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杜拉7号等小粒种咖啡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开玺 魏定耀 +2 位作者 陆明金 杨创平 蔡志青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1991年第2期17-22,共6页
海南西北部地区小粒种咖啡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卡杜拉7号产量较高,适应性、抗叶锈病能力较强,其他性状也比较优良,在没有更优良的品种之前,可作为海南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种植材料。
关键词 咖啡 小粒种 卡杜拉7号 品种 比较
下载PDF
英军焚毁圆明园原因辨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6-33,共8页
1860年10月,英军劫掠并焚毁了圆明园。关于圆明园被焚的原因,我国史学界大致有"掩盖罪证说"、"掩盖罪证,同时惩罚清帝说"和"军事行动说"三种不同的观点。上述三种说法,皆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英... 1860年10月,英军劫掠并焚毁了圆明园。关于圆明园被焚的原因,我国史学界大致有"掩盖罪证说"、"掩盖罪证,同时惩罚清帝说"和"军事行动说"三种不同的观点。上述三种说法,皆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英军焚毁圆明园的最根本原因,是要对清帝及清政府进行最严厉的精神打击,并留下报复的痕迹,使之对外国人更加驯服。英法侵略者有关清政府在圆明园将英法战俘虐待致死的指责,亦难以完全成立。应该修正以往有关侵略者焚毁圆明园原因的种种错误观点,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法联军 焚毁圆明园 国际公法 报复的痕迹
下载PDF
1864年清廷翻译《万国公法》所据版本问题考异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8-139,共2页
关键词 《万国公法》 版本问题 清廷 第二次鸦片战争 考异 翻译 国家关系 闭关自守 清政府 中外
下载PDF
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开玺 耿向东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8-106,共9页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于 2 0世纪 50年代先后成立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教研室。在著名学术带头人的领导下 ,经过近 50年的发展 ,它们已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教研室教师一贯重视本科生的基础教学 ,为之编写了一系列的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于 2 0世纪 50年代先后成立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教研室。在著名学术带头人的领导下 ,经过近 50年的发展 ,它们已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教研室教师一贯重视本科生的基础教学 ,为之编写了一系列的配套教材 ,并开展了相应的课程建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他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继承传统研究方向的同时 ,教研室还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 ,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师大 中国近现代史 学术成就
下载PDF
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开玺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21,共4页
跪拜礼是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 1873年外国使臣以鞠躬或作揖礼觐见同治帝的事实 ,如同一个强有力的楔子 ,严重动摇了传统跪拜礼仪的权威与根基 ;西方国家礼制、礼仪书籍的传入 ,清廷出使官员对外国政治与外交... 跪拜礼是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 1873年外国使臣以鞠躬或作揖礼觐见同治帝的事实 ,如同一个强有力的楔子 ,严重动摇了传统跪拜礼仪的权威与根基 ;西方国家礼制、礼仪书籍的传入 ,清廷出使官员对外国政治与外交礼仪的感知 ,均使国人对跪拜礼仪进行深刻的反思 ;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但对跪拜等旧礼俗进行了猛烈抨击 ,而且身体力行 ,以握手、鞠躬代替跪拜与长揖之礼。跪拜礼已深深积淀于民族意识之中 ,因此废除跪拜礼需要借助政权的力量。 1912年 ,中华民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废除在中国实行了数千年之久的跪拜礼。这既是辛亥革命的结果 ,同时又是国人对中西礼制长期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跪拜礼 清政府 中华民国 社会政治礼仪
