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理学视角下文化记忆空间研究进展与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漆建武 李巍 +1 位作者 王录仓 张凯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3-928,共16页
通过梳理文化记忆理论,归纳文化记忆演变历程和发展脉络,以国内外地理学1527篇重点文献为支撑,借助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从关键词共现聚类、主题路径演化及研究趋势分析国内外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进展。通过综述当前... 通过梳理文化记忆理论,归纳文化记忆演变历程和发展脉络,以国内外地理学1527篇重点文献为支撑,借助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从关键词共现聚类、主题路径演化及研究趋势分析国内外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进展。通过综述当前国内外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前沿热点,以期建构地理学视角下文化记忆的研究范式,改进文化记忆研究方法,为文化记忆理论的本土应用和多学科融合提供借鉴与参考。从分析结果看,国外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主题多集中于:1)日常生活景观的记忆表征研究;2)记忆中的政治与仪式研究等方面。国内研究主题主要包括:1)集体、社会记忆中的文化与地方研究;2)空间承载的城市与乡村记忆研究;3)文旅推动下的遗产记忆再现研究等方面。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文献逐渐增加,对于纪念性景观、遗产建筑、仪式庆典、战争创伤、民族记忆等的关注度增高,但文化记忆空间研究并未形成具体的理论范式,绝大多数文献仅仅关注文化记忆与其他领域的融合,而对文化记忆空间的内涵、媒介转换机制、空间识别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国内外研究的内容及趋势来看,西方学者更注重对移民、权利、自由意志、女性、权力政治、战争创伤的研究;对空间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城市、情感与权利空间。国内地理学者注重从记忆的非物质载体去解构地域化、中国化的文化记忆与地方认同,研究多以明显的政策导向为主,战争遗址、红色旅游地、传统村寨、特色民俗与节庆仪式等成为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重要主题。未来,地理学研究应将文本、仪式、语言等实践过程通过非表征手段进行刻画,以物态化的方式将记忆重新引入人类研究的视野;同时应明确界定城市与乡村文化记忆的内涵,以影像数字化手段将遗产、移民与旅游作为文化记忆空间研究的新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集体记忆 地方 空间 CITESPACE 地理学
下载PDF
基于新浪微博大数据的旅游流时空特征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被引量:50
2
作者 王录仓 严翠霞 李巍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4-105,共12页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位置服务信息逐渐增多,为研究旅游流时空特征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视角。文章利用新浪微博LBS签到数据和核密度估计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对兰州市旅游...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位置服务信息逐渐增多,为研究旅游流时空特征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视角。文章利用新浪微博LBS签到数据和核密度估计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对兰州市旅游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流在时间维度上存在明显的节律性,无论是年变化,还是日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旅游流初现期-高峰期-回落期-休眠期变化特征,季相变化明显,夏半年和冬半年存在较大差异,"双峰"特征显著;日变化呈现偏态"金字塔"形结构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具有典型的"核心(城区)-边缘(周边区域)"结构特征,切合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空间分布格局。女性游客签到量大于男性游客,流量变化小于男性;女性游客主要集中在主城区活动,男性游客则偏好户外活动丰富的郊野森林公园。省、内外旅游流在时间维度上存在着明显的"超前-滞后"效应,在空间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错位现象。从旅游流活动轨迹来看,表现出明显的"轴线-散点"态势:中山桥—白塔山公园—城隍庙—黄河母亲像—水车博览园为主的"黄河风情线"是主要的轴线,而外围地区主要的景点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散点",无论是主城区,还是外围地区,均没有形成闭合的旅游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浪微博 LBS签到数据 旅游流时空特征 兰州市
下载PDF
内陆河流域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与机制——以黑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24
3
作者 王录仓 程国栋 赵雪雁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98-607,共10页
城市的起源与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是诸文明要素积累凝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黑河流域的城市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秦汉以前的城市萌芽,两汉时期的奠基期,十六国时期、隋唐时期的第二高峰期,宋以后的衰落期,直到明清以... 城市的起源与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是诸文明要素积累凝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黑河流域的城市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秦汉以前的城市萌芽,两汉时期的奠基期,十六国时期、隋唐时期的第二高峰期,宋以后的衰落期,直到明清以后城市再度复苏.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移民屯垦、兴修水利、农牧业的消长与进退、人口迁移与聚集、地缘政治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城镇发育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又蕴含了两个相互交错的正负效应:汉民族的西扩—统一的国家—稳定的地缘政治关系—移民屯垦—兴修水利—农业繁荣—气候暖湿—城镇发展;少数民族东进—地方割据—复杂动荡的地缘政治环境—牧业扩张—气候干冷—沙漠化扩大—城镇衰退.其实质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格局下,对优势生存空间的争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发展 动力机制 耦合关系 黑河流域
