船舶舱底水随意排放造成海洋污染,设计了一种基于C8051单片机的船用油水分离器运行监控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记录油水分离器的运行情况,并将记录数据送入上位机存储,便于PSC检查,... 文中阐述了目前船用油水分离器的运行、管理现状,为防止船舶舱底水随意排放造成海洋污染,设计了一种基于C8051单片机的船用油水分离器运行监控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记录油水分离器的运行情况,并将记录数据送入上位机存储,便于PSC检查,从而有效地控制舱底水的蓄意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器 监控系统 单片机
下载PDF
大地坐标计算在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15
作者 王帅军 张先康 +3 位作者 张成科 王夫运 潘素珍 黄灿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83-1589,共7页
本文对大地坐标在主动源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分别给予了阐释.大地坐标贯穿于整个主动源人工地震剖面勘探工作中,从野外地震剖面设计、地震勘探资料成果计算、资料解释都需要大地坐标参入定位、换算、成果输出... 本文对大地坐标在主动源人工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分别给予了阐释.大地坐标贯穿于整个主动源人工地震剖面勘探工作中,从野外地震剖面设计、地震勘探资料成果计算、资料解释都需要大地坐标参入定位、换算、成果输出等.用Visual Basic6.0编写了大地坐标转换与直角坐标相互转换、桩号计算、炮检距计算等多方面功能的应用程序.该程序在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设计及资料解释各个环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人工地震地壳结构探测与研究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坐标 主动源地震剖面 直角坐标 桩号 炮检距
下载PDF
拇指桡掌侧动脉变异1例
16
作者 王帅军 马建军 +5 位作者 何京 王可 薛刚 徐丹丹 杨晨曦 徐思源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2-592,共1页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拇指桡掌侧动脉起始异常,现报道如下。桡动脉在桡腕关节处以单干穿鼻烟窝斜向内下走行,至第1骨间背侧肌深面分为2支:1支穿入手掌侧构成掌深弓,起始外径2.38 mm;另1支为变异拇主要动脉,起始外径2.3... 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拇指桡掌侧动脉起始异常,现报道如下。桡动脉在桡腕关节处以单干穿鼻烟窝斜向内下走行,至第1骨间背侧肌深面分为2支:1支穿入手掌侧构成掌深弓,起始外径2.38 mm;另1支为变异拇主要动脉,起始外径2.36 mm。变异拇主要动脉于拇收肌斜头深面,沿第1掌骨尺侧行2.36 cm发出变异支Ⅰ。该变异支起始外径为1.96 mm,于第1掌指关节掌侧、距发出点3.37 cm处与变异支Ⅱ汇合成拇指桡掌侧动脉。变异支Ⅱ起始外径为1.36 mm,于第2掌骨底自掌深弓发出,在距屈肌支持带下缘1.46 cm处浅出至拇收肌斜头表面,并于该处发出交通支与掌浅弓吻合。该交通支桡、尺端外径分别为1.06 mm和1.12 mm,全长1.58 cm。变异支Ⅱ分支后主干沿拇收肌斜头尺侧缘行4.97 cm,至第1掌指关节掌侧与变异支Ⅰ汇合成拇指桡掌侧动脉。拇指桡掌侧动脉起始外径为1.58 mm,向远端行0.86 cm后分为2支,分别行于拇指桡掌侧及桡背侧。拇主要动脉发出变异支Ⅰ后,主干于第1骨间背侧肌深面行向远端并绕向手掌,于第2掌指关节桡侧和第1掌指关节尺侧分别发出示指桡掌侧动脉和拇指尺掌侧动脉。拇主要动脉主干继续向尺侧走行,与尺动脉终端吻合成掌浅弓(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指桡掌侧动脉 动脉变异 掌指关节 骨间背侧 第1掌骨 拇收肌 屈肌支持带 男性尸体
下载PDF
左足第一跖背动脉异常起始伴第二跖背动脉缺如一例
17
作者 王帅军 马建军 +1 位作者 徐丹丹 于青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25-225,共1页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时,见其左足第1跖背动脉起自第1足心动脉,第2跖背动脉缺如.现报道如下.足底外侧动脉于第2跖骨间隙近侧端距第2跖骨头41.92mm处发出第2足心动脉,起始管径为2.46mm,沿第2跖骨体外侧缘,第2骨间足底肌深面行2...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男性尸体时,见其左足第1跖背动脉起自第1足心动脉,第2跖背动脉缺如.现报道如下.足底外侧动脉于第2跖骨间隙近侧端距第2跖骨头41.92mm处发出第2足心动脉,起始管径为2.46mm,沿第2跖骨体外侧缘,第2骨间足底肌深面行26.08mm至第2跖骨间隙远侧端,在距第2,3跖骨头距离分别为20.52mm,20.78mm处分为内侧支、中间支、外侧支,沿途发出肌支营养躅收肌及骨间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跖背动脉 动脉异常 缺如 骨间肌 外侧支 跖骨头 男性尸体 心动脉