下载PDF
关于光绪帝死因的思考与献疑 被引量:7
6
作者 王开玺 《晋阳学刊》 CSSCI 2009年第6期92-97,112,共7页
关于光绪帝的死因,一直是传言纷纷,为清代历史上的一大疑案。有人认为光绪帝是因病正常死亡,有的人则认为光绪帝为他人谋害致死。钟里满等专家,利用现代精密仪器,对光绪帝头发上的砷(即砒霜)含量进行测定后认为,光绪帝死于"急性胃... 关于光绪帝的死因,一直是传言纷纷,为清代历史上的一大疑案。有人认为光绪帝是因病正常死亡,有的人则认为光绪帝为他人谋害致死。钟里满等专家,利用现代精密仪器,对光绪帝头发上的砷(即砒霜)含量进行测定后认为,光绪帝死于"急性胃肠型砒霜中毒",学界多数人的认识为之一变。"光绪因病正常死亡说",史料依据翔实充分,其结论本应是可信的,但由于这一历史问题的特殊复杂性,因而又具有诸多的不可信性;而"光绪帝为人谋害砒霜中毒说",可能已经非常接近、甚至即是客观事实了。但在有些问题尚未得到解释说明以前,即认定光绪帝确为他人谋害,死于砒霜中毒,尚为时过早。"光绪帝为人谋害砒霜中毒说,"是极其重要的学术结论,但还不是学术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绪帝 正常死亡 砒霜中毒 可信与不可信 结论与定论
下载PDF
英法被俘者圆明园受虐致死说考谬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73,共11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国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将英法被俘者在圆明园内虐待致死为口实,悍然命令英军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等中国皇家园林。英法被俘者究竟有没有在圆明园内受虐致死?这是关系到如何判定英法联军罪责的重要问...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国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将英法被俘者在圆明园内虐待致死为口实,悍然命令英军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等中国皇家园林。英法被俘者究竟有没有在圆明园内受虐致死?这是关系到如何判定英法联军罪责的重要问题。可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结果,这一错误说法流行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清算。近查清廷编纂的《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刑部尚书赵光的《自订年谱》、刘毓楠的《清咸丰十年洋兵入京之日记》,特别是英国被俘者巴夏礼的回忆文章等,可知,事实上,巴夏礼等被俘人员先被关押于刑部监狱,后转移至高庙;其他被俘者则分别羁押于昌平、密云、房山等州县监狱。所有英法被俘人员并无在圆明园内受虐且致死等情节。额尔金的说法是别有用心的捏造,目的是为焚毁圆明园的罪恶行径寻找借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被俘者 圆明园 额尔金 巴夏礼
下载PDF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怎样才能回归祖国?——论流失文物回归的方法和途径与国际法理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57,共14页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劫掠了包括圆明园在内的五园三山等皇家园林,从此,中国的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时至今日,这些文物的命运及其回归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究竟采取何种办法,通过何种途径,才能使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返还祖国,...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劫掠了包括圆明园在内的五园三山等皇家园林,从此,中国的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时至今日,这些文物的命运及其回归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究竟采取何种办法,通过何种途径,才能使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返还祖国,学界看法不一。综合国内外史实和国际法理,我们认为,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类型与途径不同,我们的态度和办法也应有所不同。对于所有非法出境的文物,我们都有追讨的权利。根据情理法理、文物的价值、成功回归的案例、回归的时空条件等情况,应确定先易后难、逐步索还或索赔的基本原则。对于流失海外的各类文物,当务之急,是追讨外国在侵华战争中掠走且至今仍为该国家所据有的这一部分珍贵文物。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尝试多种方式和途径逐步追讨其他部分。对于流失海外多年且几经易手,现持有者根据所在国国内法已享有"合法取得时效",致使原持有者失去追索时限的文物,我国政府在外交谈判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公法私法、国际通行的文物保护道德规范以及国际社会舆论等多种资源,经由第三方出面,采取"仲裁"、"调停"、"斡旋"、"和解"等较为灵活的方式,尝试追讨流失文物的各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明园 文物回归 国际法理