下载PDF
高寒牧区村域生态足迹——以甘南州合作市为例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录仓 高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795-3805,共11页
高寒牧区是一类特殊的地域,其生态环境本底和压力明显区别于其它地域类型。从自然本底上讲,"高寒"特征造成生态系统结构单一、节律缓慢、功能稳定性差,因此,脆弱性强,而修复难度大;从压力上讲,"高寒"又一定程度上... 高寒牧区是一类特殊的地域,其生态环境本底和压力明显区别于其它地域类型。从自然本底上讲,"高寒"特征造成生态系统结构单一、节律缓慢、功能稳定性差,因此,脆弱性强,而修复难度大;从压力上讲,"高寒"又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外界要素的过分介入,导致人口分布的高度离散性和稀疏性,人地矛盾转化为更直观的草畜矛盾。论文结合高寒牧区的特质,对生态足迹模型和生态承载力模型进行了修正,强调了高寒牧区生态承载力的主控因素———牲畜特征、人口特征、生境特征和地域特征,以甘南州合作市为案例,具体测算和分析了41个行政单元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1)人口生态足迹和牲畜生态足迹分布格局大致呈反向态势,说明在高寒牧区,人口与牲畜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2)从人口生态足迹和牲畜生态足迹对总生态足迹的贡献度上看,总生态足迹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牲畜生态足迹,说明牲畜是主控因素。(3)从地均生态承载力分布态势看,低承载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海拔较高的广大牧区,这里生态结构非常单一,主要以高寒草甸草原和沼泽草原生态类型为主,寒冻风化作用异常强烈,生物有效生长期非常短。而高承载区分布在市区周围和南部洮河谷地沿岸,生态系统除草地生态系统外,还有森林生态系统。从而说明人为条件的改善、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自然环境的严酷程度是决定高寒牧区承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4)从生态盈余与赤字的空间分布态势看,赤字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广大的纯牧区,超载过牧是生态状况的关键性致因。因此提高生态承载力、减少生态赤字的关键集结于草畜关系上。有鉴于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根据天然草场的承载能力,建立适宜的草畜平衡关系,将超载的牲畜转移出去;二是科学合理的提高草场的生产能力和承载能力,这就需要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三是调整经济结构,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天然放牧业的高度依赖性,推进传统草地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牧区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合作市
下载PDF
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录仓 武荣伟 刘华军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7-51,共5页
在尼尔森—费尔普斯式作用机制模型中引入了变量的空间滞后项,构建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杜宾模型。利用中国2000-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考虑多种空间关联模式,采用Le Sage和Pace提出的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将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 在尼尔森—费尔普斯式作用机制模型中引入了变量的空间滞后项,构建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杜宾模型。利用中国2000-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考虑多种空间关联模式,采用Le Sage和Pace提出的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将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解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总效应,分别用来衡量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省域内效应、省域间溢出及总体效应。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一是不同的空间关联方式下,中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二是各省域内部高等教育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显著且对邻近省域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各省域内部高等教育技术模仿作用显著地促进了本省的经济增长,并对邻近省域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三是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对总体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空间溢出效应 区域经济增长
下载PDF
干旱区矿产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录仓 张云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26-430,共5页
