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房屋施工中剪力墙的施工技术分析
1
作者 王廷栋 《居业》 2024年第1期22-24,共3页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增加,国内建筑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而房屋建筑工程中普遍会采取剪力墙结构,其能够有效保障工程效益。文章先分析了房屋建筑剪力墙结构,随后介绍了房屋施工中剪力墙的施工技术应用,包括钢筋施工技术、模板施...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增加,国内建筑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速。而房屋建筑工程中普遍会采取剪力墙结构,其能够有效保障工程效益。文章先分析了房屋建筑剪力墙结构,随后介绍了房屋施工中剪力墙的施工技术应用,包括钢筋施工技术、模板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最后提出了施工质量维护要点,希望能给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屋施工 剪力墙 施工技术 质量维护
下载PDF
从油气地化特征探讨川西北中坝雷三气藏的气源 被引量:27
2
作者 王廷栋 郑永坚 +2 位作者 李绍基 曾庆庸 何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20-26,6,共7页
本文在对中坝气田天然气的成分、碳同位素特征及凝析油的轻烃组成研究的基拙上,结合构造条件分析,指出雷三气藏的气是混源气,气源主要通过断层来自上三叠统须一段。考虑到中、下三叠统生油条件较差,今后在川西北找气,应重视生油层系有... 本文在对中坝气田天然气的成分、碳同位素特征及凝析油的轻烃组成研究的基拙上,结合构造条件分析,指出雷三气藏的气是混源气,气源主要通过断层来自上三叠统须一段。考虑到中、下三叠统生油条件较差,今后在川西北找气,应重视生油层系有机相、运移通道和储集条件配置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 地球化学特征 气藏 气源
下载PDF
生物标志物在凝析气藏天然气运移和气源对比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廷栋 蔡开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5-31,共7页
为了解决凝析物与源岩直接对比中的难题——由于存在相态不同引起的成份分异,本文以川西北中坝须二段凝析气藏为例,重点研究了须二段气藏储层沥青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然后再与有关生油岩和须二段凝析油的生物标志物作了比较。特别用... 为了解决凝析物与源岩直接对比中的难题——由于存在相态不同引起的成份分异,本文以川西北中坝须二段凝析气藏为例,重点研究了须二段气藏储层沥青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然后再与有关生油岩和须二段凝析油的生物标志物作了比较。特别用倍半萜、二萜进行储层沥青-源岩,储层沥青-凝析物的对比,结果证明须二段的凝析油是来自须一段上部和须三段。从低分子量生物标志物在储层沥青和一些泥质粉砂岩中的大量富集,进一步证实了该区成烃以气相运移为主的机制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凝析气藏 储层沥青 气源对比 天然气运移 泥质粉砂岩 凝析油 生油岩 分布特征 生物标志化合物
下载PDF
以凝析油轻烃和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判断气源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廷栋 王海清 +1 位作者 李绍基 朱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3期1-15,共15页
本文首先根据C_4~C_7轻烃的成分指出四川盆地含油(凝析油)的天然气藏中的油的来源,然后再与天然气的碳同位素特征相互印证,共同判断气源。这一方法特别对混源气的气源判断是很合理的。 四川盆地一些含油(凝析油)的天然气藏以往都认为... 本文首先根据C_4~C_7轻烃的成分指出四川盆地含油(凝析油)的天然气藏中的油的来源,然后再与天然气的碳同位素特征相互印证,共同判断气源。这一方法特别对混源气的气源判断是很合理的。 四川盆地一些含油(凝析油)的天然气藏以往都认为是自生自储的。然而用本方法判断气源后,我们发现,混源气是非常普遍的。从天然气的运移特征来看,盆地中下三叠统有工业价值的天然气的聚集往往都与断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碳同位素 轻烃 气源
下载PDF
冻土蠕变的光粘弹性模拟实验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廷栋 武建军 +2 位作者 赵希淑 吴紫汪 刘永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59-163,共5页
本文从冻土蠕变参数的确定、光粘弹性实验材料的制作及平面问题求解的原理诸方面,进行了冻土蠕变的光粘弹性模拟实验可行性研究。结论是可以实现所要求的条件,进行模拟实验。
关键词 冻土 蠕变 模拟实验 可行性 光粘弹性
下载PDF
布氏硬度相似条件的讨论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廷栋 赵希淑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9-33,共5页
本文以相似的观点讨论了布氏硬度实验,给出了它的相似条件,并从决定准则与非决定准则的关系曲线出发讨论了布氏硬度的可比性条件,即取得最佳硬度值的条件.
