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杏酮酯分散片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应用及其对颈动脉斑块面积、血液流变学及炎症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凌丽芬 王思潇 李维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9期2029-2034,共6页
目的探究银杏酮酯分散片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应用及其对颈动脉斑块面积、血液流变学及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二医院收治的15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 目的探究银杏酮酯分散片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应用及其对颈动脉斑块面积、血液流变学及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二医院收治的155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77)和研究组(n=78)。对照组患者接受脑梗死二级预防常规干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银杏酮酯分散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的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颈动脉斑块面积变化情况[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面积]、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及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炎症反应[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情况,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31%,高于对照组(8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颈动脉状况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研究组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面积分别为(1.03±0.25)mm、(3.44±0.39)分、(17.13±0.37)mm 2,均低于对照组[(1.15±0.12)mm、(3.74±0.66)分、(20.11±0.34)m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组间的斑块面积、颈动脉斑块积分、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研究组、对照组组间全血低切及高切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全血低切及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全血低切及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分别为(36.55±2.12)mPa·s、(4.08±0.76)mPa·s、(0.77±0.29)mPa·s、6.47±0.31、(33.12±6.18)%,均低于对照组[(42.44±3.12)mPa·s、(6.10±0.87)mPa·s、(1.38±0.31)mPa·s、7.16±0.38、(41.66±7.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IL-6、TNF-α及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IL-6、TNF-α及hs-CRP水平分别为(27.55±3.89)ng/L、(1.89±0.28)ng/L、(6.44±0.61)mg/L,均低于对照组[(36.48±5.16)ng/L、(3.45±0.38)ng/L、(8.41±0.79)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分别为(3.12±0.74)、(2.02±0.23)mmol/L,均低于对照组[(4.33±0.87)、(3.34±0.59)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酮酯分散片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降低颈动脉斑块面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显著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酮酯 二级预防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血液流变学 炎症因子
下载PDF
回转窑用带热施工高防腐耐高温涂料的设计和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晓旭 王新征 +2 位作者 冯维震 王思潇 王加合 《中国涂料》 CAS 2021年第10期35-38,共4页
介绍了一种可以带热施工的高防腐耐高温涂料,以不同有机硅树脂为主体成膜树脂,加入低熔点填料、防锈颜料,并进行调整。通过不同的实验证明,产品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防腐性能,对底材适应性能强,可以带温施工,产品适合应用于户外恶劣环境... 介绍了一种可以带热施工的高防腐耐高温涂料,以不同有机硅树脂为主体成膜树脂,加入低熔点填料、防锈颜料,并进行调整。通过不同的实验证明,产品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防腐性能,对底材适应性能强,可以带温施工,产品适合应用于户外恶劣环境,应用领域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高温 有机硅树脂 附着力 高防腐 回转窑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思潇 陆国忠 凌丽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84-87,共4页
探讨关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临床的分布特征以及耐药性。方法 将我院在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收集的131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实施药敏试验,借助WHONET5.6、SPSS22.0分析数据。结果 2020年~2022年共分离病原菌10950株... 探讨关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临床的分布特征以及耐药性。方法 将我院在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收集的131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实施药敏试验,借助WHONET5.6、SPSS22.0分析数据。结果 2020年~2022年共分离病原菌1095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314株(12.00%),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2022年,我院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出耐甲氧西林菌593株(45.13%),2021年平均检出率最高。标本分布情况:分泌物中占比最高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分别为44.60%、35.08%;导管中占比最低,分别为2.13%、2.53%。在各科室中,烧伤科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构成比最高,分别是32.19%、25.97%,在呼吸内科中的构成比最低,分别是1.60%、1.85%。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对青霉素G、克林霉素、红霉素的耐药性较高,对复方新诺明、利福平、莫西沙星耐药性较低,尚未发现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耐药性。耐甲氧西林菌耐药性:对苯唑西林、青霉素G、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西环素、克林霉素以及红霉素的耐药性较高,对复方新诺明、替加环素耐药性较低。结论 针对我院目前对2020年至2022年期间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情况分析发现,医院应加强院内感染的风险控制,提升医护人员对病菌的防控意识,对院内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烧伤科、骨科等耐甲氧西林分离率较高的科室作重点监测,并及时隔离,降低该病菌在院内的传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分布 耐药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