在分析资源型城市成长动力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刚性和水资源的约束 ,使得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而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防止资源枯竭所引发的支柱型产业的衰退。围... 在分析资源型城市成长动力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刚性和水资源的约束 ,使得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而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防止资源枯竭所引发的支柱型产业的衰退。围绕主导产业组群 ,对现有产业结构和资产存量进行调整 ,同时延伸主导产业链 ,衍生新的生产协作链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第三产业 ,加强矿产资源型城市与区域的融合度 ,解除区位被动性和经济的“孤岛性” ,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市区及矿区环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 资源型城市 可持续发展 干旱区
下载PDF
旅游影响下的城镇空间转向——以甘南州郎木寺为例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录仓 李巍 《旅游学刊》 CSSCI 2013年第12期34-45,共12页
空间转向是目前社会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郎木寺镇是甘南州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郎木寺镇的整体空间序列, 依山就势, 形成三重空间, 即“神性的佛教寺院空间”、“静谧的传统民居空间”和“喧嚣的商业空间”。旅游资源的开发和... 空间转向是目前社会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郎木寺镇是甘南州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郎木寺镇的整体空间序列, 依山就势, 形成三重空间, 即“神性的佛教寺院空间”、“静谧的传统民居空间”和“喧嚣的商业空间”。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介入, 打破了传统社区演替的滞缓性, 引起空间结构转向。这种转向不仅体现在外部空间形态上, 更表现在内部结构上。在多元文化和多种利益的群体性渗透、参与中, 三重空间开始了剧烈的入侵与演替。在旺盛的旅游需求推动下, 寺院空间的纯净性遭到浊化, 神圣性、主导性“塌缩”, 开始向世俗化转向, 并衍生出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非宗教性功能, 其空间表现出封闭中的开放性, 并不断向商业空间入侵。民居空间则打破原有的私密性, 发生了功能和样式变化, 由单一的居住功能转向为居住—旅游服务复合功能。典型藏式踏板房转向为普通的平房, 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消退, 室内宗教设施明显减少, 在外部空间上表现出竞争格局下的收缩与调适。居民行为从传统的游牧经济向多种经营转型, 而浓郁的宗教信仰热情减弱, 宗教活动减少。商业空间不断向居住空间侵入, 由初期的商住一体化空间向均质性商业街区转向, 并促生了多元化的商业业态, 成为最具开放性的商业—文化复合空间。这种空间转向, 从时空维度上讲, 可以归纳为同质同类转向(1990 ~1997年):社区较少受到外界环境干扰, 以宗教和血缘为联系纽带的社区结构相对稳定, 三重空间以相对分离为主。同质异类转向(1998 ~2000年):旅游吸引力逐步增强, 原有社区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社区空间结构出现了文化基质不变, 而商业、服务类型逐步增多, 但三重空间相互侵入并不明显。异质异类转向(2000年以来):旅游需求旺盛, 旅客激增, 社区空间结构发生了适应性变化, 三重空间的侵入和渗透性加强, 演替速度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寺院空间 民居空间 商业空间 空间转向 郎木寺镇
下载PDF
高寒草地畜牧业产业化的障碍与实现路径——以甘南州合作市为例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录仓 李巍 王生荣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791-1797,共7页
草地畜牧业是合作市的主导产业,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育程度的深刻影响,农牧业经济要素互补性差;畜牧业内部同构性较强,区域分工不明显;畜产品的商品化过程粗放、低质、低效;畜产品加工企业门类不全,规模不大,带动性差;普遍缺少各种... 草地畜牧业是合作市的主导产业,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育程度的深刻影响,农牧业经济要素互补性差;畜牧业内部同构性较强,区域分工不明显;畜产品的商品化过程粗放、低质、低效;畜产品加工企业门类不全,规模不大,带动性差;普遍缺少各种形式的中介机构和协会,农牧民自组织能力不足;缺少交易市场,要素流动受阻,致使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因此,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强化农牧业服务体系,实现草地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民合作经济组织 畜产品加工业 农牧业服务体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民族区域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录仓 石培基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7-462,共6页
青藏高原东缘区域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民族、经济结构的制约 ,民族宗教文化、民族贸易的超常亲合及资源开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 .低水平、小规模、职能分工不明确、空间分布差异大是城镇发展的主要特征 .严酷... 青藏高原东缘区域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元民族、经济结构的制约 ,民族宗教文化、民族贸易的超常亲合及资源开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 .低水平、小规模、职能分工不明确、空间分布差异大是城镇发展的主要特征 .严酷封闭的地理环境、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是主要的障碍因素 .因此选择“小规模、多中心、多层次、适当集中”的区域城镇化模式 ,强化城镇及区域特色产业 ,优化生态环境 ,营造城镇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外部环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城镇 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 人居环境 经济结构
下载PDF