关键词 布氏硬度 相似条件 可比性条件
下载PDF
有圆形孔的冻土蠕变的光粘弹性模拟实验
7
作者 王廷栋 武建军 +2 位作者 赵希淑 吴紫汪 刘永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12-318,共7页
从线性粘弹性理论出发,在满足Boltzmann叠加原理的情况下,给出了模型实验应满足的一般相似条件,进一步讨论了冻土蠕变模拟实验的相似条件。确定了冻土及光粘弹性模型的蠕变参数。在此基础上对有圆孔的冻土蠕变进行了光粘弹... 从线性粘弹性理论出发,在满足Boltzmann叠加原理的情况下,给出了模型实验应满足的一般相似条件,进一步讨论了冻土蠕变模拟实验的相似条件。确定了冻土及光粘弹性模型的蠕变参数。在此基础上对有圆孔的冻土蠕变进行了光粘弹性模拟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蠕变 圆形孔 光粘弹性实验 模拟实验
下载PDF
大动态高灵敏1024×1024 EMCCD研制
8
作者 汪朝敏 尹俊 +3 位作者 江海波 王廷栋 刘昌林 丁劲松 《半导体光电》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2-174,共3页
随着硅材料质量的提升和半导体工艺技术的发展,低温制冷下电荷耦合器件(CCD)的暗电流已经可以忽略,此时放大器成了主要的噪声源,限制了对微弱信号的检测。采用电子倍增技术,通过对电荷包在进入输出节点前进行放大,可有效抑制放大器的噪... 随着硅材料质量的提升和半导体工艺技术的发展,低温制冷下电荷耦合器件(CCD)的暗电流已经可以忽略,此时放大器成了主要的噪声源,限制了对微弱信号的检测。采用电子倍增技术,通过对电荷包在进入输出节点前进行放大,可有效抑制放大器的噪声。然而,电荷包放大后容易饱和,会限制器件的动态范围。本研究采用浮置栅放大器对电荷包进行无损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大的电荷包直接输出,小的电荷包通过电子倍增放大后再输出,获得高灵敏度的同时兼顾了大的动态范围。根据实际测试结构,在10^(-4)Lx光照下得到了良好的微光成像效果,同时动态范围可达15万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D EMCCD 微光 动态范围 高灵敏
下载PDF
平面环形域上径向裂纹应力强度因子K_I的光弹性求解
9
作者 王廷栋 黄美德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65-68,共4页
本文用光弹性方法首次给出了有限圆板及环形域径向裂纹K_1的一些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和理论值的对比相符合,本文给出的实验求解方法对此类问题有普遍意义,对工程实际问题有实用性.
关键词 裂纹 应力强度因子 光弹性
下载PDF
光弹性方法中的地基模拟
10
作者 王廷栋 郑艳春 《实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73-377,共5页
当用光弹性模型研究土地基上的弹性结构的应力时,结构及模型材料的弹性模量(E_(ep),E_(em))和地基及模拟地基材料的弹性模量(E_p,E_m)应该满足E_(ep)/E_p=E_(em)/E_m。本文提供的地基模拟方法,在保持土的变形特点的情况下,E_m=1.54kg/cm... 当用光弹性模型研究土地基上的弹性结构的应力时,结构及模型材料的弹性模量(E_(ep),E_(em))和地基及模拟地基材料的弹性模量(E_p,E_m)应该满足E_(ep)/E_p=E_(em)/E_m。本文提供的地基模拟方法,在保持土的变形特点的情况下,E_m=1.54kg/cm^2(在115℃时)。首次使 E_(em)/E_m=1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弹性 地基 模拟 弹性结构 应力
下载PDF
长江上游地区的天然气工业与发展战略
11
作者 王廷栋 尹代益 +1 位作者 蓝光志 明巧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1994年第1期124-131,共8页
本文阐述了四川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在考察了四川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以重庆为核心的川东、川中系统化工群的初步设想,并指出了四川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产品要向系列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天然气工业 长江上游
下载PDF
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成藏期的确定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其荣 王廷栋 +2 位作者 李延钧 宋华清 杨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10,共3页
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均一温度的研究,并结合烃源岩演化史、储层地温史、岩心薄片镜下沥青的观察,按照油气分段捕获原理,确定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共存在4次成藏期,即中三叠世、中侏罗世前后、晚白垩世前后和喜山运动中晚期... 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均一温度的研究,并结合烃源岩演化史、储层地温史、岩心薄片镜下沥青的观察,按照油气分段捕获原理,确定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共存在4次成藏期,即中三叠世、中侏罗世前后、晚白垩世前后和喜山运动中晚期,分别对应古油藏的形成与破坏期、志留系注气为主期、二叠系注气为主期和油气再分配期。同时,根据储层沥青在镜下的光学特征和在各类孔隙中的分布形态的观察,可定性确定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存在多期注入和叠加的历史,并证实泸州古隆起核部曾经存在一个来自志留系烃源的印支期古油气藏。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应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期的方法行之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期 嘉陵江组 古隆起 泸州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四川盆地 中三叠世 中侏罗世 喜山运动 晚白垩世 分布形态 储层沥青 古油气藏 志留系 演化史 烃源岩 古油藏 再分配 二叠系 特征和 印支期 注气 岩心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天然气成因与成藏解剖 被引量:41
13
