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管电压CT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延岗 张翠兰 +2 位作者 王俊义 张书芹 贠红雨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9期56-59,共4页
目的:探析最大径(≤3 mm)的颅内微小动脉瘤进行低管电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13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动脉瘤最大径均≤3 mm,进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根据CTA管电压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管电压组(64例)和... 目的:探析最大径(≤3 mm)的颅内微小动脉瘤进行低管电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13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动脉瘤最大径均≤3 mm,进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根据CTA管电压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管电压组(64例)和低管电压组(66例)。常规管电压和低管电压分别为120 kV和100 kV,比较两组有效剂量(ED)、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扫描长度等指标;比较两组不同部位动脉的CT值和脑实质、血管的CT差值以及不同部位动脉的图像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低管电压组的ED、DLP显著低于常规管电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24,t=17.846;P<0.05),两组的扫描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管电压组的大脑后动脉(P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颈内动脉颅内段(ICA)、基底动脉(BA)的CT值以及脑实质和血管的CT差值显著高于常规管电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值(t=5.812,t=4.928,t=5.628,t=5.918,t=5.219;P<0.05),CT差值(t=4.920,t=4.850,t=5.203,t=6.929,t=3.647;P<0.05)]。两组不同部位动脉图像信号SNR和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最大径(≤3 mm)的颅内微小动脉瘤进行低管电压CTA检查,在降低有效辐射剂量的同时并不影响微小动脉瘤的诊断和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动脉瘤 图像质量 管电压 辐射剂量 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用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延岗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7期135-136,共2页
目的 :探讨用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邯郸明仁医院收治的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3D CE-MRA检查及三维CT血管造影(3D-C... 目的 :探讨用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3DCE-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邯郸明仁医院收治的9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3D CE-MRA检查及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检查。然后比较用这两种检查方法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及其瘤体颈的宽度、瘤体的最大径。结果 :用3DCE-MR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高于用3D-CT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P <0.05。用3DCE-MR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漏诊率、误诊率均低于用3D-CTA检查对这些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的漏诊率、误诊率,P <0.05。经3DCE-MRA检查测得这些患者颅内动脉瘤瘤体颈的宽度、瘤体的最大径均长于经3D-CTA检查测得其颅内动脉瘤瘤体颈的宽度、瘤体的最大径,P <0.05。结论 :用3DCE-MR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 三维CT血管造影检查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CTA与MRA在颅内不同部位动脉瘤诊断及破裂出血风险预测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翠兰 郭书丽 +3 位作者 王延岗 逯书娟 闫红军 贠红雨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7期84-87,共4页
目的:探析颅脑不同部位动脉瘤进行CT血管造影(CT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的诊断价值,以及预测不同部位3~5 mm的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医院收治的128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动脉瘤瘤颈与邻近载瘤动脉距离,将... 目的:探析颅脑不同部位动脉瘤进行CT血管造影(CT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的诊断价值,以及预测不同部位3~5 mm的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医院收治的128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动脉瘤瘤颈与邻近载瘤动脉距离,将其分为3.0~5.0 mm组(96例)和≤3.0 mm组(32例),分别采取3D-CTA及3D-MRA方式进行检查,观察所有研究对象经过不同检查方式的结果。诊断结果以介入或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A、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方法用于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率和准确率。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单发肿瘤,3D-CTA检查诊断符合125例(97.7%),3D-MRA诊断符合92例(71.9%),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78,P<0.05);3D-CTA法检测动脉瘤瘤体颈宽、纵径等指标与3D-MRA检查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t=9.82,P<0.05);3D-MRA与3D-CTA检查在3~5 mm组动脉瘤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73,P<0.05),在≤3 mm组动脉瘤两种检查方法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0,P<0.05),两种检查方法总体检出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68,P<0.05);经手术证实,动脉瘤破裂出血90例,3D-CTA检查法预测动脉瘤破裂出血79例(87.8%),3D-MRA检查法预测动脉瘤破裂出血63例(70.0%),两种检查方式预测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准确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4,P<0.05)。结论:MRA和CTA检查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评估其破裂出血的风险,但CTA检查的三维形态和准确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观察 破裂出血 颅内动脉瘤 核磁共振造影 CT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4
作者 王延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9期172-173,共2页
目的:观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中实施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DSCT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72例SA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观... 目的:观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中实施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DSCT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72例SA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6例。观察组实施DSCTA检查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CT血管成像检查,比较两组使用不同检查方法后的确诊情况。结果:经过相关诊断观察组临床确诊率显著情况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P <0.05)。结论:在SAH患者中实施观察组诊断方法确诊价值较高,值得今后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 诊断 应用价值
下载PDF
3D-CTA在诊断脑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
5
作者 王延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8期185-186,共2页
目的:探究脑血管性疾病诊断中采用3D-CTA效果。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入的脑血管性疾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患者予以DSA、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成像显现(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 目的:探究脑血管性疾病诊断中采用3D-CTA效果。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入的脑血管性疾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所有患者予以DSA、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容积成像显现(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TA检查中脑动脉畸形、大脑中动脉梗死占比为20.00%、23.33%,高于DSA检查20.00%、16.67%,脑动脉瘤、脑室先天性变异、烟雾病诊断占比41.67%、10.00%、5.00%,低于DSA检查占比45.00%、13.33%、6.67%,两组差异无意义(P> 0.05)。结论:CTA作为有效血管成像技术,对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可作为实施DSA前重要筛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手术结果 金标准 三维重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