高寒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与实现路径——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录仓 李巍 王生荣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54-660,共7页
城乡一体化是以乡补城、以城带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受特殊高寒地理环境和特定多元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甘南州生态地位重要,但环境脆弱,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生态基质较差;整体经济落后,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以乡补城、以城带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受特殊高寒地理环境和特定多元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甘南州生态地位重要,但环境脆弱,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生态基质较差;整体经济落后,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和居民点分布具有高度离散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互动机制和空间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瓶颈作用强烈,城乡一体化联系通道有限;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均衡,城乡差距较大,城乡矛盾突出。因此,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调驱动机制的转型,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推动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及公共服务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甘南藏族自治州 城乡交通情况 城乡基础设施配置
下载PDF
高寒牧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优化——以甘南州碌曲县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录仓 李巍 李康兴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7年第1期102-108,共7页
乡村聚落是中国聚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俗和宗教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布局处于自发选择的状态,普遍存在着布局散乱、人口规模小、占地面积大、基础设施落后... 乡村聚落是中国聚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俗和宗教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布局处于自发选择的状态,普遍存在着布局散乱、人口规模小、占地面积大、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亟待优化。以碌曲县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为基础资料,利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高程、河流、路网、地域经济类型等方面对碌曲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型铸"作用,河流和路网格局对聚落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农区—半农半牧区—纯牧区聚落差异显著,从集群分布走向分散分布。应用综合发展实力指数函数,将碌曲县行政村分为高(Ⅰ级)、中(Ⅱ级)、低(Ⅲ级)三个发展实力等级。在综合考虑各乡村聚落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潜力、区位条件的前提下,对村落等级规模进行优化,将村落分为优先发展型、控制发展型、异地搬迁型进行调控。引入成本加权距离(cost weighted distance)和改进型场强模型,计算各个乡镇的辐射量,结果表明,最大辐射量出现在玛艾镇和郎木寺镇周围,且沿洮河河谷和国道213线形成南北两条辐射带。因此得出结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优化要按照"中心带动,以点带轴,以轴带面,两翼互补,整体推进"的原则开展,最终形成"两心、两轴、两翼"的乡村聚落体系空间结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特征 影响因素 空间优化 碌曲县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苏北城镇体系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录仓 张云峰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1期65-69,共5页
运用分形理论对苏北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和城镇空间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城镇规模分布 方面,中等位序的城市较多,人口分布比较均衡,但这并没有很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城镇空间结构方面,城 镇之间的空间关联程度、... 运用分形理论对苏北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和城镇空间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城镇规模分布 方面,中等位序的城市较多,人口分布比较均衡,但这并没有很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城镇空间结构方面,城 镇之间的空间关联程度、空间相互作用一般,交通联系程度强、通达性好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加强该区域内城镇联系,构建苏北现代城乡网络体系,实施“三角链”战略的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体系 分形理论 苏北地区
下载PDF
甘川青交接民族区域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及背景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录仓 石培基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5-28,共4页