作者 李延钧 王廷栋 +2 位作者 张艳云 陈世加 王绪龙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29-534,共6页
利用全烃地球化学方法 ,结合准噶尔盆地南缘三排构造特点 ,在确认油气源和天然气成因的基础上 ,对呼图壁气田、吐谷鲁和齐古油气田进行了成藏历史分析和解剖。研究表明各构造带不仅捕获了喜山期侏罗系高熟煤成气 ,这是该区天然气成藏的... 利用全烃地球化学方法 ,结合准噶尔盆地南缘三排构造特点 ,在确认油气源和天然气成因的基础上 ,对呼图壁气田、吐谷鲁和齐古油气田进行了成藏历史分析和解剖。研究表明各构造带不仅捕获了喜山期侏罗系高熟煤成气 ,这是该区天然气成藏的关键 ,而且还聚集有燕山期侏罗系低成熟—成熟阶段的油气 ,但不同构造带对这一阶段的油气的聚集量、方式和保存作用不同 ,第一排构造直接捕获大量侏罗系低成熟—成熟油气 ,但天然气的散失严重 ;第二、三排构造存在白垩系—下第三系中转侏罗系低成熟—成熟油气的特征。最后阐述了准噶尔盆地南缘进一步寻找天然气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全烃地球化学 准噶尔盆地 三排构造 成藏机理
下载PDF
威远、资阳震旦系干酪根与油裂解气的鉴别 被引量:40
14
作者 尹长河 王廷栋 +1 位作者 王顺玉 林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6-160,共5页
根据威远、资阳震旦系气藏天然气组成、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储层包裹体的对比研究认为威远气田震旦系气藏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泥岩。由于威远、资阳构造形成时间差异 ,威远为燕山期形成的构造 ,资阳为印支期形成 ,燕山消失 ,因... 根据威远、资阳震旦系气藏天然气组成、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储层包裹体的对比研究认为威远气田震旦系气藏的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泥岩。由于威远、资阳构造形成时间差异 ,威远为燕山期形成的构造 ,资阳为印支期形成 ,燕山消失 ,因此天然气的捕获时期不同 ,导致威远天然气主要是干酪根裂解气 ,次为油裂解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根裂解气 油裂解气 天然气 非烃组成 碳同位素 震旦系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运聚规律与成藏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李延钧 李其荣 +2 位作者 杨坚 朱晓惠 王廷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0-24,共5页
在确定烃源岩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薄片镜下沥青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均一温度的研究,并结合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地温史,按照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阶段性理论,发现并证实泸州古隆起核部存在一个印支期古油藏。指出连通嘉陵江组至下伏... 在确定烃源岩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薄片镜下沥青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其均一温度的研究,并结合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地温史,按照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阶段性理论,发现并证实泸州古隆起核部存在一个印支期古油藏。指出连通嘉陵江组至下伏烃源岩的深大断裂和基底断裂及其伴生的断层为烃类运聚的主要途径,是油气成藏的“烃源断层”。该区油气成藏关键时期为中三叠世、中侏罗世前后和晚白垩世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 运移聚集 成藏模式 嘉陵江组 泸州古隆起
下载PDF
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成藏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延钧 李其荣 +4 位作者 王廷栋 胡雄 梁艳 杨坚 袁续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3-369,共7页
泸州古隆起划分为核部、斜坡及外围3个部分。古隆起核部以嘉陵江组一段气藏为主;北缘斜坡以嘉陵江组二段气藏为主;南缘斜坡为以嘉陵江组三段气藏为主的多产层气藏分布区。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天然气性质复杂,既有分布于古隆起核部产凝析... 泸州古隆起划分为核部、斜坡及外围3个部分。古隆起核部以嘉陵江组一段气藏为主;北缘斜坡以嘉陵江组二段气藏为主;南缘斜坡为以嘉陵江组三段气藏为主的多产层气藏分布区。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天然气性质复杂,既有分布于古隆起核部产凝析油的湿气,又有分布于古隆起斜坡区不含凝析油的干气。利用天然气组成与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全烃地球化学方法分析,古隆起核部以志留系烃源为主,并有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的混入,斜坡区则以下二叠统碳酸盐岩烃源为主,同时存在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烃源的注入。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印支期古隆起核部古油藏的形成与破坏;燕山早中期古隆起核部含油气藏的形成;燕山末期斜坡区干气藏的形成及喜马拉雅期天然气进一步富集、调整4个成藏阶段。嘉陵江组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泸州古隆起的发展演化控制了嘉陵江组油气藏的分布格局;充足的多期多源油气注入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烃源断层”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晚期溶蚀孔和扩溶孔发育决定了气藏的储集能力;古隆起核部固体沥青和沥青质提供了油气封堵条件,是油气富集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 储集空间 成藏地球化学 嘉陵江组 泸州古隆起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震旦系天然气勘探前景研究 被引量:20
