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是無情卻有情——論《莊子》之情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志楣 《诸子学刊》 2009年第1期135-152,共18页
一、前言近年來有關古代性情思想的出土文獻面世1,使得'情'這一重要的中國哲學範疇也愈來愈受到學界關注2;引起注意的原因,不僅僅在於它思想或文學美學上的重要性,更在於對它本身理解的歧義性3。由於探討這一概念時,研究視角、... 一、前言近年來有關古代性情思想的出土文獻面世1,使得'情'這一重要的中國哲學範疇也愈來愈受到學界關注2;引起注意的原因,不僅僅在於它思想或文學美學上的重要性,更在於對它本身理解的歧義性3。由於探討這一概念時,研究視角、層面的不同,因此對'情'之内涵與外延的挖掘程度也不一樣,類似的情況亦見於《莊子》,如果將《莊子》與其同時或之前的重要著述相比(特别是儒家或被儒家遵奉的典籍),可以發現一個啓人思考的現象,即《莊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無情 思想 外延 文學 美學 情況 視角
下载PDF
智顗与吉藏佛性论之思维方式比较——以“佛不断性恶”与“中道佛性”为探析焦点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志楣 《哲学分析》 2012年第4期34-47,196-197,共14页
智顗与吉藏同是陈、隋之际的佛学宗主。智顗向被尊为天台智者大师,吉藏则被视为三论宗祖师,二人生平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南北朝时期,佛性论是中国佛教界普遍流行的思潮之一,随着《涅槃经》传入中国,佛性思想广受佛教界关注及讨论,成为... 智顗与吉藏同是陈、隋之际的佛学宗主。智顗向被尊为天台智者大师,吉藏则被视为三论宗祖师,二人生平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南北朝时期,佛性论是中国佛教界普遍流行的思潮之一,随着《涅槃经》传入中国,佛性思想广受佛教界关注及讨论,成为当时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智顗与吉藏无可避免地亦深受当时佛性论影响。二人在相关论著中,皆非常重视佛性论,大量引用佛性概念作为义理论述发挥。由于二人佛性论牵涉甚广,前贤已多有论述,故以学界罕言之思维方式作为论题核心或可见出新意。聚焦于智顗的"佛不断性恶"与吉藏的"中道佛性",不仅可以溯源二人相关佛性思想内容,其思维方式亦可归纳出相同点(否定性、圆融性)与相异点(现实具象与超言绝象、即与离)加以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顗 吉藏 佛性 中道佛性 思维方式 性恶 佛不断性恶 天台宗 法华经 三论宗
下载PDF
莊、屈《漁父》中的儒、道生命情調詮釋與比較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志楣 《诸子学刊》 2013年第1期171-180,共10页
一、前言《莊子·漁父》與《楚辭·漁父》皆為中國思想史與文學史上的魅力之作,兩篇亦有諸多巧合之處,簡言之,兩篇均屬代表先秦時代範圍之文獻,並用了相同的篇名,且通篇幾乎都是漁父與另一主人翁的對話1,文中充滿儒、道之辨的... 一、前言《莊子·漁父》與《楚辭·漁父》皆為中國思想史與文學史上的魅力之作,兩篇亦有諸多巧合之處,簡言之,兩篇均屬代表先秦時代範圍之文獻,並用了相同的篇名,且通篇幾乎都是漁父與另一主人翁的對話1,文中充滿儒、道之辨的色彩。《莊子·漁父》中,漁父對代表儒家的孔子陳言;孔子身為'仁義禮智'的倡導者,欲仕不得仕的窘況,使其理想抱負無法伸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中國 窘況 文學史 欲仕 教條 漁父
下载PDF
天下有至樂——論《莊子》之“樂”
4
作者 王志楣 《诸子学刊》 2010年第1期129-147,共19页
一、前言樂與苦是人在世間生活的重要感受,也是一種人生態度①。離苦得樂,是古今中外許多人追求的人生目標;快樂主義,在西方也是一種相當流行的思想②,不過在中國歷史上,由於較爲含蓄保守的民族性格,直接論述樂與苦者不多,而是多將快樂... 一、前言樂與苦是人在世間生活的重要感受,也是一種人生態度①。離苦得樂,是古今中外許多人追求的人生目標;快樂主義,在西方也是一種相當流行的思想②,不過在中國歷史上,由於較爲含蓄保守的民族性格,直接論述樂與苦者不多,而是多將快樂與苦惱的衡量,轉化爲對道德價值善惡的討論,即'樂'屬於'善'、'苦'屬於'惡'。宋明儒家的道學先生們曾把'尋孔顔樂處,所樂何事'視爲要務認真地探討過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國 所樂 道學 價值 民族 人生 論述樂 性格
下载PDF
从身体观诠释董仲舒之天人感应
5
作者 王志楣 《中国儒学》 2015年第1期99-116,共18页
一前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海峡两岸兴起一股研究身体观的热潮,虽然这是西方学界所带来的共振与回响,但也不能视之为单纯的反射(1),其中实包含着一种重构人学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可能性。那么,'身体'何以能够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 一前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海峡两岸兴起一股研究身体观的热潮,虽然这是西方学界所带来的共振与回响,但也不能视之为单纯的反射(1),其中实包含着一种重构人学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可能性。那么,'身体'何以能够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共振 海峡两岸 世界 重构 哲学 中国 身体 传统 人学
原文传递
朱、庄之理的比较分析
6
作者 王志楣 《中国儒学》 2012年第1期327-343,共17页
一前言朱熹(1130—1200),一生以阐发儒家思想为要旨,也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理'是朱熹学术理论的核心范畴,其整个哲学体系可谓以'理'为中心推演出来。长期以来,学界主要是从儒学方面,对朱熹学说进行研究,其实,他对道、... 一前言朱熹(1130—1200),一生以阐发儒家思想为要旨,也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理'是朱熹学术理论的核心范畴,其整个哲学体系可谓以'理'为中心推演出来。长期以来,学界主要是从儒学方面,对朱熹学说进行研究,其实,他对道、佛思想也相当熟悉,不过,儒家向来多视道、佛为异端而极力抨击者不知凡几,朱熹尤甚,~①朱熹有时甚至把庄子与杨、墨同等看待,~②表现出理学家所共有的观点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方面 要旨 极力 集大成者 哲学体系 理学家 学说 儒家思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