甘川青交接区域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多元民族、文化、宗教、经济构成及其历史演变的内陆性约束 ,致使其城镇发育滞缓。城镇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中央行政建制 ,就单个城镇而言 ,民族宗教文化与民族贸易的亲合关系和响应力 ,是... 甘川青交接区域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多元民族、文化、宗教、经济构成及其历史演变的内陆性约束 ,致使其城镇发育滞缓。城镇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外部中央行政建制 ,就单个城镇而言 ,民族宗教文化与民族贸易的亲合关系和响应力 ,是城镇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着人地关系和人居模式。城镇分布的离散性和差异性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川青 民族区域 城镇体系 经济构成 地理背景
下载PDF
水资源约束下的内陆河流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录仓 张云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62-968,共7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协调发展是各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普遍现象。目前中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但同时面临着严重的"三农"问题。内陆河流的劳动力转移除了受经济条件、体制条件的制约外,还深受水资源条件的约束。通...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乡协调发展是各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普遍现象。目前中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但同时面临着严重的"三农"问题。内陆河流的劳动力转移除了受经济条件、体制条件的制约外,还深受水资源条件的约束。通过对水资源自然赋存格局和变化状态,时空分布与利用关系的分析,透视资源性缺水与结构性缺水,证明水资源条件的约束性持续存在并有加重的趋势。在保证生态环境良性运行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分析计算水资源对人口和经济的承载力,结果表明,人口处于超载状态。因此以同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缓解水资源压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线,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三个层次具体探讨了水资源约束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规模。通过上述劳动力三个层次的转移分析,基本上能够把水资源承载力条件下超载的人口转移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约束 农村劳动力转移 张掖市
下载PDF
兰州市市区景观生态格局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录仓 俞菲 俞洋子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5-120,共6页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兰州市市区遥感影像数据和Fragstats软件,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选取多样性、破碎度、均匀度、优势度、分离度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斑块格局、区域景观格局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市区林草地占总面... 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利用兰州市市区遥感影像数据和Fragstats软件,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选取多样性、破碎度、均匀度、优势度、分离度等景观格局指数,从斑块格局、区域景观格局等方面进行景观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市区林草地占总面积的45%,构成区域景观的基质;区域内景观多样性分布具有较好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指数城关区最高为1.447,均匀度七里河区最高为0.811;区域中人工景观斑块形状规则,分布均匀,自然景观分维数较高,其中荒草地分维数1.443;受人为影响,农业景观类型破碎度较高,大量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和林地;城市人均绿地9.47m2,但绿地斑块分布散乱,生态效益低;各类型绿地斑块之间缺少较好的生态廊道,格局连接性较低;分离度城关区为0.015、七里河区为0.045、西固区0.037、安宁区为0.0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格局 斑块 分维数 多样性 兰州市
下载PDF
生态脆弱型贫困区社会经济地域系统的特征与作用机制——以陇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录仓 谢永成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1期76-80,共5页
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的叠加与互制,是陇南社会经济地域系统落后的外在表现;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使系统的结构功能不完善,而结构演潜的延滞性进一步恶化了地域系统的协调性;区域基础设施的残缺不全和人文思想意识的落后,使地域系统表现... 经济贫困与文化贫困的叠加与互制,是陇南社会经济地域系统落后的外在表现;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性使系统的结构功能不完善,而结构演潜的延滞性进一步恶化了地域系统的协调性;区域基础设施的残缺不全和人文思想意识的落后,使地域系统表现为强烈的封闭性;地域组织的离散性,使地域系统内部的整合力受到抑制,而区域中心城镇发育不足、城乡互动机制的弱化,进一步降低了地域系统的协调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地域系统 特征与作用机制 生态脆弱型贫困区 陇南地区
下载PDF
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与动态演变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录仓 史凯文 梁珍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37-141,179,共6页