17
作者 胡守志 王廷栋 +3 位作者 付晓文 陈世加 罗玉宏 唐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2-225,244,共5页
运用气藏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对安平1井、高科1井的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天然气非烃组分、甲烷碳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安平店—高石梯地区的油源和气源均来自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岩。并结合区域构造发展史和岩石薄片等基础地... 运用气藏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对安平1井、高科1井的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天然气非烃组分、甲烷碳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安平店—高石梯地区的油源和气源均来自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岩。并结合区域构造发展史和岩石薄片等基础地质研究,提出了该区震旦系的油气成藏模式,指出安平店—高石梯构造具有较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主要产层应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要找到具有工业价值的天然气,其关键在于寻找好的储层,应避开沥青封堵带打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沥青 天然气非烃组分 成藏模式 勘探前景 安平店—高石梯构造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储层中的沥青沉淀带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被引量:25
18
作者 胡守志 付晓文 +1 位作者 王廷栋 李延均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99-103,共5页
在世界很多油气田的储集层中,都发现了天然形成的沥青沉淀带,说明储层中沥青沉淀带的存在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地质现象。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沥青沉淀的机理与成因判识、沥青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等方面,很少涉及沥青沉淀带对油... 在世界很多油气田的储集层中,都发现了天然形成的沥青沉淀带,说明储层中沥青沉淀带的存在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地质现象。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沥青沉淀的机理与成因判识、沥青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等方面,很少涉及沥青沉淀带对油气分布的影响,即使涉及的少数研究成果也都是从单一油田来进行分析,还未曾对其共性进行总结,此外,勘探家对钻探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储层沥青重视不够,从而使得一些与沥青沉淀带有关的隐蔽型油气藏未能及时发现。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实例,总结了3种不同成因储层沥青沉淀带的可能位置和储层沥青沉淀带的形成对油气分布的控制,指出沥青的沉淀对于油气藏不仅只有破坏作用,也有可能起到封堵作用而形成一种非常规类型的油气藏,关于这一点在勘探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沥青沉淀带 氧化降解 气侵脱沥青 焦沥青 油气分布
下载PDF
全烃地球化学方法在复杂烃源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其荣 王廷栋 +2 位作者 李延钧 袁续祖 杨坚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7,i001,共6页
利用天然气组成与碳同位素(C1-4)、轻烃(C4-8)、中分子量烃(C8-20)以及油岩生物标志化合物(>C15)全烃地球化学方法,按照油气分段捕获原理,确定了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烃源,并建立了相应的烃源模式。研究表明该区嘉陵江组油气与自身烃... 利用天然气组成与碳同位素(C1-4)、轻烃(C4-8)、中分子量烃(C8-20)以及油岩生物标志化合物(>C15)全烃地球化学方法,按照油气分段捕获原理,确定了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烃源,并建立了相应的烃源模式。研究表明该区嘉陵江组油气与自身烃源无关,主要来源于下伏烃源层,存在多期多源烃类注入,而且不同区域烃源贡献大小不同,其中古隆起核部和核部边缘以志留系烃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轻烃 中分子量烃 生物标志化合物 烃源对比 泸州古隆起
下载PDF
煤层气成因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张虎权 王廷栋 +1 位作者 卫平生 张景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34,共6页
对于煤层气来自于煤及煤系地层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通过观察煤层气的碳同位素组成(CH4和CO2)、煤岩及烃源岩的热模拟产物及碳同位素组成、煤层气中异常高的汞含量,分析了煤层气储集地层的大地构造环境及煤矿气体突出和森林火灾,发... 对于煤层气来自于煤及煤系地层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通过观察煤层气的碳同位素组成(CH4和CO2)、煤岩及烃源岩的热模拟产物及碳同位素组成、煤层气中异常高的汞含量,分析了煤层气储集地层的大地构造环境及煤矿气体突出和森林火灾,发现气体突出和森林火灾前有卫星热红外异常。根据美国煤层气的勘探实践经验,推断煤层气可能来自深部地壳或上地幔,甲烷气体是通过上地幔脱气作用或中地壳的费托合成而生成的,而不是来自煤及其煤系地层。根据这一成因模式,可以探索预防煤矿瓦斯爆炸的新方案,重新考虑煤层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成因 碳同位素 煤系地层 大地构造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