下载PDF
论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的经营形式——以轮船招商局及李鸿章为中心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开玺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9-76,共8页
官督商办等企业经营方式,并非洋务派的首创,而是其对清廷原有手工矿厂经营方式驾轻就熟的沿袭。这一企业经营形式的出现,反映出历史的、经济的和政治的逻辑必然。李鸿章提出的"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并非完全是向官督商办... 官督商办等企业经营方式,并非洋务派的首创,而是其对清廷原有手工矿厂经营方式驾轻就熟的沿袭。这一企业经营形式的出现,反映出历史的、经济的和政治的逻辑必然。李鸿章提出的"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并非完全是向官督商办企业争权,而是在适度放权,同时也是其对清廷内部顽固势力指责的一种回应。李鸿章提出的"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并非只要官督,不管企业盈亏,而是强调清政府不对其经营成功与否、盈亏与否承担连带的经济责任。这不仅是李鸿章等洋务派的主张,也是早期维新思想家的主张。官督商办的企业经营形式一度受到欢迎,有其进步的意义。当然,清政府对于官督商办企业的盘剥与压抑也是相当严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督商办 经营形式 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
下载PDF
咸同之际两宫皇太后的理政听政与垂帘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5-84,共10页
晚清时期,新继位的几位皇帝年龄太小,不能立即亲政,于是出现了非正常状态的太后理政、听政与垂帘等皇权运作模式。其实,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仪制,很快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界所谓慈禧太后三次垂帘听政的说法有误,至少不够准确。所垂之帘,... 晚清时期,新继位的几位皇帝年龄太小,不能立即亲政,于是出现了非正常状态的太后理政、听政与垂帘等皇权运作模式。其实,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仪制,很快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界所谓慈禧太后三次垂帘听政的说法有误,至少不够准确。所垂之帘,只是黄色的纱幔或纱屏;至迟在同治九年六月,两宫太后召见大臣时,即已不再垂帘;听政的地点除了养心殿的明殿或东暖阁,后来又包括养心殿西暖阁、乾清宫西暖阁、西苑勤政殿的东暖阁、颐和园仁寿殿之北楹。严格说来,慈禧共有三次听政或训政,其中只有第一次是垂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同之际 两宫皇太后 皇权统治 理政 听政 垂帘
下载PDF
论资政院中的立宪派议员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开玺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27,共6页
资政院开会期间 ,立宪派议员展开了积极的政治活动 ,在他们的努力下 ,资政院讨论并通过了一系列议案。立宪派议员表现出明显的软弱性和局限性。他们对许多重要的议案不能始终坚持 ,往往不了了之 ;他们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领导 ,意见不... 资政院开会期间 ,立宪派议员展开了积极的政治活动 ,在他们的努力下 ,资政院讨论并通过了一系列议案。立宪派议员表现出明显的软弱性和局限性。他们对许多重要的议案不能始终坚持 ,往往不了了之 ;他们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领导 ,意见不一致 ,行动不协调 ;他们敌视群众运动 ,主张予以镇压 ;他们对时局的影响也因受许多方面的制约而十分有限。虽然立宪派议员提出的许多议案没有得到实施 ,他们关于实行立宪制度的主张也因而没有能够实现 ,但是这些议案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具有进步意义。而且 ,这些议案的提出 ,对于破除专制思想和动摇清朝专制政府的权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与其他立宪派相比 ,资政院中的立宪派议员具有更大的政治影响 ;立宪派议员与革命派在改革政治、推翻专制制度和救亡图存方面是一致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政院 立宪派 立宪运动
下载PDF
辛亥年清廷财政崩溃原因探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开玺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30-133,129,共5页