城市脆弱性是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城市体系脆弱性不仅能够加深对城市社会的认识,更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文章以西北内陆城市兰州市为例,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 城市脆弱性是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研究城市体系脆弱性不仅能够加深对城市社会的认识,更对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系列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参考意义。文章以西北内陆城市兰州市为例,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四个方面构建该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指标评价体系。结果显示:2006—2015年,兰州市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与自然资源脆弱性指数变化呈波状起伏,但总体趋于下降趋势;城市经济脆弱性指数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但对城市整体脆弱性的贡献度逐年上升;城市社会脆弱性呈缓降趋势;综合脆弱性指数不断下降,抗脆弱性能力不断增强。当前城市脆弱性正从生态环境主导型脆弱性向经济主导型脆弱性转变。较低的经济水平制约着交通、人口、资源开发、人居环境等的健康发展,使城市社会发展受到掣肘。因此在追求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必须重视社会民生,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脆弱性 评价指标体系 兰州市
下载PDF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内陆河流域城镇发展及其生态效应研究框架——以黑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录仓 王航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2-37,共6页
本文从现实出发,在分析内陆河流域城镇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内陆河流域城镇体系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效应的总体研究框架,提出了研究目标、思路和内容。指出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水资源为主脉,以山地—绿... 本文从现实出发,在分析内陆河流域城镇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内陆河流域城镇体系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效应的总体研究框架,提出了研究目标、思路和内容。指出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水资源为主脉,以山地—绿洲—荒漠景观格局为底质,在分析水—绿洲—城镇体系空间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体系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特殊规律;不同时空条件下水资源的人口、城镇、经济承载力,建立不同边界条件下水资源有效转移和优化配置的模拟模型;通过对城乡人口迁移过程和机理分析,产业聚集、转型分析和绿洲-荒漠景观格局分析,构建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发展规模、职能状态和空间自组织结构;揭示城镇发展与环境演变协同作用下流域不同时空的生态经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体系 水资源承载力 生态经济效应 黑河流域
下载PDF
青海城镇体系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动力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录仓 陆凤英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4期67-72,共6页
青海城镇体系经历了发韧期、奠基期、转型期3个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湟水谷地最先拉开了城镇发展的历史帏幕,随后逐步向西扩展进入青海湖地区.宏观上,从农耕区向农牧交错区渗透,进而向游牧区拓展,反映了社会历史进程和地域开发进程的... 青海城镇体系经历了发韧期、奠基期、转型期3个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湟水谷地最先拉开了城镇发展的历史帏幕,随后逐步向西扩展进入青海湖地区.宏观上,从农耕区向农牧交错区渗透,进而向游牧区拓展,反映了社会历史进程和地域开发进程的调控作用,因此城镇分布数量和密度呈现出农耕区—农牧交错区—游牧区逐级递减的趋势.中观上,以河流为脉络,城镇发展或溯源而上伸入高原腹地,或向河谷两岸推进,进入山区,表现为从优势生存空间向劣势生存空间的时空转化,城镇数量与密度呈现出川水地区—浅山地区—脑山地区的递减趋势.微观上,河谷农耕区城镇选址多位于河流阶地上,土地肥沃,取水便利;而牧区城镇的选址却往往与水草丰美的牧场相关,映射出古代城镇对自然条件和自然物质基础的依赖性.总体而言,青海省城镇兴起和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部中央行政建制和军事据点的设置,而非城镇内部社会经济自我发展.就单个城镇而言,民族文化、民族宗教与民族贸易的亲合关系和响应力,是城镇成长的主要推进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体系 发展轨迹 动力机制 青海省
下载PDF
张掖市甘州区乡镇发展水平评价及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录仓 王航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4-38,共5页
本文针对2004年张掖市甘州区所辖22个乡镇的发展状况,通过建立反映经济和社会方面两大类、共17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对各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并依据计算结果将发展水平... 本文针对2004年张掖市甘州区所辖22个乡镇的发展状况,通过建立反映经济和社会方面两大类、共17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对各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借助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并依据计算结果将发展水平划分为五个层次:发展水平最高、较高、中等、较低和最低,并对各层次进行分析;同时,各乡镇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特征,即距离市区较近、自然条件好的并且交通便捷的乡镇发展水平高于其他乡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 甘州区 主成分分析 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