下载PDF
径向极化压电陶瓷长圆管复合超声换能器的径向振动 被引量:27
18
作者 林书玉 王帅军 +3 位作者 付志强 胡静 王成会 莫润阳 《声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4-363,共10页
提出了一种圆管式径向复合压电陶瓷换能器,并对其径向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该换能器由径向极化的压电陶瓷圆管以及金属外圆管组成。利用解析法得出了金属圆管以及具有任意壁厚的径向极化压电陶瓷圆管径向振动的机电等效电路。基于金属... 提出了一种圆管式径向复合压电陶瓷换能器,并对其径向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该换能器由径向极化的压电陶瓷圆管以及金属外圆管组成。利用解析法得出了金属圆管以及具有任意壁厚的径向极化压电陶瓷圆管径向振动的机电等效电路。基于金属圆管与压电圆管的机械边界条件,得出了换能器的六端机电等效电路。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换能器共振及反共振频率方程的解析表达式,给出了换能器的共振及反共振频率与其几何尺寸之间的依赖关系。利用数值方法对换能器的径向振动特性进行了模拟及仿真,并与解析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设计并加工了一些径向复合管式压电陶瓷换能器,利用精密阻抗分析仪对其共振及反共振频率进行了实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解析理论得出的换能器共振及反共振频率与数值模拟结果以及实验测试结果符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陶瓷换能器 超声换能器 径向振动 圆管式 复合 极化 共振频率方程 机电等效电路
下载PDF
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三维地壳结构层析成像 被引量:39
19
作者 杨卓欣 张先康 +3 位作者 赵金仁 杨健 段玉玲 王帅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7-115,共9页
利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三维空间深地震测深观测系统所采集的反射P波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技术 ,重建了该区地壳界面构造形态和速度分布图像 .界面成像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壳界面总体上显示了由北西向东南加深的趋势 ;马鞍山—三道白河... 利用长白山天池火山区三维空间深地震测深观测系统所采集的反射P波走时资料 ,采用层析成像技术 ,重建了该区地壳界面构造形态和速度分布图像 .界面成像结果表明 :研究区地壳界面总体上显示了由北西向东南加深的趋势 ;马鞍山—三道白河断裂和富尔河—红旗河断裂是本区两条主要的深部构造 ,尤其是马鞍山—三道白河断裂 ,北北东向穿越天池火山口 ,其两侧的地壳界面存在明显的错断 ,预示了该处地壳厚度陡变带或深大断裂带的存在 .速度成像结果显示在 10km深度 ,明显的P波低速异常分布在天池周围 ;15km深度上它表现为一个近南北向的P波低速异常条带 ,其延展尺度南北向为 80~ 90km ,东西向 30~ 4 0km ;随着深度的增加 ,P波低速异常分布在天池西侧 ,其尺度有明显的缩小 ,分布范围更加集中 ,而且低速扰动幅度更大 .这种P波速度异常的变化图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池火山口下方壳内岩浆系统的空间分布状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深地震测深 地壳厚度陡变带 P波低速异常条带 长白山天池火山
下载PDF
伽师强震群区上地壳三维速度层析成像 被引量:27
20
作者 杨卓欣 赵金仁 +5 位作者 张先康 张成科 成双喜 段玉玲 张建狮 王帅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3-161,共9页
以伽师强震群为中心布设了一个 5 0km× 6 0km范围的三维人工地震透射临时台阵 ,接收来自不同方位的 8次爆破激发产生的地震波 ;利用所记录到的莫霍界面临界反射P波、S波走时 ,采用模型不分块反演技术 ,重建台阵下方上地壳三维P ,S... 以伽师强震群为中心布设了一个 5 0km× 6 0km范围的三维人工地震透射临时台阵 ,接收来自不同方位的 8次爆破激发产生的地震波 ;利用所记录到的莫霍界面临界反射P波、S波走时 ,采用模型不分块反演技术 ,重建台阵下方上地壳三维P ,S波速度扰动图象 ,以及vP/vS 扰动分布图象 ;并结合伽师震群的地震活动分布 ,对该震群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研究区上地壳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 .自 12km深度开始 ,在与震群震中相应的位置上 ,明显出现沿北北西向的高P波速度块体 ,在它的周围为相对低速分布 ,这种结构上的差异是伽师强震群发生的最直接原因 ;vP/vS 在相同的位置上为高值分布 ,则表明由于介质相对软弱可能造成震源体抗剪强度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强震群 三维人工地震透射 上地壳三维速度扰动图象 地壳不均匀性 地震波 P波 S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