辛亥年清廷财政崩溃原因探析王开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一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军费开支激增。清政府虽采取了乞借外债、筹借内债、开办捐例、滥发铜币与纸币、停办“不急之政”、克扣京官廉俸等“开源”与“节流”诸科措施,但其财... 辛亥年清廷财政崩溃原因探析王开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一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军费开支激增。清政府虽采取了乞借外债、筹借内债、开办捐例、滥发铜币与纸币、停办“不急之政”、克扣京官廉俸等“开源”与“节流”诸科措施,但其财政仍很快地崩溃了。1911年底,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因探析 辛亥年 地方督抚 财政体制 清政府 赵尔巽 半殖民地化 度支部 地方财政 财政收入
下载PDF
英军焚毁圆明园事件与“国际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5-65,共11页
1860年10月,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虐待英法"侨民"致死"违犯国际公法"为借口,悍然下令侵华英军劫掠并焚毁了圆明园等中国皇家园林。查证史实,可知当时并未形成世界意义上的"国际法",美国人惠顿的法... 1860年10月,英国首席代表额尔金以清政府虐待英法"侨民"致死"违犯国际公法"为借口,悍然下令侵华英军劫掠并焚毁了圆明园等中国皇家园林。查证史实,可知当时并未形成世界意义上的"国际法",美国人惠顿的法学著作《万国公法》尚未传入中国,清政府也未签署任何有关战争的国际法文件。若就事论理,指出清廷违反人道主义是必要的,但责难清政府违反国际法却是没有道理的。反过来看,拥有国际法观念的英法军队对身受重伤的中方非战斗人员清宫太监,不但未进行必要的医疗救治,反而加戴镣铐,实施虐待,这种行径与他们标榜的国际法是相违背的。英法军队焚毁圆明园,劫掠文物,是违反他们自己的"国际法"的,是毁灭人类文明的野蛮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法联军 额尔金 焚毁圆明园 国际法 惠顿 《万国公法》 现代国际法
下载PDF
清代的外交礼仪之争与文化传统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开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8-65,共8页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清廷的外交礼仪冲突就不断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却是中外国情、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毋庸讳言,中外交往之初,清朝统治者严重存在着唯我独尊的高傲心态,自以为天朝上...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清廷的外交礼仪冲突就不断发生。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源却是中外国情、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毋庸讳言,中外交往之初,清朝统治者严重存在着唯我独尊的高傲心态,自以为天朝上国,决无国家平等的理念,更不可能采用平等的外交礼仪。这些无疑是错误的。但是,清廷所坚持的,往往是与本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相一致的外交礼仪与规矩;而外国方面则不同,它们的外交礼仪要求,虽然有些符合近现代国家关系平等原则和外交惯例,但也有一些则完全违背了其本国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礼仪惯例,暴露出资本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炮舰政策的侵略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外交礼仪 文化传统 强权政治
下载PDF
取缔规则事件与革命派领导下的留日学生运动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开玺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3期99-105,共7页
取缔规则事件与革命派领导下的留日学生运动王开玺1905年底,中国留日学生八千余人,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取缔规则”,全体罢课,并有部分学生愤而西渡国,这就是近代中国留日学生运动史及辛亥革命史上的著名“取缔规则事件”。... 取缔规则事件与革命派领导下的留日学生运动王开玺1905年底,中国留日学生八千余人,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取缔规则”,全体罢课,并有部分学生愤而西渡国,这就是近代中国留日学生运动史及辛亥革命史上的著名“取缔规则事件”。在这一事件中,广大留日学生表现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日学生 中国留学生 革命派 日本政府 清政府 孙中山 中国留日学生 外务部 反清革命 日本文部省
下载PDF
清末满汉官僚与满汉民族意识简论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开玺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8-174,共7页
自清王朝入关至清廷灭亡,满汉民族、满汉官僚间的矛盾是存在的,有时甚至相当尖锐,但有些问题却决非仅是以满汉矛盾所能解释清楚的。由于时人某种民族情绪的激扬,满汉官僚间的矛盾被人为地扩大突显出来。有清一代满汉民族、满汉官员的矛... 自清王朝入关至清廷灭亡,满汉民族、满汉官僚间的矛盾是存在的,有时甚至相当尖锐,但有些问题却决非仅是以满汉矛盾所能解释清楚的。由于时人某种民族情绪的激扬,满汉官僚间的矛盾被人为地扩大突显出来。有清一代满汉民族、满汉官员的矛盾不是在加剧,而是在缓和。在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国内各民族均处于覆巢之下的民族危机时刻,清王朝内部的满汉官僚,除极少数民族败类外,皆不可避免地走上各民族统一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内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满汉官僚 民族矛盾 民族意识 民族融合
下载PDF
龚孝拱引导英军焚掠圆明园考论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开玺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87,共6页
大约在民国初年,社会上开始流传龚自珍之子龚孝拱引导英军劫掠并焚掠圆明园的传言。对此,虽然当时即有学者表示怀疑,但经若干笔记、野史的传播,特别是一些小说的文学渲染,传言似乎已成铁定事实。笔者对各种相关史料分析后认为上述说法... 大约在民国初年,社会上开始流传龚自珍之子龚孝拱引导英军劫掠并焚掠圆明园的传言。对此,虽然当时即有学者表示怀疑,但经若干笔记、野史的传播,特别是一些小说的文学渲染,传言似乎已成铁定事实。笔者对各种相关史料分析后认为上述说法不足为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孝拱 英军焚毁圆明园 考证
下载PDF
传统服饰与近代外交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开玺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5-48,共4页
清代官员传统的服饰特点,是身着长袍马褂,顶戴花翎,脑后蓄留发辫。19世纪60年代,清廷官员走出国门,开始与西方国家发生外交关系时,传统服饰却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羞辱,既不利于外交活动的顺利开展,又有损国家形象。... 清代官员传统的服饰特点,是身着长袍马褂,顶戴花翎,脑后蓄留发辫。19世纪60年代,清廷官员走出国门,开始与西方国家发生外交关系时,传统服饰却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和羞辱,既不利于外交活动的顺利开展,又有损国家形象。改变传统服饰,服装西化,势在必行。清驻外使臣首先向清廷提出“请定外交公服”奏请。与此同时,国内的其他进步人士也纷纷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20世纪初,清廷驻外使臣及国内的军、警、学、政各界,都有相当多的人改穿“新制短衣”。传统服饰的改变,既是中国与世界外交礼仪从冲突到趋同的进步过程,同时又是中国半殖民地不断深化的屈辱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服饰 近代外交 服装西化 外交礼仪趋同
下载PDF
中国近代的外交与外交礼仪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开玺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6-71,共6页
19世纪 70年代,清廷各级外交人员出国后,认知、认同、接受了西方国家的外交观念及其礼仪惯例,并开始了逐渐与其接轨的近代化进程,但同时也出现一些礼仪对接中的错位现象。出于外交的需要,清廷初步确定了清国的国旗、国歌、这... 19世纪 70年代,清廷各级外交人员出国后,认知、认同、接受了西方国家的外交观念及其礼仪惯例,并开始了逐渐与其接轨的近代化进程,但同时也出现一些礼仪对接中的错位现象。出于外交的需要,清廷初步确定了清国的国旗、国歌、这一时期清廷外交理念及外交活动的变化是巨大而深刻的,功不可没。但中国在政治上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惨重的,其教训也同样是不可忘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礼仪 传统观念 国旗 国歌
下载PDF
试论同治朝外国公使觐见清帝的礼仪之争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开玺 王秀丽 王云红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5期42-46,共5页
第一次鸦片战争刚结束,美、法等国即提出觐见清帝的要求。此后,外国使臣是否以跪拜之礼觐见清帝,成为中外难以逾越的外交障碍。中英修约期间和同治帝亲政后,外国方面再次提出觐见问题,并与清廷展开交涉,清廷内部亦就此发生激烈争论。187... 第一次鸦片战争刚结束,美、法等国即提出觐见清帝的要求。此后,外国使臣是否以跪拜之礼觐见清帝,成为中外难以逾越的外交障碍。中英修约期间和同治帝亲政后,外国方面再次提出觐见问题,并与清廷展开交涉,清廷内部亦就此发生激烈争论。1873年6月29日,日本大使和西方各国公使分别以作揖和鞠躬礼,觐见了同治帝。这一原本属于外交范畴的礼仪之争带有明显而浓重的侵略色彩。同时,清廷觐见礼仪的变改,使其从天朝大国的自我封闭中醒来,步履蹒跚地走向了世界,这又是历史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公使 觐见清帝 跪拜 礼仪之争 走向世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